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古典文献学的入门书
陈东辉
公开发表的推荐古典文献学入门书的文章很少。王余光的《中国文献学入门书举要》[1]结合作者多年讲授“文献学研究”课程的教学经验,向读者推荐了文献学经典教材、注释类的文献学专题著作、文献学家的考证专著等入门书,包括张舜徽的《中国文献学》《汉书艺文志通释》和《四库提要叙讲疏》,王重民的《中国目录学史论丛》,孙钦善的《中国古文献学史》,郑伟章的《文献家通考》,王余光的《中国文献史》(第1卷)和《中国历史文献学》。
笔者参与制定了《浙江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学专业本科生指定阅读书目》,并负责拟定了其中属于古典文献学领域的指定阅读书目,包括黄永年的《古籍整理概论》,杜泽逊的《文献学概要》(修订本),杨琳的《古典文献及其利用》(第4版),余嘉锡的《古书通例》,张之洞撰、范希曾补正的《书目答问补正》等五种必读书目;孙钦善选注的《中国古文献学文选》,程千帆、徐有富的《校雠广义》(含目录编、版本编、校勘编、典藏编),孙钦善的《中国古文献学史》,洪湛侯的《中国文献学要籍解题》,蒋礼鸿的《目录学与工具书》,姚名达的《中国目录学史》,王雨著、王书燕编纂的《王子霖古籍版本文集》第1册《古籍版本学》,邵懿辰撰、邵章续录的《增订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标注》,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王宁等的《十三经说略》等十种选读书目。在此基础上,笔者根据长期讲授“古典文献学”“目录学”等课程的教学经验,并结合自身使用中的体会,在下文中就古典文献学的入门书谈一些看法,供大家参考。
就古典文献学概论性著作而言,杜泽逊的《文献学概要》[2]、孙钦善的《中国古文献学》[3]内容较为全面而系统,在不少方面后出转精,较为适合初学。来新夏的《古籍整理讲义》[4]论及分类、目录、版本、句读、工具书、校勘、考据、传注,以及《十三经》、《二十四史》、诸子百家、总集与别集、类书与丛书、地方志、佛藏与道藏等内容,深入浅出,也是初学者理想之读物。黄永年的《古文献学讲义》[5]是在著者的《古文献学四讲》[6]之基础上修订而成,包括目录学、版本学、碑刻学、文史工具书简介四大部分,其中融入了著者多年来的学术积累以及使用相关工具书之心得,条理清晰,对初学者很有帮助。不过由于该书的文史工具书简介部分是1979年10月完成(1982年1月略作增改)的,因此内容有些旧了,未能收录新版工具书。王欣夫的《文献学讲义》材料丰富,内容翔实,别具一格,颇有价值。[7]项楚、张子开主编的《古典文献学》[8]之最大特色是,选择了一批与文献学相关的古代重要论著之全文或节选(大多不加标点),作为“原典阅读”附在各章之后,篇幅几占全书之半。该书对于培养初学者阅读古籍原典之能力大有帮助。同时,孙钦善选注的《中国古文献学文选》[9]、张舜徽选编的《文献学论著辑要》[10],对初学者也很有帮助。如果需要进一步了解古典文献学史的有关内容,可以阅读孙钦善的《中国古文献学史》[11]。
杨琳的《古典文献及其利用》[12]论述了纸质和电子文献的检索方法,类书、政书、丛书、出土文献、古代图像资料、古籍书目及其利用,资料新,实用性强,介绍中融入了著者本人使用之体会以及研究之成果,非一些东拼西凑的所谓的社科文献检索、文史工具书使用之作可比拟,建议初学者认真阅读,同时也可作为工具书来使用。值得称道的是,该书著者精益求精,不断修订,第一版自2004年问世后,第二至四版分别于2010年、2014年、2018年推出。该书每一版都尽力搜集最新刊布的文献,如第四版是2018年1月出版的,所评介的资料截至2017年12月。这在同类书中并不多见,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给读者提供了极大便利。林庆彰主编的《学术资料的检索与利用》[13]包括“古代典籍的检索与利用”“伪书和辑佚书资料的检索与利用”“域外汉籍的检索与利用”“文集篇目的检索与利用”“现有文史资料库的检索与利用”“期刊论文的检索与利用”“学位论文的检索与利用”“类书资料的检索与利用”“古籍丛书的检索与利用”“出土文献的检索与利用”“古文字的检索与利用”“敦煌遗书的检索与利用”“虚词的检索与利用”“古文资料的检索与利用”等三十一个主题。对于大陆学者而言,其最大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众多关于台湾地区的古代文史类学术论著及工具书之信息。笔者认为,该书应该像林庆彰的《学术论文写作指引》(文科适用)[14]那样在大陆重版,以便为更多的读者所利用。张旭光的《文史工具书评介》[15]虽然出版时间较早,但对于有关工具书的评介很到位,其中有许多著者本人的使用及研究心得,至今仍有较大参考价值。赵国璋、王长恭、江庆柏的《文史工具书概述》[16],系裘锡圭、杨忠主编的《古文献学基础知识丛书》之一种,也是这类著作中质量较高的。
洪湛侯的《中国文献学要籍解题》[17]介绍了历代重要的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辨伪学、辑佚学著作,以及重要的文书档案、类书、总集、丛书、表谱图像、方志等,对初学者也有帮助。如果需要了解古代经史名著,可以阅读王宁等的《十三经说略》[18],王锺翰、安平秋等的《二十五史说略》[19]。这两部著作中的各部分多为名家亲自撰写,如《〈尚书〉说略》系刘起釪撰,《〈孟子〉说略》系董洪利撰,《〈尔雅〉说略》系王宁撰,《〈史记〉说略》系安平秋等撰,《〈隋书〉说略》《〈旧唐书〉说略》和《〈新唐书〉说略》系黄永年撰,《〈宋史〉说略》系裴汝诚撰,《〈元史〉说略》系陈高华撰。这两部著作深入浅出,颇便初学,但其所涉及的范围仅限于《十三经》和《二十五史》,如果要了解更多的历代四部要籍之情况,可以阅读董治安主编的《经部要籍概述》[20]、黄永年的《史部要籍概述》[21]和《子部要籍概述》[22]、曾枣庄的《集部要籍概述》[23]。此外,赵国璋、潘树广主编的《文献学大辞典》[24]收录正条词目4400余条,另有附目1600余条,涉及文献学基础理论、文献载体、文献整理、文献聚散与流通、重要文献、文献阅读、文献学家等内容,是较为理想的工具书。
