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检索: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孔府档案>>正文
学诗学礼承旧业——孔子子孙的家风与家规
2020-01-20 19:52     (阅读: )


原创 孔祥林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C7U3NY8OuL1rrCFN0tUcw0UiaBJ9Z6HTZOYvhuAQIh1FciaXt5eAXokKicciaYicZx2qrRFVKlaHgrmsn6Mpu0SoKvA/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孔子思想成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历代王朝为显示崇德报功,在不断追谥加封孔子、普建文庙祭祀孔子的同时,也不断加封孔子长孙,优待孔子子孙。孔子子孙则恪守学诗学礼的祖训,继承、发展和弘扬孔子思想,重视教育,以儒家伦理和礼仪规范严格要求自己,使孔氏家族成为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都较高的家族,并被尊称为“天下第一家”。

一、诗礼泽长庭有训

孔氏家族学诗学礼的祖训,来自孔子对儿子孔鲤的教育。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远其子也。”(《论语·季氏》)

在孔子生活的时代,上层社会举行外交活动和雅集时,发表意见不能直抒其意,而是要吟诵合适的《诗经》诗句委婉表达,所以上层人士不熟读《诗经》,是无法参加上流社会的活动的;《礼》是礼仪规范,不熟悉礼仪,就难以立身处世,所以孔子教育儿子“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从此孔子后裔就以学诗学礼作为祖训。

历代王朝加封孔子长孙的目的除报功外,还希望孔子长孙读书循礼,成为士林的表率,所以也一再教育他们克谨家声,学诗学礼。

金章宗在颁给五十一代衍圣公孔元措的诰命要求他“家声久矣,无忘诗礼之传”。六十一代衍圣公孔弘绪八岁袭封,明代宗十分关心他的成长,亲自篆写“谨礼崇德”四字并铸成金印颁给他,颁发诏书要求他“修身谨行,以孝悌为先;力学亲贤,以诗礼为本”。清世宗当面教育七十代衍圣公孔广棨,“至圣先师后裔当存圣贤之心,行圣贤之事,一切秉礼守义,以骄奢为戒。且尔年齿尚少,尤宜勤学读书,敦品力行……不坠家声,即所以报国矣”。清高宗八次到曲阜亲自祭祀孔子,多次赐诗给七十一代衍圣公孔昭焕,告诫他“修己无过守礼乐”,要求他“克继家声慎勖旃”,幷亲笔题写“诗书礼乐”额颁给他。孔宪培虽然袭封后迟迟没有赴朝觐见,皇帝仍然对他学诗读礼赞赏有加,“学诗适合趋庭训,读礼因迟望阙朝”。清文宗也赐诗给七十四代衍圣公孔繁灏,教育他继承祖先遗风,学诗学礼,谦恭俭朴,“诗礼泽长庭有训,粥饘风古鼎留铭”。皇帝不仅要求衍圣公学诗学礼,还要求衍圣公夫人承继孔氏祖训,明世宗加封孔闻韶夫人的诰命就要求她“宜服膺诗礼之训,恪共宗庙之仪”。

孔子子孙恪守祖训,以继承家学为己任。孔子之孙孔伋(子思)自幼即立下弘扬家学的志向:

夫子闲居,喟然而叹。子思再拜请曰:“意子孙不修,将忝祖乎?羡尧舜之道,恨不及乎?”夫子曰:“尔孺子安知吾意。”子思对曰:“伋于进瞻亟闻夫子之教,其父析薪,其子弗克负荷,是谓不肖。伋每思之,所以大恐而不懈也。”夫子忻然笑曰:“然乎?吾无忧矣。世不废业,其克昌乎!”(《孔丛子·记问》)

其后历代子孙无不恪守学诗学礼的祖训,五十三代衍圣公孔治“作堂私第,命以诗礼,示不忘过庭之教”,明弘治间大修孔子庙,特意在孔子故居旧址建造诗礼堂,作为子孙集会的场所,清代康熙、乾隆皇帝来曲阜祭祀孔子,专门请孔子后裔在此进讲儒家经典,孔尚任、孔尚鉝讲经《大学》、《易经》获得康熙皇帝“经筵讲官不及也”的赞誉。

明清时期,衍圣公专主孔子祭祀,不再外出任官,能有更多的时间读书学习,更坚定了学诗学礼的信念。他们以“文章道德圣人家”为目标,以“天眷龙光匪懈精勤惟就学,祖谟燕翼大成似绪在横经”的清醒认识学诗学礼,更以“东趋家庭学诗学礼承旧业,西瞻祖庙肯堂肯构属何人”的决心继承孔子的事业。

