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检索: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图书出版>>正文
书单 | 2020年历史学新书
2020-05-25 18:14     (阅读: )

1





吴越之迹:江南地区早期国家形态变迁


作者: 付琳 
出版社: 厦门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江南地区早期国家形态变迁
出版年: 2020-4
定价: 70

本书从考古学文化区系研究角度分析江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来良渚到吴越等古扬州华夏化的文化演进、交流互动与谱系关系。阐述了聚落视角下的遗址景观,稻作农业文化积淀催发国家文明火花,良渚文化早期国家的社会结构和形态特征、陆海边疆中吴越文明广域王权与国家政体的形成,环境因素对于聚落发展和文明进程的影响等。

作者简介:付琳:厦门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




2





唐代墓葬胡人形象研究


作者: 杨瑾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20-4




唐代墓葬出土的胡人形象包括陶、瓷、石、铜等材质的佣类和壁画、石质葬具等纹饰中的图像,这些均为唐代社会下层群体的形象。这些胡人面貌迥异、服饰各样、身份不一、源处复杂,但个个神采飞扬,身处冥间却姿态昂扬、自信而刚强,不仅补正了史料中关于很多胡人记载等疏漏,也反映了唐代胡汉交融的时代特色和全球文化互动下唐人的集体形象。

作者简介:杨瑾,历史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莱斯特大学荣誉客座教授、兰州大学兼职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理论博物馆学、文物学及中古时期中外文化交流史。



3





从疾病到人心




作者: 于赓哲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副标题: 中古医疗社会史再探
出版年: 2020-5

古人如何面对瘟疫?瘴气是真实存在抑或只是出自人心的幻想?古时候的医患关系是怎样的,他们也有医患矛盾吗?于赓哲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中古时期医疗社会史的研究,认为“疾病比很多因素更能长远影响人类历史”,“在摸索人与社会甚至人性的基本规律的时候,医疗与疾病是一个绝佳的窗口”,本书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剖析和海内外大量史料的爬梳整理,探索疾病与人心、医疗与社会、中医与西医之间的关系,尝试发掘文字背后隐藏的史实,并提供一种思路,试图将传统医学从“科学还是迷信”窠臼中拉回来,还原中国古代医学本来面貌。


作者简介:于赓哲,1971年生,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武汉大学博士,从事中国古代史及医疗社会史研究,曾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民族研究》等海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转载,多次获省部级学术奖励,2007年入选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已出版《唐代医疗疾病史初探》《隋唐人的日常生活》《唐开国》等多种著作。


4






隋唐之际山东士族的文化传承与变迁


作者: 路學軍
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出版年: 2020-5
页数: 377
定价: 118.00



《隋唐之际山东士族的文化传承与变迁》基于隋唐之际社会转型的历史背景,从山东士族文化这一视角出发,在梳理其文化渊源与文化境遇的基础上,从儒学重塑、史学实践等多个层面剖析山东士族文化变迁与坚守相互交错的特质,揭示山东士族在家风、学风、政风等方面的演变脉络、文化内涵及其关联性;在时代理性与群体自觉交融的场景下,揭示山东士族通过文化接触、文化适应而最终保持自身独特性的文化境界,展现这一时期文化结构和社会价值体系的独特侧面与意义。

作者简介:路学军,男,1970年11月生,河南新乡人。2010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古代史专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平顶山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区域文化研究。



5





宋代节令诗研究


作者:李懿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04月
定价: 98.00元


宋代是节令体系成熟发展的鼎盛时期,日趋繁盛的节俗推动了节令诗的大量诞生。宋代节令诗蕴含着优美的文学情思与生动的民俗描绘,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宋代节令诗研究》一书主要立足于文本细读,并在历时比较的视野下对宋人节令诗进行系统性的专题研究。全书首先考察节令诗中的女性书写、儿童书写、农家书写,其次探讨节令对宋人生命情境的渗透。再次剖析宫廷节令与应制书写、权力运作的关系, 后从组诗、典故、题材、语言等层面考索节令诗的审美嬗变。附录部分阐述节令诗对宋词、宋代地理类笔记等不同节令文类的影响,且就南宋蒲积中《古今岁时杂咏》宋诗部分的错讹进行补正,从而进一步揭橥节令与宋诗、民俗与文学之间的密切互动关系。


作者简介:李懿,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



6




明清律典与条例

作者:苏亦工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 2020-1
页数: 534
定价: 108.00



