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检索: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学术资讯>>正文
鲁西访古——石刻法律文献研读班2020年夏季考察记
2020-09-02 11:00     (阅读: )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石刻法律文献研读班2020年春季考察活动推延至夏季,地点选在古代公文碑源远流长的山东,时间与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举办的第一届石刻论坛衔接。8月20日中午,参加论坛的一行人先行抵达山东省博物馆参观。馆内展陈文物始自史前,讫于清末,涵盖石器、青铜器、玉器、陶器、绘画、简帛等文物系列,最具特色的当属以汉画像石为主体的石刻艺术展。山东作为汉画像石的主要产地,遗存甚多。画像石题材繁多、雕刻技法精湛,蜚声海内外。


21日,应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邀请,历史文献学专业硕士生项泽仁、王硝鹏在李雪梅教授带领下参加2020年第一届石刻论坛,并作了主题发言。来自国内外高校、文博单位的专家、学者等近六十人参加了此次论坛,就解读汉画像石图像、古代石刻及博物馆陈列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互动环节提问尖锐,讨论热烈,与会者收获良多。午休时间,大家参观石刻艺术博物馆库房,藏品包括画像石、石人、墓志、石柱等,以汉画像石和元代石柱最为精致。


山东省博物馆的画像石展

明鲁王朱檀墓的出土的仪杖俑群


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馆藏石刻



22日上午7点多,考察队一行8人乘车前往济南市长清区灵岩寺。灵岩寺自东晋僧朗开山建寺,至今已逾1600年。该寺标志性建筑辟支塔系楼阁式砖塔,为唐朝高僧慧崇组织修建,北宋淳化五年(994)重建。塔高55.7米,石筑八角塔基之上镌刻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皈依佛门故事浮雕。塔檐与塔径自下而上逐层递减,收分得体。塔下一侧立有一通明代帖文碑,完整保存了文书格式,是灵岩寺考察的意外收获。
因供置众多佛像而得名的千佛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单檐庑殿顶,殿内正中塑有通体贴金的“三身佛”。此殿最受称道的是四十尊彩色泥塑罗汉像,三十二尊塑于北宋治平三年(1066),八尊补塑于明万历年间。造像神情各异,栩栩如生,具有浓郁的世俗气息。
作为历代高僧墓地的墓塔林,现存北魏至清代历朝墓塔167座,墓志、石碑81通。墓塔造型各异,雕刻精美,展现了古代匠人高超的雕刻技艺。墓塔及墓碑上的文字,见证了灵岩寺的历史沿革,是研究佛教发展史的珍贵史料。
天王殿右侧高台之上,矗立着历代碑石数十通,包括北宋敕牒碑、金代图碑、元代法旨碑、圣旨碑等重要的法律碑刻,令大家一饱眼福。此类碑刻多涉及历代政权对寺庙的保护及授予寺庙的免税、免役特权。
置身于群山环绕、草木葱郁、碑石林立的灵岩寺,考察预定的三个小时一晃而过。大家沉浸于自然及人文交融的美景中,难怪明代文学家王世贞发出“游泰山不至灵岩不成游也”的感叹。


灵岩寺外景

灵岩寺塔基浮雕及辟支塔

灵岩寺明代帖文碑

灵岩寺碑林

灵岩寺墓塔林


11点半,我们前往济南市平阴县,与泰山学院周郢教授等人汇合,参观平阴县文庙(暨县博物馆)。作为省内仅存的县级文庙,平阴文庙始建于北宋年间,历经元、明、清修葺扩建,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主体建筑大成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高11.8米,歇山式九脊顶,上覆琉璃瓦。正面有6根八棱高浮雕盘龙石柱,饰以云朵,雕工精美。大成殿西侧存放石碑、石兽等数十件,惜与法律相关的碑石寥寥。大家匆匆拍照记录后便前往下一个目的地。
2009年,平阴县文物工作人员在西关村清凉院遗址发现了一通金代敕牒碑,两队人马遂前往西关村寻访。然而西关村已更名为西关社区,经多方打探,得知该碑出土后即被埋入地下,因无缘相见,大家悻悻离去,前往泰安市东平县戴村坝。
戴村坝始建于明永乐九年(1411),系京杭大运河沿线重要的水利枢纽,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坝为石结构,石与石之间采用束腰扣结合法,一枚枚铁扣将大坝锁为一体,雄伟壮观。如果说大运河山东段是大运河的核心,那么位于东平县彭集镇南城子村的戴村坝则是“大运河之心”,同时也有“中国古代第一坝”的美誉。气势磅礴的“戴坝虎啸”,令人难以移步。戴村坝博物馆展品300余件,依托水利文化遗物,通过遗物展厅、模型展厅、图片展厅、引水展览厅等,集中展示了戴村坝的历史与功能。


平阴文庙及碑廊

“戴坝虎啸”