古书多无书名、古书不题撰人、先秦子书不皆出于手著、序传常置全书之末、篇章题目列于正文之后等古书特有之体例,对于古典文献学研究十分重要,这方面最重要、最全面、最理想的著作当属余嘉锡的《古书通例》[25]。但该书有一定难度,初学者可以先阅读洪湛侯的《中国文献学新编》[26]第一编第三章“文献的体例”。李零的《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27]之第六讲“简帛古书的体例与分类”、林清源的《简牍帛书标题格式研究》[28]、骈宇骞的《出土简帛书籍题记述略》[29]、程鹏万的《简牍帛书格式研究》[30]、张显成的《简帛书籍标题研究》[31],以及[美]顾史考的《以战国竹书重读〈古书通例〉》[32]、李锐的《〈古书通例〉补论》[33]和《新出简帛与古书书名研究——〈古书通例·古书书名之研究〉补》[34],结合考古发现的新材料进行论述,可补余氏《古书通例》之不足。此外,梁涛、白立超编的《出土文献与古书的反思》[35],收录了历年来发表的多篇这方面的重要论文,为大家提供了便利。
避讳也是阅读古书以及从事古典文献学研究时会经常遇到的问题,这方面重要的论著有陈垣的《史讳举例》[36]、向熹的《汉语避讳研究》[37]等。王彦坤的《历代避讳字汇典》[38]、王建的《史讳辞典》[39],则可以作为工具书使用。
清人在小学、文献学等领域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古典文献学研究者对相关情况应该有所了解。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40]乃传世名著,取精用弘,内容丰富,影响巨大。笔者认为该书虽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其总体成就至今尚无其他著作可以取代,故推荐该书。
来新夏的《古典目录学浅说》[41]简明扼要,深入浅出,多次重印、再版,影响甚大,便于初学。同时,收入《蒋礼鸿集》[42]第4卷的《目录学与工具书》[43]一书,最初是蒋氏在原杭州大学中文系开设“目录学与工具书”课程之讲稿,曾在发行量颇大的《语文战线》(原杭州大学中文系主办)1983年第8、9、10、11、12期和1984年第1、3、5期分八次连载。该书虽然仅有约五万字,无论是篇幅还是书名都不起眼,但言简意赅,善于结合著者本人的治学经验和甘苦,融入了诸多个人研究心得,通过生动的实例,传授有关知识,介绍了目录、表谱、地方志、丛书与类书、字书韵书词书、注疏笺注、索引等类型的常用工具书。该书实用性和可读性很强,特色鲜明,极具价值,尤其是对于古典文献学、汉语史、古代文学等专业的学生和老师十分有用。“目录学与工具书”课程后来在原杭州大学中文系(今浙江大学中文系)分成“目录学”和“文献检索”两门课程,由笔者任教,每年都将《目录学与工具书》列为学生的指定阅读书。[44]当然,因为《目录学与工具书》刊行于1985年,此后蒋先生的身体一直不佳,而收录该书的《蒋礼鸿集》则是蒋先生去世之后整理出版的,所以该书无法反映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之后出版及重新修订的工具书。在我们今天利用《目录学与工具书》时,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如果有些问题需要进一步了解,可以阅读程千帆、徐有富的《校雠广义·目录编》[45]和徐有富的《目录学与学术史》[46]、姚名达的《中国目录学史》[47]。
尤其需要向初学者重点推荐的是(清)张之洞撰、范希曾补正的《书目答问补正》[48]。《书目答问》是一部带有导读性质的重要著作,曾经影响了几代学者。梁启超曾云:“得张南皮之《輶轩语》《书目答问》,归而读之,始知天地间有所谓学问。”[49]鲁迅在《读书杂谈》一文中指出:“我以为倘要弄旧的呢,倒不如姑且靠着张之洞的《书目答问》去摸门径去。”[50]胡适于1923年应清华学校学生之请,开列了《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收录图书约190种,后来将其修订精简为《实在的最低限度的书目》,《书目答问》位居该书目之首。余嘉锡的学问是从《书目答问》入手的。余氏1942年在辅仁大学开设“目录学”课程时,即以范希曾《书目答问补正》和他自著的《目录学发微》作为课本。余氏谓:“书目诸无序释而能有益于学术者,自樵(引者按:指郑樵)之外,惟张之洞所作,庶几近之。”[51]又谓:“但欲求读其书而知学问之门径,亦惟《四库提要》及张氏之《答问》差足以当之。”[52]顾颉刚曰:“所见的书籍既多,自然引诱我去研究目录学。《四库总目》、《汇刻书目》、《书目答问》一类书那时都翻得熟极了。到现在,虽已荒废了十余年,但随便拿起一册书来,何时何地刻的还可以估得一个约略。”[53]陈垣在少年时代,就熟读了《书目答问》和《四库全书总目》。汪辟疆对《书目答问》评价甚高:“其书之善亦有十:一举要籍,二注板本,三别良楛,四著通行,五存次要,六示概略,七列众本,八审异同,九存未刊,十标足本。凡此皆极便于学人者也。自光绪元年刊布后,各省督学使者翻刻尤多,诸生赴试获隽者各赠一册,而坊间椠本、石印、铅印尤备。以故近六十年中,海内志学之士受此书之益者,几遍全国。殚见博闻之彦,复就本书或订补未备,或罗列众本,其后出之书并得详加著录。以余所见,则有桂林王鹏运、南昌熊罗宿之书,细行密字,几无隙地。今此本不知流落何许矣。若范希曾氏之补正,则挂漏尚多,未足与王、熊抗手也。”[54]王重民曾经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专门为北大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学生开设“《书目答问》课”。[55]张舜徽在《曾国藩张之洞学术思想之影响》一文中指出:“辨章学术,晓学者以从入之途,则张之洞所为《輶轩语》、《书目答问》影响最大。张氏为清季疆吏中最有学问之人,其识通博而不拘隘。《輶轩语》中《语学》一篇,持论正大,几乎条条可循。益之以《书目答问》,则按图索骥,求书自易矣。”[56]
