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检索: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专题研究>>法律史>>正文
法史年报 | 2022年法史著作辑录(下半年)
2023-01-19 20:28     (阅读: )

2022年,我们共搜集到111本中文法史著作出版,现将相关书目信息分上下半年辑录汇总,供学界同仁存留查阅。

七月

 

1.伍光红:《越南法律史》,商务印书馆,2022年7月

 

本书对越南从古到今的法律制度发展情况进行了概述,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越南各时期法律制度的发展”分析了越南传说中的文朗国与瓯雒国时期的社会与法律形态,梳理了越南地区在南越国、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等北属时期所实施的法律制度,阐述了越南立国后的封建时期国家机构设置、官制和法律制度的发展,介绍了其法属殖民地时期以及“二战”后的法律发展概况。下篇“越南现代各部门法的发展”对1945年后越南法律制度发展情况分别从宪法、民法、商法、行政法、刑法、劳动法、司法与诉讼制度等不同方面进行了论述。

 

2.杨鸿雁:《法制变迁的痕迹:以清末民初法律文书为考察对象》,法律出版社,2022年7月

 

在法律领域,用文字形式记录制度变迁有两个主要渠道,一是各种成文法法律文本,再一个就是司法实践中留下的法律文书。前者是目前清末民初法制变迁研究的热点,对于后者却少有人问津。因此,人们对于那些已经发生的重大事件的认识更多来自对纸面法律的研究,而缺少对司法实践中“活的法律”的认识。法律文书主要由案件事实、裁判理由、裁判依据及裁判结果构成,是“活的法律”之代表。法律文书的变化,既是法制变迁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作为一种载体,又是法制变迁留下的痕迹。

 

3.郭明注:《中国监狱学史纲(修订版)》,商务印书馆,2022年7月

 

作为一门专业学科和汉语学术,中国监狱学诞生于西法东渐的清末。自清末以来,伴随文化传统、社会结构、国家类型和学术形态的重大变迁,中国监狱学经历了与其他中国社会科学既同又异的曲折历程。由于研究对象的特殊、学术性格的复杂和部门地位的偏僻,该学科百年来积淀而成的学术状况,迄今仍少为人知。《中国监狱学史纲》广泛搜集中国监狱学术发展的各种相关学术文献史料,对中国监狱学术发展的基本脉络,尤其是其理论与知识的演变轨迹,给予结构化、体系化的梳理、描述和分析,其中以对各个时期的代表作进行细致的文本解读与比较研究为依据,着重介绍了沈家本、王元增、孙雄等清末民国时期监狱学者的监狱学成就,由此形成了关于清末以来中国监狱学史的一个系统论述成果。作为中国监狱学术史研究的奠基之作,填补了法学史中监狱学史研究的叙事空白。

 

 4.董笑寒:《清代男风问题研究(1800-189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7月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19世纪清代男风的实践者及其同性情欲与同性关系。其中,同性情欲是男风得以存在和延续的内在原因,而同性关系则是男风表现出来的外在形式,并以双方的性关系为纽带,涉及双方的经济关系、社交关系与情感关系等。本书以理论上完整的一次男风实践过程为框架,将千余件刑科题本中的案例置于该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分别集中考察。先后论述同性情欲的产生、拒止与转化,以及同性关系的形成原因、表现与结束,初步探讨了男风在清代社会中的存在原因与传播方式等问题。

 

5.赵晓耕 、谢红星:《中国共产党法治思想史稿——从理念到实践(刑事卷)》,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22年7月

 

本书以时间为经,以刑事法治思想的诞生、发展完为纬,全面回顾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刑事方面法治思想的诞生和发展历程,并对党在成立初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新中国建立后等不同历史阶段关于刑事方面的法治思想的来源、探索、实践和完善进行了重点梳理。尤为值得称道的是,本书重点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依法治国方面所取得的显著进步,再次雄辩地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最根本保证。可以说,本书资料翔实、体例合理、详略得当,是一部难得的关于中国共产党的刑事法治思想专著。

 

6.何勤华:《西方法学史纲(第四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2022年7月

 

