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载《文史杂志》第3卷第9、10期合刊,1944年;修订本载《国学季刊》第6卷第4号,1950年;收入作者《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294—336页。
[2] 见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377—383页。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魏晋南北朝史论集》与中华书局版书名相同,但实际内容是从《论集》和《魏晋南北朝史论集续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中选择的,并非一书。又,周先生的文章,比较集中地收入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五卷本《周一良集》中,但本文从学术史着眼,所引文章,均注明原载何处;又为便于读者找读,同时给出首次收入的论文集名称和页码。
[3] 有关变文讨论的代表性文章,由周绍良和白化文先生编入《敦煌变文论文录》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梅维恒(Victor H. Mair)《唐代变文》(T’ang Transformation Texts)一书也有详细讨论。该书1989年由哈佛大学东亚研究委员会出版,1999年香港中国佛教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出版杨继东、陈引驰中文译本,周一良先生做序,对梅氏多有褒奖。序文收入《郊叟曝言》,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1年,127—129页。
[4] 原载《燕京学报》第35期,1948年;收入《魏晋南北朝史论集》,350—351页。
[5] 原载《北京大学五十周年纪念论文集》,1948年;收入《魏晋南北朝史论集》,352—354页。
[6] 原载《现代佛学》第1卷第5期,1955年;收入《魏晋南北朝史论集》,360—365页。
[7] 原载《思想与时代》第35期,1944年;收入《魏晋南北朝史论集》,323—338页。
[8] 原载《燕京学报》第32期,1947年;收入《魏晋南北朝史论集》,304—313页。
[9] 原载《申报文史副刊》第3—5期,1947—1948年;收入《魏晋南北朝史论集》,314—322页。
[10] 原载《申报文史副刊》第19期,1948年;收入《魏晋南北朝史论集》,339—344页。
[11] 蒋天枢《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61页。
[12] 这些文章现均收入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13] 见周一良《毕竟是书生》,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8年,44页。
[14] 1937年8月与《敦煌杂录》汇为一编,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15] 原载《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8本第1分,1939年;收入《金明馆丛稿二编》,200—206页。
[16] 原载天津《大公报·图书周刊》第17期,1947年;收入《魏晋南北朝史论集》,357—359页。按,弢翁所藏这卷敦煌写本,已捐赠天津艺术博物馆,收入《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敦煌文献》第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332—344页。
[17] 原载《清华学报》第15卷第1期,1948年;收入《魏晋南北朝史论集》,366—372页。
[18] 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990年。
[19] 《毕竟是书生》,128页。
[20] 《魏晋南北朝史札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214—215页;401—402页。
[21] 同上,26—37页;433—442页。
[22] 初稿载《1983年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文集·文史·遗书编》下,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年,238—250页。修订稿曾提交1987年在香港举行的国际敦煌吐鲁番学术会议,周先生自订《周一良简历及著述年表》记此文发表于《国际敦煌吐鲁番学术会议论文集》(见《周一良先生八十生日纪念论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8页),实则该论文集拖了很长时间才以饶宗颐主编《敦煌文薮》上册的名义出版(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大概因为周先生修订本已收入《魏晋南北朝史论集续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275—287页),因而未再收入会议论集。
[23] 《陈寅恪集·书信集》,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172页。
[24] 原载北京大学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编《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学术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收入《魏晋南北朝史论集续编》,294—299页。按,《周一良集》第3卷432—439页所收此文的两条注释,被误植到465页《读〈敦煌与中国佛教〉》一文后。
[25] 蔡鸿生《学境》,香港:博士苑出版社,2001年,41页。
[26] “一良收到”是周先生常用的图书封面题识语。
[27] 赵和平《敦煌写本书仪研究》,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3年,1页;收入《周一良集》第3卷,470页。
[28] 原载北京大学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编《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收入《魏晋南北朝史论集续编》,207—223页。
[29] 原载《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4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收入《魏晋南北朝史论集续编》,224—244页。
[30] 原载《历史研究》1984年第1期;收入《中日文化关系史论》,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49—69页。
[31] 原载《文物》1985年第7期;收入《魏晋南北朝史论集续编》,245—260页。
[32] 原载《历史研究》1990年第5期;收入《魏晋南北朝史论集续编》,261—274页。
[33] 《敦煌写本の书仪に见ぇる唐代の婚礼と葬式》,《东方学》第71辑,1986年,135—147页。
[34] 《唐代书仪の类型》,池田温编《敦煌汉文文献》(《讲座敦煌》第5卷),东京:大东出版社,1992年,693—709页。
[35] 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收入《周一良集》第3卷,458页。
[36] 原载《文史知识》1985年第10期;收入《魏晋南北朝史论集续编》,300页。
[37] 《记巴黎的青年汉学家年会》,原载《文汇报》1956年10月12日;收入《郊叟曝言》,166页。
[38] 《何谓“敦煌学”》,《魏晋南北朝史论集续编》,302—303页。
[39] 《王重民敦煌遗书论文集序》,《周一良集》第3卷,458页。
[40] 《陈垣敦煌劫余录序》,《金明馆丛稿二编》,236页。
[41] 原载《英国收藏敦煌汉藏文献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收入《郊叟曝言》,109—112页。
[42] 原载《读书》2000年第11期;收入《郊叟曝言》,104—108页。
[43] 《跋〈敦煌秘籍留真〉》,《魏晋南北朝史论集》,371页。
[44] 《“赐无畏”及其他——读〈敦煌变文集〉札记》,《魏晋南北朝史论集续编》,286页。
[45] 《〈元蒙史札〉序》,《郊叟曝言》,153页。
[46] 《纪念杨联陞教授》,《毕竟是书生》,180页。
[47] 原载《大公报》1936年4月23日第11版;收入《周一良集》第1卷,795—809页。
[48] 与王伊同合撰,原载南港《清华学报》新20卷第2期,1990年;收入《周一良集》第1卷,763—779页。
[49] 原载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编《国学研究》第1卷,1993年;收入《周一良集》第1卷,780—794页。
[50] 原载《北京大学学报》1984年第4期;收入《魏晋南北朝史论集续编》,288—293页。
[51] 《魏晋南北朝史论集续编》,307—30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