古籍数量众多,人的精力有限,许多古籍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精读甚至泛读,对于大多数读者而言,很多古籍仅需了解其大体情况。虽然近现代曾先后推出了多种古籍导读著述,但就总体而言,至今还没有可以完全替代《书目答问》之作。《书目答问》仍为此类读物之翘楚。笔者每年为浙大古典文献学专业学生讲授“古典文献学”课程时,均将《书目答问》列为首部向学生重点推荐的精读之书,避免学生在学习以及今后的工作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学生在初读之时,确实感到满纸书名、人名,颇为枯燥,但渐渐入门之后,感觉收获甚大。如果读者需要对《书目答问》所收各书的版本等情况作进一步了解,可以利用来新夏、韦力、李国庆汇补的《书目答问汇补》[57]。该书材料丰富,内容较为完备,堪称增补《书目答问》的集大成之作。
在阅读《书目答问》之基础上,可以根据需要进一步阅读或利用(清)永瑢等的《四库全书简明目录》[58],(清)邵懿辰撰、邵章续录的《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59],(清)永瑢等的《四库全书总目》[60],余嘉锡的《四库提要辨证》[61],陈尚君、张金耀主撰的《四库提要精读》[62],陈国庆编的《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63]等。
《四库全书总目》《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等三部中国古代目录学史上具有代表意义的书目之总序和小序,存“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之功,相当于简明扼要的中国古代学术发展史,颇具价值,建议古典文献学学习与研究者阅读。李致忠的《三目类序释评》[64]不但有上述三部书目的总序和小序之注释及按语,而且书前还有《四部分类法的应用及其类表的调整》一文,颇便初学。
王雨著、王书燕编纂的《王子霖古籍版本文集》第1册《古籍版本学》[65]深入浅出,对概念之表述准确而清晰,颇便初学。如果有些问题需要进一步了解,可以阅读李致忠的《古书版本学概论》[66]和《古书版本鉴定》[67]、姚伯岳的《中国图书版本学》[68]。黄永年长期从事古典文献学研究,并酷爱收藏线装古籍,曾在图书馆古籍部工作多年,具有丰富的鉴定版本之经验,《古籍版本学》[69]乃其在该领域数十年研究与实践心得之结晶,特色鲜明,质量甚高,但该书对一些必要的古籍版本学基础知识论述过于简单,并不十分适合初学。台湾学者李清志的《古籍版本鉴定研究》[70]总结、归纳了直观法(目鉴)和理攻法(考订)这两种鉴定古籍版本的重要方法,实用性很强。近代著名学者叶德辉的《书林清话》依据丰富的资料,采用传统学术笔记的体裁,分126个主题论述了历代雕版书籍和版片的各种名称等,广泛涉及版本学中用纸、行款、印刷、装订、字体、题记等内容,特色极其鲜明,历来备受关注。《书林清话》的排印本颇多,其中吴国武、桂枭整理的《书林清话:附书林馀话》[71],全文翻译了日本近现代古文献学大师长泽规矩也的《书林清话纠缪并补遗》,将其作为该书之附录,是较为理想的版本。张秀民的《中国印刷史》[72]是代表迄今为止国际中国印刷史(与古籍版本学关系十分密切)研究最高水平的集大成之作,但对于初学者而言篇幅过大,当遇到需要详细了解或其他论著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可以参考。此外,瞿冕良编著的《中国古籍版刻辞典》[73]收录了21500余条词目,涉及版刻名词、历代刻工、历代刻书家和抄书家、版本书目等内容,是较为理想的工具书。
倪其心的《校勘学大纲》[74]乃“北京大学文献学教材系列”之一,就总体而言,内容系统而全面,较为适合初学者。黄永年的《古籍整理概论》[75]之“校勘”部分厚积薄发,深入浅出,便于初学者阅读,但其不足之处是内容不够全面。如果有些问题需要进一步了解,可以阅读程千帆、徐有富的《校雠广义·校勘编》[76]、王叔岷的《校雠学(补订本) 校雠别录》[77]。张涌泉、傅杰的《校勘学概论》[78]中的大量例证来自于敦煌文献,故该书对于学习与研究敦煌语言文字学而言是十分理想的读物。同样道理,陈垣的《校勘学释例》[79]、林艾园的《应用校勘学》[80]适合于史书词汇研究者与学习者。此外,管锡华的《汉语古籍校勘学》[81]之“附录”中有著者所编的《校勘学论著要目》,收录了陈垣《校勘学释例》刊布之后直至2001年期间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以及新加坡的校勘学以及与校勘学有紧密联系的论著之目录。
如果需要了解古籍校勘乃至古籍整理之规范,可以阅读许逸民的《古籍整理释例》[82]。该书包括古籍标点释例、古籍校勘释例(程毅中撰)、古籍注释释例、古籍今译释例、古籍辑佚释例、古籍索引释例、古籍影印释例、古籍整理学术语解释、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标点分段办法举例、标点分段办法补充举例(张文强撰)、校勘记撰写细则举例、校勘记撰写细则补充举例、专名线和书名线使用细则举例、古籍影印出版的规范问题等内容,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具体而又明确的操作指南,堪称整理校勘古籍之必读著作。