中国近现代法学,是一个舶来品,它源自西方。那么,西方法学是何时产生?产生后又是如何发展,其学术风貌又是如何?本书依次对古代希腊的法学思想、罗马法学的形成与发展、中世纪欧洲法学的风貌,以及法国、德国、英国、美国和日本等主要西方国家法学的形成与发展做了详实的介绍和评述。最后,本书以基础法学如法理学、法史学、法社会学和比较法学为线索,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至今西方法学的发展进行了总结。本书试图阐明法学与其他社会科学一样,它是随着人类社会的成长而日益进步,随着人类文明的提升而逐渐繁荣。追求人类的幸福,探寻社会的公平正义,就是法和法学前进的基本动力。

 

7.高一飞等:《中国司法改革历程》,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7月

 

本书是广西大学君武学者特聘教授高一飞及其团队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南,以广义的司法改革为研究对象,研究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改革司法改革历程的大部头成果,以期为未来的司法改革提供历史资料和理论参考。

全书共约60万字,分为5章,第一章宏观介绍了中国司法改革的变迁及特点,第二至五章分别就法、检、公、司四大系统的司法改革进行了细致详尽的梳理回顾,以及包括对未来改革的展望,结构完整,逻辑合理。

 

八月

 

8.魏淑民:《清代省级司法与国家治理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8月

 

国家治理是世界范围内古老而现代的经典命题。本书从中外国家治理中司法、行政、政治的内在逻辑出发,以元明清以来中国传统国家治理中承上启下的关键层级“省”为主体,以各省督抚大员为核心,聚焦展开清代省级司法与地方行政、君臣关系互动研究。通过大而化之的地方行政和君臣关系视角,生动呈现清代国家治理实践中省级司法的丰富图景。清代省级督抚大员在司法实践中,往往基于地方行政大局,根据实际因时因地制宜酌量调整中央定例,并对具体而微的司法事宜做大而化之的处理,呈现出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动态平衡过程、督抚大员与按察使的差异化行为特征;更有一些讲求经世致用之道的督抚,面对层出不穷的刑名问题努力探求正本清源之道,然而由于制度、时代局限难免心余力绌。从地方行政上行到君臣关系视角,更可发现清代皇帝与地方督抚之间君臣关系的复杂维度,而非“乾纲独断”的一般认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强国实践中,包括“省”级在内的地方政府重在正视长期以来历史上行政统揽司法的深刻传统,推动实现从传统社会“全能衙署”到新时代“法治政府”的实质性转变,推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9.谷更有、王文兵:《唐宋时期的村落与乡村治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年8月

 

本书选取“村落”和“乡村治理”两个关键词,旨在分析以此为对象的两个历史世界:即“以村民自身为中心的历史世界”和“以政治为中心的历史世界”。唐代以后,村落的家乡化和乡村的政治化,是同一对象的两个不同方面。从村落角度看,其家乡化使其成为村民的地缘共同体,宋以后因其宗族性强化,很多村落还成为血缘共同体;从政权的角度看,就是为了强化赋役,破坏或利用村落共同体的过程。以往的研究更多地站在政权的角度,以观察者的身份,研究乡村社会和政权对乡村社会的治理过程和治理成效,但它忽视了生活在其中的村民的感受。如果借鉴人类学和社会学中的“参与”的方法,深入村民的生活世界中,以他们的角度来认识当时的村落社会和政权与乡村社会的关系,会对当时的历史产生新的理解。

 

10.马建红:《穿越古今的法律智慧》,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8月

 

《穿越古今的法律智慧》是一部法律文化随笔集,共收录六十九篇短文,均为作者从2017年至2020年发表于《北京青年报》的专栏文章。全书分为十个主题,每个主题分别下辖若干篇文章。主题一是关于司法与法官,主题二是关于律师,主题三是关于法学家,主题四是关于法学教育,主题五是关于法律的制定与实施,主题六是关于公民社会责任,主题七是关于侵权与公民自我保护,主题八是关于公平交易,主题九是关于女性与法律,主题十是关于社会习俗与法律。

身为专研法律史的学者,《穿越古今的法律智慧》作者对近几年的社会法律热点敏于观察与思考,并诉诸笔端,以理性通达的文字讲述焦点事件背后的法律问题,引导读者对这些引发热议的事件从法律角度进行思考,示范了如何在看待社会现象时既保持法律理性,又不失人文情怀。

在倡导法治精神的社会大环境下,《穿越古今的法律智慧》适于作为公民培育法律意识、提升法律修养的文化普及读物。

 

