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1-3
页数:356
定价:118.00元
装帧:平装
系列:中国日常生活史研究丛书
ISBN:9787030638236
主编简介:
常建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史学会会长。研究方向为中国社会史、明清史。独著《宗族志》《社会生活的历史学》《明代宗族研究》《朝鲜族谱研究》《婚姻内外的古代女性》《岁时节日里的中国》《清代的国家与社会研究》《乾隆事典》《清史十二讲》《观念、史料与视野》《宋以后宗族的形成及地域比较》等;主编《宋以后的宗族形态与社会变迁》《中国社会史经典精读》等;合撰《新时期中国社会史研究概述》等;辑有《乾隆帝起居注巡幸盘山史料》;发表论文、综述、书评、随笔等约300篇。
张传勇,山东邹平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1998年聊城大学本科毕业,2000年至2006年,在南开大学先后获得历史学硕士、博士学位。2006年7月至今,任职于南开历史学院中国古代后期史教研室。其间2015年4月至2016年3月,日本爱知大学中国交换研究员。学术兴趣为明清史、中国古代社会史、方志学。
内容简介:
本书从不同侧面展示了汉代以来日常生活的历史。大致来说,汉唐宋部分的讨论集中在物质文化与地域社会方面的研究,元明清部分则侧重日常生活与地域社会方面的研究,另有专门讨论清代个人生命史的内容,晚清消费问题也是重点讨论对象。此外,还有关于近现代院落居民日常生活的论述(涉及的区域包括山西、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以及南北方的文化差异(包括乡村与城市生活)。从不同方面呈现出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考古学的交叉渗透以及各自特色,体现了社会史、文化史的不同视野。另外,本书在文献和史料的运用上也具有多样性,发掘了新的史料来源。
目次
前言
汉代画像中的夫妇生活图像 闫爱民 臧莎莎
关于隋唐并州妒女崇拜现象的探讨 王力平
“北人”“南物”与唐后期南北问题的重新审视——以南贬北人间的礼物馈赠为中心 夏炎
安史之乱后的洛阳士人居住与生活常态——以私家园林为视角 万晋
河北地区宋代墓葬与日常生活研究 耿超
《汪氏渊源录》与元代徽州社会的精英网络 章毅
明代阳明画像的流传及其作用——兼及清代的发展 张艺曦
“动”“静”之间:明清鲁中乡村士人的日常生活——以《醒世姻缘传》《聊斋志异》等为中心的考察 赵树国
清中叶山西的日常生活——以118件嘉庆朝刑科题本为基本资料 常建华
个人?地方?总体史——以晚清族人法云和尚为个案的思考 余新忠
送死:清儒许楹的生平与丧葬活动 张传勇
彭定求晚年的闲居生活世界 黄阿明
晚清“洋货流行”与消费风气演变 李长莉
“卫生”的商业建构——以“卫生”商品广告为中心 张仲民
缔造“花茶时代”——清末以来花茶生产与消费初探 许哲娜
青岛里院平民的日常生活 蔡勤禹
附录 置日常生活于社会空间——中国史上的日常生活与地方社会学术研讨会综述 张传勇
前言
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于2013年10月31日至11月3日成功举办了中国史上的日常生活与地方社会学术研讨会,这次会议主题的确定,基于我们这样的认识:欲彰显日常生活史研究的社会意义,需要考察日常生活与社会的关系,离不开将日常生活置于社会空间。一般来说,日常生活是在特定地方社会中呈现出来的,或者说,地域社会史也需要回答在地的日常生活。只有将日常生活史置于特定地域考察,才能更好地展示日常生活的内在逻辑与社会性,使我们对日常生活的认识也更具整体性;只有将地方史的研究联系特定日常生活,才能更好地把握地方历史所要回答的问题及其发展脉络。总之,我们试图借助“日常生活与地方社会”的会议主题,推动社会史、生活史研究的进展。
不少近年来从事社会史、文化史研究思想活跃的中青年学者出席这次会议,交流学术问题。会议讨论的问题既有日常生活史的理论方法,也有从物质文化切入日常生活的新探;另外,还从聚落、生计等角度展示了地方日常生活史的多样性,衣食住行及其消费行为的论文结合大历史做出新的探讨,婚丧礼仪、生育行为等人生问题的研究也颇具特色,士大夫、宗族与地方社会的研究别开生面。
为了将这次学术研讨会的成果集中展现出来,我们选编了这本文集,收入论文16篇,约占会议论文总数的一半。这些论文依据所论问题时代先后排列,起于汉朝,终于近现代,从不同的侧面展示了汉代以来日常生活的历史。这些论文反映不同时期日常生活的内容相对集中,我们试将其划分为以下五部分。
