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检索: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学科建设>>正文
李德英| 我与三线建设研究:四川大学团队所做的工作
2020-10-09 21:54     (阅读: )

| 李德英


应上海大学徐有威教授之约,写一篇关于三线建设研究的心得体会。其实,我接触三线建设研究的时间不长,与著作等身的前辈们相比,还不是总结的时候,最好的心得与体会应见诸于研究成果中。但读到那么多同行分享的三线建设研究心得,酸甜苦辣,本人感同身受,也提笔写写我们团队这两年做的一些工作吧,算是向帮助和关心我们课题研究的前辈和同仁做个汇报。

我与三线建设的缘分在少年时代就建立了。1981年,我上高一,班里来了不少说普通话的俊男靓女,他们是清平、长平、永平、江云、衡山等几个国防厂的子弟,虽然只同学了两年,但他们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以后也成了很好的朋友,后来他们的工厂调迁,我们也纷纷考上大学,各奔东西了。本人接触三线建设研究是在2013年之后,那几年我担任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分管教学的副院长,为了让历史学专业的同学们更多了解历史、了解社会,我们开展了口述历史实践教学活动,每年选一个主题组织同学们进行口述访谈。从2013-2018年,我们做的口述访谈涉及近代四川政局、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土地改革、三线建设、成昆铁路、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事件和过程,收集整理了600多人、两千余万字的口述资料,结合口述历史实践,从档案馆复制与上述主题相关的地方档案共1862卷,同时也搜集了不少日记、工作笔记、自印本等民间资料,这些工作为我们申报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三线建设历史资料搜集整理与研究”奠定了基础。

2017年11月,受攀枝花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学院邀请,本人到攀枝花学院参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弘扬中国三线建设文化”学术研讨会,会上本人以“抢救历史记忆,弘扬三线建设文化”为主题,从“抢救三线建设历史记忆的重要性”、“四川大学口述历史实践与探索”、“攀枝花三线建设口述历史项目设想”三方面内容进行交流。当时,我提出,攀枝花作为三线建设成果中最突出的代表,有必要也有义务率先行动,承担保留三线建设历史记忆的重任,传承三线建设精神和文化。在会上,我认识了攀枝花学院党委书记肖立军同志(三线建设二代)、从事四川三线建设研究多年的党史专家宁志一老师、攀枝花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学院的朱云生院长、唐林书记以及攀枝花市委党史研究室、市档案局、市文物局、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等单位的同行专家,并与攀枝花学院中特学院的同仁达成了合作研究三线建设、共同申报项目的意向。2018年初,教育部征集2018年度重大攻关项目选题,我和我的学生张杨、袁上等讨论后,向教育部提交了“三线建设口述历史资料搜集整理与研究”的选题。后来教育部在此基础上略作修改公布了“三线建设历史资料搜集整理与研究”选题,供全国同行申报。2018年5-6月,我们组织团队申报课题,2018年10月教育部公示我们团队入选,12月下达立项书,要求在一个月内举行开题报告会。

说实话,获得教育部这个重大攻关项目,我的压力挺大。这些年,三线建设研究越来越繁荣,亲历者、学者对三线建设、三线建设精神、三线建设工业遗产和文化遗产等方面都有不少研究和宣传,我们之前虽有过以三线建设为主题的口述历史实践基础,但毕竟其他方面的涉猎不太深入,必须静下心来,向三线建设和研究的前辈们学习,扎扎实实搜集各种历史资料,研读历史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学术研究。

得知2018年10月13日全国三线建设研究会在成都市大邑县雾山农场召开会议,我立即带着学生赶往会场,拜见三线建设前辈。见到了原国家计委三线建设调整改造办公室的王春才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的陈东林研究员以及不少三线建设的亲历者和研究者,他们对我们、特别是年轻学生的到来非常欢迎,在我们后来搜集资料和进行口述访谈中,这些前辈提供了非常多的帮助。


2018年10月13日雾山农场,前排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三线建设历史资料搜集整理与研究”课题组部分成员,后排是三线建设者或研究者,从右到左分别是王建平、胡开全、刘常琼、陈东林、王春才、何民权、李德英、刘洪浩、张鸿春、马新林、曹贵民

