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检索: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专题研究>>法律史>>正文
法史年报 | 2022年法史著作辑录(上半年)
2023-01-19 11:35     (阅读: )

2022年,我们共搜集到111本中文法史著作出版,现将相关书目信息分上下半年辑录汇总,供学界同仁存留查阅。

一月

1.孙家红编纂:《明清律合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1月

 

明清易代之际,王朝成文法律的继承与变迁是一个重要而核心的法律历史议题。本书选取明代最后一个重要的官方刻本——万历三十九年版《大明律集解附例》,与清初入关后颁布的第一个版本《大清律集解附例》(顺治三年版),以清律目录内容为纲,将二者逐条逐句进行比较,详细标注、分析彼此之异同,以微观法史之严密视角,深刻揭示清朝初年对于明代法律的继承与变革,通过扎实具体的文献证据,对流传多年的历史偏见有所纠正,并启发相关学界同仁进行更为深入细致之研究。


2.[英]哈利·波特:《普通法简史》,武卓韵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1月

 

英国普通法被认为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法律制度之一,对当今世界影响极深。了解英国普通法的发展历程,之于法学专业学生以及任何对现代法治文明感兴趣的读者,均颇具助益。本书正是关于英国普通法历史演变过程的精彩梳理。本书以英国普通法为对象,对这一法律制度的发展历程予以全面回顾。英国普通法被认为是英国对于世界最大的贡献。人类现代文明中极为重要的若干理念,比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均来自于普通法。作者选取这一宏大主题,不辱使命,为读者奉献了一次趣味十足又不乏洞见的知识溯源。

 

3.杨一凡,陈灵海主编:《重述中国法律史(第2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1月

 

重述中国法律思想史、再识先秦法家、法家学术的三个历史性贡献-兼论商鞅变法的法文化意义、刑鼎、宗族法令与成文法公布-以两周铭文为基础的研究、中国古代专职法官源起新探、律令形成史-先秦法律形式之变迁、重审董仲舒“春秋决狱”成说、晋《泰始令》的法典化成就、令、格、式何以称刑书-《新唐书》“唐之刑书有四”解读、《宋会要·刑法》体例探析、“典例法律体系”形成之前夜等。

 

4.王立民、洪佳期、李婧等:《法律文明史(第11卷)近代中国法》(全2册),商务印书馆,2022年1月

 

本书系统展现了近代中国在风云诡谲历史大变局下法律近代化的艰难历程,探讨了近代中国传统法制的衰落与“西法东渐”、法律移植与本土化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全书以租界法制对传统中国社会的影响开始,详细分析中国近代法律思想、法学教育与法学研究的形成与繁荣,重点考察近代中国的宪法、行政法、民商法、刑法、诉讼法等部门法的发展及诉诸实践之成效,并特别关注了太平天国、革命根据地时期以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等各具特色的法律制度发展路径。

 

5.胡艺:《案卷里的唐朝法律故事》,中国法制出版社,2022年1月

 

本书是一本体验式的历史法律读物,通过讲述唐朝著名的法律案件,全景再现了盛世大唐与今不同的法律规定、政治制度、社会生活。《唐律疏议》是我国流传至今的第一部完整的法典,也是中华法系的瑰宝。我们现在的法律制度正是立足于过去的守正创新,其优秀的法律理念穿越时空,仍值得我们学习理解。本书通过章怀太子案、懿德太子案、永泰公主案、醉打金枝案、武元衡被刺案、元和逆案、鱼玄机杀婢案等案件,以轻松的笔调,结合历史和法律方面的研究成果,展现唐代生活的细节。

 

6.韩立收:《中国传统法律格言的展开》,山东大学出版社,2022年1月

 

格言是语言的精华,法律格言是法律智慧的凝结,中国传统法律格言是中国人民宝贵的法律遗产。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传统法律格言中精心选择了十八条家喻户晓的法律格言,从起源、原义、演变、价值及局限、对当代法治建设的启示等方面进行阐述、分析和展开,并辅以大量的案例。这些格言包括“礼之用,和为贵”“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杀人刖足,亦皆有礼”“一字入公门,千牛不能拔”“人心似铁,官法如炉”“法不责众”等,一部分为孔子、孟子、管子、韩非子等古代圣贤的言论,言简意赅,含义隽永,一部分为民间谚语,形象生动,耐人寻味。相信读者通过本书会加深对中国传统法文化的了解,对我国当代法治社会建设有进一步的体悟。

 

7.韩大元:《1954年宪法制定过程(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22年1月

 

宪法生长于历史之中,不同文化与传统孕育着不同模式的宪法形态。宪法的历史浓缩着一个民族追求正义与自由的精神,记载着民众的欢喜、痛苦与艰辛。作为国家独立与尊严的象征,拥有一部令人自豪的宪法乃是现代国家理性的标志。一部宪法的诞生伴随着文化、政治与社会的相互博弈,讲述着制宪者们的智慧与民众的生活。对待制宪史,我们需要以理性与客观的立场探求制宪背后的价值与事实,以宽容的哲学评价历史上的宪法和制宪者们付出的努力。本书以1954年宪法诞生的档案资料的实证分析为基础,以宪法社会学的方法,力求客观地展现宪法诞生的背景与制宪的具体过程,探求1954年宪法的历史地位与时代精神,梳理中国宪法发展脉络与内在逻辑,为客观地解释中国宪法的历史正当性提供事实与分析框架。

 

8.[日]穗积陈重:《法律进化论:禁忌与法律》,曾玉婷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22年1月

 

本书论述法之原质的三大统制力,即信仰规范、德义规范、习俗规范。本书先细致梳理了禁忌的语义、本质、种类、成立与分化,阐明禁忌是人类规范有制裁后果的行为的起因,法律实际上就是该原始规范的进化产物;接着分章节系统详述禁忌与法律、主权、婚姻、财产权、刑法的关系,进一步论证禁忌是法律之前的公共规范,是法律的前身。禁忌在人类社会生活之初,依靠对超自然力的恐惧在民众间广布不侵的戒律,至国家生活发达之后,执政者更往上增添现罚,禁忌方才成为法禁。

 

9.娜鹤雅:《旧谱新曲:近代中国审判制度中的司法资源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1月

 

