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检索: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专题研究>>社会文化史>>正文
胡大雷:“立言”——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化
2020-05-27 09:31 胡大雷  南国学术   (阅读: )


点击上方“南国学术”可订阅哦!

undefined

undefined

·中国历史文化论坛·

“立言”: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化

胡大雷

undefined

[作者简介]胡大雷,1985年在广西师范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96年在河北大学获得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文选学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从事汉魏六朝文学、文论、文体学研究,代表性著作有《中古文人集团》《文选诗研究》《诗人·文体·批评》《中古诗人抒情方式的演进》《〈玉台新咏〉编纂研究》等

摘  要

在中国先秦时期,人们对“死而不朽”的问题有过多种思考和答案,或以为“有后”“无后”,或以为是否有“法”以遗后嗣,或以为有无“令名”流传,最终以“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成为共识。作为大夫、士,“立德、立功”谈何容易,因此,通过推动对“言”的普遍性重视和以臧文仲为榜样,“立言不朽”得到时人认同。鲁国大夫臧文仲之所以受到推崇,在于他对现实的“立言”具有预见性,都一一实现了,因而对后世也有借鉴作用,所谓“虽久不废”“理足可传”,于是,臧文仲“不朽”。这也让世人对“立言”的社会功用以及士人的意义有了明确认识,先秦“立言”文化于此发轫。“立言”文化以君王知道自己寿命不永从而以“言”选立圣哲为背景,以卿大夫、士为主体,被委托进行文化建设式的“立言”,以使君王的生命有所延续;而“君子九能”,“有德音”者地位提高,可以选为大夫,如果天下无道,庶人也可议政,进而使士的“立言”习惯开始养成。在先秦时期,士的“立言”以诸子百家为著。他们各自的“立言”,都有其核心价值观和语言表达策略,这两者合一,成为其“立言”口号。例如,儒家的“有德者必有言”,墨家的“言有三表”,道家的“不言”“忘言”,法家的“以言去言”等等。由于先秦“立言”文化崇尚“立言”的理论体系,所以,诸子百家的“立言”都经历了以学术为政治实践又回归学术的体系化、理论化过程,从而实现“理足可传”。为了使“立言”得以传播,先秦“立言”文化呈现为问政、论辩、游说、著书等方式;为了使听者信服而接受,“立言”者十分注重“谈说之术”。先秦“立言”文化形成的标志在于,“立言”成为当政者所倡导、“士”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价值,成为一种集体意识。延至后世,“立言”的意味不断向着文化建设、理论方面迈进。“立言不朽”与朝廷的文化事业、文士个人的当代“贵显”及生活方式、后世名声联系在一起。这些“立言”意味的扩充,表明了先秦“立言”文化的继承与光大

关键词

不朽  立言  口号  传播  接受


“立言”问题,缘于“立言不朽”而受到历代文人的关注,当今学者也有专文论述,但内容多是从文士身份与文章自觉方面着眼。然而,先秦时期的“立言”,其实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一步步地成为“士”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价值,成为一种集体意识。因此,全面探讨其生成、内涵、性质、特点,对于在新时代如何批判性地继承这一文化遗产、发挥其积极作用,有着学术和现实双重意义。

