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检索: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学问人生>>正文
李秀清:从教三十周年感言
2020-09-26 18:41     (阅读: )



编者按:在我校2020年教师节纪念表彰会上,7位师生代表交流发言。他们满怀深情,诉说自己的感悟与心得。即日起,“笃行致知明德崇法”微信号将陆续推出他们的发言以飨读者。

教师简介

李秀清: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法制史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兼任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比较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上海市法学会外国法与比较法研究会会长等职。曾在英国牛津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欧洲法律史研究所访学,2006-2007学年富布莱特研究学者。讲授《外国法制史》及《比较法》等课程,著有《日耳曼法研究》、《所谓宪政》、《中法西绎》,及《教会法原理》、《20世纪比较法学》等合(译)著十数部,主编丛书“法律·社会·历史文丛”及“清末民国法律史料丛刊:朝阳法科讲义”等。曾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奖项,及“上海领军人才”、“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和“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享政府特殊津贴。

秀清老师有话说

受邵军老师之命,让我在今天这样的场合说上几句。说实在的,如果没有她上周的电话,没有今天这样的仪式,我几乎忘了今年教师节对于我的特殊意义。这几天,多年前校园中的许多情景不断地浮现在我的眼前。

还记得,1990年7月,我们到位于六三楼的师资科报到,参加新教师培训和参观考察的场景,当时一起报到的老师和在师资科工作的老师,今天也有几位在会场。我毕业留校是在宪法教研室,1993年秋赴日本陪读,离开了学校,待我95年回国重回学校时,宪法教研室因为编制问题已经不再需要我了,所以在当时法律系的领导孙潮老师和郝铁川老师的建议下,我到了法制史教研室。

也记得2003年春天和许多在场的老师,一起见证了松江校园的奠基仪式,同年十月,作为第一批来新校区上课的教师,就怕误了大清早的班车,头天晚上即使准备了两个闹钟也睡不踏实。当时只有明法楼的松江校区,给我的印象就是冷,而且不方便。教师休息室的空调经常罢工,几个同事站在嗖嗖寒风中等待着迟到的校车。不会忘记的是,有一天,好像是冬至前后,从松江到龙之梦,校车足足开了三个小时。还有一次,校车开到林荫大道时,因为师傅开车一直横跨在马路中间的分隔线,后面一辆轿车突然加速超越我们,并逼停了校车,车上下来四个肌肉发达的年轻人,气冲冲地冲过来,以女同事为主的车厢里气氛顿时紧张压抑,好在他们倒也没有动手,只是骂骂咧咧地将我们校车的钥匙拔了,并公然地将它远远地抛入路边的草丛,扬长而去。正当所有老师都在发愁时,没有想到的是,待他们车一开走,我们的司机师傅悠然地照常发动了油门。原来,在他们冲过来之前,师傅早已换上了一把废弃的假钥匙。瞧,我们的校车师傅都如此机智。

现在忆起这点点滴滴,感觉的都是温馨。这么多年,一直呆在学校,见证了学校的变化和发展,这仅从工会发放的年货品质的升级就可以印证。三十年来,我个人的教学、科研也在不断提升,我有今天的成绩和自信,这是当年留校时完全没有期盼过的,这得益于老师们的厚爱和鼓励,感恩学校、学院,法制史学科重学术、重人才培养的传统滋养了我,持续给了我要不断超越自己的动力。

在今天这个场合,我应该也要分享自己的工作感受,那就说两点。一是要协调好家庭和工作的关系。高校教师的职业,无论我们现在自己的感受怎样,在父母、配偶等看来,都会想当然地认为是自由支配的时间多,可以陪父母看病,送孩子上学,寒暑假可以回老家、去旅游。我不知道今年入职的年轻同事们,当你们的家人听到你将到华政工作的消息时是什么反映。至少就我本人来说,当时选择留校,就是为了夫妻双方工作搭配的合理。我家先生说,他在外面打拼,让我“清闲些”,可以多照顾家庭,以后也可以多照顾孩子。可自从我进入法制史教研室以来,几乎就没有真正的闲过。我的第一篇法制史论文是伏在家里缝纫机上写的,还好当时的颈椎腰椎尚没有像现在这样经常出现状况。在开始尽力投身于教学和研究之初,时时能感受到家人的暗暗抵触。作为家庭主妇,即使家务活不能干如我,也得要花费一定时间料理家务和照顾女儿,家庭与工作之间的博弈关系其实一直存在,对于女性同事来说,或许感受会更加强烈些。所以在家务和工作之间,确实需要我们智慧地协调。将家务简化到最少,以自己的言传身教让孩子从小养成阅读的习惯,将你从教学和研究中所享受到的乐趣和成就感传递给家人,慢慢地,你的备课、看书、研究,就变得与他在外面忙碌工作,与孩子考好成绩同样的重要,他们也就会更加地理解你、支持你,为你的进步骄傲。良好的家庭氛围,会让我们的工作更有效力。正因为有这种深切的感触,我曾在一本书的后记中说过,即使仅仅为了丈夫和女儿,让他们为我自豪,我也应该继续努力,做得更好。

另一是教学、科研要尽心尽力,但不能过力。在现在环境下,当一名高校教师,我相信大家都不是冲着经济收入而来,而是真正地喜欢读书,喜欢教学,喜欢研究,喜欢有学生的氛围。正是因为当教师的这种初衷,我相信所有的同事对于工作,对于教学和研究都会尽心尽力,无论是时间还是精力,都会非常地投入。在这个共识的前提下,我想说的是,有时不能过分用力,透支你的身体、你的教学和科研的激情。我有过这个深刻的教训。在2001年左右,当时外法史老师就周伟文老师和我,而那时全校本科外法史课又都集中在一个学期,有一个学期,我每周要上七次各三个课时同样的课,从上午到下午,有时候在下午课堂上会有好几秒钟脑子短路,根本不知道自己刚才讲了什么。这样一个学期下来,收获当然也有,课程内容滚瓜烂熟,而且因授课班级多,学生们都知道你,也被评过十佳教师,但却损害了身体,出现了轻微早搏,这倒还不是最要紧的,休息一段时间也就好了,更糟糕的是,消耗掉了我的讲课兴趣和激情,此后有两三年我根本不愿上课。研究方面我也有过类似的教训。每个人的研究节奏不一样,但每一个研究者某种意义上都是强迫症患者,也是焦虑症患者,我们要在穷尽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煞费苦心构思、行文,唯恐存在什么疏漏,不断地修改、补充,希望它尽早发表,还要发表得像样些。我在职读的博士,博士论文选题不精致,需要写的字数太多,持续了四五年时间几乎每天不间断地面对它,待它出版寄到后我连翻阅的欲望都没有。尽管它为我带来了一些奖项,但直到十几年后我才再勉强去修订它。都说学术研究要“十年磨一剑”,我的体会是,即使要磨,最好间隔性地磨,将时间适当分配在两三个关注点上,可能会有利于思维的活跃,也有益于研究兴趣的保有。

最后,与各位同事共勉,愿我们:在努力工作的同时,能更加从容,不焦虑,不透支,持之以恒,总有进步,自己自信,家人也为你高兴。

祝教师节愉快,新学期新收获!

2020年9月10日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笃行致知明德崇法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9ZAhri8L8E8pv4wI5MBDLA

上一条:刘放桐:学术研究的三种品格
下一条:汪洪亮| 在学院2020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