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如果说‘中华民族’是当今最为热门的流行词汇之一,恐怕没人会否认。它不仅大量出现在各类媒体如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宣传文字中,而且凭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目标的提出,成为曝光频度最高的政治语汇,被反复地宣讲、传播和记忆。对‘中华民族’观念源起和演变的持续思考也成为学界最令人瞩目的话题之一,相关研究层出不穷,角度视点也有差异,甚至吸引了历史学、文学、哲学、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等诸多领域的学者纷纷加入跨学科的讨论行列。”(杨念群语)而当前相关研究成果在数量上的巨大,可以说既为读者提供了海量的选择,又不免使其难以选择。因此,特以“中华民族”观念研究为主题,推送系列相关清单以便查阅。本期为首期,虽勉力而为,仍难免挂一漏万。敬请读者补充,以便我们第二期,乃至更多期地不断推出。
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瑶湖读史”,感谢关注本号!
“中华民族”观念研究清单
第一期
早期中国
“中华民族”由“中华”与“民族”两词组合而成,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它的形成同古老的“中国”“中华”和“中国人”概念之内涵及其认同是密不可分的,而这些名词与概念的范围、内涵经历了漫长的延续与演化过程。因此,“中华民族”观念研究清单第一期便以“早期中国”为主题,介绍“中国”的起源。排序参照著作出版年份先后(以中国大陆读者便于查阅之版为准)。
·杜正胜:《古代社会与国家》,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此书对中国原始社会进入早期国家的过程和古代社会的特质提出体系性的解释,是贯串新旧资料的智能结晶。
本书虽然含有浓厚的体系倾向,但透过不同意见的辩驳,开启无数新的研究课题,读者可以在此基础之上继续探研,建构自己的天地。
·谢维扬:《中国早期国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
·谢维扬:《中国早期国家》,台北:慧明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1年。
本书有两个主要目标:一是对关于人类早期国家的一般理论和早期国家研究的方法问题进行讨论;二是就中国国家起源和中国早期国家最初的发展问题提出分析。作者希望本书可能具有的更为重要的意义是,读者也许会从本书的工作中对关于中国早期国家的研究所具有的丰富的内涵以及它所要求的极为复杂的方法有一种深刻的认识。
《酋邦与国家起源:长江流域文明起源比较研究》——段渝
·段渝:《酋邦与国家起源:长江流域文明起源比较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3月。
详细地论述了长江上中下游史前时期的文明发展状况,以及该流域文明在中国文明起源中的地位和作用。论述以文献考证和考古学成果相结合的方法,并注意到了古地质和古气候学方面在研究过程中的运用,详细解读了以良渚文化、屈家岭文化和巴蜀文化为代表的长江上中下游文化的性质、特点和差异,指出了这些地域性的史前文化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和巨大作用。
·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
·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台北:云龙出版社,2004年1月。
·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3月。
本书利用近年来新出土的考古资料。与古文献、甲骨文、金文和民族学材料相结合,对我国古代文明的标志、早期国家形成的物质基础、文字出现与文明的关系、战争与王权的形成、夏商国家结构特征、夏商王权的确立和神化、商朝社会的阶级结构、商朝国家形态在中国古代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周朝的建立及华夏国家的形成等重大问题进行全面梳理。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全新的见解。
《中国新石器时代:迈向早期国家之路》——【澳】刘莉
·【澳】刘莉:《中国新石器时代:迈向早期国家之路》,陈星灿等译, 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11月。
·Li Liu,The Chinese Neolithic:Trajectories To Early State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08(英文首版2007年)
本书集中讨论了中国复杂社会的发生发展过程。作者对从公元前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到前1500年的早期国家时代的考古材料,通过聚落形态和埋葬模式两条主线,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和令人耳目一新的人类学的解读。黄河流域早期国家的形成是本书关注的重点,其间举凡埋葬制度、手工业专门化、礼仪活动、战争、贵族物品交换、气候变动和环境变迁等等,尤其受到重视和关注。作者通过西方当代人类学理论和方法,对截止目前为止的中国考古材料进行了全新的解释和评估。强调指出,中国史前社会的变化受许多因素影响。通过深入细致的分析,作者试图重建中国早期国家的发展过程,并讨论中国考古学对于理解一般社会进化的理论价值。作者兼具中西方教育背景,采用西方当代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国的考古材料进行梳理、整合和解读,对于考察中国早期国家的起源提供了新的视角,这一点是尤其值得关注的。
《中国古代国家起源与形成研究》
——沈长云、张渭莲
·沈长云、张渭莲:《中国古代国家起源与形成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
本书在全面回顾与总结学术界有关中国古代国家起源与形成研究的基础上,围绕上述问题重新进行理论上及史实上的认真探讨,提出了自己的新认识。
·许宏:《最早的中国》,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8月。
本作主要利用考古发掘与研究成果,辅之以出土与传世文献及相关学科的材料,以二里头遗址为切入点,系统地阐述了东亚历史上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即早期“中国”形成的过程。全书既有宏阔的视野,又不乏细致入微的观察,小到二里头王都内遗迹遗物的描述,大到对全球文明史总体框架,以及距今万年以来的中国史前社会的发展历程的勾画。
《世袭与禅让 古代中国的王朝更替传说》——【美】艾兰
·【美】艾兰:《世袭与禅让 古代中国的王朝更替传说》,余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12月。
