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检索: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图书出版>>正文
新史学荐书202 | 彭剑《钦定、协定与民定:清季制宪研究》
2021-06-29 09:58     (阅读: )

《钦定、协定与民定 : 清季制宪研究》(彭剑 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关于本书

通过载泽的考察,清廷认识到宪法可以巩固君权,通过达寿的考察,清廷认定用钦定的办法制宪是确保宪法巩固君权的不二法门。这与民间所主张的制宪方法相冲突,预备立宪期间的制宪活动,遂演变成一场对制宪权的争夺。从 1908 年的《宪法大纲》到 1911 年的《大清帝国宪法》草案,清廷均坚持钦定,牢牢控制制宪权。但在革命风暴的冲击下,清廷放弃钦定,并很快连协定也放弃,宣布宪法全由民定。只是此时已经民心尽失,清廷非但未能巩固君权,且未能保住君位。


关于作者

彭剑1975 年生,湖南宁乡人。历史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教授。以辛亥前后史事为学术专攻,尤致力于清朝季年的宪政,已出版《清季宪政大辩论》《清季宪政编查馆研究》等专著。


目录

楔子:寻找《大清帝国宪法》

  一、王晓秋的新见

  二、俞江的论断

  三、迟云飞的发现

  四、关于本书

第一章 宪法可巩固君权

  一、北京炸弹案:两种制宪方案的竞争

  二、穗积博士:君主主权,初无所损

  三、伊藤侯爵:不可旁落于臣民

  四、载泽:宪法可巩固君权

第二章 巩固君权的妙法

  一、袁世凯建议派员考察德、日两国宪法

  二、三大臣出洋

  三、大权政治必用钦定宪法

  四、钦定宪法可以巩固君权的五大理由

  五、钦定注意事项

第三章 《宪法大纲》的体例创新

  一、模仿日本宪法的“外记法”?

  二、扩大阅读带来的困惑

  三、《东方杂志》的删改

  四、乃师并无“外记”说

  五、“外记”与《宪法大纲》所列君上大权高度重合

  六、如此创新

第四章 三个“附”字,两种心思

  一、颁布之初的异见

  二、且看官方怎么说

  三、学术界的分歧

  四、误人的“附”字

  五、“制宪”的范围

第五章 钦定制宪原则

  一、必用钦定宪法

  二、先定宪法,后开国会

  三、宪法的大义

  四、将来要颁布钦定宪法

  五、对其他制宪方式的排斥

  六、达寿的功劳

第六章 钦定的《宪法大纲》

  一、从起草者谈起

  二、筹备议会与颁布《宪法大纲》的时机

  三、达寿之前,官员中的几种“钦定”言说

第七章 《宪法大纲》前民间的制宪主张(上)

——张謇“为圣主告”的努力与制宪主张

  一、要设法让皇帝知道宪法之益

  二、直达内廷

  三、与铁良谈宪法

  四、翁同龢遗疏之谜

  五、为江楚二督起草立宪疏

  六、日本宪法“似可采择施行”

  七、要小心“学术杀人”

  八、张謇的努力与五大臣出洋

第八章 《宪法大纲》前民间的制宪主张(下)

  一、保皇派的海外呼声

  二、呼吁行动

  三、制宪法与开国会

  四、评骘官方

第九章 “钦定”源自“和文毒”

  一、“宪法”一词是“和文毒”带来的?

  二、“钦定宪法”也源自“和文毒”

第十章 肃王府的谋划

  一、起草宪法是基于督抚的请求?

  二、王爷来电话了

  三、宪法要“真正钦定”

  四、捍卫钦定,撕破脸皮

  五、改奏折为说帖

  六、力主钦定宪法

  七、最大的赢家

第十一章 制宪大臣的权限

  一、钦派制宪大臣

  二、与宪政编查馆划清权限

  三、制宪大臣负责的事务

第十二章 制宪乃生死关头

  一、生死关头

  二、国会请愿代表:争取参与

  三、争取资政院的协赞权

第十三章 制宪要秘密

  一、派遣协纂人员

  二、制宪场所

  三、袁励准:制宪要严守秘密

第十四章 制宪开局

一、开始制宪

  二、舆论:钦定之法不可取

  三、谘议局联合会:资政院应该要求协议宪法

  四、拒绝宪友会

第十五章 旅行与制宪(上)

  一、岣岣崖之行

  二、玉虚观归来:开始进呈钦定

第十六章 旅行与制宪(中)

  一、上方山之行

  二、兜率寺归来:百忧交集

第十七章 旅行与制宪(下)