 对“不朽”——生命延续问题的讨论

有生必有死,生命终归要逝去,而怎样才能使生命换一种方式延续,即如何才能“死而不朽”,则成为春秋时期人们思考的重要话题。

最初,人们是将血缘之脉的延续视为“死而不朽”。据史书记载,夏朝之前实行的是“禅让”制,尧让位于舜,舜让位给禹,禹死后让位给伯益;但是,“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故诸侯皆去伯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于是,从夏启开始,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在世袭制下,又有世卿、世禄制,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也世世代代父死子继。因此,社会上把这种延续生命的形式称为“有后”“无后”,即后人能否继承先人的爵位官职,使先人享受祭祀。对此,《左传》中多有记载。具体体现为:其一,君王的承诺。例如,鲁庄公三十二年(前662),庄公临终前劝叔牙饮毒酒,曰:“饮此,则有后于鲁国;不然,死且无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向巢出奔,宋公止之,曰:“寡人与子有言矣,不可以绝向氏之祀。”其二,通过其言语行为,他人做出预言、判断。例如,鲁僖公十一年(前649),晋侯在接受周王赏赐时,显出一副懒洋洋的神情,周内史过即称:“晋侯其无后乎!”理由是:“不敬则礼不行,礼不行则上下昏,何以长世?”鲁文公元年(前626),公孙敖请周内史叔服给两个儿子看相,叔服称其大子下颌丰满,其后嗣能在鲁国昌盛,祭祀供养。鲁昭公十五年(前527),周王对“数典而忘其祖”的籍父做出“其无后乎”的判断!因此,鲁哀公十七年(前478)记载“怙乱灭国者无后”,作为格言流传于世。其三,令人“有后”,视为善举。例如,鲁庄公十六年(前678),郑厉公惩治参与雍纠之乱者,共叔段之孙出奔,“三年而复之,曰:‘不可使共叔无后于郑。’”鲁宣公四年(前605),楚王以子文功大而不杀其孙克黄,称:“子文无后,何以劝善?”并“使复其所,改命曰生”。鲁成公九年(前583),韩厥向晋侯称赵氏曰:“成季之勋,宣孟之忠,而无后,为善者其惧矣。”于是,乃立赵武,并返其领地。故“有后”即为表彰“为善者”,成为“为善”的动力。

但是,“有后”就是生命之延续、死而不朽,渐渐不被认可。例如,《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前549)记载:晋范宣子(名匄)与鲁国穆叔(叔孙豹)讨论“死而不朽”时,范宣子通过炫耀显赫的家世“昔丐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其是之谓乎?”认为香火不绝、祭祀不断就是“不朽”。穆叔对此并不认同,说道:“此之谓世禄,非不朽也。”“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绝祀,无国无之,禄之大者,不可谓不朽。”

那么,“不朽”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呢,有人提出,未竟的事业需要有人继续完成,故留下“法”则为“不朽”。《左传》文公六年(前 621)载:秦伯任好死,“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针虎为殉”,有“君子”就批评秦伯“纵无法以遗后嗣,而又收其良以死”,因而提出“先王违世,犹诒之法”是一种生命延续方式。这里的“法”,即典礼、规章、制度。《国语·鲁语上》载:鲁庄公用丹漆涂刷桓宫的楹柱,又雕刻其榱桷,匠师庆对庄公说:“臣闻圣王公之先封者,遗后之人法,使无陷于恶。其为后世,昭前之令闻也,使长监于世,故能摄固不解以久。今先君俭而君侈,令德替矣。”意思是说,先代君王给人们留下的是行为的榜样,为的是让后世发扬先人的美德而有所借鉴。所谓“遗后之人法”,就是“圣王公之先封者”要在德行上留给后人可效法者。

也有人提出,所谓“不朽”,应当是“名”的流传。《国语·晋语九》载:当赵简子看到动物能“化”,“化”成他物以延续生命,而人独不能,为此感到悲哀:“雀入于海为蛤,雉入于淮为蜃。鼋鼍鱼鳖,莫不能化,唯人不能。哀夫!”他身旁的窦犨说道:君子应该是“哀名之不令,不哀年之不登”,即应悲哀未留下善名,而不是悲哀年岁不高。又,秦孝公对商鞅说:“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无论是留下善名还是“显名天下”,总之,都是要“名”流传下来,而记下来“名”就是“铭”!

退一步讲,即使不能名扬天下,也不能死后遭人批评。《吕氏春秋·长见》记载了两个故事:一是“荆文王曰:‘苋嘻数犯我以义,违我以礼,与处则不安,旷之而不谷得焉。不以吾身爵之,后世有圣人,将以非不谷。’于是,爵之五大夫。”由于苋嘻数次冒犯楚文王,楚文王从内心厌恶他,但又担心,如果不亲自授与他爵禄,后世会有圣人非议自己;因此,为了身后名考虑,违心授予苋嘻五大夫之爵禄。二是“晋平公铸为大钟,使工听之,皆以为调矣。师旷曰:‘不调,请更铸之。’平公曰:‘工皆以为调矣。’师旷曰:‘后世有知音者,将知钟之不调也。臣窃为君耻之。’”为了避免晋平公遭后人耻笑,精通音律的师旷坚持重新铸钟。

