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6日,由台湾“中央研究院”副研究员林文凯教授主讲的《清代法律史研究的方法论检讨:地方法律社会史研究提出的对话》学术报告在文科楼509会议室举办,讲座由吴佩林教授主持。
近年来,随着各种法律史料的整理与利用,以及新的问题意识与研究取径的提出,清代法律史研究有了相当积极的开展。报告依照研究取径的不同,将这些研究成果分成三种类型加以讨论,首先是有关清代“民事诉讼审理性质”的讨论,探究清代民事诉讼如何进行,以及法律依据为何的问题?这一取向的研究首先因日本学者滋贺秀三、美国学者黄宗智的论战而开启,其后日本学者寺田浩明在滋贺秀三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目前俨然在学界取得通说的地位。其次是,有关清代法律文化与社会变迁互动关系之“法律社会史”研究。该取径的研究者主要有美国学界M. A. Macauley、M. H. Sommer、B. W. Reed、T. M. Buoye等人,他们试图探究清代的社会经济与人口的显著变化,与法律文化的变迁之间有怎样的互动与影响。其三是,讨论法律文化与地方社会变迁互动关系的“地方法律社会史”研究。本文主要检讨的是利用淡新档案等文书并配合其它史料所完成的研究成果,包括施添福、J. Shepherd、柯志明与笔者的清代台湾法律社会史研究。
报告首先介绍前两种取径的研究成果,指出第一种研究视角的静态性分析,如何阻碍其有效解说民事诉讼的审理性质;并说明第二种研究视角的巨观分析方式,如何妨碍其有效认识清代法律文化与社会经济变迁之间的关联。最后,介绍台湾史学者所发展出的清代地方法律社会史的研究取径,如何透过诉讼成因与过程的地方社会史分析,对于清代的诉讼审理逻辑提出新的解说;并指出其如何透过国家与地方社会互动关系、以及政治、经济与法律文化互动关系的社会史分析,对于清代法律文化与社会变迁的互动关系提出新的整体性解释。
讨论环节,林老师解答了同学提出的政府为什么偏向保护小租户打压大租户这个问题,林老师认为这是在当时大租户虽然强大但数量少而小租户数量巨大,所以政府打击大租户面临的困难和阻力更小。
文章来源于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官网《科学研究》专栏2017年9月29日
原文链接为http://hc.cwnu.edu.cn/info/1032/13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