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议日程
开幕式
12月14日 9:00-9:30
京师大厦三层第六会议室
主持人
周文玖
致欢迎辞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研究中心主任、历史学院院长
杨共乐
大会主题演讲
12月14日 9:50-12:00
京师大厦三层第六会议室
主持人
汪高鑫
发言人
刘家和
史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科学
History is an 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
瞿林东
关于“三大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Reflections on Construction of “Three Systems”
庞卓恒
古代史分期大讨论:一大成就和一大教训
The Debate on Periodiz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History: An Achievement and a Lesson
乔治忠
中国史学起源问题及其学术启示
The Problems of the Origin of Chinese Historiography and Its Academic Inspiration
保罗·罗斯(Paul A. Roth)
库恩对常规科学的叙事性建构
Kuhn's Narrative Construction of Normal Science
分组讨论
第一组 中国古代史学
地点:京师大厦三层第一会议室
第一场
12月14日 14:00-15:40
主持人:姜海军
评议人:王记录、赵梅春
周文玖:回顾与思考——70年来中国史学史学科的轨迹及未来发展
赵梅春:70年来中国史学史研究范式的变迁
朱洪斌:“把双臂张得更开阔”:史学史的新想象与新维度
廉敏:历史理论·历史教育·历史真实——关于中国古代史研究七十年的三点观察
朱露川:类例与类叙——关于中国古代历史撰述一个方法论的考察
第二场
12月14日 16:10—17:50
主持人:刘开军
评议人:姜海军、吴凤霞
唐明亮:论史料研读的历史主义原则——从《左传》“宗”、“族”、“家”、“氏”、“室”之种属关系谈起
骆扬:试论春秋笔法及其历史书写中的客观性
陈金海:杜注《春秋》隐公七年“以归”为“非执”辨析
曲柄睿:天命、天道与道论:先秦天人关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刘亮:《新语》“思想近于韩非”榷论
汪高鑫:汉初儒学思想的“驳杂”性特征——以陆贾、贾谊为中心
第三场
12月15日 8:30-10:00
主持人:廉敏
评议人:时培磊、朱洪斌
吴海兰:唐代的私修谱牒初探——以家传、家谱与家状为中心
程源源:论吕祖谦的历史编纂学成就——以史书体裁为中心的考察
吴凤霞:70年来《辽史》研究述评
时培磊:近百年来《元典章》的整理与研究
卞利:王圻《续文献通考·节义考》再探
郭琳:七十年来国内佛教史籍研究现状与展望
朱冶:史学视野下《四书辑释》东传朝鲜半岛考
第四场
12月15日 10:30—12:00
主持人:金久红
评议人:廉敏、卞利
王记录:乾嘉时期经学与史学的互动与融通
刘开军:纪昀《史通削繁》的评点之学
姜海军:章学诚的经学思想与“六经皆史”的本旨
周毅:明清安庆方志的理学传与理学书写
董根明:管同与梅曾亮史学思想比较
王学斌:重振北学的尝试:《大清畿辅先哲传》编纂缘起与内在意蕴
第二组:中国近现代史学
地点:京师大厦三层第五会议室
第一场
12月14日 14:00-15:40
主持人:陈峰
评议人:李勇、张秋升
王传:西方人类学输入后中国现代史学之走向(1903—1949)
徐国利:传统史学理论的传承和阐释与何炳松新史学理论的创建
赵少峰:土山湾印书馆与《汉学丛书》的编纂
赵满海:文化人类学与中国近代经史嬗变研究——以古礼研究为中心的考察
李玉莉:略论经学家派与近代地域性史学的流变
王应宪:“读经救国”:无锡国专的经学课程及其实践
第二场
12月14日 16:10—17:50
主持人:崔岩
评议人:徐国利、赵满海
李勇:郭沫若古史研究的反响、自省、辩护与细化——《中国古代社会》民国时期遭受的批判及其学术意义
陈勇:钱穆治古史地理的理论、方法及其思考
颜克成:缪凤林的民族史研究
单磊:吕思勉史学札记对赵翼考论成果的继承与发展
孙卫国:郑天挺与明清史料整理会
陈峰:民国时期史语所学人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第三场
12月15日 8:30-10:00
主持人:邱锋
评议人:李孝迁、张越
郭蔚然: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教育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语境下的中国史教科书问题