台湾学者郑良树的《古籍辨伪学》[83]是该领域首部通论性著作。该书的出版,标志着辨伪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就总体而言,该书内容系统而又全面,值得阅读。继郑著之后,杨昶的《辨伪学讲义》[84]成为中国大陆学者撰写的第一部辨伪学专著。[85]上文提及的杜泽逊的《文献学概要》、孙钦善的《中国古文献学》和洪湛侯的《中国文献学新编》等古典文献学著作中,均有关于辨伪学的专门章节,可以参看。再则,司马朝军的《文献辨伪学研究》[86]第十二章为“文献辨伪学论著目录”,可供参考。此外,陈恒嵩的《伪书和辑佚书资料的检索与利用》[87]提供了不少线索,颇有用处。
至于四部典籍中伪书的具体情况,可以参考张心澂编著的《伪书通考》[88]。该书对历史上曾经被考辨的多达1104种的古籍,均依照时代的顺序(下限为1939年)罗列历代学者的考辨之说,并注明引文出处,同时还加上张氏自己的案语。郑良树的《续伪书通考》[89]乃接续《伪书通考》之作,收录了1940年至1982年前后的相关辨伪成果。该书所引资料均注明出处,所收辨伪成果既有大陆学者的,也有台湾学者的。
邓瑞全、王冠英主编的《中国伪书综考》[90]收录古代及近代有伪作疑问的书籍1200种,乃目前考辨伪书最多的著作。《中国伪书综考》的体例不同于《伪书通考》和《续伪书通考》,在吸收前人相关考辨成果的基础上,对每一部有伪作疑问的书籍进行评介,涉及该书的作伪程度或类型,作伪者或被作伪者的简要生平履历,作伪原因、辨伪过程,该书的主要内容、学术价值、使用方法以及存佚情况、现存版本等。
再则,上文提及的郑良树的《古籍辨伪学》附有“有真伪问题之古籍一览表”,乃综合《伪书通考》和《续伪书通考》目录而成,有真伪问题且经历代学者讨论过之古籍,基本上都包括在内了。该表所收古籍之后皆附《伪书通考》和《续伪书通考》之页码,颇便使用。上文提及的司马朝军的《文献辨伪学研究》中的“文献辨伪学论著目录”,涉及大量有真伪问题的古籍,亦可供参考。
曹书杰的《中国古籍辑佚学论稿》[91]凡37万字,是首部独立刊行的辑佚学专著,内容丰富,研究深入,乃迄今为止该领域最为系统而全面之著作,值得阅读。它的出版,使辑佚学真正摆脱了附庸地位,从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曹之的《中国古籍编撰史》[92]较为系统、全面地勾勒出古代编纂学的基本框架,是目前这一领域最为理想的读物。
范凤书的《中国私家藏书史》[93]资料丰赡,研究深入,内容全面而系统,堪称这方面最好的读物。
此外,上文提及的林庆彰的《学术论文写作指引(文科适用)》系统论述了搜集资料、撰写论文之方法,为广大读者提供了详细的学术论文写作格式,实用性很强,堪称文科学术论文写作教学的典范之作,对于古典文献学学习与研究者而言,是十分理想的读物。再则,荣新江的《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94],虽然是著者在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给中国古代史专业研究生开设的“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课程之讲义,但对于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的研究生颇有参考价值,许多内容同样适用。如该书在论及“电子文本的优劣”时指出,数字化的古籍和研究论著的电子本,给广大学者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大大节省了研究者的时间,也可以更快地接触大量文献材料,更广泛地驾驭文献、图像等资料。但是,目前研究生们使用的电子文本,大多数都不具备古籍整理的标准文本的要求,所以引用时首先要核对原书。即便是做得很好的《四库全书》电子本,其识别时也有错误,所以引用时也要核对《文渊阁四库全书》的纸本原文。最近开始逐渐为研究生们广泛使用的“中国基本古籍库”,据陈尚君的查核,其文本也有不少问题,甚至连繁简字都没有改正。现在大家计算机里的许多电子文本是从别的网站上拷来的,由于原来的数据库所造的文字和繁简转换过程中的文字问题,使得一些不准确的文字会留在这种电子文本中,而这些字有时正好就是你要论述的专有名词,所以在利用检索功能时,就查不到相关的文字,而你如果相信计算机的检索能力,那就会因为某个官名没有见于某书,造成材料的遗漏。[95]这是我们在从事古典文献学研究时,也应该特别加以注意并避免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就总体而言,杜泽逊的《文献学概要》,杨琳的《古典文献及其利用》,来新夏的《古典目录学浅说》,(清)张之洞撰、范希曾补正的《书目答问补正》,王雨著、王书燕编纂的《王子霖古籍版本文集》第1册《古籍版本学》,倪其心的《校勘学大纲》等,堪称古典文献学领域最为理想的入门书,既可以作为教材,也可供初学者自学。
注:
[1] 《博览群书》2011年第3期。
[2] 中华书局2008年修订版。
[3]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 南开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5] 中西书局2014年版。
[6] 鹭江出版社2003年版。
[7]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其他版本也可以。
[8] 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2版。
[9]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10]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1] 中华书局2015年修订版。
