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检索: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学问人生>>正文
唐仕春|纯净长者:感念刘志琴老师
2020-04-18 20:38     (阅读: )

 

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87222953785&di=13755f331759166ba4e623e82d6f42c8&imgtype=0&src=http%3A%2F%2Fjds.cssn.cn%2Fwebpic%2Fweb%2Fjdsww%2FUploadFiles%2Fywzl%2F2015%2F9%2F201509211001454677.jpg      
    多年前的一个清晨,我正行走在东厂胡同,忽然看见毛老师(刘志琴老师的爱人)骑着一个小三轮车从我身边经过,刘志琴老师静静地坐在专车后面,回头看见了我,向我挥挥手。画面特别的温馨、唯美,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不就这样么? 

202048日,刘老师驾鹤西去,去天堂寻找毛老师和她的专车了。

    恍惚中,我依然觉得刘老师还活着,在另外一个世界、在我们的心中活着。

    依稀记得,大学毕业前,严昌洪老师告诉我们,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的刘志琴先生要招收研究生,欢迎我们报考。一直盼着大学毕业去中学当老师养家糊口的我,听到这个消息,心血来潮,准备报考研究生。严老师帮我写了推荐信给刘老师,刘老师亦鼓励我好好复习。不久,近代史所的虞和平老师到我们学校开会,要见我。原来,他受刘老师之托要当面考察我。刘老师招收学生的一丝不苟可见一斑。转年春天,考试结果出来了,我的总分过线了,遗憾的是俄语差两分,未能录取。两年后,我准备再次报考研究生。当我联系刘老师的时候,她不招研究生了,仍热心地推荐我报考李长莉老师的研究生。当我如愿到近代史所读研究生时,我才知道,那是刘老师退休前最后一次招收研究生。此后的日子,她时常对我言传身教,我亦长侍左右,心中的内疚之情才稍减。报考刘老师的研究生,冥冥之中促成我走上学术之路,大概学缘天定吧。

    1998年,初到北京的我,第一次见到刘志琴老师。

2019123日,近代史所即将搬离东厂胡同前夕,研究室同仁约刘老师在老浒记聚餐告别东厂。她很开心地来了,精神状况也不错,我们相谈甚欢。没想到这是我与刘老师吃的最后一餐饭。想到几天后将与她见上最后一面,从此天各一方,忍不住泪流满面。

https://s3.cn-north-1.amazonaws.com.cn/sitbweb-cn/content/B016UD64PK/resources/536263511

       1960年刘老师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研究室工作,1975年调到近代史研究所之后才逐渐从事学术研究。其学问始于明史,1980年代初转向文化史,1980年代后期参与社会史复兴,开创出社会文化史的一片学术天地。

       老师等倡导的社会文化史强调历史上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之间的互动,特别注意揭示隐蔽在人们社会行为背后的精神因素。彼时,作为初入这个团队的硕士生,我希望以自己的研究为探索社会文化史贡献力量。我的硕士论文试图实践社会文化史的理念,探讨作为中国人社会生活方式的请托与受托。近两年我在修改硕士论文的过程中,突出了乡谊与政治的互动,这与刘老师常说的礼与俗的互动一脉相承。而今,观念与社会互动在学术研究中已经耳熟能详,但仍须深入思考,亦有拓展空间。社会文化史视角是开放的,刘老师开创的事业将继续嘉惠学林。

    我到所里读书的时候,刘老师已经退休。我在所里学习、工作的20多年里,刘老师经常周二和我们一起上班,直到搬家前的那次聚餐。在东厂胡同,我们研究室一直给刘老师留有一张办公桌,起先她的桌子放李长莉老师的办公室,后来搬到了我和李俊领的屋里。刘老师用过的书柜也给我用了很多年。周二的会面,刘老师经常给我们讲社会上的新鲜事,讲学林的掌故,讲她的人生际遇……《悠悠古今》《思想者不老》《千古文章未尽才》等书里的故事,她差不多都给我们讲过。与她一起聊天,我们或豁然开朗,或肃然起敬,或拍手称快,或扼腕痛惜……偶尔,我们也教刘老师一些新技术,告诉她新的电子资源,她学会电子邮箱、QQ、微信等软件的功能后,比我们还用得多、用得熟。学问、思想、生活观念、人生态度,很多时候不是在课堂上教授、传播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浸润、滋长、传承。

    刘老师来办公室常做的一件事是翻看刚收到的报纸杂志,把一些文章剪下来,做成剪报。她说,这些文章中蕴含了时代思潮。通常年轻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可我们办公室,常常是刘老师这位老前辈为后辈青年启蒙,传播新思想。刘老师眼光敏锐、思想常新,大约剪报给她提供了思想更新的源泉。刘老师正是把握了时代脉搏才站在文化热、社会史复兴的潮头浪尖御风而行。学术创新不仅缘于故纸堆里的阅读,当下的现实生活激发思考,亦有助于形成新的问题意识和观察理解历史的新视角。刘老师以“思想者不老”的洒脱姿态行走于世界,活跃在学术和人生舞台上。刘老师深谙生活之树常青,故思想常新人不老。

刘老师是才女,是有思想的女学者,既能写大书大文章,又能写小书小文章。她的文字极具穿透力,其影响力跨越史学圈、学术界,引起社会的广泛反响。随笔集《悠悠古今》《思想者不老》《千古文章未尽才》等书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世态人情,传诵一时。刘老师将个人才情与做人、做学问相结合,堪称学人楷模。

https://img1.doubanio.com/view/subject/l/public/s23736077.jpg


    刘老师是温润的“小女生”。无数次我送她出门,她都说回家路上去逛逛街。她爱买各种漂亮的小物件,买了常常送给身边的朋友。我结婚的时候,刘老师送了春、夏、秋、冬四副装饰画给我们。目睹家里的一些小物件,不由想起刘老师买了送我的情景。刘老师外地出差回来,她给研究室的大小朋友分发了无数次漂亮的糖果和小礼物。哪怕一颗糖,现在想起来心里也觉得暖暖的,那是满满的爱。刘老师走了,我们再也不能在办公室与她一起排排坐、分果果了。刘老师从小爱跳舞,曾经担任过复旦大学舞蹈团团长。晚年几次旅游,她拍的舞蹈视频在办公室引起我们围观。以后,欣赏刘老师在草原上像精灵般舞蹈,体味她海边翩翩起舞的灵动,只能靠回忆了。

    刘老师仗义执言,帮人排忧解难,颇有侠女风范。听她讲助人鸣冤平反等事,每每发生错觉,眼前哪是温婉的江南“小女生”,分明是仗剑走天涯的真女侠。她为人热情,乐于助人,长期慷慨资助有困难的人。我生活中遇到苦闷之事向她诉苦,她常以自己的人生经验给我建议。犹记2014年江西之行,我7岁的小孩时不时给刘老师盛饭、夹菜,路上又提醒她注意脚下的沟坎,一路上刘老师围绕人与人如何相处为我们娓娓道来,其乐融融的画面时时盘旋在我的脑海。刘老师幼时家道中落,家庭贫穷而不幸,朋友、好心人,给了她无限的温情,这成为她热爱生活的源头活水,养成了她热心助人的习惯。无论苦难,还是平顺,学会感恩、温情、乐观、豁达,要有公益心,是刘老师给我辈的宝贵财富。

   凝望星空,刘老师学者身份越来越淡,纯净长者的容貌越来越清晰。

https://img1.doubanio.com/view/subject/l/public/s1001008.jpg

上一条:赵世瑜:区域史研究——具体的情景与超越的思想
下一条:编辑的告白02丨新史学出版人谭徐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