近代中国逐步实现了司法的专业化与职业化,从司法机关、司法人员,到审判程序都脱离了行政框架而“另立门户”,但在行政体系之外重造审判体系不仅会带来司法资源的紧张,也必然会造成新旧审判制度与程序间的冲突。《旧谱新曲:近代中国审判制度中的司法资源研究》在对清末民初司法改革“缺钱少人”这一“共识”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重新审视了该时期审判制度与审判程序的传统与近代化,探讨了近代化过程中审判制度与审判程序在制约行政兼理司法以及实现司法公正过程中呈现出的司法功能与价值,提出了传统同样可作为司法资源为司法改革所用。

 

10.(清)汪泩、(清)毛逵:《祥刑经解·遗范》,龚汝富、李雪涛点校,法律出版社,2022年1月

 

毛逵《祥刑遗范》重在祥刑实践例证,汪泩《祥刑经解》重在祥刑理念阐发,两部著作结集出版,完美体现祥刑理论与祥刑实践相结合,可谓相得益彰,也是填补空白的一项文献整理成果。其中,《祥刑遗范》十卷,一函六册,康熙二年刊刻,为存世孤本,藏山西省祁县图书馆。

 

11.李广宇:《判词经典:从上古到南宋》,法律出版社,2022年1月

 

中国古代的判词,最初是与普通文没有本质区别的,但越往后,越演变成一种独立的文体,成为公牍的一种。本书作者李广宇在《人民法院报》连载的系列文章《判词经典》广受关注,现集结成册,以飨读者。

 

12.[英]罗伯特·鲍德温(Robert Baldwin)、[英]理查德·金西(Richard Kinsey):《英国警察:权力与政治》,杨小虎、杨媚译,但彦铮校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1月

 

19 世纪,当身着蓝衣的制服警察首次出现在伦敦街头时,社会公众为之错愕。可以说,现代警察制度诞生于重重阻力之下。在英国,警察的身份在“消防员”、“社区之友”和“财产秩序的维护者”之间摇摆不定。从布里斯托的午夜街头,到苏格兰场的旧宫;从伦敦的各类调查委员会,到苏格兰各郡的地方警局,一场百年警务模式之争拉开大幕。这场争论,在社会事件发生的时刻,屡屡将议会政治、地方治理、街头文化搅在一起。这场漫长的争论和随之而来的改革,带来的启示和问题一样多。

 

二月

 

13.张中秋:《阅读唐律:由法制而文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22年2月

 

本书是作者学习和研读唐律的习作文集,前部分是关于法律制度的,后部分有关于法律文化的,中间是由制度向文化过渡的,前后构成对唐律由法制而文化的阅读,并在阅读中透视唐代经济民事法律,探讨传统中国政治生活类型的转变和中国传统法的原理,以及透过中日交流与中西比较,揭示法律文化交流的一般原理和中华法系与罗马法的原理与哲学。

 

14.俞荣根:《礼法中国:重新认识中华法系》,孔学堂书局,2022年2月

 

40余年学思精粹,俞荣根教授倾囊相授,深入浅出娓娓道来,故事案例精彩纷呈……

《秋菊打官司》讨说法、“亲亲相隐”有说法、“天理·人情”润国法……

中华法系是“诸法合体”吗?“父子相隐”是“腐败之源”吗?“为政以德”,是人治主义吗?韩非、商鞅是“以法治国”吗?中国古代真有所谓的“人治”与“法治”之争吗?“春秋决狱”是“高下在手”“想整谁就整谁”吗?中国古代司法是“卡迪司法”吗?……

结合问题和案例,本书通过追述“律典体制”“律令体制”对法律史研究的影响及局限;阐析中国古代法的“礼法”属性、“礼法体制”的结构与历史,以及“礼法体制”研究范式对重新认识中华法系的价值;寻求中国古代法之“自我”,对中国古代法和中华法系作一番重新认识。

 

15.秦启迪:《变与不变:论洪武法律思想的[四个阶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22年2月

 

本书分时分段、分门别类地将明朝初期的统治者的法律思想划为四个阶行研究,即明朝建立前(自称吴王前后)、洪武前期、洪武中期和洪武后期。通览明朝初期的法律思想的四个阶段,有一以贯之的相同内容,也有改变调整的不同之处体呈现出愈益缜密、新旧交融、轻重结合;法自君出、主观臆断;削减特权、抬升“民权”、强化皇权的规律和特点。明朝初期的法律思想之所以会有这些异同变化与一系列主客观因素密切相关。明朝初期统治者法律思想及发展变化对当时社会乃至明清两代都有着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

 

16.董彦斌:《法的思想世界》,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2月

 

本书旨在读思和梳理法政观念当中的重要命题,是一部法律思想史和法哲学作品,试图体现立足中国的思考和面向世界的视野。例如,“除魅”和“复魅”是本书讨论的两大法律变迁和法律观念的命题。又如,作者以“天理”对话“自然法”,以“自然法典中国版”之“总则”总结自然法。再如,作者爬梳柏克和潘恩针对法国大革命的辩论,借此挖掘近代思想当中的“习惯法”和“自然法”两大源流,以此理解保守和自由。

 

17.俞江:《清代的合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2月

 

本书在《徽州合同文书汇编》影印本、点校本的学术成果基础上,利用大量的第一手合同文书资料,结合前人研究和其他相关资料,对清代合同涉及的各方面内容进行深入研究。主要分为八个部分:导论部分论述合同的起源、合同文书的统一性及合同关系的类型。其后,分七编(分家合同、家族合同、邀会合同、管业合同、调处合同、禁约合同、应役合同),每编讨论一种合同大类,或两三种意义相近的合同种类。从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出发,一步步向外,探讨同姓家庭的联合组织(如家族),以至异姓家族的联合组织(如会、禁约、里甲或保甲),从而展现传统基层社会的整体面貌。类型化整理了古代的合同,将古代合同整理区分为七类合同(分家合同、家族合同、邀会合同、管业合同、调处合同、禁约合同、应役合同),并加以详细讨论。利用大量的第一手合同文书资料,结合前人研究和其他相关资料,对清代合同涉及的各方面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在法制史、社会史研究领域均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为读者认识古代合同以及传统民间社会、经济、法制、民俗、信仰等各方面提供了有益参考。

 

18.劳伦·本顿:《1400-1900 年欧洲诸帝国的法律与地理》,李扬译,当代世界出版社,2022年2月

 