[12]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4版。
[13] 台湾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2003年版。
[14] 九州出版社2012年版。该书最初由台湾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于1996年出版第1版,2011年经修订后出版第2版,曾经在台湾先后重印十多次,影响甚大。九州出版社所出版的该书乃台湾第2版之简化字版。
[15] 齐鲁书社1986年版。
[16]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7] 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8] 中华书局2015年版。
[19] 中华书局2015年版。
[20]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21]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22]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23]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4] 广陵书社2005年版。
[25]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其他版本也可以。
[26]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7]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第2版。
[28] 台湾艺文印书馆2004年版。
[29] 《文史》2003年第4期。
[30]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
[31] 载卜宪群、杨振红主编:《简帛研究》(2004),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2] 载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主办:《简帛》第4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33] 载香港浸会大学《人文中国学报》编辑委员会编:《人文中国学报》第18期,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34] 《文史哲》2010年第5期。
[35] 漓江出版社2012年版。
[36] 中华书局2016年版。其他版本也可以。
[37] 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
[38] 中华书局2009年版。
[39]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40] 朱维铮校注,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朱维铮的校注价值很高,故推荐此版本。
[41] 北京出版社2016年版。
[42]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3] 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另有浙江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44] 《目录学与工具书》单行本刊布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蒋礼鸿集》则印数有限并且定价较高,导致该书流布欠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该书的知名度,故笔者曾经多次建议该书单行本应予重版。浙江大学出版社于2019年将《咬文嚼字》与《目录学与工具书》合为一册,作为《蒋礼鸿全集》之一种出版,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该书的影响。不过此次刊布仍非单行,由于采用精装而使得定价偏高,印数也还是较少,因此笔者建议今后可以考虑出版平装单行本,以便降低定价,扩大发行,泽溉读者。
[45] 中华书局2020年修订版。
[46] 中华书局2009年版。
[47]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其他版本也可以。
[48]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其他版本也可以。
[49]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9页。
[50] 鲁迅:《而已集·读书杂谈》,载《鲁迅全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60页。
[51]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巴蜀书社1991年版,第11页。
[52]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巴蜀书社1991年版,第15页。
