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检索: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专题研究>>儒学研究>>正文
左玉河: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谈谈新文化运动的“反传统”问题
2020-03-11 11:13 左玉河  中国历史研究院   (阅读: )

来源:《历史评论》2020年第1期(创刊号)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前后传承,代有更新。每一次的发展都是对前代文化进行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上的创新。经过新文化运动的荡涤,中华文化并没有断裂,而是历久弥新、与时俱进,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近年来,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全盘反传统、导致中国传统断裂的观点甚嚣尘上。有人提出,不能因为这种激进态度似乎有一定必然性,就认为是正当的、合理的现在也到了该平反的时候了。事实上,所谓反传统,不仅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也是在引入科学、民主等启蒙思想的同时,对传统文化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扬弃。经过新文化运动的荡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是断裂了,而是历久弥新、与时俱进,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陈独秀等人发起新文化运动并激烈地反对儒学,是针对当时孔教会的尊孔活动而来。康有为、陈焕章等人领导的孔教会不断上书北京政府,请定孔教为国教。康有为欲立孔教为国教之活动,袁世凯借尊孔之名行复辟帝制之实的举动,都打着尊孔旗号,人们自然会将尊孔与复辟帝制联系起来,断定尊孔是为了复辟帝制。

陈独秀为代表的《新青年》同人自然会产生了这样的感觉:尊孔与复古、尊孔与帝制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为了防止帝制复辟并维护共和体制,必须反对尊孔复古,对孔子及儒学进行彻底的批判,救国的首要任务就是打破专制思想对人民的束缚。这样,新文化运动的矛头便指向了孔子及其儒学。陈独秀为代表的《新青年》同人认识到,在充斥着旧伦理、旧教育、旧思想、旧文学的国度里,是难以建立近代共和政体的。故中国问题之根本解决必须从思想入手,只有伦理的觉悟才是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只有进行思想启蒙,唤醒被儒家旧伦理禁锢的民众,才能奠定共和之思想基础。陈独秀认识到,我们要诚心巩固共和国国体,非将这班反对共和的伦理文学等等旧思想,完全洗刷得干干净净不可。因此,陈独秀及《新青年》公开举起了反孔批儒的旗帜。

《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图为《新青年》第2卷第1号(1916年)封面

新文化运动确实将矛头对准传统儒学,但并未指向中国全部传统文化;它对儒学的批判主要集中于以尊君为中心的专制主义和以三纲为中心的封建礼教,着力批判君主专制主义、吃人的礼教、家庭制度等,并没有全盘否定传统。《新青年》同人深切地认识到,社会、道德都是进化发展的,孔子者,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也。宪法者,现代国民之血气精神也。以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入于现代国民之血气精神所结晶之宪法,则其宪法将为陈腐死人之宪法,非我辈生人之宪法也。

儒学提倡之道德是封建时代之道德,所提倡之礼教是封建时代之礼教,这些不仅不适应现代生活,而且严重阻碍着社会的前行。《新青年》同人从民主、自由的政治经济制度及其个人主义价值观等角度反复说明,儒学与近世文明社会绝不相容者,其一贯伦理政治之纲常阶级说也。此不攻破,吾国之政治、法律、社会道德,俱无由出黑暗而入光明。这是新文化运动将矛头直指以尊君为中心的专制主义和以三纲为中心的封建礼教之内在原因。在他们看来,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道只是两千多年前中国社会的道德,而不是今日的道德;孔子生在专制社会,其说不能不为专制君主所利用而成为帝王专制之护符,而今日当民权自由之说倡行时代,便不能不对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权威、所塑造之专制灵魂加以抨击。

有人指责新文化运动完全否定传统学术的价值,采取了全盘否定传统的激进态度。新文化运动对儒学进行批判之时,肯定了孔子及儒学的历史价值,并没有全盘否定传统。陈独秀在与吴虞、常乃德、俞颂华等人的通信中,反复就反孔批儒的理由、意图展开详尽说明,并肯定儒学的历史地位:孔教为吾国历史上有力之学说,为吾人精神上无形统一人心之具,鄙人皆绝对承认之而不怀丝毫疑义。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图为五四运动期间在天安门前集会的人群(资料图片)

因此,《新青年》同人的反孔批儒,主要是针对以三纲为内容的封建道德在现代社会中起着消极作用,其对孔子及儒学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和作用是肯定的。这些看法代表了新文化运动对孔子及儒学的总体态度。易白沙声明,自己批孔之目的在于使国人知独夫民贼利用孔子,实大悖孔子之精神,至于孔子本人,那甚至还是革命的。

因此,他们将孔子与儒学区分开来,肯定孔子的历史功绩,而对被统治者利用的儒学则严厉批判。鲁迅尽管激烈地反孔批儒,但没有全盘否定儒学的价值。他反对的是以孔子为衡量是非的标准,把孔子当作敲门砖,借尊孔达到政治目的。他甚至说,孔丘先生确是伟大,生在巫鬼势力如此旺盛的时代,偏不肯随俗谈鬼神。他是特别注意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分析和辨别的。除了写小说、写杂文以外,鲁迅的多数精力集中于整理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他整理了《唐宋传奇集》,撰写了《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

因此,可以说鲁迅是儒学和传统文化弊端的激烈批判者,又是对传统文化优秀成果最有见地的继承者。综上所述,那些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全盘反传统、造成中国传统断裂的观点,不仅是对当时历史背景和新文化运动反传统真实意涵的无视,更体现了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偏狭认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前后传承,代有更新。先秦诸子、汉唐经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每一次的发展都是对前代文化进行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上的创新。从传统发展的延续性和阶段性来考量,才能正确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传统及其价值。

点评:5000多年中华文明,有赓续、有扬弃、有发展,呈现出环环相扣、向着今日之中国不断生成的格局。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是其基本特征,革新中延续着传统的精髓,传承中又开启了新的篇章。

更进一步说,文化、文明的延续和变化是物质生活条件的发展在精神生活上的反映,延续的多少、节奏的快慢都与这种发展密切相关。由此出发,方能准确把握文化、文明演进的历史脉动。

(本文作者:左玉河,作者单位: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理论研究所)

文章来源:中国历史研究院

上一条:涂可国:儒家文化的层次性及其人文意蕴
下一条:谷文国:历代祭祀周公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