二、尊师重教守祖训

孔氏家族早期“世以家学相承,自为师友”, 延时近千年,形成著名的孔氏家学。子孙研究《尚书》、《诗》、《礼》、《春秋三传》、《论语》、《孝经》等几乎全部儒家经典,家族内部并形成了不同的传承。西汉时,十一代孙孔安国及子孙孔卬、孔驩、孔衍等均为博士出身,以研究《古文尚书》为主,一延续直到汉末因子孙失续才失传。另一位十一代孙孔武及子孙孔延年、孔霸、孔光均为显宦,以研究《今文尚书》为主,到东汉时后裔以研究《春秋》为主,孔融父兄三人主修《严氏春秋》,孔融主修《左氏春秋》,孔奋、孔奇兄弟主修《左氏春秋》,只有孔昱世守家业,主修《古文尚书》。清代时,孔氏家族再次进入学术繁盛期,六十七代衍圣公孔毓圻之孙孔继汾、孔继涵潜心经学;孔继汾、孔广林、孔广森、孔昭虔祖孙四人广注群经,精研数学、天文、地理、音韵等学科,著述近50种;孔继涵、孔广栻、孔广根、孔广权父子四人均能诗,孔继涵、孔广栻并以经学见长,孔继涵还精于校勘,父子有著述30余种。

孔氏子孙并不满足于家族内部传承孔子思想,还纷纷收徒设教,传播孔子思想。十四代孙孔立“以诗书教于阙里,弟子数百人”。十九代孙孔僖卒于临晋(今陕西大荔)任上,其子孔长彦、季彦留守坟墓,兄弟相勉,传承家学,门徒数百人。十九代孙孔宙仕宦也不忘收徒,他官至泰山都尉,从墓碑题刻看有门生42人、弟子10人、门童1人,来自近20个郡国,分布在今山东、河南、河北、江苏、安徽等地。

孔氏家族一直重视教育,衍圣公制定的族规中要求族人崇儒重道,好礼尚德,务要读书明理,各支派族人族规也都规定重视教育。福建建宁三滩孔氏族规规定“读书:祖为万世师表,后裔稍有聪颖者,春夏教以礼乐,秋冬教以诗书”,岭南孔氏家规规定,“严教勤读:养子不教父之过,教而不读子之惰。从古显亲扬名裕后光前,未有不由诗书者。不论才不才,皆宜择师督课,约于义方。……及至顽钝无成,方才听其改业,亦不失圣裔之模。若夫聪颖可羡,必须解脱家务,警枕囊萤,则帖括功成,上可采芹释褐题塔,缵承先绪,次亦谙通文艺,以舌代耕,谁谓经史误人耶?”

建宁巧洋孔氏族规规定“作兴文学”,每年族人面课四次,每位年十三以上、五十以下的族人都要作文二十四篇,面课不到或不能按时交文者予以罚银,优秀者给予奖励,这在孔氏家族中是最详细的学习族规:

文学为宗族首务,不可不加以作兴,故家课宜行也。族属裒赀生殖,创置田产,岁收租息,以供课费。课:清明、端午、中秋、冬至后一日。届期,无论生、监、儒童,除年五十以上、十三以下听不与课外,各于黎明携纸墨笔砚齐集祠堂,尊长、族正命题,头家值馈,面课二艺,课毕合饮。次日,视文之优劣酌赏纸笔,劣者不与。面课外,每季散四题,逢课交文,其文批点,下课面发。散题不如数交文,每篇罚银一钱,面课无故不到,罚银三钱,并饬补文。罚银仍存供课。诸课评文,尊长、族正公举族之老宿司衡,酌给酬劳俸银,不公明另举。供课田产培植丰厚,每岁课费外,酌给子弟质美而父兄贫不能教者学俸,令其卒业。又考试酌给盘费,后有出仕,捐赀助课。

临川孔氏家规20条,其中三条为教育,规定了详细的表彰措施:        

励读书:读书之子,绍接书香,族长当加意培植。凡读书应童子试,府县案元十名以内者可为上进之阶,次年团拜举饼,以示鼓励。

崇学校科第:学校科第,家庭之光。凡入学、入监举饼二对,发科、岁贡、拔贡四对,发甲十对,祀学一对,吏员考职举饼一对,出仕照岁贡,爵显仍照科甲,春秋照受饼举胙。祭祀以爵服之长主祭,若尊长及亲叔伯有爵服,虽不逮己之爵服,亦必逊尊长亲叔伯,己特分献。科第之子,父称封君,其子主正殿祭,其父主启圣祠祭。若无科第,仅有学校,则以学校之长主启圣祠祭,次长主正殿祭,其余依序分献执事。永以为例。

