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检索: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学科建设>>正文
浙江大学“大数据与人文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国际会议开幕
2018-11-15 12:06     (阅读: )

11月14日,浙江大学“大数据与人文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国际会议在浙大紫金港校区举行,来自哈佛大学、悉尼大学等高校的学者们汇聚一堂,群策群力,为文史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和发展建言献策,充分挖掘大数据与人文地理信息数据库的价值与效用。



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建红、哈佛大学教授包弼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跃进、省社科联主席邵清、省方志办主任潘捷军、省发改委社会发展处副处长须秋洁分别致辞。

罗建红副校长介绍了中国第一个综合性的大数据地图发布平台,即学术地图发布平台(AMAP)的上线背景、建设历程和现实意义。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大数据的建设,是国家着力推行和发展的战略,浙江省政府也即将推出“浙江诗路文化带”的未来建设规划纲要,此次会议是“应时而动、应势而为”。罗建红副校长希望与会专家贡献真知灼见,以促进中国文史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的长足发展。



包弼德教授在发言中指出中国学术地图发布平台在推动大数据库、大数据技术在人文领域的运用是很有意义的。哈佛大学在数字平台方面的领域秉持着“培植开源软件,推动数据共享,促进技术合作,发展学术交流”的理念,将与浙江大学共同建设地图发布平台,共同致力于大数据的研究与应用。



刘跃进委员认为,此次会议印证了学科的跨界与融合趋势,人文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展现出了人文研究从数字化向数据化、甚至是智能化迈进的广阔视野和未来蓝图。建设我国自主的文学数据库平台,掌握中国文史数据库及应用的话语权,已经势在必行。本次大会的举办,将为下一步数字人文的研究与拓展添砖加瓦。


邵清主席充分肯定了人文社会科学和大数据的结合提高研究效率的积极意义,数据的重新组合和抓取有助于新学术思想的碰撞、新认识的产生。但是,研究者不能迷失在数据之中,更要关注于人,关注于人所生活的社会,着眼于过去、今天与未来而建构相关数据模型,并继续致力于田野,发掘新的史料。在这样的基础上,与大数据作更高层次的结合,来呈现崭新的研究面貌。

潘捷军主任强调国家推动实施大数据战略,是中央提出的发展方向,也是当代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将传统历史文献与现代数据库技术相结合,将资源与环境相结合,要让数据说话。地方志办公室将主动融入,积极参与,继续推动大数据与地方史志的融合。

须秋洁副处长指出大数据发展的两点重要意义。其一,大数据创新发展方兴未艾。国家在大数据方面的政策扶持和建设举措,社会发展从消费互联到产业互联的转型等事实都体现了大数据的优越性。其二,彰显文化自信能与大数据发展相结合。文化力量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在建设“文化浙江”的过程中,应重视保护和利用的关系。数据库的建设将助力留住历史、体味历史文化,为打造文化浙江添砖加瓦。祝愿在座专家学者们积极咨政建言、创新理论、多做贡献。

目前,全球范围内文本型数据库和结构型数据库建设的发展和转型正如火如荼地展开。面对数字化和数据库化的时代浪潮,浙江省规划建设的“诗路文化带”即将启动,依托大数据来呈现浙江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此同时,浙江大学“学术地图发布平台”上线已半年有余,既积累了相关经验,又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因此,本次会议适逢时代的需求,与会的专家学者将在两天的会议时间内探讨大数据和人文地理信息数据库领域的一系列前沿问题,包括人文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的问题、意义与前瞻,数字人文的方法与应用,相关论文的编辑出版机制等。

据了解,学术地图发布平台(amap.zju.edu.cn)由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牵头建设,浙江大学“大数据+学术地图创新团队”具体执行。该创新团队成立于2017年4月,成员主要由人文学院、地球科学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师组成。团队主要围绕海量中国文史数据与地理信息的结合,展开数据库建设和空间分布的可视化分析。2017年10月13日,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率团访问美国哈佛大学期间,团队与哈佛大学地理分析中心签署了合作共建学术地图发布平台谅解备忘录,力求共同打造中国最大的文史地理信息和学术地图发布平台。今年3月,该平台正式上线,将后台的数据化信息与前台的可视化效果高度集成和统一,实现定量分析与定性归纳的有机结合,在提高数据资源的自主性以及掌握相关研究的国内话语权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在过去的八个多月里,浙江大学“大数据+学术地图创新团队”通过举办工作坊、暑期社会实践及讲座等形式,开展跨学科知识的传授和技能培训活动,受到了众多青年学生的青睐和欢迎。

本次会议由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哈佛大学地理分析中心、浙江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港澳台事务办公室、浙江大学大数据+学术地图创新团队共同举办。

上一条:期刊匿名审稿专家10人谈4|王笛:谈谈西方学术杂志的匿名评审制度
下一条:视频 | 天下遗珍:清代南部县衙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