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检索: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新闻动态>>正文
听课心得 | 马卓群:关于5月2日晚孔府档案报告的几点感想
2018-07-03 19:38     (阅读: )


    52日晚的姜修宪老师的报告让我受益良多。这场报告主要讲述了既往学术界基于孔府档案资料展开的学术研究,彰显了学术传承与流变的脉络,并就现有论著中的主要学术成就和有代表性的学术观点、问题意识、研究路径与研究方法予以归纳和梳理。
   
本报告大致分为三部分进行讲述。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文革”前后孔府档案资料的整理、刊布和选编成果,顺便提及初期的研究情况。第二部分是报告的主体内容,主要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0年代以后孔府档案学术研究的成就与不足,并进行简短的讨论和展望。因孔府档案形制多样、种类繁多、资料丰富,包括史学、法学、档案学、艺术学、文字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都曾或多或少利用孔府档案进行过深浅不一的学术研究。在本部分,报告首先将详细阐述相关学科利用孔府档案进行的学术研究成果,进而就上述研究成果的不足与缺陷予以大致的勾勒,最后对今后孔府档案整理与研究的大致方向和趋势提出了姜老师的个人看法。

听了姜老师的报告我有以下几点感想:

首先,孔府档案资料丰富,种类繁多,为跨学科以及从多个角度对于孔府的研究以及档案所记载的历史时期的研究提供了可能性,是历史以及其他学科研究的宝贵资料。

其次,在利用和结合孔府档案资料进行研究的时候,不要拘泥于历史学科领域的研究。如果资料充足,论证充分,完全可以不必以历史学科为主体进行研究。对于历史科班出身的我们来说,所谓跨学科领域研究,不一定是以历史学科为主体进行研究,稍微的掺杂或者包括一点其他学科的知识或者资料就称之为跨学科研究。我个人认为,如果资料充分,知识储备充足的话,完全可以打破学科的领域、观念以及界限,将来融会贯通地进行研究可能会有更大的收获。

再次,不要做重复的、无意义的研究。60年来,通过对孔府档案的整理和研究确实是有几部质量较高、学术价值较大的著作出现,但是依旧相当多的著作存在着照搬照抄的现象,重复前人研究的成果,这无疑是对资源的浪费,对前人成果的不尊重。这种现象应该被禁止。

最后,听了姜老师的讲座之后,我对个别方面的研究有了一点个人的想法。在此,表达一下愚见。我个人而言,对历史地理方面的研究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当然这也正是姜老师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我认为接下来,可以在孔府档案记载的历史时期,对孔府所占有的农田上粮食作物的种植结构及其变化进行深入的研究。

历史上,孔府所占农田面积广大,最盛时期,所占的土地曾达一百多万亩,遍及遍及山东、江苏、河北、河南、安徽五省的广大农村。是国内少有的大地主庄园。一九二八年八月,据孔德成向山东省政府报告:仅山东一省仍占有土地一千零六十八顷六十七亩二分。(《孔档》8151)而在一九二六年三月十三日,孔令俊写给青岛天主堂鲍润生信中称:“历代帝王封赠孔氏奉祀祭田共大顷三千六百顷,每顷一百大亩。”(《孔档》8115)孔府拥有的大量田地,可以简单分为屯地、厂地、官庄、私庄四大类。其中以屯地的比重最大。如此较为广阔的土地面积可以看做是下一步研究的平台与基础。在此之上的历史地理数据的变化能够反映一定的问题。

根据孔府档案中所记载的农田的所在位置以及面积等信息,按照年代,在地图上尽可能详细准确的标注出来,若这样有困难,可将整个研究区域的大致边界在地图上标注和勾勒。这样一来,就可以有了农田分布的位置及面积等重要数据。在此基础之上,按照具体年份,结合孔府档案以及地方志等记载,进行统计各类粮食的种植面积甚至是单位面积的产量。这样就能粗略得出粮食种植的结构。按照时间顺序,将粮食的种植结构进行对比,就能大致得出粮食种植结构的变化。若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较大,那么则可以借助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等工具进行研究,最终达到研究目的。

那么,这项研究具有怎样的意义呢?我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该研究区域粮食种植结构的变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该时期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并且,对南美高产作物在该区域的引进及在该区域推广的时间等信息可有进一步的了解。另一方面,粮食种植结构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该段历史时期气候的变化。个人推测,明清小冰期的气候变化可能会对该区域的粮食种植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

以上想法皆不成熟,还有待进一步地在实际研究过程中探讨和论证,虚心接受老师的批评指正。但是,这确实是孔府档案的第一讲给予我的不小收获。

最后,再次感谢姜修宪老师和吴佩林老师的精彩讲述和耐心教导。




     

   

上一条:听课心得 | 石梦妍:“孔府档案与曲阜文献”课程听课散记
下一条:曲阜师范大学孔府档案研究中心成立仪式暨“清至民国地方档案中的政治与法律实践”工作坊成功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