内容检索: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专题研究>>社会文化史>>正文
【课程】佐藤仁史:“江南地域史:从传统到现代”课程大纲与参考书目
2022-10-26 06:52     (阅读: )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2022-2023年度暑期課程

公眾歷史特別專題:江南地域史:從傳統到現代


課程講師

佐藤仁史


課程簡介

本課程以「江南地域史:從傳統到現代」為主題,根據江南這一具體的地域社會來思考近世以來的中國歷史。

本課程首先概觀江南的定義和開發史、空間上的特點等問題,然後主要分為兩段時期來展開。第一個時期是從明清到 1949 年。該時期是在政治體制上經過了專制制度、清末對立憲制度的嘗試,建立共和制度的過渡時期,從地域社會的角度來看,該時期也包含了行政機構和教育制度在縣級以下的基層社會成立的過程。這樣的民族國家的滲透會給地域社帶來(或者沒有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從學校教育制度中出現的新型知識分子是如何認識地域社會的?國家無法滲透到的村落社會,那又是怎樣被運行的呢?就這些問題,本課程著眼於與地方文化的關聯進行討論。

第二個時期是 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1949 年以後,中國政權透過實施以土改為首的一系列政策來徹底改變既有的社會秩序,將國家權力滲透到基層社會裡。本課程嘗試回答這些問題:國家權力的滲透給村級的地域社會帶來怎麼樣的變化?國家如何去組織基層社會?改革開放後,隨著教條性政策的退縮,基層社會民俗文化的「復興」,我們應該如何看待?更值得矚目的是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後,其中一部分被認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此我們又應該如何看待?就這些問題,本課程嘗試從歷史學的角度來討論。

本課程在依照地域社會的具體例子展開的同時,適當地解說中國地方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框架。除了施堅雅等經典的研究方法之外,本課程同時也注重說明研究基層社會的方法,亦即地方文獻的收集和閱讀、田野調查的基本手法以及怎麼處理記憶等問題。

學員修讀本課程後,將能夠

(1) 把握地域社會史研究的關鍵概念、具體方法。

(2) 理解和反思地域社會史理論。

(3) 掌握民俗學和人類學等相關學科在地域社會史研究上的作用。

(4) 從歷史的長期變動中瞭解當代中國的各種現象。


課程大綱

1 週 緒論/區域史研究的意義

Week 01 Introduction: the Significance of Regional History Research

趙世瑜,《小歷史与大歷史:區域社會史的理念、方法与實踐》(北京:三聯書店,2006)

劉志偉、孫歌,《在歷史中尋找中國:關於區域史研究認識的對話》(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6)

G. William Skinner ed., The C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Lloyd E Eastman, Family, fields, and ancestors: constancy and change in Chinas 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 1550-1949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森正夫,《森正夫明清史論集第3卷:地域社会·研究方法》(東京:汲古書院,2006)

岸本美緒,《地域社會論再考:明清史論集〈2〉》(東京:研文出版,2012)


2 週 江南開發史:作爲水域社會的江南社會

Week 02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Jiangnan: the Society of Jiangnan as a Littoral Society

樊樹志,《明清江南市鎮探微》(上海:復旦大学出版社,1990)

范毅軍,《傳統市鎮與區域發展:明清太湖以東地區為例(1551-1861)》(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5)

吴滔,《清代江南市鎮與農村關係的空間透視:以蘇州地區為中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斯波義信,《中國都市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謝湜,《高郷與低郷:11-16 世紀江南區域歴史地理研究》(北京:三聯,2015)

王建革,《江南環境史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森正夫编,《江南三角洲市镇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8)

渡部忠世、桜井由躬雄編,《中国江南の稲作文化:その学際的研究》(東京:日本放送出版協会,1984)

高村雅彦,《中国江南の都市とくらし:水のまちの環境形成》(東京:山川出版社,2000)


3 週 江南的民間信仰

Week 03 The Folk Beliefs in Jiangnan

費孝通,《郷土中国》〔重版〕(北京:生活·読書·新知三聯書店,1985)

濱島敦俊,《總管信仰:明清江南農村社會與民間信仰》(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8)

趙世瑜,《猛将還郷:洞庭東山的新江南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

David Johnson, Andrew J. Nathan, Evelyn S. Rawski eds., Popular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7).

福武直,《中国農村社会の構造》(福武直著作集第 9 巻,東京:東京大学出版會,1976)。

佐藤仁史、太田出、稲田清一、呉滔編,《中国農村の信仰と生活――太湖流域社会史口述記録集》(東京:汲古書院,2008)

佐藤仁史、太田出、藤野真子、緒方賢一、朱火生編,《中国農村の民間藝能――太湖流域社会史口述記録集2》(東京:汲古書院,2011)


4 週 士人的郷土意識與其“邊緣化”

Week 04 The Local Elites Sense of Hometown and its Marginalization

朱小田,《江南郷鎮社会的近代轉型》(北京:中国商業出版社,1997)

森正夫,《森正夫明清史論集第 3 卷:地域社会·研究方法》(東京:汲古書院,2006)

山田賢,《移民的秩序:清代四川地域社会史研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

岸本美緒,《地域社會論再考:明清史論集〈2〉》(東京:研文出版,2012)

佐藤仁史,《近代中国的郷土意識――清末民初江南的地方精英与地域社会》(北京:北京師範大学出版社,2017)

王汎森,《執拗的低音:一些歷史思考方式的反思》(北京:三聯書店,2020)


5 週 作爲田野的江南社會

Week 05 Jiangnan Society as a Field for Research

科大衛,《明清社會和禮儀》(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

趙世瑜,《猛将還郷:洞庭東山的新江南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

Prasenjit Duara, Culture, Power, and the State: Rural North China, 1900-1942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Sato Yoshifumi, Oral History and the Study of Local Social History in China: The Case of Rural Society in the Taihu Lake Basin Area, Cahiers dExtreme-Asie 30 (2022), in print.

旗田巍,《中国村落と共同体理論》(東京:岩波書店,1973)

佐藤仁史、太田出、稲田清一、呉滔編,《中国農村の信仰と生活――太湖流域社会史口述記録集》(東京:汲古書院,2008)

佐藤仁史、太田出、藤野真子、緒方賢一、朱火生編,《中国農村の民間藝能――太湖流域社会史口述記録集2》(東京:汲古書院,2011)


6 週 江南農村的“敘述”與口述史

Week 06 Narrativeand Oral History in the Rural Villages of Jiangnan

魏宏運、三谷孝、張思,《20 世纪華北農村調查記錄》(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4 卷。

許雪姬編,《臺灣口述歷史的理論實務與案例》(臺北:臺灣口述歷史學會,2014)

佐藤仁史, 〈被切斷的記憶:從一位「富農」的敘述看近代江南的農村社會〉,《東呉歴史学報》,第 36 (2016),頁 7-37

Thomas David DuBois, and Jan Kiely, eds., Fieldwork in Modern Chinese History: A Research Guide (London: Routledge, 2019).

岩本通弥編,《方法としての<語り>(京都:ミネルヴァ書房、2020)

來源: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


上一条:【课程】贺喜:“中国社会的历史人类学”课程大纲与参考书目
下一条:杨兴梅|近代中国社会史专题研究课程大纲及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