本书主要围绕律典和条例的构造、功能及适用原则等问题对明清律典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加以系统性地探讨。首先从概念和体系入手,对涉及我国传统法律价值观的若干概念作了阐释并粗线条地勾勒出明清发源体系地宏观框架。接下来对律例的修定、体例、版本、律例关系及实用状况作了详尽的描述和分析。最后透过晚清以来西法东渐所造成的思想震动和制度变迁,探讨了传统律典的崩解过程及其影响。

作者简介:苏亦工,男,北京大学法学博士,现任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自1987年8月迄今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和清华大学法学院从事中国法律史、法律文化的研究和教学工作。1993年8月至1995年10月于美国华盛顿大学法学院、2001年8月至2002年8月于韩国首尔国立大学法学院、2003年7月于澳洲国立大学法学院从事访问研究,2008年7月至2009年1月在瑞士弗莱堡大学联邦研究所任客座研究员,还曾于1997年至2006年五度赴香港大学法学院从事香港法律史研究。著作主要有《天下归仁:儒家文化与法》《西瞻东顾:固有法律及其嬗变》《中法西用——中国传统法律及习惯在香港》《明清律典与条例》《中国近代警察史》,译著有《法律现代主义》,主持整理古籍文献成果主要有《历代判例判牍》第9册、民国朝阳法科讲义《宪法讲义大纲·比较宪法》,参与整理古籍文献包括《沈家本未刻书集纂》《沈家本未刻书集纂补编》《刑案汇览全编》《沈家本全集》等。


7




清代文官考核研究


作者:薛刚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20-5
页数: 452
定价: 108




文官考核,既是一种制度,同时也是一种政治行为,作为官员管理的重要一项,涉及官员选任、奖叙、处分、升迁降调等诸项内容,在清代国家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本书对有清一代文官考满、京官京察、地方官大计、地方大员年终密考、清末新政下考核州县事实五项主要考核形式分章分节详细考究,理论解析,涵盖了制度源流、与发展脉络,考核的实施效果与实质作用。书中指出:文官考核理论上“黜幽陟明”,整饬官场,但受吏治环境的影响与制约,考核与吏治是辩证关系;主管官员注考负责制利弊双关,主官注考具有科学性,同时又成为考核弊端丛出的总根源;乾隆朝开始实行的年终密考制,扩大了督抚的用人权,也成为皇帝控制地方大员的利器;官员考核与选任的紧密结合,是清代充分发挥考核优等激劝作用的重要举措,京察一等外放地方任官成为清朝人事任用的亮点;在皇帝对考核优等、六法官员引见,考语确按实迹的情况下,实施考核问责能够相对有效增加考核公正、等


作者简介:薛刚,男(1978-),汉族,历史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春师范大学萨满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吉林省史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清代政治制度史、萨满文化。



8




家庭革命


作者: 赵妍杰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副标题: 清末民初读书人的憧憬
出版年: 2020-1
定价: 128.00



至少在近几千年,家庭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基本单位,也是世界文化核心价值观念的载体。在近代中国,家庭却沦为革命的对象。本书研究近代中国的家庭革命,探讨这一反常的现象何以发生及怎样发展。本书不是考察实际生活中家庭功能失调的社会问题,而是讨论读书人看待家庭的眼光的转变。在传统政教体系崩溃的进程中,家庭面临国家、天下(世界)、个人、社会等力量的冲击而丧失了其作为社会基石的地位。家庭革命是相当复杂、深刻的,既包括进步改良之意,也包括根本废除之意。中国在近代国际竞争中的失败,造成读书人不仅激烈质疑传统,也开始对人与人的关系进行深刻反思,并试图重新构建人类社会的组织形式。家庭革命虽更多表现为负面的批判和改革,其实集破坏性与建设性于一体。

作者简介:赵妍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9




家庭革命

作者: 张仲民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晚清民初的史事和人物
出版年: 2020-6
页数: 331
定价: 65.00


作者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从晚清民国的各种报纸、档案、日记及后来的回忆录中,揭示胡适、陈寅恪、刘师培、梁启超、严复等学术大师不为人知或被历史烟尘所遮蔽的面向。  我们如何面对过去,又如何面对现在与未来?在保有希望与信心的同时,感受历史与现实的微妙碰撞。  本书主要涉及胡适、陈寅恪、严复、刘师培、梁启超等晚清民初的学界“大师”。作者从晚清民国的各种报纸、档案、日记及后来的回忆录中,钩沉索隐,考证出这些著名人物不为人知的一些行动或文字,如讨论胡适早年在上海读书时的一些经历和发表的文字、陈寅恪到底是不是复旦大学的毕业生、严复在复旦公学时期的所作所为、刘师培如何为袁世凯称帝张目、康有为梁启超与袁世凯的关系等,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清末民初历史和这些重要人物的认识,揭示了过去那段历史的另一面。

