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检索: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学科建设>>正文
辛德勇:常用古代文史工具書簡介
2021-05-11 08:54     (阅读: )

各位同學:

   大家好。今天我來到這裏,同大家見面,不是來做講座,只是來上一堂普普通通的大學本科基礎課。所以,下面講述的內容,並沒有什麼我個人的簡介,只是基本得不能再基本了的最一般的常識。

雖然我和你們學校老師商定的題目是“常用古代文史工具書簡介”,但在下面這兩節課時間之內,由於時間實在有限,即使是最最基本的文史工具書常識,也不能全面展開來講,衹能選取類書和這兩個方面,舉例性地談一談。

在正式展開具體內容的講述之前,先和大家交待一下我的基本講法。這包括如下兩點:

一是詳古略今,着重介紹的是古人撰述的那些在今天可以起到基本工具书作用的書籍。各位同學剛一接觸這些書籍可能會感到有些困難,不方便使用,但請大家相信我的話,不要爲難。其實衹要靜下心來,認真讀下去,這些書籍,都不難看懂;或者說是很容易看懂的。讀這樣的書,就是閱讀認識歷史和研究歷史的原始文獻,而通過利用這樣的文史工具書,可以使同學們增强中國古代歷史的具體瞭解,加深對中國古代歷史的具體認識。

二是力求簡要。這首先是選擇介紹的工具書力求簡要,只選擇最爲重要和比較普遍使用的工具書,注意切合實用;其次是每一種書籍所介紹的内容也同樣力求簡潔實用。

(一)類  

開宗名義,讓我先來談一談類書的性質。簡單地說,類書是中國古籍當中特有的一種體裁,是分門別類地摘錄古文獻當中的相關记述。比如唐代編纂的類書《初學記》,是分爲天、歲時、地、州、郡、帝王、中宫、儲宫、帝戚、職官、禮、樂、人、政理、文、武、道釋、居處、器用、服食、寶器(花草附)、果木、獸、鳥(鱗介虫附)二十四個部,每部下面又分出若干個子目,每一子目下徵引若干條有關的古籍,但並不對這些子目做系統的講述。

這種類書,起源於魏晉南北朝時期而極盛於唐代。因爲這時候的文章講究做駢體文。這種駢體文也可以稱之爲“賦”(準確地說,或者狹義地講,應該說有“賦”是駢體文中的一個重要種類),而寫賦講究對偶,還需要大量運用典故。另外,當時作詩也講究辭藻,也普遍盛行採用典故。

在座的各位同學,還有很多對中國古代文化缺乏具體瞭解的人,很容易對古代唸書人的讀書生活和他們頭腦裏的知識構成產生誤解——即誤以爲古代那些書生無不飽讀詩書,出口成章,一肚子之乎者也的典故。這種印象,實際上是完全錯誤的,古代那些唸書人,絕大多數,書讀得都很少,記得下來的知識的更少。

由於一般文人肚子裏並沒有多少乾貨,更無法記憶很多典故,可社會上偏偏又盛行這種賣弄知識、裝點門面的文體,於是,不得已,人們衹好從經史子集各類書籍當中鈔錄出種種可用於詩文的典故,分類編纂在一起,以供臨場查找。這樣,就形成了所謂“類書”。有些類書還常常附上典範性的詩文,以便模仿,甚至直接襲用。

總之,若是用一句可能不夠允當的俏皮話來概括的話,類書也可以說是專供古代書生打小抄用的黑皮筆記本,是不大上得了檯面的,因而古人也戲稱之爲“兔園冊子”。

“兔園冊子”這四個字,本來是唐代一部特供童蒙的類書的書名,特供童蒙,後人取其內容膚淺這一點而把它用作所有類書的蔑稱。既然如此,那麼我們爲什麼好要閱讀類書、利用類書呢?這是因爲在今天,合理地利用類書,可以實現下列各項用途:

一是當作資料索引用。研究什麼古代的問題,可以查一查這些類書中的有關子目,利用類書已經收集好的古籍文句做資料。其中所引述的古籍,有些已經失傳,引用時要注明見於什麼書第幾卷;原書未失傳的則要查對原書後再引用原書,注出原書的書名以及這些內容所在的卷次。

