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检索: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学科建设>>正文
新史学文库已出书目之一——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20种)
2020-03-10 09:13     (阅读: )

2020年是“新史学”品牌诞生的第15个年头。作为2002年8月北京香山新史学会议成果之一,“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自2006年第一本书出版以来,已有20种图书面世。今天,新史学编辑部以该系列的集体亮相,来庆祝“新史学”品牌诞生15周年。希望更多的人关注“新史学”,因为,无论你读过多少好书,这里总有你的“沧海遗珠”。

维正之供 : 清代田赋与国家财政(1730—1911)

周健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20-1-1 / 88.00元

本书依据大量的清代档案、政书、文集与方志,贯通“古代”与“近代”,结合制度、人物与史事,对清代田赋制度、政府财政与国家治理问题进行坚实的讨论。

声入心通 : 国语运动与现代中国

王东杰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9-3-1 / 88.00元

国语运动在现代中国影响既深且巨,作者将其纳入20世纪中国整体转型的脉络中,探讨语言和文字改革是如何反映并实际参与了这个过程,又对清末民国的社会文化产生了何种影响。

长安与河北之间 : 中晚唐的政治与文化

仇鹿鸣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8-11-1 / 78.00元

本书从政治的动态演变与藩镇内部的变迁入手,考索中晚唐政治运作中的惯例与默契。作者熟练运用新出石刻资料,并与传世文献融会贯通,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勾勒与以往稍具不同的历史演进线索。

重塑中华 : 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

黄兴涛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7-10 / 59.00元

本书将传统的精英思想史与“新文化史”的有关方法结合起来,对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孕育、形成、发展及其内涵,作了系统深入的整体性考察和阐释。

一七六六年的卢梭 : 论制度与人的变形

徐前进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7-6-1 / 68.00元

“一七六六年的卢梭”是一个分析诸多可能性的起点。他是旧制度、启蒙与革命时代的人,一个科学、迷信与伦理边界上的孤独者。生前他在变形,从启蒙哲学家到浪漫派,去世后又有两个形象,一个是生命意义的,一个是政治意义的。卢梭是现代解释学的变形体。

能夏则大与渐慕华风 : 政治体视角下的华夏与华夏化

胡鸿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7-3 / 59.00元

本书从政治体视角出发,尝试为理解古代华夏提供一条新路径。华夏帝国通过开疆拓土将一些非华夏族群纳入统治,也利用文化霸权创造了华夷符号秩序以及关于周边异族的经史知识体系。

国中的“异乡” : 近代四川的文化、社会与地方认同

王东杰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6-9-1 / 58.00元

本书透过对晚清民国四川社会与文化史上几个片段的勾勒,试图对中国近代的地方、国家和认同进行更深入思考,尤其希望凸显“全国地方性”和“地方民族主义”这两项相辅相成的文化现象的重要性。

中层理论 : 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增订本)

杨念群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5-11 / 48.00元

中层理论的建构对于中国史研究的意义至少可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尽量可使我们摆脱宏大叙事的纠缠,二是讨论如何改变史界只拉车不看路式的工匠型治史方式。

危机与重构 : 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

李碧妍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5-8-30 / 79.80元

本书从政治地理学切入,通过对唐代藩镇的实证性考 察,对唐帝国得以成功度过“安史之乱”,并在由此创发的新兴的藩镇体制下,重建其政治权威与统治力的问题,给出了一个合理的历史解释。

皇权不下县? : 清代县辖政区与基层社会治理

胡恒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5-5-1 / 69.80元

本书在系统、全面收集清代档案、实录、政书文献的基础上,着力于探讨清代县辖政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空间分布、设置与地方治理之间的关系。

阳明学的乡里实践 : 以明中晚期江西吉水、安福两县为例

张艺曦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3-6-1 / 68.00元

本书主要以江西吉水、安福两县为中心讨论阳明学在两地草根化的过程,包括学术如何在地发展、学术群体的动员能力,以及阳明学学者如何经营与地方乡里的关系等。
    
法兰西风格 : 大革命的政治文化(增补版)

