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检索: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专题研究>>史学理论>>正文
钱茂伟:当代中国家谱理论研究进入主流学术界
2021-05-11 20:04     (阅读: )

  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家谱编修一直是民间行为,主流学界在相当长时间内对此是不关注的。进入新世纪以来,学界开始关注起来。宁波大学史学史研究所(公众史学研究中心)所长钱茂伟教授致力于史学史、公众史学研究,他主持的当代中国家谱编修理论与技术研究列入2017年国家社科重点项目,这表明当代家谱编修研究得到了主流史界的认可。近日,中国社会科学网围绕相关问题请教了钱茂伟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网:当前已有一些家谱整理和研究项目,我们注意到您主持的当代中国家谱编修理论与技术研究项目与其他家谱研究的学术关注点有所不同,请您介绍下该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

  钱茂伟:近年来的国家社科立项中,共有17个家谱类项目,重在老谱整理与研究,而当代新谱的整理与研究尚未提上议事日程。当代中国家谱编修理论与技术研究是第一个关注当代新谱理论与技术研究的重点项目。这个项目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与新谱的编修,如放在时代变迁中谈家谱编修问题,重在修谱人的变化、修谱观念的变化、修谱体例的变化,这是考察家谱编修史的核心线索所在;家谱编修队伍研究;当代中国家谱编修理论研究史。第二部分是当代中国新编家谱类型研究,研究1950年以后家谱编修的新趋势。第三部分是公众史学、数字化与新谱编修理论研究,如民众家谱观念研究;公众史学与家谱研究;家谱编修质量与法律问题研究;新家谱数字化和网络化研究;家谱编修与民间文化中国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网:在继续讨论当代家谱编修项目之前,我们想了解下您的治学路径。请介绍下您的主要研究领域有哪些?哪几位前辈学者对您的治学有较大的直接影响?

  钱茂伟:在近30年多年的史学研究中,我擅长整体规划与专题研究相结合的思考,即先划定一个圈,作宏观与整体思考。在此基础上做专题研究,最后整合成一本书。明代史学、浙东学术、明代科举、国家理论、王应麟、公众史学等专题研究均有这个特点。从时间顺序来说,首席专家关注了以下几大研究领域:

  一是以明代为核心的中国史学史研究。1984年始,发现明代史学是中国史学史研究中的薄弱环节,于是重点关注明代史学研究,前后持续达20年时间。出版《明代史学的历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明代史学编年考》(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中国传统史学的范型嬗变》(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0)。标点整理《皇明通纪》(中华书局,2008)。

  二是以国家理论及其应用为中心的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到复旦大学读博士后,追随姜义华先生等诸师,关注国家理论研究,先用之于科举研究,成博士后报告《国家、科举与社会:以明代为中心的考察》(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中间成《中国国家理论研究》(将刊)。近年续成《明代科举家族研究:以宁波杨氏为中心的考察》(中华书局,2014年)。2012年,出版《史学通论》(浙江大学出版社),这是用国家与社会理论思考史学之作。

  三是中国公众史学学科建构。2005年,将国家理论施之于史学,形成史学的国家视野与民间视野。在编纂论文集《史学的国家视野与民间视野》时,发现史学的国家视野是一个相对成熟的领域,而史学的民间视野则是一个十分薄弱且更值得关注的全新领域,于是关注民间史学研究。此前关注到了宋元以来的通俗史学传统,此时发现了梁启超的君史、民史理论的精髓所在,最后结合美国发明的public history,将之整合成中国公众史学。2012年以后重点建设公众史学,承担首个公众史学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出版首部《中国公众史学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创办中国公众史学网(2014年),创办公众史学微信号(2016),首拍《公众史学》慕课(2015),首开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公众史学2014)。

  四是浙东学术研究。继承仓师关注浙东史学研究传统,1987年到宁波大学工作以后,关注了浙东学术研究,形成一个重点关注领域。《浙东学术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担任副主编)、《姚江书院派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王应麟与中国传统学术形态嬗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王应麟学术评传》(中华书局,2011)。

  五是浙江历史文化研究。2005年以来浙江省推进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结合政府的时需,由浙东学术研究扩大到浙江历史文化,与人合作,承担了2个浙江文化研究工程项目,出版《遗民史家谈迁传》(2006年,与柴伟梁合著)、《一诺九鼎——朱葆三传》(2008年,与应芳舟合著)。又与人合作,承担了宁波市重大文化工程项目《宁波通史·元明卷》(宁波出版社,2009年,与毛阳光合著)。

  1984年随浙江大学仓修良教授读硕士,治中国古代史学史;1997年随华东师范大学盛邦和教授读博士,从事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2000年进复旦大学做博士后期间,追随姜义华、张广智、樊树志诸名师,关注中国国家理论研究。仓师的治学内容特点是国史、方志、家谱三者综研,是一种典型的大史学关怀。以前出版《中国古代史学史》《方志学通论》,刚出版了《谱牒学通论》,完整地体现了他三史共治风格。盛教授重视史学的理论思考,而姜教授则直接提点了国家理论研究,使我的学术视野更为宽广。

  中国社会科学网: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研究家谱的?何时开始关注到当代家谱编修理论和技术?

