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检索: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新闻动态>>正文
杨青青:暑期学校研修报告
2019-07-23 12:26     (阅读: )

20197月3日—20197月10日,我十分荣幸地参加了由山东省教育厅、曲阜师范大学主办的2019“明清以来的地方档案与文献”研究生暑期学校。作为唯一的文学大类下的正式学员,我深感庆幸,庆幸有此机会能接触到历史系、法律史专业的老师和同学,了解一些历史和法律的常识、接触到他们的研究内容,并对我的论文从多个角度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以下是我参加此次暑期学校的一些学习内容和体会。

一、学习成果

7月4日上午,听取了来自中山大学刘志伟老师的关于《族谱:史书还是史料?》的讲座,学习了对族谱的基本认识、如何对待和利用族谱及族谱的作用等,为我们研究明清时期的文献中的语言现象,提供了更多可参考的文献。刘老师引用了“国史、方志、族谱为中国史学三大支柱”引出族谱的重要性,对待族谱要用史料而非史书的观念去看待,因为族谱在唐代前后大有不同,唐以前是记叙性的文字,唐以后则大大简化,多只有五代的祖先的名字(谓之“亲尽”)。最后刘老师又以自己考察的蔡氏族谱为例,进行详细地解说。

7月4日下午,刘老师又做了题为《乡村的宗族与国家》一课,带我们深入认识的族谱之后隐藏的中国传统社会,是由族谱制造的历史,是“有文化”之人才有的说法。从历史学和人类学视角分别观察中国的宗族体系。

7月5日上午,来自台湾大学的项洁老师向大家展示了大数据的魅力,解说了大数据系统的构成原理及对人文学科的巨大贡献。除了推荐他认为实用的网站以外,又解释了现存搜索引擎的弊端,即大数据带来的弊端,即使我们迅速搜索到,但仍难以在短时间内找到自己需要的、准确的材料,项老师及他的团队就致力于解决现存的问题。

7月5日下午,项老师就上午的课题继续深入探讨,他的团队所研发的各种网站都在解决目前学术界比较头疼的问题,即数据量大,如何找到自己需要的材料,如契约文书 、档案等文献,尤其是清代的文献更是数量庞大,他们特别为研究者制定了可以自行输入并进行索引的工具,对人文学科各个方向的使用大有裨益。如果真的实现将大大节约学术人的时间,出成果的时间也会快很多。最后无意间得知项老师及他的团队是零经费去做时,他淡淡地略过,并邀请大家使用他们的成果,也愿意无私地分享给大家使用的方法。

7月6日上午,终于见到了期待已久的吴跃老师,他做了题为《日本学界对明清档案的利用与研究》的课题。吴老师作为经常在日本教书和研究的学者,提前二十分钟到会场,并印好和发放给每个学员讲义,对讲义中不准确的用词在课件中标识出来并耐心为大家讲解,这种严谨的作风给我以很大的振震动,学术人就是可以做事情做到如此极致。期间,吴老师就中古的古文书在日本如何收集、早期的学者如何整理和利用以及所作出的研究成果向我们一一讲解,条分缕析。并就明清时期的档案与文献的研究方法进行总结,推荐了收集日本研究信息的渠道,打开了我们的视野,提醒我们以更高的学术视野去看待所做的研究。

7月6日下午,吴老师重点就《巴县档案》中体现的国家权力细致地展开他的观点,用巴县档案中具体的实例来说明国家权力是如何通过官方和士绅来运行、在普通百姓的心中的地位、巴县民众特殊的人员构成、词供的内容及可信度等相关具体问题来印证他所认为的国家行政权力的延长。其中吴老师对地方衙役、讼师等人物的分析都对我理解巴县档案中的人物有一定的帮助。

7月6日晚,吴佩林老师用自己独特的幽默方式向我们介绍了《四十年来清代地方档案的保存、整理与研究》,吴老师整体上介绍了地方档案与文献的保存与整理主要在三馆和文物局,当然肯定也离不开高校的努力和发掘其内在价值。随后吴老师分述了关注度比较高的几类档案,如巴县档案、淡新档案、孔府档案、南部县档案、甘肃档案等的概况。介绍了利用地方档案进行法律史研究的几位老师及研究重点,最后畅谈了地方档案整理与研究的未来。

7月7日,小暑,同时也是卢沟桥事变纪念日。中国政法大学的李雪梅老师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为我们介绍了关于公文碑的研究,她温柔地叙说着法大举办碑刻展览和自己的团队访碑的过程,如同对待自己的恋人一般爱得深沉。我们在李老师的带领下,逐渐进入碑刻的世界,学习到了公文碑中还有讼案碑和契约碑,碑刻的几个要素及常常拓碑积累地经验。中国古代法律碑刻是经历了两千多年而无紊的独特盛象,他们自带三种性质,即文献、文物和制度属性,对研究古代的法律有重要的意义。