《国语·周语下》还记载了周灵王的太子晋,谈论何者可以接受后世祭祀的两条标准:一是“唯能厘举嘉义,以有胤在下,守祀不替其典”;二是“唯有嘉功,以命姓受祀,迄于天下”,所谓有“嘉义”“嘉功”。他又称,如果想获得“令名”,那要求就更高了:“度于天地而顺于时动,和于民神而仪于物则;故高朗令终,显融昭明,命姓受氏,而附之以令名。”可见,“名”之“不朽”比起“嘉义”“嘉功”来,属于更高层次的。于是,“名”之“不朽”是生命延续的最高层次,逐渐被先秦士人所接受。

二  “立言不朽”:“立言”文化的发轫

如何才能“名”之“不朽”?鲁国大夫叔孙豹在与晋国范匄对话中提出了“立德、立功、立言”为“不朽”。“立德、立功”谈何容易,据杜预注,“立德”者为黄帝、尧、舜,“立功”者为大禹、后稷。这些都是大夫、士做不到的。“立德、立功”做不到,那么“立言”呢?先秦时期,朝野对“言”的功用是很看重的。《国语·楚语上》载:殷武丁“于是乎三年,默以思道。卿士患之,曰:‘王言以出令也,若不言,是无所禀令也。’”《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前548)载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晋为伯,郑入陈,非文辞不为功。慎辞也!”《国语·楚语下》载:“楚之所宝者,曰观射父,能作训辞,以行事于诸侯,使无以寡君为口实。”观射父之所以被视为国宝,是因为“能作训辞”。

正是看重“言”的作用,嘉言善语之类的话语也被记载下来。例如,《左传》就多载“君子曰”“孔子曰”。《左传》昭公八年(前534)记载叔向评论师旷(字子野)时说道:“子野之言,君子哉!君子之言,信而有征,故怨远于其身。”《国语·周语下》载:“人有言曰:无过乱人之门。”“佐雍者尝焉,佐斗者伤焉。”“祸不好,不能为祸。”“昔史佚有言曰:‘动莫若敬,居莫若俭,德莫若让,事莫若咨。’”《左传》中引有《志》《前志》《周志》《军志》《史佚之志》《仲虺之志》等,其中多有格言意味的“言”,大多数是人们在谈话中引用,少数是“君子曰”中引用。

“立言”的由上而下,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最早的“立言”者,是君王、圣人。流传至今的《尚书》,是其“立言”集中撰录的代表。其“立言”具有立法性,并由此获得“立德”盛誉。上古时期,“学在官府”,王官职官即巫、祝、卜、史之类也成为“立言”者。他们的“立言”特点是规则性、规范性:祝辞嘏辞有常法,祝、史莫敢变易;占卜有卦书,依据而言;史书亦有“义”“法”,《史通·忤时》说:“古之国史,皆出自一家,如鲁、汉之丘明、子长,晋、齐之董狐、南史,咸能立言不朽,藏诸名山。”

在周代,大夫、士逐渐成为“立言”的主体,其“立言”形式,或献诗、或进谏、或出谋划策、或自主抒怀,都与现实密切相关;其成为“立言”主体的标志,就是《左传》襄公二十四年鲁国叔孙豹的一番话:

鲁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没,其言立。其是之谓乎!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孔颖达正义:“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其身既没,其言尚存。”)

臧文仲“其言立”,是指他的“言”在当时所具有的客观效果。在《左传》中,记载了臧文仲多种话语,而且这些话语具有预见性,都一一实现了。他的这些针对现实的“立言”,对后世也有借鉴作用,所谓“虽久不废”“理足可传”。于是,臧文仲“不朽”。

  臧文仲“立言不朽”的例子,令世人对“立言”的社会功用以及大夫、士的意义有了明确认识,先秦“立言”文化于此发轫。与《左传》襄公十九年(前554)载“夫铭,天子令德,诸侯言时计功,大夫称伐”相比,从先前“大夫称伐”到臧文仲“立言不朽”,宣扬大夫、士阶层为“立言”的主体,显示出时代的改变。

 士:“立言”文化的主体及其养成

《左传》文公六年载:  

   古之王者知命之不长,是以并建圣哲,树之风声,分之采物,著之话言,为之律度,陈之艺极,引之表仪,予之法制,告之训典,教之防利,委之常秩,道之礼则,使毋失其土宜,众隶赖之,而后即命。圣、王同之。(孔颖达正义:“圣哲,是人之儁者。”)