10月14日,我们去到成都市龙泉驿区十陵街办的宁江社区考察三线企业安置情况,20日到彭州考察锦江油泵油嘴厂,与陆仲辉站长商谈合作搜集、整理资料事宜。


2018年10月14日,在成都市龙泉驿十陵街办的宁江社区听原宁江厂厂长李敬阳同志介绍工厂情况。从左到右:李敬阳、李德英


2018年10月20日,考察成都市彭州市锦江油泵油嘴厂,后排中间三位是锦江厂退休职工管理站站长陆仲辉老师、王连彦老师(女)等,其余为我们课题组成员

2019年1月5日,本课题组举行开题报告会,同时举办“三线建设历史资料搜集整理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报告会和研讨会得到了三线建设研究前辈和同仁的大力支持。原国家计委三线建设调整改造办主任王春才同志,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研究所陈东林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二研究室(经济史研究室)主任郑有贵研究员,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江红英副主任,四川省中共党史学会常务副会长、省委党史研究室原副巡视员宁志一同志,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小三线’建设资料的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上海大学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徐有威教授,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中国治水史”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王瑞芳研究员,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与创新利用的路径研究”首席专家、上海大学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中心主任吕建昌教授等资深学者和专家到场指导;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左玉河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李世众教授、攀枝花学院朱云生教授等子课题负责人以及来自全国各地多所高校、研究机构与企业、事业单位的专家、学者、党政工作人员、三线建设者、媒体工作者七十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与会代表对课题的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提出了不少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2018年1月,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三线建设历史资料搜集整理与研究”开题会暨“三线建设历史资料搜集整理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成都,四川大学)

开题报告之后,课题组随即展开了历史资料搜集、田野考察、口述历史、学术研究等工作。

1. 搜集档案史料在搜集档案史料的过程中,课题组面临很多困难:第一、三线的范围较广,囊括全国多个省市和地区,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时间投入。第二、三线建设与文化大革命时间重叠度较高,很多档案馆并不开放这部分档案,甚至直接不开放共和国时期的档案,这给课题组的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困难。第三、三线企业的情况比较复杂,如果简单分为在营企业和破产企业来看,正在经营的企业因为生产需要,并不对外开放,而破产企业档案的归属关系不太明确,也很难获得阅读的权限。在三线范围较广、档案阅读难度较大的情况下,课题组在立项后的一年多的时间里,分期分批前往全国各地、想方设法、尽可能多地搜集档案史料。

课题组分为西南、西北、中南三个组查阅档案,分别前往四川省的成都市档案馆、都江堰市档案馆、乐山市档案馆、眉山市档案馆、自贡市档案馆、内江市档案馆、绵阳市档案馆、广元市档案馆、凉山州档案馆、西昌市档案馆、攀枝花市档案馆、南充市档案馆、南充市顺庆区档案馆、达州市档案馆、达州市达川区档案馆、广安市档案馆、广安市广安区档案馆、德阳市档案馆、德阳市旌阳区档案馆(19个);贵州省的贵州省档案馆、贵阳市档案馆、贵阳市花溪区档案馆、黔南州档案馆、都匀市档案馆、凯里市档案馆(6个);陕西省的陕西省档案馆、西安市档案馆、宝鸡市档案馆、咸阳市档案馆(4个);甘肃省的甘肃省档案馆、兰州市档案馆、天水市档案馆(3个);湖北省的湖北省档案馆、襄阳市档案馆、宜昌市档案馆(3个),一共35家政府档案馆,以及攀钢攀矿、锦江油嘴油泵厂、398厂、762厂、湖北省核工业地质局等三线企事业单位的档案馆和资料室查阅资料。克服重重困难,搜集档案史料约3529卷,上千万字。

2. 搜集地方文献及民间文献,开展田野调查和口述访谈工作。

课题组在搜集官方档案史料的同时,还前往各地党史和史志办公室、文管所、党群服务中心等党政机关,搜集地方文献;同时联络三线建设的亲历者,前往三线企事业单位所在地开展田野调查和口述访谈工作,搜集民间文献。

课题组2018年10月及2019年7月两次前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的雾山农场,即原6569厂所在地,参观三线记忆展览馆的同时,采访6569厂建设民工周成楼前辈、原攀枝花市党委书记秦万祥同志、纪录片《大三线》导演刘洪浩同志、反映成昆铁路修建艰难过程的电视剧《铁血》制片人隋文波同志。

2018年10月22日前往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考察由广安搬迁而来的398厂,采访398厂原工会主席蒙庆同志;2018年11月随即前往398原厂址所在地四川省广安市,考察广安三线陈列馆、398厂旧址以及曾接待过不少三线建设领导者和指挥者的原广安县委招待所

2018年1月27日 考察广安东楼,三线建设时期不少中央领导人曾在此住宿过,图中间二位分别是傅琳老师(原广安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和蒙庆老师(原398厂工会主席),其余为课题组成员