第一部分汉唐宋部分的五篇文章,集中在物质文化与地域社会方面的研究。闫爱民、臧莎莎指出,汉代画像中反映出的夫妇生活景象,出现在宴饮、待客、闲居、私室以及神灵仙界等场合,画像中的夫妇既是“有别”,又为“一体”。王力平探讨隋唐时期并州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生活环境何以会造成妒女崇拜现象,以促进并州古代日常生活与民间信仰问题的研究。夏炎指出唐后期南贬北人间存在一种互赠南方物产的风气,折射出南贬北人对南方主动的排斥与被动的适应,共同构成了唐后期南贬北人在南方的生存状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唐后期南北历史的发展进程。万晋认为唐后期洛阳的园宅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私人居住场所,而且是洛下士人唱和、交游等的公共空间。耿超指出河北地区宋墓中随葬品较少,以瓷碗、瓷壶、瓷瓶、瓷碟及瓷枕等生活用器最为常见;仿木结构砖室墓多用砖雕与彩绘相结合的方式表现出的日用器物与日常生活场景,既是对墓主生前生活的描绘,也是对死后生活的憧憬。上述五篇论文中,集中在唐代的有三篇,涉及民间信仰、赠礼风气、私人园宅,虽然涉及物质文化,但主要依据文献资料论述,且多属于北方地区。汉、宋的两篇论文则主要依据考古文物资料写成,更体现出从物品看生活的特色。
第二部分元明清部分的四篇文章,侧重日常生活与地域社会方面的研究。章毅认为,元代徽州士大夫汪松寿所编撰的《汪氏渊源录》,描绘了一个因元朝新政而崛起的地方社会的精英网络。张艺曦以私人空间中的像为主展开讨论,看阳明画像在明代的流行以及士人对这些画像的评论,并论述人们拜画像的行为以及拜画像所反映的一些现象。赵树国以明清时期的小说《醒世姻缘传》《聊斋志异》为中心,考察鲁中地区村、镇士人群体,认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过的是一种“动”“静”结合的生活,即可能在读书、教书之余,还广泛参与到地方公共建设、推广文化教育等活动中来,对乡村社会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常建华利用《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所载的山西档案资料,论述当时社会的人口、婚姻、家庭、经商与佣工引起的人口流动、店铺经营等状况;注意到民间纠纷常因当事者互相谩骂导致升级,出现命案,骂人的话语体现了社会生活特色与文化的价值观。以上四篇论文依据不同的文类写成,形成不同特色的内容与论述风格。
第三部分清代的三篇文章,主要以个人的生命史为讨论对象。余新忠以晚清族人法云和尚为个案,思考个人·地方·总体史的关系,对如何认识民间传说以及如何让微观史和地方史研究走向总体史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张传勇揭示了康熙时期有个性的丧葬礼仪专家许楹的生平与志业,折射出清前期浙西地区社会文化的某些侧面;从许楹身上看到了礼学的师承与实践、明遗民的政治因素,体现出思想与社会的关联与互动。黄阿明指出,康熙年间翰林院侍讲彭定求辞官归里,闭门谢客,养身、养生、读书静坐的闲居生活,应该是清初江南士绅阶层的一种普遍存在状弁和一个时代的侧影。上述三篇论文以探讨历史人物为主,研究方法各异,问题意识也不同,可谓丰富多彩。诸文集中于南方地区,也是值得注意的。
第四部分晚清的三篇文章论述消费问题。李长莉考察了“洋货流行”的发展过程及其引起的民众消费方式的变化,以及与中国社会近代化转型的深层联系。张仲民利用晚清报刊上的“卫生”商品广告,考察“卫生”在晚清被商人的挪用与建构,利用“卫生”做生意打造一种新的卫生文化,还涉及“卫生”与政治之间的关系。许哲娜通过对清末至民国时期花茶的生产与消费的考察,还原花茶文化的重新建构过程,描摹缔造了“花茶时代”的社会历史图景。上述三篇论文各具特色,李文总说,张、许分论,共同构成晚清民国时期消费问题的社会文化图景。
第五部分近现代的一篇文章,论述院落居民日常生活。蔡勤禹指出,里院是德国租借青岛时期因外来移民涌入而出现,并随着青岛人口增长而发展的。里院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将居住、经商、娱乐、社交及日常购物等多种功能融于一体,它既是青岛平民生活场所,也是青岛平民娱乐舞台。
上述论文在理论方法上有新的尝试,特别是余新忠、夏炎两位教授的论文,试图让微观史和地方史研究走向总体史,为探寻日常生活“微历史”中隐藏的“大历史”做了十分有益且大胆的学术探索。张艺曦教授的大作别开生面,探索思想、生活、社会的交叉及融合。另外,本书在文献和史料的运用上也具有多样性,努力发掘新的史料来源,如画像石、墓志碑刻、考古出土物件、族谱、画像、刑科档案、地方志、葬书、文集、家书日记、报刊广告等,不一而足。
中国社会史学界的日常生活史研究,自2008年在珠海举行的中国社会史年会以“日常生活与历史变动”为主题研讨以来,发展较快。日常生活史的研究比较注重与大历史结合,与文化史交叉,并进行跨学科交流,展示出日常生活史研究的多样性,研究势头很好。本书更是将日常生活置于地理社会空间的尝试,我们相信学术同仁还将继续开拓日常生活史研究新的主题,促进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
最后再次感谢为本书提供论文的作者!诸位的大作较之当初提交会议初稿多经过修改,品质提升,保证了我们为学术界贡献一部精彩纷呈的好书。
常建华 张传勇
2019年11月27日
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 中古史研究 2021年4月4日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5TIQWb5YJGtaXvZIE1Z6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