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盛夏烈日炙烤,然而我却十分荣幸受邀参加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与孔府档案研究中心承办的“明清以来的地方档案与文献”研究生暑期学校,与诸位杰出的老师、出色的学长学姐一同讨论、学习,短短一周时间却是获益颇多,教学相长的过程中使我不断加深对于史料的熟识与运用、提升对于治学的严谨态度、了解自身学科修养的不足,亦对于历史研究的路径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与感悟。
“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之法也”,是我本次学习最为深刻的体会,系统说来,这里的“法”包括历史材料的收集与运用、历史事件的整合与解读、历史意义的诠释与感悟。这三步共同构成历史研究的三个环节,层层相依,紧密相连,每一个环节都透露出对于“历史”的尊重与敬意。在这不同的环节之中,诸法相异而又殊途同归,历史的严谨与庄重便是在这样的原则中被研究者不断的讨论、构思、呈现而得以最大程度的“还原”。
史料的收集与运用似乎是两个不同的面向:即积累的环节与运用的环节,尤其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运用”是对史料的二次选用,并不是所有的历史材料都能够合理组成历史研究的框架,它们需要被进行细致的甄别与判断,以便能够组合成清晰的历史脉络。在暑假学校为我们授课的老师,均为相关领域做出杰出研究的历史学者,然他们的研究所做出的成果却是基于不同的材料选择、搜集与运用,或有某一方面资料的全部占有和整理,或有在整理材料基础上的相关运用:项洁教授的数位档案系统的运用与Docusky这种个人化的数位人文平台的创设,就是为历史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和形式,即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最大限度缩短资料的初级搜集与处理的时间。然我们亦不可忽略对于自身研究所利用材料的整体研读和原始材料的严谨阅读,因为原始材料的数字化录入必定会有相关信息的缺失,其所缺失的部分对于历史研究来说同样不可忽略,因而绝对不能将材料的获取完全依赖于信息化的便捷检索。立足于不同类型的材料,研究者便会有不同的研究理路和研究方向:例如刘志伟老师立足于系谱从而衍生出的“宗族社会”理路,对于传统中国基层社会的解构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宗族组织作为维持基层社会基本秩序的“宪章”并非是依赖纯粹的伦理秩序;伍跃老师则是通过巴县档案研究国家权力如何在乡村得以实现:与其说是统治倒不如说是地方社会与统治政府的“合作”,是追求共同安定秩序的理念使得双方走在了一起。需要说明的是,以上结论是从法律史的角度得出的,因而对巴县档案的利用应当是集中在相关刑房档案方面。正如吴佩林老师在相关清代档案的保存、整理中讲授的那样,无论是巴县档案、南部档案还是台湾的淡新档案,其运用主要集中在法律史研究及相关社会史领域,这必然与地方档案的记录性质有一定的关系:地方官的主要使命就在于处理基层各类纠纷,因此关涉到的主要集中于法学史方向无可厚非。不过能否从中深入研究和挖掘地方政治制度的运行机制和轨迹,厘清清代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运行,是以上资料运用的另一个方向;李雪梅老师主持的碑刻研究,将研究的视角集中于碑刻记录中的法学史领域,拓展了历史材料的来源渠道;同样,曹树基老师主持的对于契约文书的搜集整理亦有相同的意义。从李、曹两位老师的讲授中我们也看到老师各自聚焦领域的研究还主要出于资料的整理方面,材料的综合运用还是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研究囿于材料来源不同程度的局限、材料文本数据解读的困难、研究者时间精力的限制等因素,所占有材料还不太能成体系的呈现。然,历史研究本就有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的研究均有不同的价值与必要,不同材料的来源、材料的选择均为我们认知历史提供了不可缺少的钥匙,帮助我们揭开历史的迷雾。
历史研究者对于历史事件的整合与解读、历史意义的诠释与感悟既和所拥有的材料息息相关,也和自身的研究方法和学科背景紧密相连。此次一同参加暑期学校的34位学员来自于不同高校,拥有不同的学科背景和学识修养。参阅他们的文章过程中,笔者感受到了法律史研究者对于档案的解读集中围绕在于文本的内容与“法权”、“功能”“治”的联系,社会史研究者对于“基层”“某某群体”的关注,经济史研究者对商业活动中各类“人员”分工的历史分析、相关数据的大量运用,等等。笔者看到的是不同研究者对于当时社会各个层面的分析,他们的方法和切入的视角无疑为历史的解释提供了新的不同的可能。然,令笔者疑惑的是,如此丰富的档案材料与资源,在涉及制度的研究之中却是凤毛麟角,笔者在学习期间也与一些师哥、师姐有过类似的讨论:清代制度史的研究实处于一种相对“稚嫩”的状态,尤其是中央与地方管理机构的关系与互动,以及期间交织的各类问题并没有得到系统的梳理和解决,我们拥有丰富史料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却并没有善加利用,清代历史的研究反而转向经济社会史的研究。笔者并非忽略社会经济史的研究价值,而是意在阐明:帝制中国时期较为关键的实则为政治史的问题,时人的活动均围绕政治活动、政策、制度的制定而展开,这样的活动又不断向下延伸影响到基层社会,这一根本因素了解不清便无法真正的认识社会的变迁、经济生活的变动,我们不能一味将社会的变化衰落归结于帝制统治者后期的不作为,这种不作为必然有更为深刻的政治缘由,这种缘由缘何产生、如何真正影响到社会从而发生大的变动,难道不值得历史研究者深入了解吗?
时间虽短,但在此过程中自己深刻感受到了各位老师严谨的学风、各位师哥师姐睿智的学识,他们都是我这么一个历史研究的入门者值得学习和效仿的榜样。在此期间,自己始终抱着一种学习的态度在认真的聆听、悉心的请教,以此发现自己的不足,规避自己出现的一些错误。很感激这段时间自己结识的伙伴与收获的友谊,彼此交流所碰撞出的智慧火花将会是星星火种照亮自己治学的道路。前路多艰,道阻且长,愿与诸君共道,相携谱华章。
张晓帆,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2018级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