2018年12月、2019年5月、2019年6月、2020年6月等多次拜访并采访原国务院三线调整办公室主任王春才同志

图中间是原国务院三线建设调整改造办公室主任王春才同志,王老左边是四川大学出版社的杨岳峰同志

王春才主任为我们介绍并联系了多位三线建设的领导者、亲历者,课题组于2019年5月前往深圳、海口采访原湖北省孝感市委副书记、市长邓昌德同志,原湖北省核工业地质局局长潘广焱同志,原湖北省国防工办副主任、三线建设调整办公室主任李庆同志。

图左二为原湖北省孝感市委副书记、市长邓昌德同志

图左二为原湖北省核工业地质局局长潘广焱同志

图右二为原湖北省国防工办副主任、三线建设调整办公室主任李庆同志

2019年6月前往湖北省孝感市的湖北省核工业地质局办公区、家属区,安陆309大队老基地和家属区考察,采访周老书记、赵老厂长、离退办李主任、老职工蔡桥生等人。

2019年7月在成都、绵阳等地,采访参与成昆铁路修建的原铁道兵张光明、王民立、李天录等10余位前辈

2019年7月,访谈女铁道兵王民立老师

2019年7月前往贵州省考察,先后与贵州省党史办、贵州省社科院三线建设研究院的相关同志进行交流,参观考察都匀市三线博物馆、安顺市黎阳厂老厂区、黎阳航空小镇博物馆,拜访搬迁至贵阳的振华集团,在黄德斌书记的帮助下搜集了振华集团(083基地)的报纸、著作等资料,另外还采访了安顺市162厂(属于011基地)的原厂长陈用家、职工王溪明、王允恒等前辈,原航天科工集团061基地党委书记高德铭同志

2019年6月 课题组成员在贵阳市档案馆查阅资料

2019年6月,课题组成员在贵州安顺进行口述访谈

2019年课题组成员在贵州平坝进行田野调查

2019年7月前往西北考察,采访三线建设的亲历者丁三省、董勇、齐肃生、马新林等前辈。2020年1月、2020年7月课题组又分别到德阳、重庆、广安等地进行口述访谈。目前已搜集口述史料录像约3851分钟,录音约7668分钟,文字约475万字,已形成文稿178万字。

2020年1月14日,课题组成员在重庆北碚华光社区采访原华光厂厂长白文才等前辈

2020年7月30日,原广安天池公社党委副书记祝良秀同志、原广安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傅琳同志与课题组成员在原华光厂厂区与参加过该厂建设的当地社员朋友交谈,回忆20世纪60年代工农结合建设工厂的情况。

在田野考察和口述访谈的同时,课题组搜集了不少地方文献和民间文献,如《引进三线企业, 推动孝感发展》《再造孝感》《尘封的记忆》《三线建设在宝鸡》《三线风云》《三线建设纪实》《三线建设纵横谈》《三线建设在黔东南》《翁牙河岁月:4292厂离退休职工纪念册》《黎阳成长的故事》《回顾与展望——庆祝航天工业部〇六一基地建设二十周年》《贵州军工史》《振华报》《遵义三线建设亲历记》等。已搜集地方及民间文献的照片约20785张,415万字;搜集纪录片《从大山走来》等影像资料约50G。

虽然困难重重,但通过一年多的努力,通过各种办法,从基层、从边缘着手,我们还是获得了不少的珍贵资料,对认识和研究三线建设中的一些学术问题奠定了基础。

3、潜心研读资料,展开学术研究搜集回来的资料经拍照存入公共硬盘,供课题组成员研究学习。我们采用史学研究的老办法,集中研读史料:选出部分中共中央文件、领导人文集、各大区(西南局、西北局、中南局)、各省(四川、陕西、贵州、甘肃等)、地区(自贡、绵阳等)、县级文件和汇报、行业志、企事业单位志、地方和企业报刊等各个层次的资料,进行逐字逐句阅读,然后就资料本身和资料可能反应的问题进行甄别和讨论。通过一段时间的资料阅读,我们不仅对三线建设的总体情况有了更深入的、契合时代特征的了解,更产生了不少问题意识,供进一步研究。