二是供輯佚用。有些古籍已經失傳,可以把類書引用的片段以及有些古籍舊注當中引述的文句採輯出來,匯集到一起,盡可能復原古書的一部分面貌,這種工作就被稱作“輯佚”。在這方面,唐宋時期以前的類書,作用最大。

三是用作校勘史籍的憑藉。有些類書引用的古籍,原書雖然沒有失傳,但早期類書引用的文句和現在流傳的本子、也就是所謂“今本”不同,保存在類書當中的這些同“今本”不同的文句,往往比現在的本子正確,因而可供校勘之用。

至於具體的類書,下面我們先來看一看唐代初年撰著的《藝文類聚》。

1)《藝文類聚》

這部書,是在唐初武德年間,由歐陽詢等人編纂的。其撰著體例和特點是:除了具備一般類書的特點外,此書還特別著重引用前人的詩賦文章,乃在每一個子目下先引述若干古事,然後分爲“詩”、“歌”、“賦”、“贊”、“書”、“表”、“疏”等各種文體,鈔撮前人詩文,且往往整段整篇地抄錄。因此,很多失傳的古代詩賦文章依靠此書還可看到較爲完整的片段甚至全部面目,也就是說在古籍輯佚這一方面它具有很高價值。

我們大家現在閱讀這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點校本最爲便利。不過從校勘學角度或是利用這部書從事深入研究的角度來看,在必要時,還可以參照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的宋紹興刻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

宋紹興刻本《藝文類聚》

2)《初學記》

《初學記》是在盛唐時期由唐玄宗敕命徐堅等人編著。由於這書本是玄宗爲供皇太子習做詩文而指令臣下撰著的,所以把書名定作《初學記》。

這部書的體例和特點是:每個子目是先列“敘事”,再列“事對”(即可以成對的詞及其原文),再接下來是“賦”、“詩”、“頌”、“贊”、“箴”、“銘”、“論”、“書”、“祭文”等各種詩文,分類大體與當時盛行的《昭明文選》相同。引書也同《藝文類聚》一樣,多爲整段整篇,因而同樣也是輯錄唐以前佚文的重要來源。

現在我們大家閱讀和利用這部書,首選的讀本是中華書局的點校本。從事古籍校勘和研究特別的問題需要時,可以查閱台北藝文印書館影印的日本宮內省書陵部藏南宋紹興十七年東陽崇川余四十三郎刻本。

下面我想結合自己的一項研究例證,談談類書作爲“資料索引”的功用。

現在每年中秋月圓的時候,中國人都會過中秋節。大家不僅習以爲常,很多人還會以爲自古以來,先人們就是這麼個過法。可我們大家既然在學習歷史知識,真心想要認識認識歷史的本來面目,就一定動不動就講“自古以來”那句話。因爲歷史就是在時間的變動中生成和演化的,要啥都自古以來就那麼回事兒,我們根本就不需要學習歷史,根本就不需要瞭解歷史,擡眼看看今天,照著鏡子看看自己,那不就得了麼,還費那麼大勁兒去學歷史幹麼?不管是什麼問題,都不要想當然,都要動手翻閱一下書籍,這樣才能認識真實的歷史情況。

然而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誰也沒有那麼大精力什麼都學,什麼都懂;即使同學們將來終生以研究中國歷史爲職事,那也無法一一知曉中國古往今來各個方面的情況。那麼,如果偶然遇到一些問題,需要有一個初步的瞭解怎麼辦?其中很多問題,就可以通過查閱古代的類書,對這個問題有個大概的認識。

像年節時令這些事兒,是古人社會生活中一項很重要的內容,前面一開頭我舉述的《初學記》的門類設置,其中有一項“歲時”,講的就是這些。打開《初學記》和《藝文類聚》稍一翻檢,就很容易發現,直到唐玄宗開元年間,中國這塊土地上還沒有“中秋”這個節日。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

