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导师让我作一期朱彝尊访碑的微信专题,为了方便大家阅读,我将自己的博士论文《朱彝尊金石书法研究》中第一章的内容进行缩减,省去了大量的史料文献和考证内容,仅仅对朱彝尊在山西和山东两地访碑活动进行简单的概述,请大家批评指正。
朱彝尊简介
朱彝尊(1629—1709年),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醧舫,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年)应试 “博学鸿儒”科,与李因笃、潘耒、严绳孙皆以布衣入选,官翰林院检讨,又与所擢五十人同纂《明史》,二十二年(1683年)入直南书房,后因辑《瀛洲道古录》,属私抄禁中书,被劾降一级,补原官后,朱彝尊引疾乞归。康熙南巡江浙,召见行殿,进所著《经义考》,温谕褒奖,并赐“硏经博物”之匾额。工古文,长于考证;诗与王士祯齐名,称南北两大宗;又好为词,与陈维崧称“朱陈”,合刻《朱陈村词》;工山水,有书卷气;善书法,各体皆精。著有 《曝书亭集》八十卷、《日下旧闻》四十二卷、《明诗综》 一百卷、《词综》三十四卷、《经义考》 三百卷及《五代史补注》 《瀛洲道古录》等。
朱彝尊山西地区的访碑
朱彝尊是清初访碑活动重要参与者,观其一生的访碑足迹,遍布全国各地,“之豫章,之粤,之东瓯,之燕,之齐,之晋,凡山川碑志,祠庙墓阙之文,无弗观览。”其中以山西和山东两地访碑为最主要,期间他椎拓了大量的碑刻拓本,这些第一手的材料对于朱彝尊考订经史和书法研习都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他为此还撰写了许多金石跋文,这些文字大都收录在《曝书亭集》之中,后来光绪年间的朱记荣又将这些跋文辑为《金石文字跋尾》,共计140 余篇。
(1)大同和代州访碑
康熙三年(1664 年)九月,朱彝尊抵达山西大同,拜谒曹溶(曹溶时任山西按察副史,兵备大同,是朱氏一生中最主要的好友之一)。朱彝尊有机会鉴赏了曹溶收藏的许多书画,并在他的帮助之下,开始各地访碑。同年,朱彝尊造访大同府城东的《大同府普恩寺碑》,拓得此碑并题跋文。又与曹溶抵达代州,共访柏林寺的晋王李克用之墓,他们在此发掘了《晋王墓二碑》。对于这次发现,朱彝尊曾有 《满庭芳·李晋王墓下作》一首:
独眼龙飞,鸦儿军至,百战真是英雄。沙陀去后,席卷定河东。多少义儿子将, 千人敌,一一论功。争夸道,生来亚子,信不媿而翁。前驱嚢矢日,三垂冈上,置 酒临风。叹绿衣天下,回首成空。冷落珠襦散尽,残碑断,不辨鱼虫。西林外,哀湍斜照,法鼓影堂中。
康熙六年(1667年)朱彝尊自代州回大同的路上,为了避雨暂住马神祠,在八卦旁有施食台刻石,经朱彝尊辨识此刻石为唐明宗李嗣源(后唐时期第二位皇帝)生父李电的墓志。发现时石函已毁,只剩下墓志石盖。后来朱彝尊将此发现告知曹溶,曹溶又派人将该石迁徙到州学。
《大同府普恩寺碑》,该寺庙在唐代称开元寺,五代时改名为普恩寺,明英宗朱祁镇又赐名善化寺。
(2)太原访碑
晋祠风光
康熙五年(1665年)二月,朱彝尊游览天龙山,因路经晋祠顺路游览。在此得见两座著名碑刻:《晋祠铭》和《宋太平兴国碑》。对于唐太宗《晋祠铭》的书法水平,朱彝尊赞赏不已,但他发现后代刻工对《晋祠铭》又进行改凿,毁坏了它原有的神采:“骨力形势俱失”。这次游晋祠后,朱彝尊撰写了《游晋祠记》一文,并集杜甫句作诗一首:
步屧深林晚,春池赏不稀。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野日荒荒白,悲风稍稍飞。无由睹雄略,寥落壮心违。
《晋祠铭》
朱彝尊还请人将诗中“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一句刻于晋祠的亭柱之上。 后来李因笃游览晋祠时,见到诗句,赞不绝口,于是写信与朱彝尊要求订交好友,从此俩人常有诗词往来不断。
朱彝尊题写的楹联
据朱彝尊自己记载, 他共五次游晋祠,有明确时间记载的还有:康熙四年(1665年)八月和康熙六年(1667 年)清明两次。其中康熙六年这次,朱彝尊邀请赵秋水、孔兴父子等人一同前往,朱彝尊曾为此作《蝶恋花·重游晋祠题壁》词一首:
十里浮岚山近远。小雨初收,最喜春沙软。又是天涯芳草遍,年年汾水看归雁。 系马青松犹在眼。胜地重来,暗记韶华变。依旧纷纷凉月满,照人独上溪桥畔。
(3)天龙山等地访碑。
