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检索: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新闻动态>>正文
向宝云:在第五届地方档案与文献研究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2022-05-15 16:14     (阅读: )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院长  向宝云


2022年5月14日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通过互联网,相聚在儒家文化发祥地、中华文化圣地——曲阜——来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正可谓“得其所哉”。首先,我谨代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中华文化论坛》编辑部,对“第五届地方档案与文献研究学术研讨会”的成功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对出席盛会的各位旧雨新知,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来自中国西部的四川,作为四川人,我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四川人对齐鲁文化的高度认同,对孔夫子的无限景仰。这里可以举几个例子。众所众知,巴蜀文化与华夏文化的深度融合始于西汉时期的文翁兴学,正因为如此,文翁被视为四川的文化拓荒者,东晋时期的四川史学家常璩就在《华阳国志》中说,自从文翁兴学,“蜀学比于齐鲁”。2010年,成都天府广场出土了一块汉碑,碑的内容是为一位东汉中后期任职蜀郡郡守的李君歌功颂德,其中称赞他在四川重视文教,所用的措辞是“同心齐鲁,诱进儒墨”。看得出来,齐鲁就是当时四川人心目中的先进文化标杆。对于那些学问渊深、品行高洁的本地学者,四川人常常给他们冠以各种孔夫子的名号。西汉的扬雄被称为“西道孔子”,东汉末年的任安被称为“任孔子”,三国时期蜀汉的大学者、陈寿的老师谯周,被称为“蜀中孔子”。直到清代后期,四川的一位地方学者刘沅,依旧被尊为“川西夫子”。四川人对孔夫子的景仰,可以说是从古至今,一以贯之。

      

                                                                                   《华阳国志》                      西汉扬雄                            三国谯周



在我看来,上述现象正是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从早期的“满天星斗”到后期的“月明星稀”,从地域文化的“各美其美”到“美人之美”,再到“美美与共”,从无中心的多元到有中心的多元,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离不开主流文化强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也离不开区域文化强烈的向心力和认同感。正是这种海纳百川的开放包容精神,成就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绚丽多姿、异彩纷呈的百花园。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百花园中,地方档案和地方文献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板块。对于地方档案和文献,学术界主要从基层社会治理和移民史的角度加以研究利用。我想,如果能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这批材料,也许会别有一番天地。如果说家族是传统社会的细胞,那么这些家族的婚姻、交游等社会网络就相当于毛细血管,通过地方档案文献研究世家望族的社会网络,或许可以观察到传统文化在社会中具体而微的传承、渗透和扩散过程,这不仅可以为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加一个基层视角,还可以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下的传承发展提供一个重要参照。

孔、颜、曾、孟四氏圣贤后裔遗存文献当然是这类文献的典型代表。在同样的意义上,各地世家望族的有关文献,包涵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各地开枝散叶、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丰富历史信息,同样值得深入研究。相信本次会议的召开,会成为此类研究在学术界蓬勃开展的催化剂。“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我们引领而望,拭目以待。

最后,预祝本次学术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上一条:国承彦出席第五届地方档案与文献研究学术研讨会
下一条:学术报告预告|周晓光:“徽学”何以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