圣哲,指具有超凡道德才智的人,《离骚》也有“夫维圣哲以茂行兮”的说法。“古之王者知命之不长”,认为要做一些文化建设的事情才能使自己的生命有所延续,于是任命、委托“圣哲”作“树之风声,分之采物,著之话言”之类文化建设的“立言”。这是君王自觉地支持、鼓励圣哲“立言”,令后世“众隶赖之”。

古时又有“君子九能”之说,《诗·墉风·定之方中》“卜云其吉”毛传引:

    故建邦能命龟,田能施命,作器能铭,使能造命,升高能赋,师旅能誓,山川能说,丧纪能诔,祭祀能语,君子能此九者,可谓有德音,可以为大夫。

“君子能此九者”都是“立言”,这意味着,其一,以“立言”取人,撰作之类“立言”已不再只是王官的职务职责、承袭旧例而作就可以的了。其二,“可以为大夫”,即这些“立言”者本来不是大夫而是士,士成为“立言”的主体。其三,“可谓有德音”,则指士的“立言”的性质。德音,或指善言,如《诗·邶风·谷风》“德音莫违,及尔同死”郑玄笺“夫妇之言无相违者,则可与女长相与处至死”;或指德言,即合乎仁德的言语、教令,如《国语·楚语上》“忠信以发之,德音以扬之”。但无论是善言还是德言,都是指“立言”有益于社会。

于是可知,士“立言”的养成,是得到君王支持的。其实,古时有如何造就士人的“造士”制度。一是《礼记·王制》所称:“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二是士的才能、职责本为“立言”,如《国语·齐语》载:“令夫士,群萃而州处,闲燕则父与父言义,子与子言孝,其事君者言敬,其幼者言弟。”(韦昭注:士,讲学道艺者也。闲燕,犹清净也。)“闲燕”而“言”“义、孝、敬、弟”,即“讲学道艺”。他们本是“不治而议论”,即《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所记:“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驺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余英时说:“‘士’有议论的传统自周代已然,所以《左传》有‘士传言’之语。”三是“古之造士”又有“选事考言”,对士之“立言”予以考察。《礼记·文王世子》:“凡语于郊者,必取贤敛才焉。或以德进,或以事举,或以言扬。”孔颖达疏:“互言之,虽无德无事,而能言语应对,堪为使命,亦举用之。”所谓“言扬”,即以“考言”而用之。

从“并建圣哲”到“君子九能”,体现的是时代的进程。“并建圣哲”是从社会而言,君王委托大夫、士阶层以“立言”;“君子九能”则是就个体来说,士阶层以“立言”而“可以为大夫”。《论语·季氏》载:“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言外之意,就是“天下无道,庶人则议”。所以,“周室衰而王道废,儒墨乃始列道而议,分徒而讼”,士有所“立言”成为必然士阶层因此一步步成为“立言”的主体,得到社会公认。

四  “立言”:口号到理论体系

士的“立言”又以诸子百家为著。诸子百家的“立言”,既有其核心价值观,又有其语言表达策略。诸子百家的“立言”,往往有其最核心的东西,如《吕氏春秋·不二》总结的,“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兼,关尹贵清,子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倪良贵后”,应该是诸子核心价值观的体现。诸子百家的“立言”,又有以何种形式表达的语言策略,如所谓“必有言”“至言”“不言”“去言”“言有三表”等。此二者的合成,构成诸子百家的“立言”口号;诸子以这些“立言”口号为核心构成各自的话语体系,是其文化精神最外露的、最集中的体现。这里以儒、墨、道、法四家为例。

——孔子以“有德者必有言”作为“立言”口号在孔子所处时代,礼崩乐坏,促使孔子直接把“德”作为其“立言”核心。孔子称“天生德于予”,自认为是上天赋予其重任,是周文王的继承者,自己的职责就是以“言”传“德”。《论语·八佾》记载,仪封人在见完孔子后说:“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这是说天将命孔子制作法度,以号令于天下。孔子没有职位,在周游列国时,只有以“言”来推行自己的主张。孔子的“有德者必有言”对后世影响巨大,儒家以此为社会责任,孔子晚年的弟子曾子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所以,儒家的一往无前,孟子以“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激励自己,都有着文化建设的自觉与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气度。

——墨子提出“言有三表”。《墨子·非命上》:“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立言”口号的根本在于“实”“利”,都是与“百姓人民”的现实利益联系在一起的。墨子正是注重“用”,其极端表现即提出了“以文害用”。当楚王问田鸠为什么墨子“其身体则可,其言多而不辩”,田鸠说:“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墨家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其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用、节葬等主张,都是以“言之三表”作为衡量标准的。