贵教子:有子不教,父母之过,教子扬名,义方之善。凡教子成名,照依其子学校科第举饼、举胙。有父母早丧,兄能教弟成名,嫂有协助之力,与父母一例褒美,仍照其弟之学校、科第举饼、举胙。有父母或存或否,分烟各爨,兄弟贫困,读书能竭力,佐助有成,仍照其弟兄学校、科第举饼、举胙。其弟其兄受兄弟之恩,名成之日,当自称扬于祠。请于族长曰:某非兄不能,某非弟不能,则名义两得而情义愈重矣。

对族人考中各级功名给予奖励,并表彰父母和给予资助的兄嫂或弟弟。

为更好地教育族人,长孙和各地族人纷纷开设学校。曲阜孔氏家学从曹魏时期即受到国家的关照,宋代开始纳入国家教育体系,国家建造学舍,委派老师,明代又相继设立三十名、四十名秀才名额,给予山东乡试二名举人的优待。清末废除科举后,衍圣公又相继创办了曲阜四氏师范学堂和曲阜明德中学。流寓全国各地的族人也大都建造了家学,族人出资购置田产,作为学校的长期开办经费。

长孙一直坚持家庭教育,唐代四十代长孙兄弟高中状元,宋代孔舜亮、孔宗翰兄弟同科进士及第,明代国家虽然规定三氏学学正专教储公,但孔府仍长期聘请家庭教师,清代时举人沈启震就在孔府任教三十多年。民国初年,孔府收入锐减,经济异常拮据,仍为孔德成姐弟三人聘请翰林庄陔兰和举人吕金山、新式学堂毕业的王毓华为老师,并聘请吴伯萧等任临时老师,开设五经四书、书法、古琴、数学、英语、地理等新旧课程。老师教学认真,有的甚至非常严厉,但孔府尊重老师,不予干涉。孔昭焕贵为衍圣公,仍然遭到老师的体罚,“新师性愎儿遭扑,慈母心酸泪满腮”,母亲不敢干预,只能在一旁偷偷落泪。

三、 礼门义路家规矩

衍圣公深知,学诗学礼更要循礼,要严格遵守礼法,遵守孔子的伦理道德。他们以“礼门义路家规矩”相标榜,以“居家当思清内外别尊卑重勤俭择朋友有益于己,处世尤宜慎言语守礼法远小人亲君子无愧于心”、“交友择人处事循礼,居家思俭守职宜勤”严格要求自己。

为管理好孔氏族人,衍圣公颁布族规家训给全国各地族人,要求族人一体遵守:

一、春秋祭祀,各随土宜,必丰必洁,必诚必敬。此报本追远之道,子孙所当知者。

一、谱牒之设,正所以联同支而亲一本。务宜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雍睦一堂,方不愧为圣裔。

一、崇儒重道,好礼尚德,孔门素为佩服。为子孙者勿嗜利忘义,出入衙门,有亏先德。

一、孔氏子孙徙寓各府州县,朝廷追念圣裔,优免差傜,其正供国课只凭族长催征。皇恩深为浩大,宜各踊跃输将,照限完纳,勿误有司奏销之期。一、谱牒家规,正所以别外孔而亲一本,子孙勿得勾相誊换,以混来历宗枝。

一、婚姻嫁娶,理伦守重。子孙间有不幸再婚再嫁,必慎必戒。

一、子孙出仕者,凡遇民间词讼,所犯自有虚实,务从理断而哀矜勿喜,庶不愧为良吏。

一、圣裔设立族长,给予衣顶,原以总理圣谱,约束族人,务要克己秉公,庶足以为族望。

一、孔氏裔孙,男不得为奴,女不得为婢,凡为职官者不可擅辱。如遇大事,申奏朝廷,小事仍请本家族长责究。

一、祖训宗规,朝夕教训子孙,务要读书明理,显亲扬名,勿得入于流俗,甘为人下。

各地族人除一体遵守外,还自行制定了本支族规。福建建宁县三滩孔氏族人制定了教孝、教弟、睦族、敬老、节俭、勤谨、读书、保墓等族规八条;福建建宁县巧洋孔氏制定了作兴文学、恪供祀事、培植祭产、护理祠墓、酌定优奖、惩治不率、禁止词讼、严防乱宗、督率急公、屏绝邪教、节制财用、慎藏谱籍等家规十二条;江西临川孔氏制定了首孝弟、重节义、励读书、崇学校科第、贵教子、义同居、正婚姻、诛不孝、除淫乱、戒赌博、究窃盗、禁僧尼、禁妇女朝拜神庙、禁负养螟蛉、禁构讼、禁穿构衙蠹、禁拖欠钱粮等家规二十条;岭南孔氏制定了孝敬父母、尊敬长上、严教勤读、尊贤重士、早完钱粮、异姓勿抚、择婚谨始、毋好棋牌赌博、毋好斗殴健讼、毋好奢侈等族规十条;四川蓬州孔氏制定了孝弟宜敦、宗族宜和、乡党宜睦、子孙宜教、农桑宜务、国赋宜纳等家规六条。