  一、泰山之行

  二、后石邬归来:以日本宪法为据

第十八章 汪与李

  一、密不透风

  二、分工不同

  三、主张略有分歧

  四、心境小有差异

第十九章 钦定突变为民定

  一、宪法交资政院协赞

  二、资政院的“后援”

  三、清廷放弃钦定

第二十章 信条渊源

  一、《十九信条》问世

  二、出台过程点滴

  三、信条渊源

第二十一章 救命草

  一、根据信条选举、任命内阁总理

  二、袁世凯对信条的态度管窥

  三、张謇拒绝就任农工商大臣

  四、幻想最终破灭

结 语

附录 《大清帝国宪法》草案若干识别点

征引文献

索 引

:沟崖访古


跋:沟崖访古

2016年9月3日中午,我从北京西站出发,前往沟崖访古。同行者章君博、彭君贺超、林君哲艳。

沟崖即沟沟崖,古代的文人雅士则写作岣岣崖。1911年,汪荣宝和李家驹奉命为大清起草宪法时曾游览此地,在位于中峰的玉虚观小住数日,《大清帝国宪法》第一条就是在这里起草的。这激起了我的访古幽情,遂请林君帮忙,带我前去寻访。

自元代以来,沟崖就是道教圣地,道观林立,香火鼎盛,玉虚观为诸观之首。不意时至20世纪,却遭遇劫难,道观被毁,道士还俗,风光不再。

曾几何时,此地被建成风景区,名曰“沟崖自然风景区”。

又曾几何时,因有人从悬崖掉下殒命,风景区关门大吉,不再接待游客。从零星游记得知,欲游沟崖,只能走小道。因此,当到达景区正门,我们未敢造次,而是右拐前行,寻觅上山小路。

时值早秋,阳光尚有热度,草木繁盛,蚊虫活跃,蛛网扑面。跌跌撞撞,寻寻觅觅,费去一小时,难登终南捷径。我们终于明白,这个季节,无法从小路上山。

大门无缘入,小道不可行,大概此行只能无功而返了。

但林君不死心。在往回走的路上,遇本地渔翁,她上前询问,被告知:景区大门内尚有工作人员,向其说明来意,定会放行。方知游记误我,尽信书不如无书。不过终于踏上正途,我们心情大好。工作人员说,脚力好的,不要两小时便能到玉虚观。我们自信脚力不差,相信能在日落前回到景区门口。

景区里面是一条宽阔的山路。虽有坡度,但风景绝佳。数里之后,前方有一提示牌:塌方,游人免进。而右侧山崖上,有可以登临的石阶。于是我们拾级而上。

听说开始登崖,意味着行程过半,而我们体力尚佳,因此信心满满。但下午三点的阳光相当强烈,而石阶陡峭,爬得又急,因此不多久,我们就气喘如牛。来到一处有点树荫的地方,我们稍事休息,继续攀登。

途中经常遇见岔道,左右为难,不好抉择。这时才深切体会到“沟沟崖”的真意:千沟万壑,错综交织。景区停运已久,石阶上没有任何景点指示牌。但当看到一棵硕大的银杏树时,我们觉得自己的选择是对的。因为不止一篇游记说,有一处景点叫作银杏王,玉虚观离此不远。

告别银杏王,我们继续攀登。虽然石阶越发陡峭,左盘右旋,没有尽头,阳光透过树叶,照得人眼花缭乱,但我们坚信,只要一直向上,很快就能见到玉虚观。

然而,当我们喘着粗气爬上一段陡峭的阶梯,拐弯处,石阶不再向上,而是突然向下。我们马上认定,我们已到山顶。但是,玉虚观却不见踪影!

看来,此行确实与玉虚观无缘。

我突然没了力气,坐下来喘息。

林君想用微信定位功能来确定身在何处,但信号非常不好,无法确定位置。我们听到人声,却不见人影。林君和彭君大声喊话,人声如故,却无人回应。

已经下午四点。我决定放弃寻找,下山。毕竟,安全最重要。林君颇沮丧,自责前期工作没做好。我倒已经释然,告诉她,此行虽未达到目的,但已领略沿途风光,收获已经很多了。

话虽这么说,但其实我尚未死心。于是,我们不走原路返回,而是沿着眼前的下坡路前进,幻想着从这面下山,或许能巧遇玉虚观。

峰回路转。石阶向下延伸了一段之后,竟然又变成朝上了。原本以为从此下坡,没有想到,那只是一个小小的波折。我们身在阴面,抬头看去,阳光照着山顶岩石,熠熠生辉。那道光如此耀目,我们觉得,那里肯定无比开阔,开阔到足以容下一座宏大的道观。

