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检索: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专题研究>>史学理论>>正文
任大援:汉学方法论值得关注
2020-09-28 12:39 任大援  北外国际汉学   (阅读: )
【此文选自《国际汉学》2020年第1期(总第22期)编后记
编完这一期稿子,已经过了冬至,迎来了元旦。这一期是《国际汉学》自2014年成为国家正式期刊后所编辑出版的第22期,是从1995年《国际汉学》(辑刊)创刊以来的第48期。《国际汉学》走过了25年的道路。这条道路,从形式上说,《国际汉学》从辑刊迈向了期刊;从内容上说,则是以汉学为主题,从一以贯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术面临着新的生长点。由于改革开放之前中外学术交往的脱节,造成了一方面中国学术(文史哲)发展的内生动力营养不足,需要人类优秀文化基础理论和方法的滋养和补充(例如理论的新知识、学科的新发展,甚至新学科及方法的建立);另一方面则是20世纪以来海外汉学(中国学)(1)的众多成果不为中国学者所了解,这种“他者”视野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学术本体的发展和深入。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有两位著名学者明确提倡对海外汉学进行研究,从而推动了这一学科的建立和成长。其中一位是国家图书馆原馆长任继愈先生(19162009),另一位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先生(19332019)。
任继愈先生是《国际汉学》的创立者。他本人亲自担任主编十几年。《国际汉学》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者在海外汉学方面研究的平台和学术重镇。李学勤先生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大陆最早一批国际汉学研究所的创立者之一(1992年,李学勤创立了清华大学国际汉学研究所),也是第一部结集性介绍世界各国汉学综合研究成果《国际汉学著作提要》的主编,同时也是中国最早一部汉学史著作《汉学发达史》的提倡者和推荐者。
正是在上述二位学者的竭力倡导和精心扶植下,经过20余年的努力,中国学术界以国际汉学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专门学科得以建立,并且蔚为大观。《国际汉学》编委和编辑同仁,有幸成为这一学术发展过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近年来,我们开始关注汉学的方法论问题。所谓方法论,既包括海外汉学家的研究方法,也包括我们观察与分析汉学家和汉学作品的方法。例如2018年第一期(总第18期),我们刊登了张西平、郭景红合著的《海外汉学研究模式探究》一文,就兼顾到二者。在本期,我们刊登了一篇介绍“首届国际汉学研究高端论坛暨2019年海外汉学暑期高级研修班”的综述文。这次研修班的主题,就是海外汉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这是我们编辑部和高校联合组织的一次学术活动。从这次会议的效果看,对方法论这一主题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作为一门新兴的专门学科,从对其研究内容的关注到对其研究方法的关注,应该是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
本期刊出了张西平的《建立一种批评的中国学》一文,从学理上探讨汉学的批评问题,其主旨在于,要以科学平等的心态理解东西方知识体系的差异,不能简单地以某些理论来否认汉学研究的成就,而要以分析的眼光审视其内容与方法,从而开启一个学术平等对话的时代。这也是对汉学方法论的一种思考。
然而,批评的汉学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它不仅需要较好的语言基础,而且要有足够的专业学养和对学理的洞彻等条件。从研究队伍的角度看,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可以直接阅读汉学家的原作,而不是借助中译本进行研究。这不仅可以更精准地理解作者本意,而且可以更方便地了解其文化背景,这些都为汉学批评打下良好的基础。然而,专业学养和对学理的洞彻等条件,需要研究者的“内功”,并非唾手可得。
20世纪80年代,台湾地区曾出版美籍汉学家杨联陞(19141990)的《汉学评论集》,收录了42篇英文汉学书评,印数并不多。这些书评的原始出处主要是美国的《哈佛亚洲学报》(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杨联陞的汉学书评在当时的欧美汉学家中影响很大。2016年,商务印书馆推出了此书的首部中译本,定名为《汉学书评》。杨先生的汉学批评及其方法,直到今天也仍然值得我们学习。
本期涉及汉学方法论的论文有好几篇,都值得我们关注。
最后,照例要谈谈2019年几件刊务大事。
首先是稿件的数量和质量,相比2018年都有较大的提高。2019年来稿量增加了30%。在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的“第五届全国人文社会科学高峰论坛暨期刊评价峰会”上,《国际汉学》被评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新刊核心期刊(20192022)。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系统对《国际汉学》所刊论文的转载率较2018年提高了17%
其次,《国际汉学》2019年出版了一期增刊。此期增刊的重要内容是《〈老子〉译本总目》,该总目的作者是美国一位年轻的汉学家邰谧侠(Misha Tadd)。这则目录收录了全世界已知的《老子》译本1 576种,涵盖73种语言。这对我们了解《老子》译本在全世界的流布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线索。这期增刊的顺利出版,对我们今后推出高质量的增刊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也是积极的鼓舞。我们希望学界相关领域学者为我们提供更高质量的作品。
最后,刊物的信息化建设日渐完善。“知网投稿审稿系统”在我刊经过试运行之后,已经正式启用且运行良好,这对提高工作效率、杜绝人为差错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我们刊物微信公众号“北外国际汉学”也进入正常的轨道,读者日众,颇可观焉。
(任大援:中国艺术研究院)
《国际汉学》2020年第1期(总第22期)
封面要目
汉学一家言
建立一种批评的中国学 / 张西平
汉学访谈录
中西文化交流研究的治史经验与方法

——澳门大学汤开建教授访谈录 / 吴青张映月

早期西方汉学史
利玛窦伦理哲学作品中的西方古典引证 / 王苏娜
文史研究
斯特林堡与《乘槎笔记》/ 阿日娜
中外文化交流史
北京辅仁大学与中西交流的早期实践
——《辅仁英文学志》研究 / 李乐
中国经典在海外
王韬辅助理雅各翻译中国典籍过程考 / 丁大刚宋莉华
学术书评
战时中国社会观察的一个新视角
——评戈登的《一个英国军医的中国观察实录》/ 高晞


undefined

《国际汉学》2020年第1期(总第22期)封面


本文转载自:北外国际汉学公众号


上一条:谢丽萍:数字人文:学术规范、评价体系与科研成果
下一条:夏明方:什么是江南——生态史视域下的江南空间与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