高毅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3-5 / 58.00元

本书首先从精英文化层面、传统与现实、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关联和冲突,来阐释作为法国大革命政治文化最重要特征的“决裂”信念的多层意涵、内在实质和多重影响,接着从大众文化层面阐释由“决裂”意识派生出来的革命意识和危机意识,并从心态史学角度阐述和论证了法国大革命政治的公开性原则,及其同专制独裁的再生与雅各宾派衰亡的多重联系。
    
施善与教化 : 明清时期的慈善组织

梁其姿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3-3-1 / 60.00元

作者透过慈善组织发展的历史,看社会经济改变与价值观改变的关系,并与海外汉学对话,回应了中国有无“福利国家”传统之问,为明清社会描绘出一幅活泼的历史场景,丰富了世人对中国传统社会的认知。
   
在西方发现陈寅恪 : 中国近代人文学的东方学与西学背景

陈怀宇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3-3-1 / 68.00元

作者运用不同语言的文献材料等多重证据来进行辨析,结合前人未加注意的一些西文文献,考察了陈寅恪在哈佛、德国的留学历程及其所处的欧美学术界,以及他和欧美学者兰曼、白璧德、吕德斯以及其他同辈学者交往的经历,提示了陈寅恪东方学与史学发展的国际学术背景,重点分析了陈寅恪在思想和学术上受到的欧美人文主义、东方主义、文献主义以及文化民族主义的影响。
   
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 : 一项医疗社会史的研究

余新忠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3-1-1 / 65.00元

本书通过对清代江南疫情及其与社会互动关系比较全面细致的呈现,探讨了中国近世社会的发展脉络、清代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和清代江南社会的特质等问题,是国内第一部疾病医疗社会史研究专著。

再造“病人” : 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

杨念群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13-1 / 79.00元

本书的主要目的是探讨晚清以来的中国人如何从“常态”变成“病态”,又如何在近代被当做“病人”来加以观察、改造和治疗的漫长历史,力求在一种“情境化写作”的状态中充分展示近现代政治演变与传统医疗因素之间复杂的互动博弈关系。
   
面对疾病 : 传统中国社会的医疗观念与组织

梁其姿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12-1-1 / 45.00元

本书凝结了著者近二十年来近世医疗社会史研究的心得,侧重考察医学知识的建构与传播、医疗制度与资源的发展、疾病观念的变化与社会的关系。著者跳出传统的医史研究,试图发掘医疗史与近世中国社会与文化历史息息相关的历史。
   
“自杀时代”的来临?: 二十世纪早期中国知识群体的激烈行为和价值选择

海青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10-8-1 / 39.80元

本书探讨清末到五四时代知识群体对暗杀、自杀、好杀等时代问题的讨论以及就生死、自我、爱情、伦理等生命基本问题形成的意见与想象。对问题的论述围绕激烈行为、死亡事件和人物个案展开,尽力追溯事件、舆论和人物思想所关联的时代信息,从中观察自我价值在中国现代革命进程中的生成和消解过程,这也是对现代知识分子精神形态和路径选择的一种解说。
   
浮生取义 : 对华北某县自杀现象的文化解读

吴飞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09.11 / 35.00元

作者通过对华北某县自杀现象的田野研究,在现实语境中重新思考中国文化中“生命”和“正义”的问题,从家之礼、人之义、国之法几个层次理解现代中国人的幸福与尊严。书中的基本主张可概括为“缘情制礼,因礼成义,以理成人,以法立国”。
    
街头文化 : 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

王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06-2 / 33.80元

当历史舞台总是被精英的话语霸权所左右之时,本书则从社会的最底层、从历史上没有留名的芸芸众生的角度,来看人民在改良、革命以及社会动乱中的遭遇,发出了他们失去了一个旧世界,但并没有得到一个新世界这样的悲叹和沉重的结论。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新史学1902

网址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BcFnQ2527oE1oQxgGKZW3w

上一条:吴佩林:明清地方档案的整理与出版亟待规范
下一条:视频 | 天下遗珍:清代南部县衙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