本书作者通过审视 1400-1900 年间欧洲诸帝国法律与地理的关系,勾勒了研究世界历史的新路径,改变了我们对帝国及其遗产的理解。作者认为,欧洲人将帝国的空间想象成各种走廊和飞地组成的网状结构,并且通过各种融合地理和法律观念的方式建构主权。作者将引导我们跨越海洋,穿过河流,翻越高山,登上岛屿,体会海盗的兴衰、叛国罪的指控、刑法的冲突和罪犯的流放如何赋予常见地理分类不同的法律意义,从而创造了各种不规则的帝国法律空间。

 

19.赵刘洋:《妇女、家庭与法律实践:清代以来的法律社会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2月

 

本书的核心线索为中国法律史研究中的一个基础性问题,即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例如,作者通过对现存诉讼档案的研究,分析了清代的贞节观念与法律实践如何对待离婚妇女的问题,亦即传统道德原则与清代法律实践之间的关系与张力的问题。同时,在研究理论上,作者立足中国的历史实际,对中国法律史研究中的“现代主义”方法论进行了反思,如对韦伯理论框架的批判。

 

20.吴佩林等:《清代地方档案中的政治、法律与社会》,中华书局,2022年2月

 

“万事胚胎,始于州县”,直接管理百姓的州县一级政府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清朝一千多个州县当中,州县官员任期如何,衙门内外的行政运作与基层治理如何展开,其间官、绅、民以何种方式互动,下层民众之生活又是何种状态,清末名目繁多的局所之设又如何影响着社会治理结构,等等,都是目前学界普遍关注且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课题。本书系统利用《南部档案》《巴县档案》,并结合《淡新档案》《宝坻档案》等地方档案以及官方典籍文献,就官员任期、书吏对衙门的控制、书吏薪金、巴县胥吏活动轨迹、局所与州县体制变革、官媒在司法场域的职掌、生员诉讼、风水诉讼、场市的设立、“割股疗亲”语境中的观念与信仰、州县的祈雨活动、清末官制婚书之推行等问题展开了扎实的研究。

 

三月

 

21.崔超:《清代贵州苗疆司法制度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22年3月

 

本书基于正史、地方志、民族志、契约、碑刻、家谱等史料,尤其是典型司法案例和民间契约文书,系统全面地研究清代贵州苗疆司法制度,通过问题构建、史料梳理、观点提炼、分析论证,努力突破学界对清代司法制度,尤其是贵州苗疆司法制度的研究瓶颈,力图填补学界目前有关清代贵州苗疆司法制度的研究空白,勾勒清代贵州苗疆司法制度的现实图景,为当代民族地区承继司法制度历史,提供多元治理思路,寻求创新完路略尽绵薄之力。

 

22.王人博等:《洋为中用:中国法政知识考古》,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3月

 

自福柯开创知识考古学以来,对概念的梳理成为学术研究中的一种“清新”范式。作为国内法学尤其是宪法学概念研究范式的圭臬,王人博教授曾提出通过宪法上的十个关键词/核心概念来阐释和理解宪法,并身体力行。这种研究方法和风格,既能通过概念阐释的方法达到学术训练的目的,又能管中窥豹了解宪法的意旨,兼具规范分析、语义建构和历史考据,成为中国宪法学研究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王人博教授承继民国学术传统,不但关注较早,而且其努力一以贯之,同时他着眼基础,视角独特,方法交叉,论述深入。他不但重视词源学方法,梳理宪法学基本范畴的流变,更加注重社会学的方法,关照与基本范畴相关的宪法实践,发掘“词”与“物”之间的关系;他不但注重历史的方法,关注宪法学范畴历时性的变化,也注重比较的方法,关注宪法学基本范畴共时性的展开。这本由王人博教授携弟子完成的基于知识考古学方法探究宪法学基本范畴的文集,可望成为国内宪法学范畴研究的“元话语”之作。

 

23.[美]约翰·朗本:《刑事对抗制的起源》,王景龙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年3月

 

这是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约翰·朗本所著的一本反映英美法系对抗制刑事诉讼模式发源和形成史的经典著作。该书充分利用《老贝利法庭审判实录》这一史料,运用历史实证主义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揭示刑事对抗制在英美语境下生成发展的根本原因,重写英格兰刑事审判的法律史。它同时表明对抗式刑事诉讼制度与英国国家的特定历史、文化有关,而且财富效应、争斗效应及其导致对案件真相的忽视也表明,这是一种并不重视案件事实真相的制度。它还阐述了刑事证据法的起源以及与对抗式诉讼制度之间的关系。由于英美法系刑事对抗制模式一直是我国法律界着力引介、学习的对象,但各界对它的理解与认识或多或少地停留于表面。因此,本书探究的是刑事审判程序的机理,不仅关乎既往,也能启迪当下,能为我们反思中国刑事司法制度改革尤其是庭审对抗式改革,提供诸多教益与镜鉴。

 

24.[美]丹尼尔·奥克伦特:《最后一杯:美国禁酒令的立与废》,钟志军、罗梦玲译,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22年3月

 

1919年,美国制定了一部影响深远的宪法修正案-第十八修正案(禁酒令)。各种社会思潮、宗教信仰、政治理念及组织团体和时代弄潮儿乘着禁酒令的大潮纷纷登上历史舞台,如虔诚宗教信仰引领与先进商业模式治理下的最强民间政治压力团体、推动禁酒却又在禁酒后积极打破女性公开饮酒禁忌的女权思潮、镀金时代丛林社会中的进步主义运动、种族歧视阴魂操纵的排外主义与白人至上主义、借助为禁酒设立的所得税宪法修正案而改变的美国宪法权力格局,以及揣着冲锋枪武装贩卖私酒但又强力支持政府禁酒的黑帮犯罪集团等,一起在咆哮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上演了一幕幕令人目眩神迷的史诗大剧。