11.李启成  校注:《资政院议场会议速记录——晚清预备国会论辩实录》(修订版)(上下卷),商务印书馆,2022年8月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随后就推行了包括设立资政院在内的一系列筹备措施。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代议机构,资政院是清末预备立宪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政院议场会议速记录》是资政院第一次常年会(1911年9月24日—1912年1月11日)42次全体大会的会议原始速记录,没有任何删节,是研究晚清资政院重要的原始资料。资政院是晚清政治社会的主角,是立宪派参与君宪的最高峰,朝廷集中力量予以对待,各大报刊连篇累牍报导其会议记录、议员动态以及议案评论,从而获得全国注目。资政院的设立与议事是中国近代政治法律转型的重要标志,也是议会政治在中国的一次大胆尝试。

 

12.刘志松、段知壮:《秦汉魏晋犯罪学学说从论》,法律出版社,2022年8月

 

秦汉魏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大时代,基本奠定了此后两千余年中国发展的大格局。犯罪学思想学说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体系中对于罪现象的自觉思考,在这一历史时期的各思想流派中多有体现。无论是法家的“一断于法”、黄老的“以道统法”、儒家的“原心定罪”,还是《白虎通》《太平经》等重要历史典籍,以及陆贾、贾谊、董仲舒、扬雄、王充、王符、荀悦等思想家关于“罪”的争鸣与传承,其中无不散落着诸多关涉犯罪问题的思想溯源与理论探析,无疑也构成了秦汉魏晋之际犯罪学思想学说的知识盛宴。

 

13.茆巍:《洗冤:清代命案检验取证研究》,商务印书馆,2022年8月

 

该书结合多种史料,具体对清代法医检验技术与制度进行了研究,作者分别从清代法医理论、命案检验人员构成、命案取证程序、相关制度安排等几个方面展开,分三篇展开论述:上篇“洗冤之术”,探讨自宋至清洗冤技术与相关用书的发展,结合现代法医学、中医学、医疗史知识,探讨其进步的根源与动力,并由此结合《洗冤集录》的产生探寻传统检验知识的本质。中篇“官仵与文书”,聚焦于清代检验活动的具体负责者——地方官员及仵作,并对检验中重要的代验现象及其沿革作出解读。下篇“检验与处分”,探讨的是检验的具体运作,依初验、复检、终结、处分的脉络作了展开。

 

14.桑本谦:《法律简史:人类制度文明的深层逻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2年8月

 

我们依稀觉得是人类“创造”了法律,所以应该已经很了解它了,但知其然未必知其所以然。法律的深层逻辑和人类的道德直觉(公平或正义)可以用简单的数学公式来描述吗?绝大多数法律人对此不以为然,因为他们意识不到自己接受的法学教育从一开始就毁灭了这种希望。

法律最古老的源头应该是个最简单的算法,即“返还法则”,它是人类制度文明的逻辑起点,也是民法和刑法的共同源头。本书讲述了从返还法则到复杂法律制度的演化史,以此呈现法律的深层逻辑,打破部门法的界限,以联结思维取代割据思维,把不同门类的法律知识点重新组合,进而实现法学内部及法学和其他学科的融会贯通。

 

15.冷霞等:《法律文明史 第8卷 英美法系(全2册)》,商务印书馆,2022年8月

 

作为国内第一部以“英美法系”冠名的基础性著作,本书对既有的英美法系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有所扬弃,通过实现对英美法系的时空探索,展现英美法系的全貌,从而一方面为有志于进行英美法学习的研究者提供便利全面的入门指引,另一方面,也为部门法研究者在进行英美法研究时提供制度背景的认识,从而消除因法律文化的差异而导致的隔阂和误解。

 

 16.谢晶 主编 :《中国法律史研讨课》 , 法律出版社,2022年8月

 

本书为本科生、研究生学习中国法律史相关课程的参考用书,内容兼及制度史、思想史,涵盖先秦以迄民国历代之法律史料。本书编选的法律史料以经典性和广泛性为原则,一方面选取法律史研究与学习中经典、常见、有代表性的史料,另一方面尽量保证史料种类的多样与涉及内容的广泛。为配合“中国法律史研讨课”教师的授课与学生的课外自学,本书在以时代为序的基础上分为十二个专题,分别附“导言”“辅读文献”“问题讨论”。本书适合于法学本科生、研究生乃至爱好者进阶学习中国法律史。

 

17.魏磊杰:《法律东方主义:批判与反思》(法律文化研究文丛),商务印书馆,2022年8月

 

