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悠久,一直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除汉民族以外,少数民族有55个,根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统计结果(人口普查每十年开展一次),我国的少数民族总人口大约为1.138亿,在全国人口总数中占比8.49%。少数民族虽然人口占比较少,但是分布范围却很广,全国各地均有少数民族居民,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部地区的滇、黔藏、川、湘、桂等6省,西北地区的蒙、宁、青、新4省以及东北的吉、辽2省,整体的人口分布有“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征。
随着时间的变化,不同的民族由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语言文化与风俗习惯,这些珍贵的文化传承都是华夏民族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是由于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只有自己的语言而缺少文字,许多珍贵的民族记忆不得不依靠口口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仅仅保留在老人的山歌、传说等口头语言形式中,由于没有成为正式的文献被记录下来,使得许多出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处于濒临失传消亡的边缘。中国目前现存的少数民族语言共有120多种,其中既有语言又有文字的只有50多种,使用人数在1万人以内的语言在语言总数中将将过半。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云南省有52种,但是云南省的十几民族都没有属于自己的文字,另外,甘肃省独有的少数民族东乡族、裕固族、保安族也是只有语言无文字,当地的传统技艺、民间艺术等均面临失传的境地,亟待相关部门的整理与保护。
另外, 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少的民族(全国总数在30万之下)的就有28个,许多民族如鄂伦春、独龙、赫哲、高山、珞巴、塔塔尔等族人口仅有几千人,而许多少数民族如侗、布依、朝鲜、畲、仫佬、达斡尔、毛南、乌兹别克、独龙、塔塔尔等族从2000年至2010年的十年间的人口增长为负数,随着一些掌握民族文化的长者离世,继承者又后继乏人,给我国许多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损失。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工作,在2018年3月14日召开的第十三届政协会议上,政协委员达扎活佛再次提出:创立口述档案数据库,是当前避免非物质文化遗产沦入失传和灭绝境地的有效措施。档案馆等部门面向社会收集的档案类型也在不断丰富与充实,并把视野从以前的社会精英转向平民百姓,少数民族档案作为我国大众文化资源的一部分也引起了很多部门的关注。而从少数民族文明“群体记忆,口传心授”的特征看来,利用口述档案的形式来收集我国少数民族的丰富文化遗产是保护我国民族文化比较好的一种方式。而少数民族的口述档案作为非遗采集的组成,也应得到足够的重视。有效地采集少数民族口述档案并且经过系统化、标准化的整理,使之妥善合理的保管、充分利用就显得刻不容缓和意义重大,而相关采集保障措施的确定可以使得采集工作的过程更加规范顺利。对于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的采集过程中的保障措施进行探讨,挖掘采集工作背后所涉及或应该建立或完善的保障措施。
首先,研究少数民族口述档案可以丰富档案学的研究实质,本文对于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的基础理论等进行全面的研究,阐明了少数民族口述档案采集的必要性,同时也对少数民族口述档案采集的现状与问题进行阐述。这些都有利于少数民族口述相关档案理论的构建;其次,研究少数民族口述档案采集能为目前少数民族口述档案采集工作的整个流程的增加一定的参考与借鉴;最后,通过研究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的采集过程中的保障措施,主要目的是使得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的采集工作可以顺利开展持续进行。我国作为拥有56个民族的大国,文化资源丰富,通过对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的采集,可以有效地充实多民族的文化宝库,繁荣民族文化产业,通过采集工作外部保障的保驾护航,使采集工作顺利进行,才能使我国的民族文化更加多样也能使得民族文化遗产得到相应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