上海圖書館藏南宋紹興

刻本《藝文類聚》

補配之明嘉靖胡瓚宗

刻本目錄

具體地講,在前邊剛剛講過的唐代初年編修的《藝文類聚》這部書中,我們看它歲時部所列舉的節日,“七月十五”下來,就是“九月九”,顯然沒有“八月十五”的位置。直到開元年間唐玄宗詔命徐堅等纂錄《初學記》,其中羅列的歲時節日,仍以“重陽”節直接上承“七月十五日”,還是見不到中秋的影子。

台北藝文印書館影印

日本宮內省書陵部藏

南宋紹興十七年

東陽崇川余四十三郎

刻本《初學記》

後來在唐文宗時來中國取經的日本和尚圓仁,在他此番入華的行記——《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一書當中,向我們介紹說,中秋這個歲時節令,應該是從朝鮮半島上的新羅傳入唐朝的(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卷二)。

關於中秋節的由來問題,我曾寫過一篇題作《說中秋》的小文章,收錄在去年出版的《辛德勇讀書隨筆集》之《天文與曆法》分冊裏,感興趣的同學,以後不妨找來看看。

上面講述的這個事例,固然首先利用的是《藝文類聚》和《初學記》這兩部書的“資料索引”作用,但資料的索引是爲了便於閱覽資料,而通過閱覽資料而獲取認識,正是歷史研究的最基本的途徑。這種情況告訴我們,在一般的閱讀同專業的歷史研究之間,並沒有什麼不可逾越的界限;至少在讀書用書這一點上,有很多很多共同的東西。

3)《太平御覽》

這部書是在北宋初年由李昉等人奉敕編纂。其卷帙多至一千卷,號稱北宋官修“四大書”之一(其它三部大書是《太平廣記》《文苑英華》《冊府元龜》)。書中引錄已失傳古籍數量特別龐多,衹是需要注意的,它和前面談到的《藝文類聚》和《初學記》有所不同,並不是書中所徵引的古籍到北宋初年都還存在,可能是從當時還存在的北齊時編《修文殿御覽》《文思博要》等舊有類書中轉抄來的。此書卷帙本來就堪稱巨大,再加上轉引他書,還有《太平御覽》劃分的部類子目比《藝文類聚》和《初學記》要多很多,故所引引用書籍每有未見於《藝文類聚》和《初學記》諸書徵引者,作爲史料和供作輯佚、校勘的價值也就更高。

現在閱讀此書,最好的版本,就是過去《四部叢刊三編》影印的由兩種宋刻本和日本活字本配合而成的本子,現在更通行的是中華書局依據此本重印的本子。

進入宋代以後,在類書編制方面,出現了一個新的動向,即除了官方特定的公文之外,在其他社會應用領域,已經較少應用駢文;至少駢文的地位已經遠不如所謂古文、亦即散文重要。與此相伴隨,過去那種專供尋章摘句的類書,其重要性也明顯隨之下降。另一方面,在當時科舉考試中,有一種叫做“博學宏詞科”的科目,這是此前沒有的社會需求。由於應考博學宏詞科的書生必須博通上下古今各方面的學問,特別是歷代典章制度和本朝掌故方面的知識。於是南宋時先後編印了好幾種適應這種需要的類書。這種類書著重在禮儀、選舉、官制、兵制等方面,不再著眼於詞章。這種類書,有些是書坊請人編纂的,水平不高,流傳也不廣,更不受後世重視,其水平最高、流傳最廣的是《玉海》。

4)《玉海》

《玉海》一書的作者,是南宋末年知名學者王應麟。

《玉海》在內容上的一大特色,是引用了許多宋代實錄、國史之類的著述,這些都是今天已經失傳的重要資料;另外也有一些後來佚失的宋以前的著述。譬如,研究唐代兵制常用的《鄴侯家傳》,後來失傳,即靠此書徵引而保存了一部分內容。