《法律东方主义在中国:批判与反思》意在揭示作为普遍价值的法治话语背后的权力逻辑,但理论导向并非要反对全球化,反对现代性,反对法治,而只是反对西方单一性的全球化、现代性与法治,要对它们进行历史化、在地化以及问题化。对于当下中国,建构一套自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话语体系的关键首先在于,应当充分意识到西方本质化理解的“法治”作为全球治理元话语是存在局限的,继而接续后现代主义对单一性元叙事的反抗传统,放弃以法律普遍主义作为基础的对话,放弃那些阻碍协商的陈旧定见,以使跨法律传统的沟通与互融更为有效。

 

18.[古希腊]柏拉图,高咏译:《法律篇》,法律出版社,2022年8月

 

       柏拉图是古希腊哲学家,以其哲学著作而闻名。《法律篇》是柏拉图晚年创作的一部重要作品,也是人类历史上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法学著作。它对法律和国家制度的一些根本问题有深刻的论述。在这部著作中,柏拉图以对话的形式,阐述了法律产生的条件、必要性、怎样制定法律和如何执行法规等。内容还涉及城邦的建立、阶层的划分、制度的设立、罪犯的惩罚以及婚姻、继承、道德、教育、文艺、宗教、地位等各种问题,读者从中可以了解政治、法律、哲学等早期的发展与形成。柏拉图在《法律篇》中提出了法的正义论和法治理论。前者启迪了罗马法理学的诞生,并为后世法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原动力;后者则 (经由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开创了两千多年的法治传统。

 

九月

 

19.沈小兰、蔡小雪:《沈家本新传》,商务印书馆,2022年9月

 

沈家本(1840—1913),清末著名政治家、法学家。清末钦定修订法律大臣、法部尚书、宪政编查馆副总裁。沈家本著述丰富,有传世经典《历代刑法考》。沈家本犹如一座桥梁,联结着中国古代与近代甚至现代,同时,联结着世界东方与西方,被誉为中国近代法学的奠基人。

本书是清末法学家沈家本的传记,通过描述他的一生,可使人们更多地了解这位法政宿将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也客观地揭示了清末的社会和政治情况。全书史料丰富,细节动人,可读性强。沈家本作为中国封建法制的掘墓人和中国近代法制的缔造者,在其所处历史场景,中有社会的、政治的、国家的和法律的方方面面问题,面对真实困境和尖锐矛盾,他都能担当大任,敢于化解风险,革故鼎新,矗立时代潮头。

 

20.顾祝轩:《法概念史:古代末期、中世纪》, 法律出版社,2022年9月

 

如果抛开诸如私法、诉讼、裁判、刑罚、陪审等概念,今天的法律人将难以展开规范性讨论。

古代、中世纪以及近代的法律话语是否同样使用这样的概念?

即使这些概念在字面上没有变化,其含义也保持了前后的融贯一致吗?

进而追问,前近代的法律系统如何实现了一场现代性的结构转型?

本书尝试从法的“基本概念”入手,借助史学工具特别是社会史模式,对法律概念的历史语义进行分析,藉此发现概念背后社会结构的变化,亦可在概念演变的层面上考察其同现代法之可能的联系。换言之,概念史探寻长时段的条件和状况,从社会结构与法律概念的相互关联中去厘清法的演变过程。

区别于曼海姆、福柯等人提出的作为考古学的“知识谱系”,《法概念史》属于历史的法社会学研究,着重考察并剖析思想、概念与社会条件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了研究范式的转换即从法制史转向法概念史。

 

21.何勤华等:《中华法系之精神》, 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年9月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法系的精神一直伴随着我国法治的建设历程。中华法系中不乏有一些今天看来仍然是优秀甚至先进的立法理念,这些立法理念和精神值得我们弘扬与传承,并进行创造性转化。

本书立足于传承中华法系精神,将中华法系中的优秀立法精神和理念向读者传递,以期为我国的法治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提供文化滋养。这些优秀的法治精神包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隆礼重法的治国策略、底蕴浓厚的法律文化、注重亲情的法律伦理、罚当其罪的平等观念、以和为贵的法律价值、引领时代的法医检验、宏篇巨制的判例研究、历久弥新的调解制度等。

 

22.[英]哈利·波特:《牢影:英国监狱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9月

 