——老庄以“不言”“忘言”为“立言”口号《老子》称,“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庄子·齐物论》称,“大辩不言”。庄子的“至言去言”,即以特殊之“言”替代普通之“言”。庄子认为,事物的精深微妙处是“言”所不能论的:“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有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即“言”贵在表达“意”,而意有其产生的特殊性。在“轮扁斫轮”的故事中,“圣人之言”不能表“意”,其原因就是“圣人已死”,“意有所随者”不存在了,故其“意”不能表达出来。那么,什么东西能表达“意有所随”呢?这就是《庄子•寓言》所称的“寓言”“重言”“卮言”。而所谓“忘言”,则是不用一般性语言,只有用特殊化的手段才能表达。道家以“道”为核心,而“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那些“不言”“忘言”只有从道法自然、大道无为中去探索。

——商鞅以“以言去言”为“立言”口号。《商君书·靳令》提出“以治去治,以言去言”,《韩非子·饬令》继之,其曰:“国以功授官与爵,则治见者省,言有塞,此谓以治去治,以言去言。”法家的“以言去言”,不是说不要“立言”,而是以自己的话语替代他人的话语。对此,《商君书·赏刑》进一步说道:“民之欲富贵也,共阖棺而后止,而富贵之门必出于兵,是故民闻战而相贺也,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郭绍虞说:“他强调‘以言去言’,也就是要以歌颂耕战政策为内容的文艺,去代替儒家的诗书礼乐,所谓‘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就反映了他这方面的要求。”《韩非子·亡征》称:“喜淫而不周于法,好辩说而不求其用,滥于文丽而不顾其功者,可亡也。”武断地把不同意见的“言”称之为“可亡也”,确定了“去言”是合乎逻辑的;法家的文化专制主义也就自“以言去言”始。

诸子百家的“立言”原本是学术性的政治实践,诸子百家政治实践的目标就是“干世主”:“自驺衍与齐之稷下先生,如淳于髡、慎到、环渊、接子、田骈、驺奭之徒,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岂可胜道哉!”但诸子百家又大都有“退而著述”的历程。《史记》载:老子著书上下篇,乃是关令尹喜所说“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而成。“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等,“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这些经历了一番政治实践后的“退而著述”,都含本人对其学说进行学术化、理论化的过程。正如东汉赵岐《〈孟子〉题辞》称:孟子“退而论集所与高第弟子公孙丑、万章之徒难疑答问,又自撰其法度之言,著书七篇”,所谓“自撰其法度之言”,即“立言”的学术化、理论化。以学术为政治实践服务、又回归学术的体系化与理论化,更利于实现“虽久不废”“理足可传”,进而达到学术“不朽”,实现价值的最大化

 听政、论辩、游说、著书:“立言”文化的传播与接受

在周代,建有一套听政制度。《礼记·玉藻》载:“君日出而视之,退适路寝听政。”《国语·周语上》载:“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典,史献书,师箴,瞍赋,蒙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左传》昭公元年(前541)记郑国公孙侨(子产)言:“君子有四时,朝以听政,昼以访问,夕以修令,夜以安身。”《左传》襄公十四年(前559) 记晋国师旷言:“自王以下,各有父兄子弟,以补察其政。史为书,瞽为诗,工诵箴谏,大夫规诲,士传言,庶人谤,商旅于市,百工献艺……谏失常也。”在听政制度保障下,人人都有为“谏失常”而“立言”的机会,并有让自己的“立言”被君王接受的可能。

除听政外,还有问政,即君王咨询或讨论为政之道。《礼记·中庸》载:在鲁哀公执政时,“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孔子周游列国时,有齐景公问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建议恢复周礼,维护原有的社会秩序。他日,景公再问政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这与人民生活相关,即“仁”。此外,《淮南子·道应》记周成王问政尹佚、《韩非子》记齐景公问政师旷均表明,君王问询的时机,也是宣传自己政治主张的时机。

