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一周的2019年“明清以来的地方档案与文献”研究生暑期学校顺利结束。由衷感谢曲阜师大历史文化学院老师们和同学们的辛苦付出,为我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让我受益匪浅,获益良多。
一周的时间,来自全国各地及日本的34位学员,汇聚在孔子的故乡——曲阜,一起学习、生活。七月的曲阜,骄阳似火。主办方曲阜师范大学共邀请了七位老师为我们以专题讲座的方式授课,涵盖宗族、大数据、明清地方档案、碑刻、契约文书、档案中的书信解读等多方面内容。中山大学的刘志伟教授为我们介绍族谱与明清乡村宗族;台湾大学的项杰教授介绍了大数位时代及DocuSky个人化的数位人文平台;日本大阪经济法科大学的伍跃教授介绍了日本学界对明清档案的利用与研究;中国政法大学的李雪梅教授为我们介绍碑刻研究方法论及她的碑刻研究团队。曲阜师范大学的吴佩林教授介绍了他的最新研究成果——明清山东曲阜的世职知县;上海交通大学的曹树基教授介绍了契约文书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及传统中国地权结构;通过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成积春院长的介绍,我们获得了阅读档案中书信的技巧。
土地从古至今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在阅读明清地方档案文书时,有关土地的司法案件及契约文书中,涉及大量与土地购买、租赁等相关的专用术语。因此,要读懂当时的契约文书,必须要对相关概念熟知。这在现代法律体系及实务中,也是一个难点。曹教授用一堂课的时间,为我们介绍了明清地方档案中,传统地权相关概念,诸如“永佃”与“佃面;押金、地租率、借贷利率的关系等”以 及地役权转移的四种方式。
在专题讲座之余,主办方还利用晚上的时间,举办了三场工作坊, 34位学员相互评议论文,相互学习,批评指正,每位学员的论文都能听到来自不同学科背景同学的意见。
我参加的是第二组的工作坊,我评议的文章是青岛大学柴承晶同学的有关“婚姻圈”和“集市圈”的文章。这是一篇有关人类学的文章,评阅该文章于我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挑战。通过数次对文章的阅读,查阅相关资料,并向其他专业同学请教,加深了我对人类学的了解。通过学习—评议的模式,我对专业外的知识也有了小小的收获。
曹树基教授参加了我们的第三场工作坊,他认真阅读了同学们的论文,并给出了中肯的意见。曹教授认为,做历史研究,首先要读懂史料,在史料里发现问题,而不是刻意的带着所谓的“问题意识”去阅读史料。在曹教授看来,目的性过强的阅读,反而会被史料所淹没,迷失在史料之中。所以,在准备博士毕业论文时,最开始不用考虑论文的中心架构。博士生应该用单篇论文训练自己,在博士毕业论文开题前,应该有1-2篇论文,最后的博士毕业论文是由6-8篇单篇论文组成,这样的博士毕业论文,比写好一个框架再往里面塞材料好。
曹教授的讲解对我的启发很大。我曾经也将拟写的毕业论文做成提纲,但看起来总觉得单薄与别扭。究其原因,自己对搜集的史料,还没有认真的阅读,甚至对该领域的相关研究还没有完整的把握。因此,基于此做出的研究,一定是苍白无力的,甚至很难继续做下去。所以,史料是基础,把史料当做敌人而非朋友,认真阅读史料,找出问题,才是完成研究的关键。
吴佩林教授为我们上的第一堂课是“四十年来清代地方档案的保存、整理与研究”。吴教授自攻读博士学位,一直致力于明清地方档案的研究,尤其是南部县档案的整理与研究。课堂上,吴教授主要介绍了《巴县档案》、《南部县档案》、《淡新档案》等地方档案的发现、搜集与整理,总结了法制史领域相关研究成果。在第二次课里,吴教授还介绍了他目前的最新研究进展——明清山东曲阜的世职知县。

暑期学校的最后一天,主办方组织所有学员参观、游览了曲阜“开城仪式”、“孔府”、“孔庙”以及孔子博物馆。
本次课程结束后,我也经常翻看上课时做的笔记,回忆老师们上课讲解的内容,回忆和同学们在一起的点点滴滴。
最后,再次感谢曲阜师大的老师和同学们,感谢吴佩林教授,感谢为我们授课的每一位老师们,感谢学员们的陪伴。
四川大学2017级博士生严丹
2019年7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