本书探索了从盎格鲁-撒克逊时代至今英伦诸岛的监狱制度发展史。作者根据公开资料、私人信件、学术论文、个人陈述、官方报告以及监狱建筑和设计方面的研究文献,细致生动地讲述了英国历史上不同类型的监狱以及跟监狱有关的人的故事。书中陆续登场的人物包括约翰·班扬、丹尼尔·笛福、杰里米·边沁、查尔斯·狄更斯、奥斯卡·王尔德、温斯顿·丘吉尔等,他们的观点、立场以及个人命运,跟英国监狱制度的历史发展多有交织,也为英伦监狱往事增添了别样的色彩。

作者行文扎实严谨,风格生动有趣,以具有亲和力的叙述,呈现了一段绵延千年的特殊的历史。本书既可作为通俗读物,也可为相关研究人士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基础素材。

 

23.姜晓敏:《法律文化研究》(第15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9月

 

本书为集刊《法律文化研究》的第十五辑,以中国传统死刑为专题,精选17篇中国古代死刑问题研究中的代表之作,另有一篇主编导读。在主编导读中,主编对“中国传统死刑”的内涵予以了界定,对“中国传统死刑”的研究范畴与视野进行了讨论,对“中国传统死刑”的研究现状进行学术综述,并对具体代表作进行了内容概述与学术价值方面的举例叙说。并附有关该专题研究的主要论著目录索引于书后,以方便此专题的研究者使用。

 

24.张江涛:《英格兰十九世纪民事诉讼启动程序及变革史考》,法律出版社,2022年9月

 

19世纪英格兰民事诉讼启动程序拥有人类法律史上颇为繁杂的诉讼启动方式和极其严厉的强制出庭制度,这些维系了700年之久的制度在19世纪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完成了现代化的转变。本书是一部用历史方法描写英格兰民事诉讼启动程序、借诉讼启动程序描述民事诉讼程序史的著作,有两项主题:一是梳理司法改革前的诉讼启动程序,厘清其脉络和机制;二是对诉讼启动程序的现代化变革予以分析并论证变革的制度支持。

 

25.杨锦芳、肖雯、何磊、杨文清:《中国监狱官的渊源和发展》,知识产权出版社,2022年9月

 

本书以时间为脉络,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我国监狱官制度进行了梳理,阐述了不同时期我国监狱官的范畴、职责、地位和相关狱政实践,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不同历史阶段的法制思想和刑罚理念。本书除了梳理不同历史时期我国监狱官制度外,更注重解决当下实际问题,书中结合监狱行刑实践,重点论述了社会主义法治背景下我国监狱人民警察队伍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展现了新时代监狱人民警察从“看守者”转型为服刑人员的“矫治者”和社会治安的“保护者”的历程,揭示了监狱人民警察职能转型的意义,并提出了我国监狱人民警察队伍现代化建设的路径。

 

十月

 

26.吴钩:《大宋之法》,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10月

 

历史作家吴钩通过撰写一系列宋朝司法笔记,从法理、制度、刑事、民事四个方面入手,全面细致地介绍宋代中国在法律文明上取得的成就。

宋朝的司法制度可谓中国传统司法制度的最高峰,但长期以来被埋没和误解:一方面,元明清时期出现了大量包公戏、包公案小说,导致大众对宋代法律制度产生误解;另一方面,清末以来的启蒙知识分子,热衷于为异邦构建优良传统,却忽视了中国本身的历史源流。

本书通过援引大量宋人记录的法律案件,并与宋朝法条相互参证,真实还原了宋代司法制度及其实践;同时也是“以宋朝为方法”,从中国历史深处打捞已有的优良传统,讲好我们自己的“国王与磨坊”故事。这不是为了证明“祖上曾经阔过”,而是希望通过一遍遍地整理、编撰、讲述、阐释,将故事内化为连绵不断的文明传统,成为司法制度良性演进的内在动力。

 

27.谢冬慧:《民国检察的理论与实践:南京国民政府检察制度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10月

 

检察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司法机制,它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既有理论的洞察力,也有实践的影响力。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检察制度发挥着重要职能,历来受到统治者的关注,民国时期也不例外。本书以南京国民政府检察制度为例,通过国民政府检察制度的历史源流、理论回溯、制度变迁、规范阐释、实证分析、历史评价、当下思考等七章内容,较为完整地解读和分析了民国时期的检察理论和实践:寻找当时检察制度成长背后的社会动因及内在规律因素,挖掘民国时期如何高效运行检察权以及检察权顺利运行所涉及的内部管理关系和外部保障制度,探讨检察官与法官之间的职责分工和相互关系等。同时,本书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索,总结经验教训,为当下我国检察制度的完善提供参考和借鉴。

