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24
《师门五年记》
我第一次读《师门五年记》是杨天宏教授推荐的,他说该书反映了胡适和罗尔纲师生情深,可做当下师徒关系之楷模。该书6万余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我读完之后,几度流下了热泪。往后各年,我都把这本书介绍给学生,我也时常翻阅,每次都不免泪痕阑珊。我为有这样的良师如春阳般对学生呵护爱惜、谆谆教导而敬佩,亦为有这样诚恳笃实的学生虚心求教,不加掩饰剖析自己过错的坦荡胸怀而感动。诚如罗尔纲自己所说:“我这部小书,不是含笑的回忆录,而是一本带着羞惭的自白。其中所表现的不是我这个渺小的人生,而是一个平实慈祥的学者的教训,与他的那一颗爱护青年人的又慈悲又热诚的心。”
师生情深
罗尔纲
这本充满着浓烈感情的“小书”,罗尔纲先生12岁的女儿文起“迷迷的看下去”,而且声言“看得懂,真有趣”;罗尔纲先生的朋友一个个传观,都很受感动,甚至“流出感激的泪来”;严耕望先生评价该书“读之令人神往,深感此书不但示人何以为学,亦且示人何以为师,实为近数十年来之一奇书”;而胡适先生更赞誉该书带给他的光荣“比他得到35个名誉博士还要光荣”,每年寿辰之时,他将该书作为礼物送给来祝寿的朋友。我以为在这漫漫的人生途路中,遇到如此好书,将是陪伴我们终生的朋友。
这是一本满满都是爱的“小书”,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温馨的世界。胡适将一个良师的德行阐释到了极致,他给了罗尔纲无限的爱。罗尔纲初毕业,胡适邀请他到其家整理父亲的遗书并兼做两个儿子的家庭教师,解决了罗的后顾之忧,这“使我得置身在一位当代大师的家庭,终日亲炙师教……真是说不尽的欢喜”。在其家,胡多方爱惜这位狷介的学生,把他当做“子侄一样看待”。罗尔纲体弱,胡让他学习张元济要有“生命的自信”,积极健康生活;宴请名流时,胡时时不忘夸奖罗,“使客人不致太忽略这个无名无位的青年人,我也不至于太自惭渺小”;当他从广西返回北京时,胡适两次到车站迎接,但由于火车晚点,未得如愿,但“临睡还打电话到车站去问通车的消息”;胡顶着别人认为罗不是一个金石学家的压力,为他谋得北大考古室的工作,并解释“专家们只要找他们所需要的材料,而不肯从头整理到底,只有一个虽然不是专家但可以训练成为专家的人才可以胜任”;为了让罗尔纲在学界站稳脚跟,胡适替他辞谢了清华历史系中国近代史的教习位置(蒋廷黻讲授,由于要出任驻苏大使,故聘请罗),罗为此不能释怀,两个月不到胡家去,胡便写信解释,“尔纲你生气了,不上我家,你要知道,我不让你到清华去,为的是替你着想,中国近代史包括的部分很广,你现在只研究了太平天国一部分,如何去教人?何况蒋廷黻先生是个名教授,你初出教书如何就接到他的手?如果你在清华站不住,你还回得北大来吗?……我现在为你着想,还是留北大好,两处都不要去。你到别个机关去,恐怕人家很难赏识你”。胡的解释情真意切,他完全理解他的学生,罗尔纲敏感、拙于言词、性格刚直狷介,加之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未有完整的统系,为避免误己误人,他做出了周全的决定。听完老师推心置腹的话,罗顿时“一腔热泪,涌上眉睫,他不以我的愚顽而遗弃我,仍然一样的为我的前途打算”。
言传身教
这又是一本叫人“不苟且”、踏实为学的“小书”。罗尔纲以自己在师家的亲身体会,以真诚的语句告诉我们他如何领略老师的治学门径?如何轻率为文而遭老师的严责?如何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下练就自己的为学之路?