除此之外,我们还积极组织和参加各种学术活动,进一步融入到三线建设研究的热潮之中。

除了2019年1月在四川成都召开“三线建设历史资料搜集整理与研究”开题报告暨学术研讨会外,课题组还邀请几位专家学者举办“共和国史暨三线建设研究”系列讲座,包括郑有贵研究员的《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探索历程》、徐有威教授的《开拓中国当代史新领域:以小三线建设为例》、陈东林研究员的《三线建设的决策内幕与档案揭秘》、王瑞芳研究员的《我与当代中国水利史研究》、左玉河研究员的《中国口述历史的规范化操作问题》及吕建昌教授的《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现状与研究对策》。这些讲座,对于进一步深入研究三线建设和共和国史有着重要的启发和引领作用。2019年12月,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和攀枝花学院在攀枝花联合举办了“三线建设与新中国70年发展道路探索”学术研讨会,以“为深入推进三线建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相关研究,推动不同学科、不同时段研究群体之间的对话”为目的,吸引了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南京大学、西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三峡大学等30余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学术期刊编辑、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攀枝花市有关部门领导、三线建设亲历者及攀枝花学院师生近80人参加。会议围绕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基层政权与乡村社会,三线企业的布局、生产与调整改造,三线人物与思想政治工作,三线建设与地方社会,三线建设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三线建设的文化内涵及开发利用等议题,从多视角、多区域、多学科进行热烈讨论。会议期间还举办了“三线建设历史和遗产保护利用”“学术期刊论文写作”等系列学术讲座,会后前往攀钢炼铁厂和轨梁厂万能生产线、朱家包包和兰尖铁矿基地考察,深入了解钢铁和重轨生产线流程和攀枝花钒钛磁铁矿开采情况,受到与会者的欢迎,学术影响和社会反响强烈。中国社会科学网、四川社会科学在线网、四川新闻网、《攀枝花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了本次会议。

除了举行学术活动外,课题组成员积极参加各类三线建设学术会议。2018年10月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三线建设研究分会调研十陵街道三线文化传承基地建设座谈会、雾山三线记忆展览馆开馆暨《三线人诗书影画作品选》发行仪式;2018年12月参加“德阳工业·国之重器”庆祝德阳工业区开工建设六十周年、三线建设五十四周年、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成果展;2019年5月参加“新中国70年的建设成就与经验”学术研讨会;2019年6月参加“第一届三线建设研究工作坊”;2019年7月参加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第二届代表会议暨弘扬三线精神研讨会;2019年11月参加“记忆与遗产:三线建设研究”高峰论坛;2019年12月参加“三线建设与新中国发展”专家论坛。

同时,课题组成员积极撰写学术论文和著作,进一步探讨三线建设的相关问题。李德英、粟薪樾联合撰写的《三线建设初期“厂社结合”模式的产生与推广(1965-1966)》、《三线建设初期“厂社结合”模式检视(1965-1966年)》今年年底即将由《中共党史研究》和《史林》刊出,吴晨娜和吴牟江南的硕士学位论文《三线建设时期轮换工制度研究(1964—1971)》以及《国家计划与地方支援:以三线建设初期四川的地方建材供应为例(1964-1966)》,获得了同行专家好评、并通过硕士论文答辩。目前有多篇关于三线建设研究的博士、硕士、学士学位论文正在撰写中。

以上是近两年,我们课题组四川大学团队主要进行的工作。由于我本人和团队的一些成员之前主要从事民国时期土地制度和乡村社会经济史研究,当我们转到三线建设研究领域时主要关注点放在了工农关系上,而这一点之前的研究讨论不多,我们通过资料的搜集和研读,发现工农关系恰恰是当时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关注并企图通过各种方式解决的问题,以实现工农并举和消灭三大差别。通过阅读材料,我们发现,除了三线建设时期的工农关系(厂社结合、亦工亦农、轮换工)以外,还有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如三线工业体系建设和协作配套问题(国防工业、基础工业、配套工业,包括轻工业、地方企业和街道企业等)、生态环境问题(植树造林、改田改土、开荒种地、排污与治理等)、调整改造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厂长责任制、创立“三新”企业)等,目前,我们团队成员正在就上述问题展开研究。

通过这一年多的资料研读和学习,我们也感到要进一步提升三线建设研究的学术品质,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耐心,我们有不少的疑惑,需要求诸方家。首先,我们所接触的资料,过程性资料少,一般都是结论性资料,各种汇报、总结、简报等,看似繁多,却充满了同质性和政治用语,时代特色很强,如何从结论中寻找过程、从满篇的口号用语中寻找真相?其二、“移情”还是后见之明?也就是写作态度和立场的问题,这涉及到研究当代中国史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如何近距离看历史?是回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还是用反思和检视的态度去对待某些问题?其三、如何避免同质化研究?其四、如何在理论上进行突破?

感谢近两年来支持、帮助、关心我们团队的三线建设者和研究者,我们愿以“板凳坐得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自勉,与学界同仁一起,踏踏实实、认认真真,一步一个脚印地共同把三线建设研究推向深入。


作者系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2018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三线建设历史资料搜集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

本文选自徐有威、陈东林主编:《小三线建设研究论丛(第六辑):三线建设研究者自述专辑》,该书由上海大学出版社2020年底出版。

本文转自:澎湃新闻


上一条:重磅 | 《清实录》《清会典》全文检索数据库免费开放
下一条:视频 | 天下遗珍:清代南部县衙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