 

28.刘顺峰:《法律史人类学研究范式的建构》,法律出版社,2022年10月

 

当前国内三种主流法律史研究范式——历史学研究范式、社会学研究范式、法理学研究范式,虽对推进我国法律史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发挥了重要作用,却无法协调“历史”“事实”“社会”“人”之间所存在的各种“冲突”。法律史的人类学研究范式,不仅能有效解决三种主流研究范式中存在的“冲突”,还能让法律史的知识生产过程更加理性化,让法律史的知识更具科学性。本书以格拉克曼部落社会司法过程学术思想为考察对象,在全面揭示其有关部落社会司法过程“法律史”的“人类学叙事”基础上,尝试回答“法律史人类学研究范式是什么”“为什么要建构法律史人类学研究范式”,以及“如何建构法律史人类学研究范式”等问题。

 

29.张中秋:《司法文明集览·司法文化卷》,法律出版社,2022年10月

 

《司法文明集览》分为司法理论、司法制度、司法机构、司法人物、司法方法、司法技术、司法文化和司法案例八卷,本书是其中的一卷。

本卷意在客观叙述中外历史上的司法文化,即通过对司法文化内容的叙述,展现司法中的人类理性和文化特色,表达司法文明的发展与进步。譬如,司法的控制与正义、刑罚背后的道德,甚至酷刑背后的文化等。总之,目标是清晰完整地叙述有关司法文化内容并通过它展现内化在司法中的文化与文明,最后归结为特定文化与文明的秩序观和正义观及其精神价值。本卷从文化与文明的角度选择条目,主要着眼于中外历史上的司法符号(包括有形的器物、无形的仪式和文字语言等)与司法制度和司法思想诸方面的内容,意在从中揭示内化在这些司法内容中的人类理性和文化特色以及文明意蕴,进而展现司法文明所内含的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但其中某些有特色的司法文化条目不受此限制,目的是表达某种文化的特色。

 

30.贺文洁:《明代货币法制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22年10月

 

本书研究的基本路径是在货币法制所涉及的基本理论之下,围绕明代法定货币形式的变化与货币法制变革的双重线索,从货币法制的基础——货币法律规范入手,围绕法定货币形式分别展开,讨论明代各时期不同法定货币形式发行和流通的法律问题,以及明代中后期货币法制因为白银成为法定货币而发生的货币法制变革。根据明代货币法制发展变革进程,采取总-分结构进行本书的论述:第一章明代货币与货币法制作为总的部分。第二章明代钞法。第三章明代钱法。第四章白银与明代中后期货币法制变革。第五章明代货币法制变革的效应。

 

31.郑小悠:《人命关天: 清代刑部的政务与官员(1644—1906)》,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年10月

 

本书综合编年体官修史书、各类典章、档案、文集、年谱、笔记等史料,对清代刑名制度的发展做出了详细梳理。同时,在制度史研究中引入对人、事的考察,刻画了具有相当专业素养的刑部技术型官僚形象,由案件的驳议往来,再现刑部与其他中央机构及地方官员在法理、人情、利益交织情况下的多重博弈。

 

32.张洪涛:《中国传统礼法合一国家治理体系研究》,法律出版社,2022年10月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中国古代很早就形成了一种“以礼入法”、礼法合治的国家治理体系。该体系包括精神观念层面的“以礼(礼义)入法”和技术规范层面的“以礼(礼俗)入法”。本书从大历史尤其是其强调的技术制度的角度出发,围绕中国传统礼法合一国家治理体系的技术合理性探讨“以礼(礼俗)入法”的制度逻辑和社会逻辑;“以礼(礼俗)入法”受阻的深层次社会原因和“以礼(礼义)入法”发生的深层次社会原因;“以礼(礼俗)入法”的路径,即礼俗进入国家制定法的制度化路径。

 

十一月

 

33.马毓晨:《中国司法理念的变迁》,中国法制出版社,2022年11月

 

本书从法律文化的视角切入,深入考察中国近代以来的司法理念发展进程,梳理主要脉络。通过分析从传统司法理念向当代司法理念的历史转变的基本规律,揭示这一转型的内在机理及特点,即我们应该杜绝对西方法治的盲目崇拜,客观公正地对其加以认识分析,进而探寻司法理念发展的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

 