禁酒令时期可谓美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的一个“奇葩”时期。美国素来以自由精神立国而自豪,国民向来又有豪饮的传统,竟然会在二十世纪初制定宪法第十八修正案,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禁酒,戒断人类文明持续了数千年的饮酒嗜好,实在令人不可思议。正如本书书名所示,丹尼尔·奥克伦特通过浩如烟海的资料档案,抽丝剥茧,为读者全方位展示了禁酒令设立和废除的整个过程,深刻揭示了禁酒令与美国人民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女性政治权利、进步主义运动、种族歧视、联邦政府财政收入来源变化、联邦与州政府权力重组、第一次世界大战反德运动、美国有组织犯罪集团崛起等重要历史事件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可以说,这“最后一杯”,凝聚了美国近代社会的变迁史,是深入理解美国政治生态、立法与司法、社会与道德,以及如何推动政治议程发展等问题的一个绝佳支点。

 

25.[英]菲利普·诺顿主编:《英国宪法百年经纬》,刘练军译,法律出版社,2022年3月

 

本书主要讲述的是20世纪英国最重要的6部法律的产生过程。这6部法律分别是《1911年议会法》《1918年人民代表法》《1972年欧共体法》《1998年人权法》《1998年苏格兰法》《1999年上议院法》。之所以把此6部议会立法认定为“最重要的”,是因为此等法律直接或间接调整甚至翻转了英国政治组织的构造及运行,对英国宪制的影响是全面而又深远的。本书重点介绍了6部法律从动议到草案形成再到条款文字修订的各个细节过程,虽然有些地方难免过于琐细,但正是从立法过程中英国各个政党、各位议员及社会公众的立场及其言辞交锋中,我们可以发现,它们的每一部宪法性法律,一方面是各方利益妥协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真正凝聚各方智慧的产物。

 

26.李飞:《罗马环境法要论》,法律出版社,2022年3月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古罗马人在环境法律保护方面的理念、法律制度构建,以及反思与借鉴,具有补白意义。首先,从宏观角度对罗马人的环保理念、相应的设施建设与法律制度构建进行了梳理。其次,从微观视角对四种主要的环境要素(空气、水、森林与矿产)在罗马法中的处遇进行检讨,进而探讨了作为一种特别环境要素的非人动物在罗马法中的地位。最后,通过审视罗马人在环境法律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可资借鉴的经验,为我们解决当下的环境问题提供启思。

 

27.陈景良:《跬步探微:中国法史考论》,法律出版社,2022年3月

 

本书是陈景良教授近三十年研究中国法律史的心血之作。其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法律传统,尤其是宋代司法传统中“求真”和“向善”的特有理性与经验,非常适合法史领域的学者研读、参考。作者采取了“重其重”的书写方式,从中国文化的内在理路出发,在时间、空间、事件三个向度生动地再现了中国自古以来对司法公正与社会正义的追求,同时能够针对中西法律文化传统“摆事实、讲道理”,力图破除学界对中国法律史的偏见,展现中国法律作为知识的演进路径。

 

28.龙大轩:《道与中国法律传统》,商务印书馆,2022年3月

 

本书讨论道家思想对传统法律制度的影响,全书共六章,第一章先梳理道家源流以及道的基本内涵,第二章探讨权威意识与道法传统,第三章论述阴阳和合与礼法传统,第四章阐释无为而治与道术传统,第五章是对道与中国文化传统关系的阐发,第六章讨论道对当代中国之治的启发作用。作者认为中国古代法的“道法”传统、“礼法”传统、“道术”传统,皆与道家的思维方式密切相关,并且这种思维方式对推进当下的中国之治有着重要借鉴意义。目前学界对道家多持法律虚无主义的观点,本书应为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法律制度影响的专著,集中在学者“言犹未及”“言犹未尽”“言之有误”这三方面耙梳、发论,所得结论多为作者独到心得。

 

29.[美]彼得·鲍德温:《版权战争:跨越大西洋三个世纪的争斗》,王志刚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22年3月

 

在数字革命的推动下,版权争端成为日常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创作者、出版商、消费者以及盗版者等多方利益体展开了较量。虽然数字一代认为出版业和谷歌之间的争端是全新的,但版权战争实际上可以追溯到三个世纪前——历史对于人们理解今天的战斗至关重要。本书讲述了这个重要的故事。它不仅展示了数百年来版权法发展的历史脉络,也分析了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引述了令人眼花缭乱的轶事和表达晦涩的著作。从康德、费希特到维基百科以及瑞典盗版党,从伯尔尼联盟的国际版权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精神权利,本书对英美和欧洲大陆领域的版权争端提供了引人入胜的历史叙述,是理解当今版权和国际贸易斗争的指南。

 

30.丛小平著译:《自主:中国革命中的婚姻、法律与女性身份(1940-196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3月

 

本书以 1940 年代陕甘宁边区“封张婚姻纠纷案”为切入点,讨论中国革命中的婚姻改革和司法建设。作者讨论了从司法案件的原型到文艺作品的演变过程,以全景式的视角,探讨了此案在司法实践、乡村建设、政权建设以及女性研究等方面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革命中出现的新话语、新的文化符号进行解析。作者认为,新的话语和新的文化符号凝聚了 20 世纪社会运动与革命的实践与经验,同时也连接了传统与当代,是中国革命经验的概念化表达。

 

四月

 

31.张晋藩:《中华法文化史镜鉴》,北京出版社,2022年4月

 

本书共分四辑:鉴古明今的中华法文化、中国古代的官吏管理、中国古代的监察与廉政、中国古代的司法镜鉴。主要内容包括: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法制精神;中国法制史的治世功能可谓多矣-我读书治史的体会;从传统法律文化看坚韧进取的民族精神;撷取法律传统的精华;中国古代法文化中的警示观点;鉴古明今的八大法制观点等。

 

32.清代湖北臬署珍存档案编写组编:《清代湖北臬署珍存档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年4月

 

本书主要收录了清光绪九年至十二年(一八八三-一八八六)的湖北臬署衙门内部律令百余件,详细记载各府上报民事、刑事案、重大案件案等多种案件的具体细节,涵盖臬署往来书疏稿、往来公文、上行禀稿、平行移文、下行行文等多种文档。出版时编者将所选档案大体按严禁、撤任、驳饬、议章、惩办五类文档分类,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臬署职掌相关面貌,推动清代法律史、湖北地方史等多方面研究。

 

33.邓长春:《西晋法典体系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22年4月

 