康熙五年(1666 年)二月,朱彝尊曾到天龙山的天龙寺访碑,并曾拓得《千佛楼碑》。又在榆次县发现《赠太保李良臣碑》《安定郡王李光进碑》《太尉李光颜碑》三碑。他与友人还到蒙山访碑,共拓得“北齐碑二,五代十国碑各一”。此外,朱彝尊还曾亲自发掘了《晋义成节度使驸马都尉史匡翰碑》《建雄节度使相里金碑》《唐郭君碑》等碑。又因结交傅山,在他的引导下朱彝尊在风峪发现石刻佛经。当时山中有一风穴,年岁久远,虺蝎居之,普通游客都不敢进入,朱彝尊带人冒险入此发现了北齐天保时期的佛经石柱,共一百二十六通,这无疑是一次非常重大的发现。朱彝尊曾写《风峪石刻佛经记》一文,并有诗记载:
峪藏千佛经,遗迹久未坏。吾初见之喜,力欲抉幽砦。
风峪风光
《风峪华严石经》,现藏于晋祠。朱彝尊认为该刻石为北齐之物,后代学者则证实为唐代刻经。
《风峪华严石经》拓本
朱彝尊山东地区的访碑
康熙七年(1668年)春,朱彝尊从京城南下到济南,进入刘芳躅之府(刘芳躅时任山东工部侍郎兼右副都御史),他成为刘氏身边最得意的文案助手。在追随刘芳躅期间,朱彝尊先到济南华不注山,后到青州府,路经临淄、安丘、诸城等地考察。朱彝尊所到之处也多有诗词创作,词如《青玉案·临淄道上》《转应曲·安丘客舍对雨》《柳梢青·马上望琅琊山》等,诗如《华不注》《自沂水至大岘山作》《潍水吊韩淮阴》等,这都是朱彝尊游历山东最真实的记录。当然,在山东最重要的经历是游览兖州府,这是汉代碑刻最为密集的地区,对于嗜好金石的朱彝尊而言,自然不会错过这次大好的考察机会。
康熙八年己酉(1669 年)春,朱彝尊泊舟于济宁州任城孔子庙,朱彝尊在此见到了许多著名的汉碑,如《武荣碑》《郑固碑》《鲁峻碑》《景君碑》等。《景君碑》因该碑阴靠近右边的墙壁,拓工们均认为不能椎拓,但是朱彝尊却一再坚持,工人们想尽办法,反复尝试,最终耗时三天传拓成功。
《武荣碑》
《武荣碑》拓本
《郑固碑》
《郑固碑》拓本
《鲁峻碑》
《鲁峻碑》拓本
《景君碑》
《景君碑》拓本
同年,朱彝尊同刘芳躅、刘芳永、牛裕范、汪之鲂抵达邹县。邹县是孟子故里,朱彝尊等人一起拜谒南门之外的孟子庙。朱彝尊为此曾写《邹县谒孟子庙二首》:
井地连滕壤,诗书近空门。世儒多横议,夫子独知言。杨墨归斯受,齐梁道自尊。岩岩留气象,千载肃心魂。坏道残碑卧,祠官异代虔。爵班公一位,里纪母三迁。丛木冬春冷,风灯卒史悬。空令布衣士,瞻拜独凄然。
孟子庙
谒孟庙之后,众人又一路同行前往峄山。因山势险要,积石众多,间不容趾,极不宜攀,他们五人之中只有朱彝尊、刘芳躅、汪之鲂三人登顶。朱彝尊撰写《登峄山记》一文,又集古人句创作《鹧鸪天·峄山》一首:
天半群山孤草亭(杜甫),下方云雨上方晴(马戴)。笑拈霜管题诗句(郎士元),闲向春风倒酒瓶(张籍)。喜嘉客(颜真卿),展幽情(上官昭容)。 萦回树石罅中行(方千),他乡就我生春色(杜甫),此地才应聚德星(薛能)。
峄山风光
康熙八年寒食节前后,朱彝尊与刘芳躅又一起抵达到达曲阜。朱彝尊对此地的汉碑进行观摩,细心品读,就一些碑刻重要信息做了详细记载。后来朱彝尊在编撰《曝书亭集》时,选取并收录了《汉五凤二年砖》《汉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汉泰山都尉孔宙碑》《韩敕孔庙前后二碑并阴》《汉博陵太守孔彪碑》等碑刻,并对它们进行介绍与考证。这次曲阜的访碑之行,朱彝尊也曾写诗一首:
径转通油幕,林深护石苔。夕阳新雨过,春杏旧坛开。入庙车犹在,看碑日几回。东城寒食近,不上斗鸡台。
刘芳躅也有一首唱和之作:
孔庭释菜后,携客步莓苔。犠象汤孙彻,金丝鲁殿开。牲碑工拓就,蓍草马驮回。媿少春秋癖,言旋罢讲台。
《五凤二年刻石》,朱彝尊在自己诗文中多次提到《五凤二年刻》是砖而不是石,有待进一步考证。
《乙瑛碑》
《孔宙碑》
《孔宙碑》拓本
《礼器碑》
朱彝尊还到山东其他各地访碑。曾抵金乡访得《金乡守长侯君碑》,到滕县寻得《藤县秦君碑》,还至成武县访《竹邑侯相张寿残碑》等。康熙八年,朱彝尊还至泰山访碑,着重考察了《纪太山铭》,这是唐玄宗李隆基在封禅泰山之后亲笔撰写的隶书巨制。朱彝尊被该碑的气势和书法水平所打动,又萌发了捶拓的想法,但铭文刻于石壁之上,尺幅巨大,山高风急,并且纸张暴晒之后又极易撕裂,拓得该碑并非易事。当地颇有经验的一位老者曾经传授朱彝尊拓碑办法,最终,朱彝尊克服种种困难,连用五天完成拓碑工作,足见其访碑治学的恒心与毅力,正是叶奕苞所谓:“文人好古,近罕俦匹。”
《纪泰山铭》
《纪泰山铭》拓本
从康熙三年到康熙八年,朱彝尊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对山西和山东两地进行实地考察,极大地开拓了自己的视野,为汉唐史研究、汉唐书法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身书法创作风格的转变。
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李一书屋》2018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