23日上午的访察活动分成两组进行。一组参观东平博物馆,另一组攀登博物馆对面的白佛山。白佛山海拔370米,因隋代石窟造像而远近闻名。隋窟始凿于开皇七年(587),其内阿弥陀佛像通高6.7米,面相浑圆,手施无畏与愿印,被誉为“齐鲁隋代第一佛”。山上植被茂密,蚊虫繁多。经过近40分钟攀登,大家在大汗淋漓中登顶,得见隋代大佛的尊容。
东平博物馆的精品不少,但最吸引大家的还是“精品石刻馆”。据清代《东平州志》记载,东平石刻至少在130通以上。“精品石刻馆”现存石刻不足一半,重要的法律碑刻如《大观诏书碑》《皇帝赐东平学玺书碑》《加封孔子诏碑》均不见踪影,令人颇为失望。但石刻馆中也存有未见于《东平州志》的石刻,如元代全真教太古派掌门人范圆曦墓志盖、行台严实部下李世英墓志铭,可谓意外收获。
10点半,两组人员在东平博物馆集合后出发前往武氏祠。武氏祠位于嘉祥县南武宅山,为武氏家族墓葬,现存石阙、石狮各一对,石碑两块,祠堂石刻构件四组40余石。武氏祠创建于东汉桓帝建和元年(147)前后,由石工孟孚、李第卯、孙宗等人刻造,并由“良匠卫改雕文刻画”而成。武氏祠画像石内容丰富,既有古帝王圣贤、忠勇义士、节妇烈女、孝子等人物故事图像,又有神仙、祥瑞及墓主人宴饮活动的画面。其雕刻方法为凸面线刻,画面工整。朴素、古拙的写实特色,使其在中国画像石中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典型意义。


白佛山隋代佛像

东平博物馆的石刻展厅

下午3点半,我们按预定计划抵达济宁市博物馆新馆。馆内设有五个大型固定展览,分别为以反映始祖文化、儒家文化、水浒文化为主线的历史文明展;以展示“天下汉碑半济宁”为主旨的石刻艺术展;以弘扬运河文化、振兴济宁经济为宗旨的运河文化展;以反映优秀传统文化代表性遗存的人文胜迹展;还有以数字化手段展示当代济宁的数字济宁展。


之后的考察点是济宁东大寺(清真寺)。东大寺坐落于京杭大运河畔,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迄今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与济宁西大寺、南京净觉寺、西安化觉寺、兰州桥门街大寺并称全国五大清真寺。整座寺庙由序寺、大殿、望月楼等建筑组成,黛墙黄瓦,色彩斑斓。大殿左侧碑廊中存有数十通碑刻,以清末民国告示碑独具特色。
在傍晚的余晖中,一行人告别专程从菏泽赶来的同学,带上济宁的同学,前往考察的重点——邹城市。

undefined

济宁市博物馆

济宁东大寺

24日上午晨,阳光明媚,期待已久的峄山考察终成现实。考察队员已由出发时的8人变为10人,其中2020年的应届毕业生有4人,也因而成为“毕业纪念之旅”。


峄山位于邹城市东南10公里处,又名“邹山”“东山”,海拔582.8米。《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山川之事”。秦始皇五次东巡,登临的第一座山就是峄山,并在山上立下第一块纪功碑,由丞相李斯以小篆书写。只是原碑早已不存,如今峄阳书院中所存之峄山碑为上世纪90年代复刻。

坐在峄阳书院台阶之上,微风拂面,送来阵阵清爽,山下美景尽收眼底,别是一番享受。拾阶而上,到达春秋书院旧址。春秋书院亦名“向阳洞”“夫子洞”。洞内立有至圣先师与颜、曾、思、孟计五通神位碑,至圣先师及四弟子图像碑。最令人兴奋的是明嘉靖九年(1530)《肇修大通岩帖文碑》,完整保存了明代帖文的文书格式。岩洞顶壁刻有“杏坛化雨”“真儒境”等文字。及至午时,乌云密布,大家迅速下山,未及躲过倾盆大雨。而雨中行也成为考察途中的难忘插曲。

邹城峄山

阳书院

山雨欲来


待下午抵达孟庙时,天公作美,云销雨霁。孟庙始建于北宋景祐四年(1037),孔子四十五代孙孔道辅任兖州知府时,寻访孟子墓于城东北四基山麓,遂在墓旁创建孟庙。宣和三年(1121),邑人徐绂及乡人出资将孟庙迁于现址。经宋、元、明、清历代扩建维修,至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形成现有规模。庙址呈矩形,前后五进院落,前有棂星门、亚圣庙坊、泰山气象门;自第三进院落分左、中、右三路,中有承圣门、亚圣殿、寝殿;东有启贤门、启圣殿、启圣寝殿;西有致敬门、致严堂、祧主祠、焚帛池。致敬门内院、启圣殿甬道为孟庙碑石集中存放区,宋代《尚书省牒》《邹县牓》,蒙元《断事官劄付》《户部关文》《圣诏褒崇孟父孟母封号之碑》《皇元圣制》等均为重要的法律碑刻。在孟府,心细的同学于大堂西庑墙壁上发现一通清代公文碑,内容为乾隆三十七年(1772)四月二十三日衍圣公签发给孟氏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的劄付。

