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演講:
時間:2018年11月24日八點半
地點:聯興樓多功能報告廳
森正夫:明清史夏合宿的31年—摸索的特點和將來的課題
2017年夏,第31回在京都,110餘人參加,關於「從明到清―世界秩序觀的持續和變容」進行檢討。一共31年,1年1次,自由地交流研究。關於濱島、岸本兩人所提起的「地域社會」「地方社會」-人間活動基本的「場」,這些題目是由多數人選擇。第2回是「清朝國家的諸問題」、第3回是「關於明代的支配階級」、第7回「宗族」等等。第6回焦點在「關於明清時代人們在進行生活的各式各樣的『場』,他們行動秩序怎樣形成,它的構造如何?第7回「宗族」這個傳統性問題具有的現代的意義在那裡?第10回題目是「清代後期的地域社會」,意思在再次檢討作爲方法的地域社會論可否。下次第11回題目是「有關中國的社會和環境」,研究人類社會在人間的技術與自然的相互作用之下形成、發展。關心就在地域社會或地方社會,但是關心的表現是各種各樣,正在自由。
馬健雄:超越學科與社會的“邊界”:從中緬邊疆的拉祜族人類學田野工作到“壩子社會”研究
基于笔者在云南西南部中缅边境山区进行人类学田野调查和云南西部“坝子社会”研究的经验,本文以“文本”与“地方社会脉络”关系为观察视角,尝试将不同形式的史料、仪式与日常生活经验作为社会生活中的文本过程来理解。近年来,学界注意到西南边疆丰富的地方史资料给人类学田野工作的方法论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不同文化之间时间意义的多样性、诠释的多角度性、空间的多层次性等问题也对历史学和人类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着重讨论将日常生活中的仪式与官方档案和地方碑刻、口述历史等研究材料结合起来展开综合研究的可能性、研究的途径与方法,并就各类田野材料和历史文献在地方社会生活脉络中呈现出的多样性理解与诠释展开讨论。
謝國興:閩臺地區王爺信仰儀式中的王府科儀
閩臺地區王爺信仰儀式中,王府建置十分普遍,但目前還能執行王府科儀的則不多見。本文擬利用近年在漳州龍海鄉間及臺灣南部田野調查所見地方宮廟文獻及祀王送王科儀實際操作過程,比較漳州與臺灣地區的文獻與儀式保存狀況,嘗試釐清其間的可能傳承與變異,進而探討九龍江流域與臺灣早期移民之關係。
劉志偉:在田野中讀族譜——暑期還鄉記
梁洪生:“客卒”與“請旌”背後:疏溪吳氏與西南地區的往返故事
錢 杭:讀建國初江、浙新譜三種
1949年5月至1954年底,浙江省除大陈岛外,已获解放并建立了新政权。在此时段内,浙江各地出现了一批主体内容编定于建国前、刊印于建国后的族谱,如1950年浙江瑞安《广平游氏宗谱》、1950年浙江瑞安《西门瓦窑黄氏宗谱》、1952年浙江苍南《涂氏宗谱》、1954年浙江平阳《济阳郡蔡氏宗谱》等。诸谱的出现及内容,生动反映了建国初浙江民间社会与历史传统千丝万缕的联系,与此同时,与政权鼎革和时代变迁相适应的文化改良也在缓慢进行。改革开放以后的浙江民间社会,至少在文化领域,其实就是建国后5年间类似文化现象的延续。
*研討議程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enRyiZEmXu8-SetVkCxNM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