胡适
胡适一向主张史学研究要“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多研究问题,少谈主义”,他的《蒲松龄的生年考》《醒世姻缘传考证》《红楼梦考证》和《神会和尚传》都是考证方面的典范之作。他不仅考证史实,还将考证的方法传示学人,正所谓“鸳鸯绣取从君看,要把金针度与人”。他多次告诫罗尔纲要“懂得怀疑”,要“疑而后信”,“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受胡适先生的影响,罗尔纲后来所做的《水浒传与天地会》《上太平军书的黄婉考》《洪大泉考》《<贼情汇纂>订误》《太平天国史料里第一部大伪书——<江南春梦庵笔记>考伪》等都是他太平天国史研究中考证的佳作。
做学问要有“不苟且”的精神,这是胡适给我们指明的治学态度。他在1931年写给罗尔纲的信中说:“你那种‘谨慎勤敏’的行为,就是我所谓‘不苟且’。古人所谓‘执事敬’,就是这个意思,你有此美德,将来一定有成就。”大体上,“不苟且”即坚持不懈,独立思考,有追求,有担当,有长远目标,久久为功,也即胡适所说的“一点一滴积累,满仓满屋收获”。罗尔纲在撰写《上太平军书的黄婉考》一文时,他考证“黄婉”即“王韬”,当他第一次将初稿呈给胡适时,“适之师看了,说证据不够,叫我慢慢的补充证据,不要赶着发表”。当二稿呈给胡适时,他说“已经比初稿站得住了”,并且帮助罗访寻一些未曾引用的著作,甚至给顾廷龙写信,代查王韬的有关事迹。在收齐各种资料后,三稿成形,胡适才认为“证据充足,结论站得住”,并把文章推荐到北京大学《国学季刊》上发表。“从此以后,我知道要做一篇证据充足,结论站得住的学术文章,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适之师常常叫我做文章一改,再改,三改,方才少免错误。”罗尔纲说道。
胡适
在该书中,胡适又进一步提出用科学的方法和实证的方法研究史学,他提倡“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有七分证据,不能说八分话”。治史者可以作大胆的假设,然而决不可作无证据的概论。若没有相当的证据,轻易仓促的结论都是要不得的。罗尔纲为了养家糊口,赚取稿费,部分文章未经胡适之手而发表,这些“为生活而出卖”的文章如《清代士大夫好利风气的由来》,引起了胡适的严厉批评。他指出“这种文章是做不得的,这个题目根本就不能成立”,“名利之求,何代无之?”“你常作文字,固是好训练,但文字不可轻作,太轻易了就流为‘滑’,流为‘苟且’”;而且这种太笼统的题目,是初学者之大忌,是将历史简单化的粗暴做法,极不可取,因为“太整齐的系统,都是形迹可疑的”。进而,他认为只有拥有充分翔实的材料,才能知人论事,达到客观公正,不偏不倚,持论公平。罗尔纲的《太平天国史纲》出版后,好评如潮。《大公报》称誉其为“具备时、地、人的条件的好著作”,《书人杂志》评其为“中国最新十部佳著之一”,《剑桥中国晚清史》的作者也赞誉该书“是最好的一部概论性著作”。然而,胡适却持反对意见,他认为这部著作“专表扬太平天国”,而对其所造成的社会危害只字不提。他告诫罗“做历史家不应有主观,须要把事实的真相全盘托出来,如果忽略了一边,那便是片面的记载了”,一个好的历史学家论人论事,要“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方是持平”。
做学问就是做人
胡适
在胡适看来,做学问就是做人,“不苟且”和诚实忠厚既是做好学问的基础,也是做好人的要义。胡适着意培养罗尔纲,是看中了他高尚的人格和狷介的行为,“我深信凡在行为上能够‘一介不苟取,一介不苟与’的人,在学问上也必定可以养成一丝一毫不草率不苟且的工作习惯”。罗尔纲赢得了胡适的爱,也是因着他的虚心、笃实和肯接受教训,他对老师的批评,无论是口头、书面,都记录下来,不仅不见怪,反而真诚的坦露于世人,令人无比感动他的肯说实话。
罗尔纲爱戴胡适,亦因老师的严切,“不同夏日那样可怕,却好比煦煦的春阳一样有着一种使人启迪自新的生意,教人感动,教人奋发”。胡适给罗尔纲的信,总是称其为“我的朋友”“尔纲兄”或“罗尔纲先生”,而且结尾多有自谦之语,如“门外汉”“幸勿见怪”“子归而求之,有余师”等,其胸襟可见一斑。
胡适把培养学生看作是人间最好的“利息”,他常说“利息在人间”。他的学生满天下,大都是利国利民之人,诸如顾颉刚、傅斯年、罗家伦、杨连陞、沈从文、陈之藩和周汝昌等,这些都是胡适留给我们最好的“利息”。他们与胡适之间许许多多的往事堪称学林佳话,成为后世师生亲睦之典范。陈之藩作诗云:“并不是我偏爱他,没有人不爱春风,没有人在春风中不陶醉的。因为有春风,才有绿杨的摇曳;有春风,才有燕子的回翔。有春风,大地才有诗;有春风,人生才有梦。”胡是陈的春风,当年胡借给他400元路费前往美国留学,最后终成物理学大家。
罗尔纲的《师门五年记》也是留在人间最好的“利息”吧!
(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