本书以西晋时期的法典体系为研究对象。分为五个部分:1.西晋法典体系的历史前提;2.西晋法典体系的构建过程;3.西晋法典体系的构建成就;4.西晋法典体系的支撑要素;5.西晋法典体系的历史地位。晋唐时期的法典体系成为中华法系重要的制度根基。西晋法典体系是中古时期法制文明的蓄水池。尽管于西晋的法典体系传统在唐代中期以后逐渐衰微,中国法入新的发展周期,但其沉淀下来的经验智慧却仍值结继承。

 

34.[美] 杰弗里. R. 斯通:《性与法律》,何远译,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22年4月

 

本书是美国法学家杰弗里·R.斯通积十余年之功完成的重要著作,是讨论美国法律与性道德之间历史演变的一部专著。全书共分六编,20章,从历史的角度叙述了从古代、启蒙时代到20世纪中叶的性观念演变史;评述了联邦法院在几个重要的性议题(包括避孕、堕胎、性少数、作品问题等)上的审判史;详细分析了在性议题方面的几个重要判例,如米勒案、赛缪尔·罗斯案,以及罗伊诉韦德案;追溯了随着环境、价值观、道德观和社会共识的不断改变,法律在性观念、性议题方面所发生变化的根本路径。

 

35.张晋藩:《学术与生活》,中国法制出版社,2022年4月

 

本书是对张晋藩与林中两位学者共同从事科学研究的经历以及主要治学思想和成果的回顾和整理。全书主要分两个部分:部分记述张晋藩与林中共同治学、讲学与国内外游历的所见、所思、所感;第2部分介绍主要学术成果和法律史学研究理念、思想,真实记录改革开放以后两位学者所焕发的学术生机,以及执教、育人的历史际遇。两位学者数十年如一日的钻研,为中国法律史学做出了重要贡献,对其科学研究经历的梳理,也是对中国法律史学研究发展进程的回顾。本书通过两位学者的亲身经历,既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图景,亦呈现了法学研究的变迁。

 

36.冯玉东:《清末变法修律与中国刑法近代化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22年4月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成果。在介绍清末修律背景和刑法变革历程的基础上,重点对比了《大清律例》与《钦定大清刑律》在五个方面规定的异同,总结了清末修律的利弊得失,归纳了若干历史启示,如法制变革对妇女地位改善的问题,法理派立法冒进、法理派错失立法主权、立法语言盲从日本以及立法资源配值不当等问题。本书对《大清律例》《钦定大清刑律》进行了仔细梳理,提出了重建中华法系的构想,既有实现中华刑法文化复兴的情怀,又有促进刑法现代化的思路。

 

37.[英]A.V.戴雪:《英国宪法研究导论》,何永红译,商务印书馆,2022年4月

 

本书被公认为是英国宪法学的经典著作,是英国宪法学术中引证率最高的作品。它至今仍具有正统地位,近似于一种“没有成文宪法的宪法典”。很大程度上,它能够奠定研习英国宪法的基础,成为了解英国宪法的入门著作。在重要性上,此书足以和任何一本法学译著相媲美。本书共有三篇内容:第一篇、议会主权;第二篇、法治;第三篇、宪法性法律与宪法惯例的关联。本书是法学和政治学(尤其是公法专业的)的学生和教师的必读书目,本次出版的是新译本。

 

38.程政举:《先秦诉讼制度研究》,商务印书馆,2022年4月

 

本书是一部系统研究中国古代诉讼制度的专著,探讨了中国诉讼制度的起源及其形成时期的诉讼制度的样态。作者按照现代诉讼法的理论分类对本书的章节进行了编排,共分为十一章,分别对中古诉讼的起源、先秦时期的司法机构设置和司法官的选拔与管理、先秦时期的诉讼思想和诉讼理念、诉讼原则、诉讼基本制度、先秦时期的告诉程序和审判程序、先秦时期的执行制度等进行了考证。

 

39.黄宗智:《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合一:中国历史回顾与前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4月

 

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合一,根植于中国大一统的儒法合一的政治体制与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实际。在本书中,作者分析了中国历史上尤其是明清以来国家与社会的治理机制,如所谓“皇权不下县”的“中央集权的简约治理”、华北与江南地区国家与村社的二元合一治理、传统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第三领域”治理体系等。作者从社会经济史的视野出发,以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实际为基础,反思、批判、对话各流派的理论范式,试图探寻扎根于中国实际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与进路。

 

40.梁治平:《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商务印书馆,2022年4月

 

本书在习见的法制史研究方法之外,尝试以文化解释的方法讲述中国古代法律传统。作者认为,法律的理念与实践都是秉有意义的文化符号。法律所揭示的,不仅是特定时空中的生活样态,也是特定人群的心灵世界。而且,正像文化具有不同类型一样,作为特定社会与文化一部分的法律,也具有不同的性格和精神。

 

41.余钊飞主编、范依畴副主编:《绍兴名贤与传统法律文化》,知识产权出版社,2022年4月

 

为集中展示绍兴名人的法治智慧和现代价值,彰显璀璨的绍兴法治文化,本书通过对绍兴的名人,包括古代时期如越王勾践、刘宗周、王阳明,近现代时期如梁柏台、蔡元培、周恩来等的法治思想进行提取、凝练,力求总结出中国传统治理的智慧,为绍兴市域治理现代化提供镜鉴。

 

42.张婷:《法律与书商:商业出版与清代法律知识的传播》,张田田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4月

 

作者结合出版史和法律史的研究方法,收集了 131 种不同版本的《大清律例》、65 种讼师秘本,以及诸多圣谕宣讲时涉及法律知识的宣讲底本,深入而生动地分析了清代法律知识的商业出版与传播,及其对司法体系和法律文化的冲击。作者认为商业出版不但影响了法律书籍在司法系统内的传播与阅读,扩大了法律知识的读者群,而且加强了成案和私家律注的权威性。商业出版还通过《讼师秘本》等通俗读物影响了民间法律知识的构成与运用。除了文字传播,法律知识还通过口头传播,尤其是在圣谕宣讲时涉及大量民间常用的户律和刑律条款。

 

五月

 

43.胡永恒:《方向与方法:反思中国法律史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5月

 

中国法律史研究的发展方向,无论是回归法学,还是朝向史学,都有其狭隘偏颇的一面。现阶段的中国法律史研究,没有必要用某个范式一统天下理想中的法律史研究,是一个具有多样性、兼容性、实验性的学术园地、百花齐放、多元竞逐、各美其美。任何形式的画地为牢与故步自封,都会妨碍它的繁荣和发展。中国法律史研究,或许还需要经历一个无拘无束、自由生长的阶段。