34.王立明著:《租界法制与中国法制近代化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年11月

 

本书将重心放在中国租界法制与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关系上,特别强调了中国租界法制的立法、行政执法、司法、法学教育等对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影响,同时还旁及中国租界法制与租借地法制的区别、案例分析和启示等一些内容。

 

35.卓泽渊:《我们与法治》,商务印书馆,2022年11月

 

本书为卓泽渊教授在中共中央党校所开设的关于“当代世界法治”系列讲座的合辑实录。全书分别从“世界法律与法治的图景”“世界法治发展的走向”“中国法治的国际挑战”世界视野与中华法文化»“世界与中国的司法改革”等不同主题出发,向读者呈现了一幅有关当代中国与当代世界法治的立体图像。全书内容深入浅出,语言生动活泼,是一本了解当代中国和世界法治的不可错过的精彩读本。

 

36.王春荣:《大清律例法全本校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22年11月

 

最早进入欧洲人视野的中国封建法典是《大清律例》。这部法律典籍于1810年被身为英国旅行家、汉学家及政客的斯当东爵士 (Sir George Thomas Staunton)译成英文在欧洲出版,引起轰动。国内学界对19世纪《大清律例》的翻译史及译者研究主要就是围绕斯当东及其英译本。然而,自斯当东译本出版不久后,《大清律例》便被4位法国人在19世纪内陆续译成法文出版。对此,目前国内学界——就编译者有限的阅读范围内——还无一篇论文或一部著作对法译本及法译者群体作详细研究。为填补这方面的研究空白,当务之急就是收集、整理4部法译本,并与原著作详细校对。而这项基础性工作就是整理、研究、校对这4部法译本,并在此基础上编译一本可供研究者使用的《大清律例》 中法双语对照点校本。鉴于本著作作为一本点校书的性质,并无主要观点之述,但有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古籍整理点校意义重大。助推中国古代法律典籍文化外译内涵建设。为中国古代法律翻译与实践提供记忆库与术语库。服务国家“文化走出去”战路。

 

37.[英]艾伦·沃森 ,余成峰译:《法律演化》,商务印书馆,2022年11月

 

法律演化是法律史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作为当代杰出的比较法和罗马法学者,艾伦·沃森在本书中通过五个章节研究了关于契约的罗马法、中世纪习惯法、17世纪苏格兰私法等具体法律的历史变迁,同时针对诸多“法律与社会”关系的理论进行批判,描绘了法律传统的本质及其表现,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法律变革与演化的观点。他认为,法律具有自主性;法律传统对于法律变革具有重大影响;法律变革独立于特定时间和空间;除非法律变革受到战争等影响,法律变革很少受到法律外部,比如经济、政治等的影响。

 

38.陈皓:《图像中的法律》,商务印书馆,2022年11月

 

本书主要由13篇主题文章构成,这些文章通过多幅艺术图像,讲述了由古希腊至现代的法律历史和思想。全书遵循思想历史发展的时间脉络,将对古希腊、中世纪、启蒙时代以及现代的法律历史和思想的讲述,融于感性的艺术史资源之中。各篇主题文章均通过借鉴艺术史图像学研究方法,以图像为主体,解读其中蕴含的法律历史、思想和理论,由此建立法律史的艺术观念史参照系,建立以图像为主体的法律史研究,从而获得一种新维度的法律史认知,其视角、方法和内容,是具有革新意义的。 

 

39.陈和平:《法律史视阈下根据地土地租佃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22年11月

 

本书从法律史视角系统研究了根据地租佃制度,梳理了根据地租佃制度发展的历史轨迹,探讨了根据地租佃制度与传统佃俗和国民政府租佃制度之间的异同关联,揭示了根据地租佃制度这一红色法律文化的鲜明个性。

 

40. [美]德博拉·E. 利普斯,刘颖洁译:《人文与社会译丛:艾希曼审判》,译林出版社,2022年11月

 

1960年5月,纳粹战犯、“zui终解决方案”重要执行者阿道夫•艾希曼在阿根廷被捕。随后,耶路撒冷地方法院对其进行了一场全球瞩目的审判。在世界面对种族灭绝这一仍在持续的行为并思考幸存者命运的时候,这场审判成为全世界司法程序的试金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法律和道德框架,使我们能够直视“恶”的问题。著名历史学家利普斯塔特详述了艾希曼审判的过程,并对汉娜-阿伦特等哲学家在犹太人大屠杀方面的学术研究进行了补充论证,深入分析了大屠杀幸存者的意义和对后世的影响。本书结合了历史视角和当代紧迫性,在叙述中注入了扣人心弦的情节。