此書存世最早的版本,是元刻遞修本,但各種傳本版面都頗有泐損,間或還有闕頁。日本的“中文出版社”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以日本京都建仁寺藏元刻本爲主,再擇善而從,配補台北所謂“國立中央圖書館”收藏的五部元刻本,加以影印,從學術研究角度看,是目前最佳版本。另有清刻本常見易得,今江蘇古籍出版社和上海書店據之聯合影印。

進入明清時期,出現兩部規模空前的大型類書,一部是著名的《永樂大典》,另一部類書,名字叫作《古今圖書集成》。由於時間的原因,這裏我衹能很簡單地向同學們談談《永樂大典》的情況。

5)《永樂大典》

這部書是由明成祖朱棣詔令學者編纂。

此書篇幅多至兩萬兩千八百七十七卷,外帶目錄六十卷,共一萬一千零九十五大冊。它不用分類編排,而是按當時通行的韻書《洪武正韻》排列,每字下抄錄好多條書,甚至抄錄整部的書,如有名的地理著作《水經注》就整部抄在“水”字下,書作:

永樂大典卷之一萬一千一百二十七  八賄

      水水經一

當然,較多的時候,還是把一部書分拆成若干條,分抄到有關的各字之下。既然不分類,它實際上就不能算是類書,只是按韻書亂抄的一部大書,是一種將作詩用的每個字注有故實的韻書加以無限制地擴大而產生的一個怪物,因而又不像韻書那樣真的可以按韻查字,放進韻書里同樣不大合適,只好勉強混放在類書裡面。

此書在編纂形式上雖然愚蠢無比,但從今人利用的角度看,仍有如下兩點重要價值:

一是有些後世已經失傳的書籍,有部分內容、甚至整部書籍保存在這部大書裡面。清代乾隆年間纂修《四庫全書》時,就從《永樂大典》中輯錄出好多宋元人的著作,還把其中重要的用木活字印入《武英殿聚珍版書》。

二是即使是那些並沒有失傳的書籍,由於《永樂大典》是依據宋元舊本寫錄,其中所收文本,往往也比現在的傳本更爲準確,更少錯誤脫漏,例如《水經注》的《永樂大典》本就比明代刻本好過很多。

由於部頭實在太大,《永樂大典》這部書在當時只抄了一部,沒有刊刻。嘉靖後期又抄了一部副本,至隆慶初年抄成,留在翰林院裡。這個副本字寫得很工整,只是圈句錯誤太多。到清代修《四庫全書》時只剩下嘉靖時抄的副本,還略有殘缺(缺失兩千四百二十二卷),以後陸續被偷,清末義和團圍攻列強使館時,絕大部分被義和團放火毀掉,一小部分被人偷偷拿走。現在閱讀最便利者爲中華書局收集國內外收藏影印的七百八十一卷,並附印有連筠簃刻本《永樂大典目錄》六十卷。

《永樂大典》嘉靖副本書影

由於時間關係,對中國古代的類書以及像《永樂大典》這種今天在某些方面可以起到類書作用的書籍,就擇要介紹到這裏。下面,再向各位同學介紹一些“純歷史”性的工具書。

(二)歷史工具書

1】綜合性工具書——《二十四史》

著名的《二十四史》,我們大家即使不學古代歷史,大部分人也都知道,知道它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古代經典性史籍,甚至可以說是首屈一指的史籍,因而大家對我在介紹幾本文史工具書時率先提到這套大書,一定會感到有些怪異。所以,在這裏,首先我要談談爲什麼要把《二十四史》用作工具書。

當然,《二十四史》一般用於閱讀的,認識歷史、研究歷史的人要讀,還有像《二十四史》中的《史記》、《漢書》等也被當作古典文學名作來讀。但《二十四史》同時又是一種查典章制度、查地名、查人物的很好的工具書。

下面我先和大家講講《二十四史》的主要內容構成。《二十四史》是過去所謂“正史”,現在有時叫做“紀傳體史書”。一般都是由如下四部分組成:

①本紀。是按照年月日順序記述大事的編年史。

②志。一般有禮、樂、天文、歷、五行、地理、職官、食貨、刑法、藝文等志,即所謂典章制度。藝文志是書目,可用作查找各個時代著述的工具書,地理志是查找古代地名最好的工具書,職官志是查找古代官名最好的工具書。