作者简介:张仲民,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暨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教授,兼南京大学亚太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出版有专书《出版与文化政治:晚清的“卫生”书籍研究》、《种瓜得豆:清末民初的阅读文化与接受政治》,发表有论文多篇。




10




鲁迅的都市漫游

作者: [日] 藤井省三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副标题: 东亚视域的鲁迅言说
原作名: 魯迅: 東アジアを生きる文学
译者: 潘世圣
出版年: 2020-5
页数: 312
定价: 58.00元

这是一本以遍历东亚都市的经历及视角重新追溯鲁迅一生的评传。本书致力描绘作为一个喜爱好莱坞电影的近代都市生活者的鲁迅,探讨其作品如何成为东亚共同的现代古典,并为东亚读者所接受。    一方面,聚焦鲁迅的都市"漫游"。南京、东京、仙台、北京、上海,鲁迅终生在都市空间中辗转,作者运用跨文化视角,关注二十世纪初东亚关注欧美新潮、建立现代国家的大时代背景与鲁迅个人实践的内在一致性,把握鲁迅的文学创作与时代母题的契合,从鲁迅透视近现代中国。另一方面,在上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深化,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探究鲁迅的日本乃至东亚接受。这部研究东亚"现代经典"的著作,是从域外看中国的出色范本。

作者简介:藤井省三,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部,研究生期间曾作为中日恢复邦交后第一批中国政府奖学金学生赴复旦大学留学,结束学业后历任东京大学助教,樱美林大学副教授,东京大学副教授、教授,现为南京大学文学院海外人文资深教授、名古屋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专攻中国现代文学及鲁迅研究等。    著有《爱罗先珂的都市物语》《鲁迅<故乡>阅读史》《鲁迅事典》《村上春树心底的中国》《隔空观影:藤井省三华语电影评论集》等,译有莫言《酒国》、李昂《杀父》、克里斯托弗˙纽《上海》、郑义《神树》及鲁迅《故乡˙阿Q正传》《在酒楼上˙非攻》等。




11




中世纪的英雄与奇观


作者: [法] 雅克·勒高夫
出版社: 后浪丨四川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 后浪
原作名: Héros & Merveilles du Moyen Âge
译者: 鹿泽新
出版年: 2020-5
页数: 264
定价: 99.80元


本书是一本讲述中世纪意象的历史书籍。意象涉及图像和文本,它培育和构建了传说与神话,并通过创造形象、借用形象,推动了社会的运转和思考。可以说,中世纪的意象世界是培育现代西方文化的土壤之一,各类意象在这个世界中诞生、改变。作者挑选了中世纪意象世界中具有代表性的两类意象——英雄与奇观来介绍该领域。英雄包括亚瑟王、查理曼、熙德、梅绿丝娜、女教皇若安等等,奇观则包括主教座堂、防御城堡和回廊内院。就算在现代世界,中世纪的意象依然富有生命力,它们经常出现在流行文化之中。

作者简介:雅克·勒高夫(Jacques Le Goff,1924—2014),法国历史学家,曾任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他是法国年鉴学派第三代的代表人物,其研究侧重于中世纪,注重长时段的社会经济史,在心态史和历史人类学方面卓有建树。著有《中世纪文明》《圣路易》《钱袋与永生》《试谈另一个中世纪》《炼狱观念的诞生》《中世纪的知识分子》《历史与记忆》等书。




12




中世纪的英雄与奇观

作者: (美) 彼得·布朗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译者: 王晨
出版年: 2020-6
页数: 258
定价: 38.00元


古代晚期地中海文明最权威的研究者彼得·布朗在此书中追溯了基督教主教如何从哲学家那里抢夺影响力,代替他们对希腊罗马帝国的统治者提供建议,从而获得日益强大的力量。在新的“基督教帝国”中,公民之间以及每个城市与其施惠者之间的古老联系被共同的基督教和对远方基督教独裁者的忠诚所取代。罗马帝国这一从古代社会向中世纪社会的转变,是基督教兴起最深远的影响之一。

作者简介:彼得·布朗(Peter Brown),普林斯顿大学荣休历史学教授。“古代晚期研究领域的发明者”,权威的奥古斯丁专家,晚期罗马帝国宗教史研究最杰出的历史学家之一。特别关注晚期罗马帝国和早期中世纪欧洲的宗教文化,以及宗教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著有The Rise of Western Christendom ;The Body and Society :Men, Women, and Sexual Renunciation in Early Christianity ;The World of Late Antiquity :AD 150-750 等。