 

41.赵俊鹏:《共和国监狱制度的雏形: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监狱教育改造制度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22年11月

 

该书以陕甘宁边区监狱的教育改造制度为研究对象,从教育改造制度发展演变的历史逻辑,指导思想的理论逻辑和制度规范的实践逻辑等多个维度,详细梳理了陕甘宁边区监狱的教育改造制度,深入剖析了该制度的创造性、系统性和优越性。基于陕甘宁边区监狱教育改造制度及其发展演变的动态过程,作者深入总结制度经验,展示了新时代创新性发展教育改造制度的有益思考。该书内容丰富、资料详实、评述客观、论证严谨,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使陕甘宁边区监狱教育改造制度及其相关问题得以全面展示,无疑对深化陕甘宁边区监狱制度的研究大有裨益。

 

十二月

 

42.吴铮强:《罗建功打官司(1914——1940)》,浙江大学出版社,2022年12月

 

1913年,罗建功从伯父手中继承大笔遗产,由此走上无休止的诉讼之路。然而罗建功将遭遇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他为谋求诉讼优势万般算计,竟不知如何适从……国民政府一旦从法律上确立女性继承权,罗氏家族1923年制订的宗祧继承合同便陷于风,雨飘摇之中。庶姑罗黄氏能否以侍安的身份主宰先夫的遗产?罗建功怎么可能用资本主义的新法律维护宗法主义的日协议?弟媳吴素兰忽然离开龙泉县前往南京背后又是怎样的政治险局?从政界大亨到法学名流,从革命志士到落魄才子,从乡绅士豪到卑微侍妾,《罗建功打官司》大开大合,在呈现近代中国法律现代化进程的宏大叙事中,细致入微地讲述不同个体跌宕起伏的命运。而作者的雄心,正是将大历史还原为个人行动与日常事件编织的奇幻网络,并试图探讨“现代性”本身、“国家”转型与“个人”遭遇之间的相互关系。

 

43.闫晓君:《传统法律文化研究》,2022年12月

 

《传统法律文化研究》一书包括秦汉法律篇、法律文化篇、传统律学篇三部分。论述了中国封建王朝各朝代法律的发展沿革、继承与变化,从不成熟走向成熟再到受西方法学影响而有所变化的基本史实,梳理、剖析、论证了秦律成为“中国第一律”的内容、原因和特性。

作者通过分析中国传统司法检验从秦汉至清的制度发展、司法实例等,展现出我国古代司法检验的突出成就;通过探讨姓氏文化、酷刑文化与中国传统法律的关系,揭示了中国古代律法的文化属性;通过考察有代表性的法律条文及律学学派的发展流变,尤其是以陕西律学为线索梳理出了中国传统律学的知识谱系,并结合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揭示了中国传统法律的矛盾与不足。该书是一部从法律史的角度对秦汉法律、法律文化、传统律学做系统集成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专著。

 

44.许明杰 主编:《英国历史上的法律与社会》(世界史丛论),上海三联书店,2022年12月

本书是复旦大学历史学院主编的《世界史论丛》第三辑,收录了包括《盎格鲁-撒克逊文明与英格兰早期王国的建立》《12世纪英格兰古英语法律抄本书写》《“自由”还是“特权”:“Libertas”考辨》《中世纪晚期英格兰道路网治理的理念和实践》《14世纪早期英格兰寡妇产请愿探究》《女性执政困境:玛丽一世女性王权合法性的确立》《伊丽莎白一世时期饥馑《政令书》的地方影响》《司法无情?近代早期英国法庭中的情感因素刍议》《近代早期英国土地银行的构想及实践》在内的十多篇专业论文,主要内容涉及英国中世纪和近代早期的法律史、社会史等。全书专业性强、史料扎实、立论稳妥,是一部高质量的英国史研究论集。

 

(整理范围为2022上半年京东、当当和豆瓣等网站法史书目信息。整理者为四川大学法律史学研究生徐晓丁、崔竞月、曹云。如有疏漏之处,请各位师友谅解、指正。)

 

文章来源:【法律史评论】公众号

上一条:李在全:让“人”回归法律史研究
下一条:法史年报 | 2022年法史著作辑录(上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