③表。如《漢書》的《諸侯王表》、《功臣表》、《新唐書》的《宰相世系表》,都是查漢唐人名很好的工具書。

④列傳。把《二十四史》的列傳匯總起來就是一部最大的查人物的工具書,歷代的重要人物不僅可以在這裡找到姓名,還可以找到最詳細的傳記。因此,《二十四史》不僅可以作爲工具書,而且是歷史方面最重要的一部大型工具書。

其次再來和大家談談《二十四史》的由來。《二十四史》是習慣叫法,清乾隆時才有這一名稱,以後還有《二十五史》、《二十六史》,可是在宋代的時候,還只有《十七史》的叫法,明到清初的時候也只有《二十一史》。

1.《史記》:西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著《史記集解》。唐開元時人司馬貞著《史記索隱》,稍晚又有張守節著《史記正義》,都是注釋《史記》的著述,合稱“《史記》三家注”,宋代以後,三家注與《史記》合併在一起刻印流行。

2.《漢書》:東漢班固撰,有唐顏師古注,宋代以後,也是與《漢書》並行。

3.《後漢書》:劉宋範曄撰,唐章懷太子李賢注。其中志的部分用西晉司馬彪撰著《續漢書》八志增補,有梁劉昭“注補”。傳世《後漢書》也是與李賢、劉昭注合併刊行。

4.《三國志》:西晉陳壽撰,劉宋裴松之注。傳世《三國志》同樣與裴松之注並行。

————以上清代合稱爲《四史》或”前《四史》

5.《晉書》:唐房玄齡等撰。

6.《宋書》:梁沈約撰。

7.《南齊書》:梁蕭子顯撰。

8.《梁書》:唐姚思廉撰。

9.《陳書》:唐姚思廉撰。

10.《魏書》:北齊魏收撰。

11.《北齊書》:唐李百藥撰。

12.《周書》:唐令狐德棻撰。

————從宋書到周書,宋代在四川眉山合刻過,稱之爲《眉山七史》

13.《隋書》:唐魏徵等撰。其中的十志,本來是《梁書》、《陳書》、《北齊書》、《周書》、和《隋書》合編之《五代史》中的志,所以,涉及到這五個時期的內容。

14.《南史》:唐李延壽撰。

15.《北史》:唐李延壽撰。

16.《舊唐書》:原名《唐書》,後晉劉昫撰。

17.《新唐書》:北宋宋祁、歐陽脩撰。

18.《舊五代史》:原名《五代史》,北宋薛居正等撰。

19.《新五代史》:原名《五代史記》,北宋歐陽脩撰。

————以上除去《舊唐書》、《舊五代史》宋代合稱《十七史》。清人王鳴盛撰有《十七史商榷》,即閱讀汲古閣本《十七史》札記。

20.《宋史》:元脫脫等撰。

21.《遼史》:元脫脫等撰。

22.《金史》:元脫脫等撰。

23.《元史》:明宋濂等撰。

————以上除去《舊唐書》、《舊五代史》明代合稱《二十一史》。清人錢大昕著有《廿二史考異》,是《二十一史》加《舊唐書》。

24.《明史》:清張廷玉等撰。

————以上清乾隆時開始合稱《二十四史》。清人趙翼撰有《廿二史札記》,是把新、舊《唐書》合算爲一史、新、舊《五代史》合算爲一史,這樣從《史記》到《明史》就只算“廿二史”,而實際是閱讀上述《二十四史》的札記。

25.《新元史》:民國柯紹忞撰。

————以上今合稱《二十五史》

26.《清史稿》:民國趙爾巽等撰。

————以上也可合稱《二十六史》

最後,我要告訴各位同學的是,現在大家閱讀《二十四史》,一般最好首先選用中華書局的點校本,在有特殊需要時,再參據其他一些古本,譬如像影印的百衲本《二十四史》。現在大家的讀書條件,比老輩學者要好很多,可以比較便利地看到各種古本,這當然是很大的好事,可有一些人在並不瞭解古籍版本學內涵的情況下,很誇張地強調古本都比現在的點校本更好、更適用,這是很不妥當的。讀古書,首先要選用適合自己的版本。

