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发表于《中国经济史研究》2020年第1期。
作者:黑田明伸
机构: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
摘要:中国的银两是称重计量的,最初被作为丝绸(用于远距离贸易的支付)的助性手段。 元代发行官钞,面额以铜钱单位标示,但按银重计价。 明代赋役征银后,大量银条从日本及南美流入中国,用于交换丝绸、瓷器以及茶叶,民间买卖日常必需品的一般交易也用白银结算。18世纪中叶,铜钱(乾隆通宝)供应量加大,并被用于本地货物买卖,银锭则用于远距离交易,与铜钱形成了互补性结构。不同于现代常识,铜钱与银锭不固定的关系以及本地商人过账时所用的称重虚银两单位,对本地经济起到了稳定作用,亦能对抗动荡的区际贸易。
关键词:银两;绢帛;官钞;铜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