为了使“立言”得到传播,相互辩论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一是在庙堂之上,通过相互辩论,既确立自己的学理建构,更以自己的主张压倒对方。例如,《商君书·更法》载,商鞅、甘龙、杜挚在秦孝公面前“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的辩论中,确定了变法的基本政策。二是盛行演讲辩论。例如,“昔田巴毁五帝,罪三王,呰五霸于稷下,一旦而服千人。鲁连一说,使终身杜口”;墨子以其“非攻”理论与公输班论辩,抵制了楚国入侵宋国;《荀子·强国》载,荀子与应侯范雎论秦之短长。从史书记载看,先秦诸子以论辩建构学说的最好契机,是稷下学宫时期,诸子在这里充分展示着自己的才华,在“不治而议论”中尤其是在彼此论辩中明确、丰富自己的观点。例如,公孙龙以逻辑之学善辩,但也有辩不过他人之时,“公孙龙善为坚白之辩,及邹衍过赵言至道,乃绌公孙龙”。为了捍卫自己的思想,诸子之间的论辩是时之必然,如孟子所言:“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这也体现在今存诸子文本中,如《墨子·公孟》记载墨子与执无鬼者的论辩,《列子·杨朱》记载禽滑厘与孟孙阳的论辩,《孟子·滕文公上》记载孟子与陈相面对面的论辩等。三是以某某为论辩对象,且多是以假设的论辩对象展开,这在《庄子》一书中最为典型。例如,书中记载惠施说:“今乎儒、墨、杨、秉,且方与我以辩,相拂以辞,相镇以声。”将其设为论辩对象,是因为“惠施之口谈,自以为最贤”,与惠施的论辩更能显示庄子的智慧。故惠施死,庄子伤心道:“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在这里,论辩成为促使自己学说成熟的一种手段。

如果说辩论还需要时机的话,那么游说之类,就是一种主动的“立言”传播了。《墨子·鲁问》载,子墨子游,魏越曰:“既得见四方之君,子则将先语?”子墨子曰:“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憙音湛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即语之兼爱、非攻。故曰:择务而从事焉。”墨子要传播的观点很多,但须根据不同的对象,择要而述之。又如,商鞅本对“刑名之学”是有学习、研究的,他入秦三见秦孝公,提出了帝道、王道、霸道,只有霸道得到秦孝公的赞许;苏秦“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曾“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邹衍用各种观点游说“干世主”,曾“以儒术干世主,不用”,“即以变化终始之论,卒以显名”。再如,公孙龙的“别同异,离坚白”看上去只是逻辑之辩,但他“说燕昭王以偃兵”,又与赵惠王论“偃兵”,其逻辑之辩也是通过游说“偃兵”而传播

无论是听政、问政,还是论辩、游说,还有一个如何“立言”才能让对方接受的问题。对此,时人也多有讨论。例如,《荀子·非相》谈到“凡说之难”时,特举“以至高遇至卑,以至治接至乱”为例来说明,并提出“矜庄以莅之,端诚以处之,坚强以持之,分别以喻之,譬称以明之,欣歡、芬芗以送之,宝之,珍之,贵之,神之”等“谈说之术”,称“如是则说常无不受。虽不说人,人莫不贵。夫是之谓能贵其所贵”。而《荀子》中的《赋篇》《成相》,之所以以大众化的形式示人,就是为了有利于被更广泛的人群所接受。又如,《韩非子》以《难言》为题讲述这个道理:“言顺比滑泽,洋洋纚纚然,则见以为华而不实。”并列举十余种“口出”表达态度或方法,认为其决定着接受者对“立言”要义的认知。所以,孟子以“我知言”自傲,称能够看透外在形式而掌握他人“立言”的实质。

综上所述,先秦“立言”文化发轫于对生命延续、对“不朽”的思索,立足于士的“立言”;而“立言”的性质,从“不任职而论国事”,到君王主动“并建圣哲”以求士的“立言”,再到“君子九能”的以“立言”而“可以为大夫”,于是,“立言”成为“士”习惯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价值,成为集体意识,并由此而获得实际上的官职。同时,“立言”的意味,也向着文化建设、理论方面迈进。在后世,“立言”的种种意味不断发展。例如,建安时期,荀彧称颂曹操“既立德立功,而又兼立言,诚仲尼述作之意;显制度于当时,扬名于后世”,“立言”成为朝廷的文化建设,所谓“立象垂制”。又如,唐代李百药撰《赞道赋》:“伊天地之玄造,洎皇王之建国;曰人纪与人纲,资立言与立德”,大赞“立言”的文化建设作用。