2】查年月日的工具書

這類工具書的主要用途是:

①將皇帝年號紀年換算成公元紀年,瞭解某一年號紀年在歷史時期的前後次序。

②將干支紀年、紀日的日期換算成公元紀年的日期。

③查閱重大歷史事件的時日。

1)《中國歷史紀年表》

這部書是由方詩銘編著,原由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又附印於《辭海》。可用於查找和換算年代。

大家在查閱這部書時需要注意如下兩個問題:

①戰國紀年,情況比較複雜,有些紀年,現在還不能十分確定,深入瞭解某些問題,可參看陳夢家著《六國年表》。這部書包括兩部分內容,一是簡單年表,二是“六國紀年考證”,很具體地考證一些複雜的問題。陳夢家的結論也不一定對,但可以幫助我們更加深入地認識相關問題。

②西漢武帝、宣帝和新莽時期一些年號,歷史記載,一直含混不清,甚至有很嚴重的問題,方《表》這部分內容,也有較大問題。關於這一時期的紀年問題,可以參看我做的《改訂西漢新莽年表》(附印在拙著《建元與改元》和《海昏侯劉賀》這兩部書的後面,後者較前者又有所修訂),具體的考證過程,見於《建元與改元》書中。

2)《二十史朔閏表》

陳垣撰著。作者先此編著有《中西回史日曆》(民國時北京大學印行。今有中華書局重印本),是把中國紀年的年、月、日,西曆的年、月、日,伊斯蘭教回歷的年、月、日三者統編到一起,可以互相換算。此《二十史朔閏表》是《中西回史日曆》的簡本,功用相同,具體用法,可看書前的說明。

3】查古人避諱情況的工具書

1)《史諱舉例》

陳垣編著。我國自秦漢以來就要避皇帝等尊者的名諱,文字裡遇到本朝皇帝的名字要同音或同義的字來代替,或者書寫時空缺末筆不寫。本書是講述避諱學的學術性專著,要查歷代避諱的情況以及具體避諱什麼字,可以在此書中查找。

4】查歷代地名的工具書和歷史地圖

1)《大清一統志》與《大清一統志表》

清乾隆時官修《大清一統志》,注重歷史沿革,而且考證精詳,學術價值很大。嘉慶時對《大清一統志》又重新修訂,今稱《嘉慶重修一統志》。查找清代中期以前的歷史地名,使用此書最爲可靠。《大清一統志》另附有《表》,以清代的行政區劃爲綱,在表格里注出歷朝相當的行政區劃,查找起來要更爲便捷。

這部書在清代衹有進呈到宮中的寫本,沒有雕版印刷。民國時商務印書館發行的《四部叢刊續編》影印了它,並附加有地名、人名等綜合索引。今中華書局亦出版有據之影印的單行本,查閱更爲便利。

2)《中國歷史地圖集》

譚其驤主編。此書的內容與體例爲:整部圖集分爲八個分冊,按照先後順序繪制各個歷史時期的政區地圖,但同時也也反映了比較重大的河流水道和海岸線等自然環境變遷。其中原中原王朝直接統治區域,多依據正史地理志和後人補撰的地理志,邊疆地區依據正史四夷傳等資料並結合考古研究。

圖集有大、小兩種印本,大本用渲暈法很粗略地體現出山脈,但對查找地名用處不大,印刷量也不大,書不大好找;小本則附有地名索引,一般使用尤其是查找地名,反而較大本便利適用。

好了,各位同學,今天的課,就講到這裏。學習中國古代文史,還有很多工具書可以利用,需要利用。同學們衹要喜歡,就不要著急,慢慢地循序漸進,就可以漸入佳境。

謝謝大家。

2021428日上午講說於河北廊坊師範學院

文章来源于 微信公众号 辛德勇自述 2021511

上一条:资源|港台重要期刊 开放下载
下一条:视频:《孔府档案》第一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