孟庙亚圣殿

孟庙碑林

孟府


邹城考察的最后一站是铁山公园。铁山摩崖刻经刊刻于一整块花岗岩石坪上,石面倾斜约45度。石坪南北长66.1米,东西宽16.4米,面积1085平方米。刻石正上方阴刻巨龙、云气、佛光图案,中间为巨字“大集经”题刻,下有双龟对踞图案。右侧刻《大集经》,左侧刻《颂文》,经文下部刻《题名》。根据《颂文》,刻经时间为北周大象元年(579)。该年静帝宇文阐下发赦令,禁止废佛事件,允许官民信奉佛教,长达四年之久的“周武废佛”宣告结束,铁山刻经即为此次佛教复兴的产物。
傍晚离开邹城抵达曲阜——山东考察的终点。曲阜市作为黄帝生地、殷商故国、孔子故里,旅游资源丰富,文化遗迹众多,一行人决定次日分头行动。

铁山摩崖石刻


25日上午8点,李雪梅教授率领一组与曲阜师大吴佩林教授、刘伟教授汇合,前往周公庙、少昊陵、景灵宫遗址。周公庙位于曲阜城东北一公里,所在之地为鲁国故城遗址。历经后世多次修建,形成今日的规模。整个建筑群呈长方形,四周围以红墙,庙内古树掩映,十分幽静。明代帖文碑是此庙中相对重要的法律碑刻。

少昊陵位于曲阜市东4公里处的高阜上。据文献记载,黄帝之子少昊建都穷桑,后徙曲阜,葬于鲁故城东门之外的寿丘。少昊陵阔28.5米,高8.73米,顶立12米,北宋时以石块叠砌而成,形如金字塔。北宋真宗改曲阜为仙源县,于寿丘兴建景灵宫奉祀黄帝。景灵宫前立巨碑2通,毁于元末明初。上世纪90年代于少昊陵前修建碑院,将修复的两块巨碑置于院中碧水畔。西为“庆寿”碑,上刻“庆寿”两字,字高1米多,为元代燕山老人补刻。东为“万人愁”碑,据传因石料沉重,故有此称。当时碑额蛟龙已经刻成,工程未竣而金兵至,因此不曾刻字。该碑通高16.45米,为中国石碑之最。

周公庙

“庆寿”碑

“万人愁”碑


曲阜孔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孔子逝世后第二年,即周敬王四十二年(前478年)。后经历代修建,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孔庙。现存建筑群绝大部分修建于明、清两代,占地327亩,前后九进院落。庙内有殿堂、坛阁、门坊等四百余间。四周围以红墙,四角配以角楼,与相邻的孔府、城北孔林合称“三孔”。其内碑石主要集中于十三碑亭区及西宿斋,法律碑刻众多,涉及加封、赐田、免税等内容。
汉魏碑刻陈列馆位于孔府后花园出口小巷南首。该馆有展室33间,陈列西汉至清代石刻共计133通。原多分存孔庙、孔林,其后移入。著名者如北陛刻石、五凤刻石、乙瑛碑、礼器碑、孔宙碑、史晨碑、张猛龙碑等,将汉魏时期书法艺术的精湛卓越与绚丽多姿展现的淋漓尽致。
颜庙,又称复圣庙,位于曲阜城北门内、陋巷街北首,与孔府后花园隔街遥对。原建于曲阜城东北三公里的五泉庄附近,元初重建。大德末年,旧庙毁。延祐四年(1317)迁其至陋巷故址。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修建,奠定现有规模。此庙占地36亩,东西三路布局,前后五进庭院。古树林立,青苔满地。现存金至清碑刻50余通,不乏元代榜文碑、加封制词碑等法律碑刻。
孔子博物馆位于曲阜市孔子大道100号,主馆以仿汉式建筑为基调,拥有各类馆藏文物70万件、孔府档案30万件、传世明清服饰衣冠8000余件。当日恰逢“石墨精华 镌刻千年——孔子博物馆藏汉魏碑刻拓片展”开幕。此展由汉风、魏骨、府藏三个单元构成,分别展示了曲阜现存汉碑、魏碑、馆藏汉魏碑刻拓本,内容之全,品相上乘,是曲阜汉魏碑刻拓本的一次集中“亮相”。
一日时光在景点的移换中飞速流逝,难免留下诸多遗憾。下午5点半,返京师生先行告辞,历时6天的石刻法律文献研读班2020年夏季考察活动顺利结束。

曲阜孔庙

汉魏碑刻陈列馆

颜庙

石墨精华,镌刻千年——孔子博物馆藏汉魏碑刻拓片展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古籍所”

上一条:张国刚教授在线开讲 |千年治国:古代治理体系的道与术
下一条:海外撷珍┃『東洋学報』明清史研究总目:81-101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