 

44.范一丁:《古代契约法的“礼法”形态论(先秦时期至汉代)》,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22年5月

 

《古代契约法的“礼法”形态论(先秦时期至汉代)》通过对先秦至汉代或可称为成文法的国家礼典,包括作为教化依据的经史文献和律令中引入的以礼的仪节形式表现的社会一般行为规则,其中主要是以受国家礼制影响和制约形成的以礼俗为表现形式的对契约行为具有直接或间接规范作用的习惯法规则的辨析,以及对其整体存在通过对引入“案例”的典型性在评析基础上的展示,基本证明了由这一时期所开创的、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国家严密精细的礼法制度体系,是包含了对契约行为进行全面规范的那些替代性规则的,而这些规则的系统性存在正是那个看起来似乎缺失的或隐在的古代契约法体系本身。

 

45.黎敏:《民主之殇——德国宪法史反思录》,商务印书馆,2022年5月

 

《民主之殇——德国宪法史反思录》以德国与现代革命、现代宪法相遇的历史情境为叙事起点,立基于康德式“普遍历史”观中的自由理念,观察1815年后到1933年之前德国宪法思想形态与宪制模式的变迁,深入分析了导致德国魏玛宪法失败的政治、思想与文化因素,阐释了德国民主和法治倒退的教训,并重申了现代宪法的核心价值和正当性基础。全书史料翔实,叙事连贯,论述严谨而不失生动,是国内新锐学者倾心撰写的一部不可多得的学术佳作。

 

46.[英]P. S.阿蒂亚:《合同自由的兴起与衰落》,范雪飞译,林少伟校,中国法制出版社, 2022年5月

 

《合同自由的兴起与衰落》是阿蒂亚久负盛名的著作之一,是世界上少有的合同法思想史方面的著作。本书先是对合同自由的起源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进而对1770年至1870年间的合同自由的兴起,以及1870年之后合同自由的衰落进行了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本书的研究视野并不局限于合同法甚或法律本身,而是着眼于与合同自由理念密切相关的政治、思想、经济、法庭和道德等多方面。通过全面阐述合同自由的源起、兴起与衰落,本书认为合同自由理念、合同性和允诺性债务理论存在着某种程度的“返祖”或者“原始回归”的现象,并对此现象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解释。

 

47.曾尔恕主编:《曾炳钧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22年5月

 

《曾炳钧文集》分为上、中、下三部。收录了曾炳钧先生1928年至1985年于清华大学、社会调查所、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武汉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学习工作期间的论文、书评、译文、著作、译著、教材及部分书信文字,从历史的维度再现了昔日曾炳钧先生对世界热点问题的敏锐观察与回应、对国家命运的忠诚守护与密切关注、对民主法治构筑的深切向往与严肃思考、对大学教育内涵的理解与实践。

 

48.尤陈俊:《聚讼纷纭:清代的“健讼之风”话语及其表达性现实》,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5月

 

在清代的地方志、官箴书、官府文书等许多不同类型的文献当中,常可看到声称某地区存在“健讼之风”的记载。上述现象,与学术界以往惯于强调的“无讼”乃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价值取向和典型特征的说法形成了某种反差。

本书结合文本向度、话语实践向度和社会实践向度的不同视角,对历史文献中那些关于“健讼之风”的书写展开分析,将其视作一类充斥着权力关系的话语,认为此种话语所展现的更多是一种表达性现实,而不能被直接当作对其时历史社会现状的完全如实反映,追问主要是哪些主体基于何种目的对“健讼之风”进行书写,并对此种话语加以传播,以及为了强化“健讼之风”话语的某些预期功能,这些主体又运用了其他哪些话语来加以配合,采取了哪些在其看来有针对性的实践行动。

本书勉力追随瞿同祖所开创的那种研究范式的学术旨趣,在方法上践行法律和社会研究的历史进路,并不以单纯回到中国古代的历史现场去复原有关“健讼之风”的史实作为最终目的,而是重在带着社会科学意义上的理论关怀,去剖析关于“健讼之风”的史料记载背后所潜藏着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希望从历史的维度,推进我们对于传统中国的法律、社会与国家的深入认识。

 

49.徐子淳:《清代法律歌诀与法律图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年5月

 

在清代的诸多律学流派中,人们对辑注、考证、司法应用等流派研究较多,因为这些流派一直位居法律史研究之要津,但对歌诀派与图表派则较少关注,很少有学者对之做系统的专门研究。本书发扬中国传统律学中“术”的成分,即发掘清代的法律歌诀与法律图表,对之进行系统地整理与分析,探讨其产生的法律与社会根源,深挖其思维方式的根基,揭示其在立法、司法以及普法中的作用。本书既可丰富中国传统律学研究,又能作为相关研究领域的参考。 

 

50.王亚新、梁治平、赵晶等编:《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法律出版社,2022年5月

 

本书选编四位最有代表性的日本学者研究明清时期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的系列论文,展现日本东洋史、东洋法制史学者眼中传统中国法文化的一个重要侧面:以近现代西欧为参照系,从民事审判的法源、民间契约、讼师群体、诉讼制度与文化、民事法秩序等领域表彰传统中国法文化的特性所在。此外,本书附录又以“论著目录“的形式展现了日本学界四十年来在明清中国民事法秩序领域的成果积累与研究动向,以便于有志于此的学者按图索骥。

 

51.安庞靖:《李觏的礼论与宋代司法实践》,九州出版社,2022年6月

 

本书的主要内容分为两大部分,通过对于传统法律思想与法律实践的结合化研究,我们可以深入分析李觏的礼为大法的整体观念,从而可以突出呈现李觏的出礼入刑的法律策略与隆礼重法的思想观念等。第一部分,分析李觏礼论的基本内容和创见,并结合情理的概念进行一些分析;结合宋代其他思想家的观点进行比对,突出李觏礼论的传承性;分析李觏礼论的重要创新观点,突出其隆礼重法的特点,并结合其礼法观点阐释儒法共用的传统法律思想。第二部分,以李觏的礼论和情理观与宋代的司法实践作一定比较,关注情理化的司法内容。阐释情理司法的基本特点,分析李觏的“法为大法 观点与这种情理化司法的关联。

 