[53] 顾颉刚:《古史辨》第1册“自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5页。
[54] 汪辟疆:《方湖日记幸存录》,载汪辟疆:《汪辟疆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930页。
[55] 参见孟昭晋:《王重民先生的〈书目答问〉课》,《图书情报工作》2000年第2期。孟昭晋在2000年前后也曾经为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编辑出版学等专业的研究生开设过选修课“《书目答问》研究”。
[56] 张舜徽:《爱晚庐随笔》,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46—347页。
[57] 中华书局2011年版。
[58]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59]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此处书名中的所谓“标注”,是指对《四库全书简明目录》著录各书的有关善本、别本进行批注。此外,该书还增加了《四库全书》未收录的重要典籍。
[60] 中华书局1965年影印本。另有四库全书研究所整理的《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笔者在使用中发现,《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虽然吸收了不少新成果,但在排印(该书采用简化字)中又出现了少量讹误,同时其标点也存在疏误或可以商榷之处,故在使用时,应同时参看《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和中华书局1965年影印本《四库全书总目》。
[61] 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62]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3] 中华书局1983年版。
[64]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版。
[65]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66] 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
[67]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修订版。
[68]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9]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新1版。
[70] 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版。
[71] 华文出版社2012年版。
[72] 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73] 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增订版。
[74]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5] 上海书店出版社2013年版。
[76] 中华书局2020年修订版。
[77] 中华书局2007年版。
[78]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79] 中华书局2016年版。其他版本也可以。
[80]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81] 巴蜀书社2003年版。
[82] 中华书局2014年增订版。
[83] 台湾学生书局1986年版。
[84] 载李国祥、杨昶主编:《国学知识指要——古籍整理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此外,张岱年、汤一介、庞朴主编的《中华国学·史学卷》(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版)收有杨昶的《辨伪学》,其内容可以与《辨伪学讲义》互为补充。
[85] 此外,张岱年、汤一介、庞朴主编的《中华国学·史学卷》(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版)收有杨昶的《辨伪学》,其内容可以与《辨伪学讲义》互为补充。
[86]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87] 载林庆彰主编:《学术资料的检索与利用》,台湾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2003年版。
[88] 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
[89] 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版。
[90] 黄山书社1998年版。
[91]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92] 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2版。
[93] 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年修订版。