三国魏时曹丕说:“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生有七尺之形,死唯一棺之土,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著篇籍。”当把“立言”看作是“笔书以为文”的“著篇籍”,把“立言”的意味扩大为只要写成文字就行,“立言”就从职业形式上令文人身份得到肯定,“立言”文化得以更为普及。到了北朝,魏收在《魏书·文苑传》中以史臣名义所作的论赞说道:“古之人所贵名不朽者,盖重言之尚存,又加之以才名,其为贵显,固其宜也。”至此,“立言”的成效又扩大为文士在当代身份地位的“贵显”。唐代刘知几著《史通》,认为“圣达之立言也,时亦扬露己才,或托讽以见其情,或选辞以显其迹,终不盱衡自伐,攘袂公言”,称“立言”者的风度,绝非扬眉举目(盱衡)的自夸其功(自伐),绝非撸起衣袖(攘袂)的公开谈论(公言),还是要讲究一定风度的。于是,“立言不朽”与朝廷的文化事业、文士个人的当代“贵显”及生活方式、后世名声联系在一起。这些“立言”意味的扩充,表明了后世对先秦“立言”文化的继承与光大

                 [责任编辑、校对:田卫平]

编者注:此文发表于《南国学术》2020年第2期第326—334页。为方便手机阅读,微信版删除了注释,如果您想引用原文,请发邮件到“wptian@um.edu.mo”信箱,索取文章的PDF版;如果您想查看《南国学术》以往的文章,请到“澳门大学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网站,点击“学术期刊-南国学术”后,可以下载所有文章PDF版。网址是:https://ias.um.edu.mo/scq/

《南国学术》2020·2 目录
主办:澳门大学

·前沿聚焦·

“社会服务国家”发展论纲(180)

林闽钢

南京大学 政府管理学院 教授

现代主流经济学的贫困(189)

宋小川

广州工商学院 客座教授

圣地牙哥美厦学院 商学院 终身教授

推进中国的城市史研究之省思(198)

吴松弟

复旦大学 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教授

·东西文明对话·

中、西、印思想的本体论比较

——以“道”“Being”“Brahmam”为例(206)

张 法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浙江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 教授

中西书写伦理的差异与冲突

——以宋代为中心的考察(216)

江宝钗

中正大学 中文系 教授

走向“我-他-你”:文化认同新模式(230)

沈湘平

北京师范大学 哲学学院 教授

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深层逻辑(240)

陈赟

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教授


·时代问题论争·

何为“元哲学”?(261)

袁祖社

陕西师范大学 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 教授

“发生学”“谱系学”的由来与关联(273)

王晓朝

中山大学 哲学系(珠海)讲座教授

·述往思来·

中国“比兴”美学的源与流(281)

张节末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教授

重塑西方哲学之“根”

——对西方哲学谱系和逻辑导致的现象之考察(290)

强以华

湖北大学 哲学学院 教授

“记忆之场”与国族认同

——以中山陵为案例的探讨(300)

李恭忠

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

南京大历史学院暨学衡研究教授

·中国历史文化论坛·

“郡县制”“封建制”的历史纠缠与斗争

——以关系叠加为视角(313)

徐 勇

教育部首批文科“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华中师范大学 政治科学高等研究院 教授

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农村研究院 教授

“立言”: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化(326)

胡大雷

广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

广西师范大学 桂学研究院 教授

明清时期府县衙门的政治构成(335)

柏 桦

安徽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教授

安徽理工大学 人文学院 教授

·信息速递·

“复印报刊资料(2019)转载率排名”对外发布(289)

田卫平

《南国学术》编辑部 编审

“2019年度中国历史学研究十大热点”评选揭晓(345)

澳门科技大学社会和文化研究所

澳门大学《南国学术》编辑部

编者注:《南国学术》第二期页码接续第一期,已开通微信公众号,除了每日推出一篇简体字版文章外,创刊以来的全部文章均可以通过手机阅读。

昨日回顾: 华中师范大学 徐勇教授的文章《 “郡县制”“封建制”的历史纠缠与 斗争:以关系叠加为视角

明日预告:安徽理工大学 柏桦教授的文章《明清时期府县衙门的政治构成》

 微信公众号排版、设计田卫平

undefined

undefined

 

上一条:鲁宁|新中国“十七年”时期宣传画的风格演变
下一条:常建华 | 改革开放以来南开大学的中国宗族、 家族与家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