同日上午,吴佩林老师做了下半场的关于《从曲阜文献群看明清山东曲阜世职知县之选授》的课题。使我们了解了山东这块文化宝地所拥有的无价财富,他们分别是曲阜碑刻、孔氏族谱、孔府文物和其他。其中最吸引学界关注的孔府档案由于未向世人公布,只能从老师的口中得知一二,孔府档案数量庞大,但至今还未可知一共多少,且有着独特的魅力:它形式独特、历时时间长、档案数量多、涉及范围广、文种多、且内容丰富,是可供各个学科发掘和研究的材料。

7月7日下午,烦李雪梅老师继续讲解上午的内容和下午的专题,除了公文碑具体的分类,从大体上看,还可分为公文和私约两大类。李老师又详细讲解了分类的依据、构成内容、定名的原则、研究的动态演进等,并结合访碑过程中的实例,让我们对碑刻有了一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甚至更加喜爱我国古代的法律碑刻。

7月7日晚,东道主成积春院长为我们介绍了关于旧时书信的相关内容,包括格式、如何判定收信人,读取文字提取信息、辨别真伪等。其中读到一封来自孔府档案中的书信时,近乎草书的写法让大家都犯了迷,接触过一点文字学知识的我也难以阅读出来,深感羞愧。

7月8日,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曹树基老师分享他的近几十年来研究的经验,从最初接触石仓契约到原地探访、收购的过程等等,每一步都走的坚实,对契约文书物理上的处理,让一个历史学家生生学会了匠人的手艺。今时不同往日,今天我们在前人努力的基础上可以继续往前,踩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远处,当也应时时学习前辈为探究真理而付出的艰辛。

二、心得体会

不仅是老师们无私地讲解他们几十年来的研究经验和成果让我获益匪浅,此次暑期学校的工作坊也让我学到了许多。作为唯一一个语言学专业来参与一个历史学、法律史专业为主的暑期学校,我深感荣幸,同时也有隐隐的担忧,怕自己听不明白其他同学的研究成果、怕大家理解不了我所写的内容。但是从第一次工作坊我就慢慢喜欢上了这个过程:工作人员和主办方努力让大家有一个安静、舒适的空间去展现自我;同学们之间也逐渐熟络起来;并开始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并有模有样,使我看到了未来学术大家的潜力,也使我逐渐放下了悬着的一颗心,用简单的话语向大家展示我所看待明清地方档案的视角和结果。

课余,我与同学在课余时间参观校园,发现一座极古朴又美丽的建筑,与陕师大老校区的梁思成设计建成的图书馆有异曲同工之妙,红窗泥瓦,绿树萦绕,古朴的外表内里也丝毫不输一些高级建筑。向校内同学打听,得知这里曾经走出过许多学术和政治型人才,不免多看几眼,并走进教学楼里感受曲师大学生努力学习的氛围。教室内,窗明几净,走廊里,一个个小板凳上读书声郎朗,让人不敢轻易打扰。

教学楼后,曲径通幽处,每个石板凳上都是学生学习和读书的身影,仿佛让我看到本科时候的我,也如这般在自习室比较匮乏的情况下,拿着课本在校园的任意角落里读背,不管寒冬酷暑,对我们而言有一个石凳就足以。所以,客观条件对于热爱学习,积极进取的人来说,是不会产生多大的阻碍。因为我们心存理想、信念,足以指称我们度过这段艰难的恶岁月。等到柳暗花明的那一天,就会发现此前经历的这一点点困难,根本不值一提。

校园的主干道的一面墙尤为显眼,明黄的墙面上写着“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不由让人停驻脚步,静静思考,如何为师。从本科就在读师范的我来说,我认为当老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我曾记得我们河南师范大学校园里常常写着“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这句话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年轻的老师们。但我却始终不敢踏上教师的讲台,因为那将承担的是多少孩子如何成人、如何成才的社会重担,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教学技巧是难当大任的。尽管我们从小就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孔子的思想不论在曲阜还是在全国各地,都绵延不绝,但如何为师,不仅仅是先贤留下的金句,更要我们在实践中去思考,何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三、致谢

最后,感谢曲阜师大给我这次参与的机会,让我大开眼界,学习了真正的知识和收获了纯真的友情。这里尤其感谢山东师范大学的任福兴学长对我的文章细节部分进行点评、感谢吴佩林老师敏锐的眼光看到我文章极大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也是我硕士论文要努力的方面,以及感谢四川大学李明月学姐在开学之前就给我在专业用语的措辞方面进行了纠正,如此,我将继续带着大家美好的愿景去写作和修改拙文。

     杨青青: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017级硕士研究生

上一条:胡瀚:暑期学校研修报告
下一条:刘家义《求是》署名文章:以高度文化自信守护中华民族文化根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