[94]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95] 参见荣新江:《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09—110页。
附:浙江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学专业本科生指定阅读书目
一、必读书目
1.《古籍整理概论》,黄永年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13年版。
2.《文献学概要》,杜泽逊著,中华书局2008年修订版。
3.《古典文献及其利用》,杨琳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4版。
4.《古书通例》,余嘉锡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其他版本也可以)
5.《书目答问补正》,张之洞撰,范希曾补正,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其他版本也可以)
6.《说文解字》,许慎撰,中华书局2015年版。
7.《文字学概要》,裘锡圭著,商务印书馆2013年修订版。
8.《音韵学教程》,唐作藩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5版。
9.《训诂学》,郭在贻著,中华书局2005年修订版。
10.《汉语史稿》,王力著,中华书局2015年第3版。
二、选读书目
1.《中国古文献学文选》,孙钦善选注,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2.《校雠广义》(含目录编、版本编、校勘编、典藏编),程千帆、徐有富著,中华书局2020年修订版。
3.《中国古文献学史》,孙钦善著,中华书局2015年修订版。
4.《中国文献学要籍解题》,洪湛侯著,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目录学与工具书》,蒋礼鸿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6.《中国目录学史》,姚名达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其他版本也可以)
7.《王子霖古籍版本文集》第1册《古籍版本学》,王雨著,王书燕编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8.《增订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标注》,邵懿辰撰,邵章续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9.《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梁启超著,朱维铮校注,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朱维铮的校注价值很高,故推荐此版本)
10.《十三经说略》,王宁等著,中华书局2015年版。
11.《古文字学初阶》,李学勤著,中华书局2013年版。
12.《汉语俗字研究》,张涌泉著,商务印书馆2010年增订版。
13.《汉语语音史》,王力著,中华书局2014年版。(其他版本也可以)
14.《训诂与训诂学》,陆宗达、王宁著,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5.《汉语历史词汇学概要》,蒋绍愚著,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
16.《中古汉语读本》,方一新、王云路编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年修订版。
17.《近代汉语读本》,刘坚编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年修订版。
18.《近代汉语研究概要》,蒋绍愚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修订版。
19.《汉语方言概要》,袁家骅著,语文出版社2001年修订版。
20.《中国语言学史》,王力著,中华书局2020年版。(其他版本也可以)
作者简介
陈东辉,浙江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学专业副主任、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副教授。长期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古典文献学”“目录学”“汉语史史料学”等多门课程。主要研究领域为古典文献学、清代(兼及民国)学术史、中国语言学史、中日(兼及中韩)文化交流史。已出版《阮元与小学》《汉语史史料学》《清代学术与文化新论》《东亚文献与语言交流丛考》等专著7种,整理校点字数达400多万的《卢文弨全集》等古籍3种,主编《历代文献学要籍研究论著目录》等工具书7种以及《文澜阁四库全书提要汇编》《两浙艺文志辑刊》等大型古文献资料汇编9种,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60多篇。曾在多篇研究综述类文章中被列为阮元研究、四库学研究、古代藏书研究、古籍索引研究等领域的核心作者之一。
编辑丨徐凌柯
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浙江大学中文系》2021年5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