12




法老的宝藏

作者: [美]约翰·高德特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品方: 方寸(The Unique World )
副标题: 莎草纸与西方文明的兴起
原作名: THE PHARAOH’S TREASURE
译者: 陈阳
出版年: 2020-5
页数: 488
定价: 98.00


本书旨在改变人们关于莎草纸既有的刻板印象,讲述莎草纸还是世界上常用信息传播媒介时所发生的故事。莎草纸并不易碎,而是一种持久耐用的书写载体。在古代和中世纪时期,以莎草纸为载体的书籍和文件有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使用寿命,这种耐久性使得类似拿戈玛第抄本这样古老的物品得以保存,平民、学者、国王都视莎草纸为珍宝。书中的故事揭示了莎草纸不仅仅是我们古代历史的遗物,更是理解思想和信息如何从古至今塑造人类的关键。莎草纸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者和亲历者,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作者简介:约翰•高德特(John Gaudet)  资深作家、主持人和生态学家,富布赖特研究学者,拥有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学位。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莎草纸的研究,并获得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资助,深入乌干达、肯尼亚、苏丹和埃塞俄比亚等地进行实地考察。文章曾发表在《科学》《自然》《生态学》《华盛顿邮报》《沙龙》和《赫芬顿邮报》等刊物上。另著有《莎草:改变世界的植物》(Papyrus: The Plant that Changed the World)、《铁蛇》(The Iron Snake)、《猪之岛》(Island of Pigs)等作品。



14




什么是民粹主义

作者: [德]扬—维尔纳·米勒(Jan-Werner Müller)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原作名: What is Populism?
译者: 钱静远
出版年: 2020-5
页数: 192
定价: 49.00



在过去的几年里,世界见证了唐纳德•特朗普、玛丽娜•勒庞等民粹主义者的崛起。他们宣扬自己代表真正的普罗大众,借助“平民政治”和“沉默的大多数”等口号,对精英包揽的政治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可是,到底什么是民粹主义?它真的是对民主的纠错和补充吗?

作者简介:扬—维尔纳•米勒(Jan-Werner Müller,1970— )  普林斯顿大学政治系教授,曾以访问学者的身份任教于纽约大学雷马克研究所和哈佛大学欧洲研究中心,并在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分别主讲“卡莱尔讲座”和“丹纳讲座”,长期为《卫报》、《纽约书评》等主流媒体撰稿,是年轻一代政治学者中影响较大的翘楚人物。著有《宪政爱国主义》、《另一个国度:德国知识分子、两德统一及民族认同》、《危险的心灵:战后欧洲思潮中的卡尔•施米特》等。



15




Zhou History Unearthed


作者: Yuri Pines
出版社: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副标题: The Bamboo Manuscript Xinian and Early Chinese Historiography
出版年: 2020-10
页数: 336
定价: USD 120.00




There is a stark contrast between the overarching importance of history writing in imperial China and the meagerness of historical texts from the centuries preceding the imperial unification of 221 BCE. However, recently discovered bamboo manuscripts from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453–221 BCE) have changed this picture, leading to reappraisals of early Chinese historiography. These manuscripts shed new light on questions related to the production, circulation, and audience of historical texts in early China; their different political, ritual, and ideological usages; and their roles in the cultural and intellectual dynamics of China’s vibrant pre-imperial age.  Zhou History Unearthed offers both a novel understanding of early Chinese historiography and a fully annotated translation of Xinian (String of Years), the most notable historical manuscript from the state of Chu. Yuri Pines elucidates the importance of Xinian and other recently discovered texts for our understanding of history writing in Zhou China (1046–255 BCE), as well as major historical events and topics such as Chu’s cultural identity. Pines explores how Xinian challenges existing interpretations of the nature and reliability of canonical historical texts on the Zhou era, such as Zuo zhuan (Zuo Tradition/Commentary) and Records of the Historian (Shiji). A major work of scholarship and translation, Zhou History Unearthed sheds new light on early Chinese history and historiography, demonstrating how new archaeological findings are changing our knowledge of China’s pre-imperial days.

Yuri Pines is Michael W. Lipson Professor of Asian Studies at the 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 His books include The Book of Lord Shang: Apologetics of State Power in Early China (Columbia, 2017) and The Everlasting Empire: Traditional Chinese Political Culture and Its Enduring Legacy (2012)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史学研究


上一条:中华传统文化基本书单
下一条:新书:赖惠敏《但问旗民:清代的法律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