52.黄海:《曶鼎通考》,格致出版社,2022年5月

 

曶鼎是西周中期的一件重要青铜器,其铭文近400字,是难得一见的长篇铭文。这篇铭文包含了2300年前的两个完整司法裁判实例,对于西周法律史、社会史和考古学的研究意义非凡,在学界的知名度极高,郭沫若、陈梦家、白川静、松丸道雄和李学勤等中外顶级学者都对这篇铭文进行过专门研究,但是由于铭文内容佶屈聱牙,拓片有所残缺,案例案情复杂,各家受限于自身学术背景,导致对于这篇铭文的研究仍不充分,本书不仅系统梳理了曶鼎问世百年来最重要的研究成果,还在此基础上从法学的视角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53.刘昕杰主编:《法学教育近代化的地方实践:四川大学法学教育史略》,四川大学出版社,2022年5月

 

本书为介绍四川大学法学教育历程的图书。书中介绍了从四川法政学堂开始的四川大学法学教育,分历史阶段、专题研究、人物评析三个方面。历史阶段主要针对四川法政专门学校、四川法政学堂、公立四川大学法学院、国立四川大学法学院、四川大学法学院等几个历史阶段的过程进行研究;专题研究是针对四川大学的研究生法学教育、女性法学教育、司法组法学教育进行研究;人物评析主要为四川大学法学教育史上的胡元义、伍柳村、周应德等人做传记。

 

54.李栋:《罗马政制简史》,商务印书馆,2022年5月

 

古代罗马从“七丘之城”发展壮大为一个庞大的帝国,几百年间经历了军事民主制、共和制、元首制、君主专制等多种制度的变迁。本书以罗马政制为出发点,描绘了古代罗马各个时期的政制图景,揭示了政制对罗马社会各领域的重要影响,为我们理解古罗马的兴衰荣辱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有益的思考。

 

55.[日]田中一郎:《四百年后的真相:伽利略审判》,丁丁虫译,新星出版社,2022年5月

 

十七世纪初期,伽利略因写作并出版为日心说辩护《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一书,遭受了罗马教廷的审判。他是不是宗教异端?又是否因坚持日心说而拒绝认罪?四百年前神学与天文学冲突的这段公案,在时间与历史的涂抹中失去了真实。本书以宗教审判制度为切入点,根据梵蒂冈宗座档案馆、梵蒂冈图书馆和信理部首次公开的审判资料,还原了这场著名审判的来龙去脉,回答了伽利略为何遭受审判、审判过程是否公正、伽利略有着怎样的形象等问题,涉及天文学发展、宗教史以及十七世纪欧洲社会状况等领域。

 

六月

 

56.肖志珂:《20世纪上半叶中国法律思想史学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 2022年6月

 

本书开篇主要介绍了中国法律思想史学科正式兴起之前的背景。社会、文化等背景的铺垫,社会问题的论证,文化思潮的碰撞,都为中国法律思想史学科的兴起做了必要的准备。作者在本书中进一步总结了中国法律思想史学科的整体发展状况,比如学科特征、代表人物等,这样可对学科在这一时期的发展有一个宏观的把握。然后,再从通史、断代史和重点专题领域的研究成果详细考察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发展特点、重要成果等。

 

57.[英]亨利·萨姆纳·梅因:《早期制度史讲义》,冯克利、吴其亮译,商务印书馆,2022年6月

 

本书是作者在牛津大学的一部讲稿,更具体地贯彻了《古代法》的基本思路,通过分析古爱尔兰法,即所谓的“布雷亨法律”,深入阐述了法律有其自身复杂的演化过程。作者从社会人类学的角度入手,把视野投向最原初的社会部落,考察从亲缘关系、部落机构中如何逐渐萌发出法律,最初的法律形态又是如何规定家庭关系、土地关系等;最后,再反过来看这些法律因素对帝国的影响。具体而言,前十一讲通过分析有一千多年历史的爱尔兰“布雷亨法律”,深入阐述法律有其自身复杂演化过程的思想,最后两讲则可见到梅因将法学史研究与分析重大的现实立法问题相结合的精湛功力。

 

 58.刘昕杰等整理:《民国时期最高法院判例要旨(1927—1940年)》,法律出版社,2022年6月

 

本书对民国时期由最高法院判例编辑委员会出版的《最高法院判例要旨》共两辑全部内容进行全面整理校编,包括民事、刑事、民刑诉讼等内容。法学界和史学界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民国时期最高法院判例要旨的生成背景、主体构成及具体内容等问题。本书采取逐字逐句重新点校的方式,对判例要旨编号、对应法条及要旨简介进行重新编排,便于研究者阅读,为近代中国判例制度、司法制度和法律制度研究的重要史料。

 

59.李飞:《罗马禁奢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22年6月

 

本书对罗马禁奢法的研究,涉及禁奢立法和制度运行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展现的是停留在纸面上的罗马禁奢法,第二个层面展现的是社会生活中的罗马禁奢法。在立法层面,罗马人对奢侈行为的规制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至《十二表法》,到共和中后期至帝政初期,则是禁奢法律的爆发期,罗马人先后出台了大量以禁奢为主题的法律规范。这些法律文本的原貌我们已不得而知,只有零星的片段在后世学者的作品中偶被重述,但透过这些残存的片段,我们仍然可以窥知其大概,甚至可以还原其主要条款。在制度运行层面,浪费人制度和监察官制度则是观察禁奢法律实践的两个窗口。特别是对监察官制度的生发流变及其在禁奢领域的运作方式的考察,可以使我们更为接近了解禁奢法律规制的社会效果。

 

60.[意]阿尔贝托·布尔代塞:《罗马物权法》,瞿见远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22年6月

 

本书详细而深入地论述了罗马物权法的制度体系。具体内容包括:第一章罗马法上的物,包括物的一般概念、物的分类;第二章占有,包括占有的概念与种类、占有的得丧变更、占有的保护、准占有;第三章所有权,包括所有权的概念、所有权的种类、所有权取得方式概述、要式买卖、拟诉弃权、让渡、时效取得、埋藏物、孳息收取等;第四章他物权,包括地役权、用益权、使用权、居住权、永佃权、地上权、用益物权的保护、质权等。本书对罗马物权法的历史与体系作了全面的梳理和分析,可以为当代物权法制度的解释和完善提供法制史上的镜鉴。