江苏丹阳孔氏天启年间家规还规定了喜事出钱和违规处罚细则:

其喜庆出钱细规为:

生男喜银五分,生女三分;娶媳五分;起屋每间三分;买田每亩三分;牛生一犊,出银三分。

  其处罚细规为:

犯盗窃事者,送官究治;犯奸淫事者,送官究治;卑幼犯尊长者,罚银二钱,重责二十;以大欺小者,罚一钱;妇人撒泼干犯长辈者,罚银一钱,责夫十板;偷盗菜薪鸡犬者,罚银一钱;偷盗衣服五谷者,罚银五钱;侵损坟茔树木者,罚银一两,草皮一钱;家藏盗物之家,罚银三钱;男女混杂、嬉笑、隙窥者,罚银五钱,责十板,其妇人责其夫;凡赌博者,罚银一两。

衍圣公严格的规范管理,各支族人有效的自我管理,使孔子后裔不论在曲阜还是在全国各地大都自觉恪守祖训,成为循礼守法的模范家族。

四、诗书礼乐延世长

学诗学礼的祖训,重视教育的传统,礼门义路的家风,加之朝廷给予的种种优待,致使孔氏家族科举兴盛,文化繁盛,学术发达,成为中国文化水平最高的家族之一。

孔氏科举兴盛,唐代时三十九代孙兄弟九人,一人状元,一人榜眼,四位进士,两位明经,一位无功名者还曾官四门博士;四十代孙兄弟十五人,四位状元,五位进士,一位明经,无功名者一位曾任太子舍人,一位曾任曲阜知县。北宋时长孙后裔五世进士,一直延续到金代暂停科举。晚唐至宋末临江派十三代进士登第,二百五十名族人有进士三十八名,举人七名。从民国《孔子氏家谱》看,孔氏共有5000余人获得进士、举人、生员等各级功名,而生活在科举时代的族人大约30万人,有功名者约占族人总数的1.7%。族人英彦辈出,产生了名宦孔光、孔奋、孔巢父、孔纬、孔戣、孔道辅、孔毓珣,医学家孔伯华等名人,元末外迁朝鲜的孔昭后裔产生了孔昭父子宰相、名臣孔瑞麟、北朝鲜副总理孔镇泰等,蔚为朝鲜望族。

学诗学礼致使孔氏家族文化艺术繁荣昌盛,产生了孔融、孔稚圭、孔文仲、孔武仲、孔平仲、孔尚任等一批文学家。明清时期,衍圣公家族文化艺术空前兴盛,几乎每代衍圣公都书画兼擅,刊有诗文集。清代时,曲阜孔氏族人中还形成了女性文学群体,孔氏族人有孔丽贞、孔璐华、孔韫芬、孔韫辉、孔淑成、孔宪英、孔祥淑等,孔氏夫人有颜小来、叶粲英、蒋玉媛、于夫人、孙苕玉、孙会祥、汪之惠、朱玙、徐比玉、王墨庄等人。她们诗词酬唱,挥毫泼墨,绘画题诗,谁说女子无才便是德?谁说孔氏家族保守落后?

孔氏族人学术发达,产生了思想家孔子、子思,经学家孔安国、孔颖达、孔继涵、孔继汾、孔广森、孔广林。学术领域宽广,涉及经学、文学、戏剧、史学、数学、医学、天文、地理、音韵、训诂、音乐、美术、植物等众多学科,尤以经学最为发达。从孔子到二十世纪初,孔氏子孙有著述者约三百人,著述近千种,经史子集兼备。

“礼乐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是至今曲阜孔氏家族最常使用的春联,由此可见,孔子裔孙仍在恪守着学诗学礼的祖训。

原载:《孔子学刊》第五辑

作者:孔祥林,孔子研究院研究员

编辑:孔勇

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孔子研究院》2020120

上一条:天下第一家谱修纂,八岁宗主担纲总裁
下一条:第四届地方档案与文献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