  钱茂伟:我关注家谱,始于1984年。仓师治学的内容特点是国史、方志、家谱三者综研,去年刚积集出版了《谱牒学通论》一书。

  首先关注的是传统家谱研究。199710月起,与王东教授合著《民族精神的华章:史学与传统文化》,专列《敬宗睦族的教科书:中国的家谱》章,基本建立起系统的传统家谱体系。

  借助家谱,做相关的家族史研究。《明代的科举家族:以明代宁波杨氏为中心的考察》(2014),此书主要根据四个版本的《镜川杨氏宗谱》写成,其中一章专门探讨《镜川杨氏宗谱》编修史,是一个家族家谱编修个案史(2013)。通过杨氏家谱,思考了传统大家谱的不足。将大家谱编修问题归纳为五大方面:一是编修成本过高;二是史料征集机制被动;三是编修单位过大;四是谱系图缺陷大;五是人物信息量过少。

  结合新出版的几部家谱序跋及影印出版的家谱丛书,指导研究生赵敏完成了硕士论文《明代家谱研究》(2016)。

  另一方面,加强家谱的创新研究。撰写《我对家谱新修的设想》(19981217日),主张改革传统家谱,编纂新式家谱。从此,走上新家谱创新研究,同时身体力行,2009年以后在大学生推广小家谱编纂。在探索基础上,完成《走入寻常百姓家的小历史》及《新修小家谱的意义及体例》,形成大家谱小家谱二分概念,设计出了适合现代核心家庭体制的家谱建构,称为小家谱或百年家谱。

  用家谱精神改造村史,成为公众社区史,主著《史家码村史》(2017)、《江六村史》(2017)。这两部村史的写作,除了口述史,就是依据史、陆两姓宗谱编修而成的。

  从学理上提升家谱实践中出现的新现象。发现新谱的创新意义所在,撰《基层政府与家谱编修:当代村谱出现的意义》。村谱,就是以村为单位编纂的多姓联合家谱。村谱的出现,使家谱由一姓向多姓转型,解决了基层政府与家谱编修关系问题,村级政府可直接出面领导村级家谱的编修工作。这是一项民心文化工程,值得广泛推广。

  中国社会科学网:与其他家谱研究者相比,您觉得自己对家谱的学术关注点和研究方法有什么不同?

  钱茂伟:有别于新编家谱的专门史(如社会生活史)研究,笔者的家谱研究,一则重在家谱理论与家谱史研究。新谱的历史研究解决家谱行业发展史的建构问题,新谱的理论研究解决新谱编修进一步发展面临的理论与技术难题。二则从公众史学、网络史学入手。引入公众史学与网络史学,使家谱的编修实现现代转型。通过新谱历史的梳理,理论与技术的研究,提升新谱研究水平,使之进入主流的学术界。

  在研究视角上,有三大特点。一是传统文化与公众史学相结合。家谱新修要放在传统文化复兴与公众史学新兴的思潮中加以联想。公众史学的引入,可以大大革新谱学观念。前人受传统国家史学观影响,总喜欢从家谱中寻找大人物。这样的思路当然有其存在的价值。从公众史学角度来看,它是普通人的家族历史,记录了普通人的名字与历史,这才是最为重要之处。只有名字,有胜于无。某些家谱传记少,这可能与家谱的档案定位有关,也可能无人会写。如果有传记,就理想多了,这正是今天要求用历史学精神改造传统家谱的理由所在。引入公众史学,可以使家谱编修由通代转向当代,由研究转向生产,由少数人参与到多数人参与。

  二是家谱文本与编修主体相结合。修谱者与家谱文本,是构成家谱编修史的主体内容。会涉及详述编修群体,可以为称谱师群体。家谱是人来修的,所以,修谱人才的修谱观念、修谱机制决定修谱状况与水平。对这些修谱队伍的口述采访,可以获得第一手的实践经验。他们有经验,有时不会总结,需要谱学研究专家加以提炼。

  三是纵向的历史思考与横向的理论思考相结合。放在时代背景中思考新中国家谱编修的嬗变,从理论的高度思考其得失。家谱向来是按姓氏编纂的,家谱编年从来没有人做过。家谱编年可以了解各地发展规律,可以制成分省分县家谱编修规律表。不同家族要隔三十年左右修,不同家族编修的时间表不同,综合在一起就有群体观察效果。本团队的优势是家谱理论思考,不断思考体裁的创新,顺应时代,提倡小家谱编修。由于是建立在家谱个案研究上的,所以家谱编修史会更为成熟。

  在研究路径上,也有三大特点。一是由个案整理而群体专题研究。坚持由新编家谱个案而群体分析原则。偏重对新谱本身的研究,如体裁、体例的变化,内容的创新,参与人员的变化,这是基本的考察指标。个案整理是全部研究的起点。做家谱的学术研究,必须有相应的学术资料。当代作品学术资料的积累,可以发挥当事人的积极性,并不必研究人员事事亲力亲为。只有了解更多的家谱个案编修史,才能对当代中国整体的家谱编修史有全面完整深刻的理解。

  二是从间接研究而直接研究。传统的家谱文本解读,完全是由学者操控的单向解读,是间接研究。而当代家谱研究是一种直接研究,可以与主编直接对话,梳理其问题,给予更有学理的说明,提升其水平。家谱本身来就是民间的,研究人员的眼睛自然应向下。修谱实践生活远比家谱文本丰富,只要不断到民间调查,就可搜集到丰富的修谱实践资料。修谱一线人员需要高校专家的支撑以增加思考的力量,而高校专家也需要一线修谱人员的经验与探索。这是一种互利互惠的双赢合作模式。

  三是从特色家谱中寻找家谱的创新。由于时代的不同,必然导致修谱风格的变化。当现代人重新接续家谱时,发现原来的家谱模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要求,于是他们就会寻思改革。如此,家谱自90年代以来,不断处于创新之中。小家谱、村谱的出现最为典型。家谱核心的世系图,也在不断改革之中,吕有凯的三代系表户主编号法、靳新的年轮式世系、崔丙书的家记图,均属创新较大者。其他细小改革的家谱更多,这需要我们从已经出现的家谱文本中加以发现、提炼并推广。

文章来源于

作者:曾 江 查建国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上一条:​夏春涛 | 2020年历史理论研究综述
下一条:包弼德 | 从欧美视角看中国地方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