 

61.罗冠男:《法律史视野下的基层社会治理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22年6月

 

本书以我国历史上基层社会治理中心的功能发挥和法律机制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将基层社会治理中心的功能和相关法律机制分为血缘、经济和社会等面向,从中抽象出基层社会治理中心和法律机制的互动模式和经验,为当代城乡基层社会治理中心的培育以及基层社会治理的法治化和现代化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62.赵鼎新:《儒法国家:中国历史新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22年6月

 

本书是一部旨在对中国历史型态作出解释的社会学著作。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问题与理论”,提出了一个历史变迁理论;第二部分“东周历史的背景”,分析了中华文明的形成期,即西周时代的政治、社会、思想与经济背景,同时也对这一时期的地理和气候环境有所讨论;第三部分“东周时期战争驱动的历史发展”,涵盖了自春秋战国时代至西汉初期的历史,重点研究那些激发了中国的哲学思想、市场关系与官僚制帝国的兴起或至少是使这些历史现象得以在中国出现的社会因素与历史动力,同时探讨了秦的统一与“儒法国家”在西汉的肇始。第四部分“儒法国家和中国历史的基本型态”,基于之前的理论模型,讨论了儒法国家如何奠定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模式。

在本书中,赵鼎新教授对公元前11世纪至清朝灭亡的中华帝制的历史进行了一项全新的讨论。这项研究首先揭示了一些可以解释“中国如何以及为何在公元前221年秦王朝一统下发展出官僚制帝国”的因素。随后,本书考察了在西汉时期出现的,一种吸收了儒家和法家两种哲学传统的政治体制。虽然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宗教、技术和社会经济结构不断变化,但是儒法体制却延存了两千多年。不过也正是因为这种韧性体制的存在,尽管中国从北宋时期开始就经济繁荣、技术先进,但是并没有像西欧那样发展出工业资本主义。在考察这一政治体制的本质时,赵鼎新教授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来审视中国历史,即强调结构性力量与社会机制在塑造历史动力方面的重要性。

作为一部历史社会学作品,《儒法国家》旨在阐述中国的历史型态是如何被给定历史时期中社会行动者们的意义性行为——而非某种单一的社会力量——所塑造,尽管这些行为要受到社会中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意识形态力量构成之格局的限制;并且,社会行动者们的行为也改变着这些社会力量本身。本书为中国历史的长期型态提供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解释,引发了历史学家、政治学家和社会学家之间的持续性探讨。

 

63.李清章编:《礼与法的博弈:中国历史中的法律智慧》,人民出版社,2022年6月

 

本成果以“礼与法的博弈:中国传统历史中的法律智慧研究”为研究对象,共分为三篇十四章,本书收集的法律故事都是和政治密切相关,都是和当时的政治背景密不可分的,通过对法律故事的注释和辨析,明白我国的历史上不是所谓的没有法制传统,没有守法意识,而是有着自己的遵循,有着自己法律发展的流脉。通过对垂范篇单列,以便对古代皇帝官员对自己身边人的规诫和约束,为今天行政体制改革提供历史借鉴。通过对汉代“六条问事”以来的监察制度研究,对今天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提供历史遵循。通过对历史上不同朝代对待复仇态度的梳理,探讨这之中存在的礼与法的博弈。

 

64.刘昕杰:《后民法典时代的司法实践—民国四川基层诉讼中的法律与习惯(1935-194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6月

 

本书以四川新繁、荣县、南溪等地的民国司法档案为论据,研究民国民法典在基层社会的司法实践。选取了典、佃、婚约、离婚、继承、坟产等几类典型案例,从民事制度的法典化变迁、基层法官的司法适用、社会民众的法律认知等角度,分析了传统中国民事制度法典化过程中的多样化趋势和转型中国基层民事司法演进中的实用性特征。

 

65.何勤华:《华政的故事》,商务印书馆,2022年6月

 

华东政法大学,原名华东政法学院,诞生于1952年,是新批组建的政法院系之一,是中国法学教育的重镇,被誉为“法学教育的东方明珠”。华东政法大学是共和国法治建设发展的见证者、亲历者和参与者。

《华政的故事——共和国法治建设的一个侧影》以华东政法大学70年校史为线索,反映了新中国法治建设的不平凡历程。文字辅以大量历史人物、风景、建筑的图片,全方位呈现出一幅中国法治建设的历史长卷。

 

66.王沛主编:《甲骨、金文、简牍法制史料提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年6月

 

本书是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王沛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甲、金、简牍法制史料汇纂通考及数据库建设”系列成果之一。本书全面、系统地梳理了已公布的甲骨、金文、简牍法制史料,提纲挈领地解说其法学价值,探讨这些珍贵史料的研究前景。全书共由四章正文与四篇附录组成,并配有二百余幅精美彩图。第一章“导论”对本领域的研究状况进行全景式概述,同时对其中四个重要研究方向深入讨论。第二章“甲骨法制史料提要”对甲骨基本著录、大学和研究机构藏甲骨、博物馆藏甲骨、民间藏甲骨中的法制史料加以分析。第三章“金文法制史料提要”逐篇探讨了已公布的两周秦汉 86 篇金文法制史料。第四章“简牍法制史料提要”分别对战国秦汉魏晋 77 批简牍法制史料细致阐释。附录所收的 4篇论文,是本书作者从事甲骨卜辞、包山楚简、张家山汉简中法制史料整理研究时的心得,供读者参考。

 

67.张琮军:《明谨庶狱:秦汉刑事证据文明的开启》,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22年6月

 

本书通过对秦汉刑事证据制度的系统研究,深入挖掘其证据制度的精华,指明其糟粕,总结了秦汉刑事证据制度的经验教训及其在递进演化过程中呈现出的不同特点,揭示了中国刑事证据制度的历史风貌与演化规律,归纳出其对当今证据规则的可资借鉴之处,对中国古代刑事证据制度的研究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整理范围为2022年京东、当当和豆瓣等网站法史书目信息。整理者为四川大学法律史学研究生周芩宇、史悦微、杨则、杨晓意。如有疏漏之处,请各位师友谅解、指正。)

 

文章来源:【法律史评论】公众号

 

上一条:法史年报 | 2022年法史著作辑录(下半年)
下一条:吴佩林:清代四川南部县民事诉讼中的妇女与抱告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