因此,虽然疲乏已极,但仍鼓勇而上。七弯八拐,手足并用,气喘吁吁,终于登顶。然而,并没有什么开阔处所,更不见寺观踪影。那只是一座山峰,它的前面是郁郁苍山、嶙峋丑石。石阶再度向下,似乎没有尽头。

巧遇玉虚观的梦想再度被击碎,且担心由此路下山,不知会下到山的哪一面,因此,我们决定原路折回,确保回到起点。

但人心不死。在一个岔路口,我们没有走原来的石阶趋向银杏王,而是走了另一条路。“巧遇”的幻想又复活了。

这回也未能“巧遇”玉虚观,但遇到了几个修剪山林的护林员。虽然依旧见不到人,但从声音判断,他们就在我们头顶的山崖。林君请他们帮忙,我也在一旁帮腔。不一会,一位护林员顺着灌木,下到了我们的眼前,手持柴刀,在前引路。原来,我们刚才所走的方向完全是对的,只因无人指点,不敢相信自己。

当再次来到那座阳光照亮的山峰,我们稍事休息。护林员告诉我们,此地离玉虚观,只有一刻钟的路了。

果然,翻越了几个起伏的山崖之后,我们来到了一处较为开阔的所在。护林员高兴地说:“看,就是这棵银杏树!”这是另一棵银杏树。不,应该叫银杏家族。古树周围有大树,大树周围有小树,小树周围有更小的树,团团簇簇,至少已经五世同堂。

我则注意到了山泉叮咚。定睛一看,从绝壁之上,有细小山泉垂直落下。当年汪荣宝也注意到了,他说,玉虚观的用水,都是从这里的一个水池里汲取的。水池已不见踪影,我拿起空空如也的水瓶,打开瓶盖,靠在绝壁上,注满泉水,仰头痛饮。

顺着银杏家族右侧的石阶向上,不多远,有遗址一处。再往上,终于来到了玉虚观。山门犹在,门楣上,“护国中峰顶玉虚观”数字依稀可辨。山门修在绝壁上,门外两米开外,就是悬崖。

进得山门,数米外,又有数级石阶。石阶之上,才是道观殿宇。落日余晖之中,但见一片狼藉,残垣犹在,断瓦无存。杂草丛中,倒着两块石碑,但碑头与碑身都已分离。其中一块碑头上有“沟沟崖中峰顶玉虚观碑记”字样,另一块碑头上有“万古流芳”字样。

玉虚观被破坏得很彻底,只能依稀辨出西厢墙址。汪荣宝和李家驹两位为大清起草宪法时,就住在西厢。

玉虚观后面石崖上的玉皇阁,大概因为更加险峻,破坏程度浅一些。登高之后,尚可看到阁顶的梁木。下榻玉虚观期间,汪荣宝和李家驹曾多次登临玉皇阁,吟诗作对,吊古怀今。

多次失望之后,巧遇热心护林员指引,居然得睹玉虚观遗址,堪称有幸。

归途中,还“偶遇”瑞峰庵遗址,那就更是意外收获了。当年,汪荣宝和李家驹参观了定陵之后,乘坐肩舆上沟崖,曾在此小憩。他们下山的时候,也曾在此驻足。

沟崖之行,本是一次寻常访古。但因信息不全,加以景区歇业,所以访古途中,心灵感受异常丰富,远非笔墨可以描摹。我的一位旅伴感叹,沟崖是个值得一游的好地方,因为能感悟人生。我深以为然。

但寻访途中,我的感悟,多与《大清帝国宪法》相关。

汪荣宝和李家驹的制宪工作被革命洪流打断,他们草就的宪法条文,从此下落不明。制宪期间,汪荣宝曾经感叹:“谁向岩居问壁经?”其实,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有很多学者参与到寻访他们所起草的“壁经”的行列中。但反复搜寻,迄无所得。

当迷失在沟崖群峰之中,我曾悲观地想,他们所起草的宪法条文,大概和玉虚观遗址一样,无缘得见了吧。

但是,寻找玉虚观的剧情发生逆转之后,我又有点乐观起来。只要不轻言放弃,只要不死心,说不定,哪位幸运儿终有见到这部宪草真容的一日呢。

行文至此,不但沟崖访古之旅要打上句号了,就是我的寻访《大清帝国宪法》之旅,也要告一段落了。大清宪法的真容虽未觅到,但自觉一路风景尚佳。且其中景致对于感悟朝代兴衰,也有些许助益。

有心之人,请继续轻叩岩居,寻访壁经吧。

原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史学1902 2021年6月29日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1sARw-Nn8ky-H4u0-qBhEQ

上一条:书单 | 2021年历史学新书(21)
下一条:“文献足征”——广西师大社珍稀文献专题推荐丨第7期:档案资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