谢辉元:民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思想史撰述的演进
张越:回瞰“十七年时期”的中国史学史学科
崔岩:两部同名《民国人物碑传集》渊源及价值述考
李孝迁:“结构种魂”:横阳翼天氏《中国历史》
张峰:重返历史现场:认识民国史学的一个新维度
第四场
12月15日 10:30—12:00
主持人:王应宪
评议人:周祥森、朱发建
张昭军:中国文化史学的过去与未来
张秋升:马克思主义史料学研究的现状及进路
朱发建:改革开放以来有关“五四运动”历史记忆的研究
钱茂伟:口述史是通过大脑记忆进行的当代公众历史研究
周祥森:创伤经验的符号化与假设性历史的多重建构——关于华北移民社会祖根传说研究的思考
邱锋:土改运动的图像叙事兼论图像叙事的层次问题
第三组:外国史学
地点:京师大厦三层第二会议室
第一场
12月14日 14:00-15:40
主持人:孙立新
评议人:吴晓群、徐松岩
李渊:《历史》中的梦境
徐松岩:修昔底德选择史料和考信方法刍议——兼及修昔底德陷阱
李永明:试论修昔底德的求真思想
王海利:埃及学学科性质反思
吕厚量:古典时代西西里文明边疆形象的二重性及其历史源流
刘林海:3—6世纪西方史学发展特点探析
第二场
12月14日 16:10—17:50
主持人:王海利
评议人:刘林海、侯树栋
吴晓群:文明与野蛮:试析1300年以前西方文明史书写范式的形成、特征及影响
李腾:“全球中世纪”的理论建构与东方视角
侯树栋:蛮族王国与罗马制度
郑鹏:论比德的神迹书写
张井梅:文艺复兴与西方史学的近代转型
孙立新:哈特穆特·茨瓦对马克思主义工人阶级史研究的学术贡献
李恒:试论理解叙事主义历史哲学的三个维度——以安克斯密特的叙事实体理论为视角
第三场
12月15日 8:30-10:00
主持人:李永明
评议人:邓京力、王利红
邓锐:从“普遍历史”到“特殊历史”——略论中西史学的形而上起源
陈安民:王夫之与维柯的学行和影响述略
王成军:刘家和先生比较史学的理论初探——以同与异的关系为据
王振红:作为体认与呈现的传统史学——兼论先秦史学范畴的文化型态
吴英:在史实的检验中重建唯物史观的解释体系
邓京力:思想史的“全球转向”
陈新:历史研究中的证据与证明——自柯林武德以来的讨论
第四场
12月15日 10:30—12:00
主持人:王成军
评议人:吴英、李恒
张骏:近代历史主义认识论反思刍议
吕和应:克罗齐的“语文学批判”述评
董立河:麦卡拉真理批判理论释读
王利红:诗与真:试论歌德的历史哲学
尉佩云:约恩·吕森对德罗伊森史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兼论德国史学理论的现代演化
苏萌:历史叙事与表现理论——论安克斯密特历史表现理论的前提
大会发言
12月15日 14:00-16:15
京师大厦三层第六会议室
主持人:张越
评议人:蒋重跃、陈新
陈其泰
白寿彝先生治学的使命意识和坚韧精神
The Sense of Mission and Tenacity Displayed in Professor Bai Shouyi′s Research
周少川
新中国女史学家的杰出代表
——论刘乃和先生的史学成就
An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 of Chinese Female Historians:
On the Historical Achievements of Liu Naihe
牛润珍
历史学的新时代新使命
——如何用历史研究解决现实中的重大问题
The New Mission of History in the New Era:
How to Use Historical Research to Solve Major Problems in Reality
邹兆辰
从耿淡如到张广智:西方史学史学科建设的代际传承
From Geng Danru to ZhangGuangzhi: Intergenerational Inheritance of the Disciplinary Construction of Western Historiography
张耕华
论历史陈述之“真”的界定
——验证曼德尔鲍姆的一个观点
On the Definition of “truth” in Historical Statements:
Testing Mandelbaum’s Point of View
尤尼-马蒂·库卡宁(Jouni-Matti Kuukkanen)
何以走入歧途:史学、规范性与大屠杀之争
How to get it wrong:
historiography, normativity and the Holocaust debate
大会总结及闭幕式
12月15日 16:30-17:35
京师大厦三层第六会议室
主持人
董立河
小组总结
第一组代表 周毅副教授汇报
第二组代表 张峰副教授汇报
第三组代表 吕和应副教授汇报
致闭幕辞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研究中心主任、历史学院院长
杨共乐
文章来源有微信公众号《史学史研究编辑部》2019年1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