·Sarah Allan:The Heir and the Sage,Revised and Expanded Edition:Dynastic Legend in Early China,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17.07(英文首版Chinese Materials Center 1981年,中文首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这部书运用了一种从神话学改造而来的结构主义方法,分析直到西周初年的有关尧舜权力转移的历史记载。作者指出,王朝循环的观念在以德为治还是权力世袭的原则之间含有一个内在矛盾,并指出,有关前王朝时代禅让的传说,重述与调和相同主题的文献,见于有关商朝与周朝创立的记载中。
·张国硕:《先秦人口流动民族迁徙与民族认同研究》,大象出版社,2011年10月。
本书主要研究史前、夏商、西周、东周时期的人口流动与民族迁徙,先秦时期对华夏民族的认同以及这种认同对后世民族认同的影响。
·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The bronze age of China 》,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2年。
·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3年。
·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3月(首版1983年,二集1997年,合集版1999年)。
本书为再版书,1999年三联书店将已出过的《中国青铜时代》和《中国青铜时代二集》合二为一出版,本次再版为“张光直文集”之一。所谓青铜时代,在中国即指上古的夏商周三代。以青铜冠名,可见青铜器是贯穿三代文化的核心内容。从青铜器的产生到大量制造与使用,再到逐渐消失,构成了世界范围内独树一帜的青铜时代。它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视角,不仅是技术史角度的研究,从政治、经济到战争、祭祀,从礼仪、艺术到巫术、饮食······作者试图以各个侧面的探究还原一个立体的时代模型。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1997年10月。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6月。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1年7月(首版2009年)。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8月。
苏教授早年,以模拟研究方法,厘清商、周两族源流,揭示上古代民族多元并起的形态。到七十年代,又透过多年的研究累积,指出中国文化发展是由六大区系组成的,打破一直流行的中原文化中心论。其后,他在这基础上,提出“古国-方国-帝国”的发展理论,剖析从文明初起到秦汉帝国的过程,为中国文明起源疏理出清晰的脉络。
·韩建业:《早期中国: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4月。
该书稿基于海量考古学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提出早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庙底沟时代就已形成早期中国文化圈或文化意义上的早期中国的观点,认为早期中国是有中心有主体的超稳定的多元一体结构,有着以农为本、稳定内敛、整体思维、祖先崇拜等基本特质,经历了跌宕起伏的连续发展过程,是秦汉以后文化中国和政治中国的基础。
·许宏:《何以中国: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图景》,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年5月(首版2014年)。
公元前2000年,在以传世文献为本位的夏王朝始年的推定上,是个便于记忆的数字。公元前2000年,在所谓的夏王朝前夕,考古发现中看不到与传世文献相对应的“王朝气象”。公元前2000年,在中原地带发生了一系列事件,为随后以二里头为先导的中原广域王权国家的飞跃奠定了基础。公元前2000年——中国文明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本作从考古发现入手,站在考古学家的角度,解读从神话到历史的进程,讲述早期中国的故事。
·李零:《我们的中国》(共四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年6月。
公元前2000年,在以传世文献为本位的夏王朝始年的推定上,是个便于记忆的数字。公元前2000年,在所谓的夏王朝前夕,考古发现中看不到与传世文献相对应的“王朝气象”。公元前2000年,在中原地带发生了一系列事件,为随后以二里头为先导的中原广域王权国家的飞跃奠定了基础。公元前2000年——中国文明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本作从考古发现入手,站在考古学家的角度,解读从神话到历史的进程,讲述早期中国的故事。
·严文明:《求索文明源》,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9月。
本书为考古学家严文明的作品自选集,内容包括中华文明的始原,仰韶文化的发现与研究,龙山文化和龙山时代,东夷文化的探索,良渚文化与中国文明的起源,等等。此书展示了作者数十年考古研究的过程和成果,反映了他对中国早期文明探索的理论贡献。
·许倬云:《西周史》(增订版),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12月。
·许倬云:《西周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9月(首版1994年,增补本2001年,增补二版2012年)。
西周以蕞尔小国取代商崛起渭上,开八百年基业,肇华夏意识端倪,创华夏文化本体,成华夏社会基石,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本书围绕“华夏国家”的形成这一中心议题,整合考古、文献、金文三方面的资料,对西周史上聚讼纷纭的议题,诸如西周的社会性质、封建的本质、商周文化嬗替的关系等等,提出了信而有征的合理解说,廓清了20世纪30年代的论战中留下的疑窦,是一部深入浅出的西周文化史。
本期清单中,有一部著作为李学勤先生主编,另有部分著作的推荐序为先生所作。李学勤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古文献学家和教育家。他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在甲骨学、青铜器及其铭文、战国文字、简帛学等领域均有重要建树。2019年2月24日,先生溘然长逝。惊闻消息,深感沉痛。本期清单得以问世与先生生前的贡献是分不开的,我们永远铭记与缅怀李学勤先生。
Big History Reading Club
读史讲座 | “瑶湖畔读大历史”读书会
参观江西省博物馆 | 读史论坛 | 观影活动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瑶湖读史,时间:2019年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