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检索: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专题研究>>档案文书>>正文
國民黨黨史館 館藏史料及其利用簡介
2019-10-13 14:55 近现代史研究资讯  近现代史研究资讯   (阅读: )

因國民黨黨史館需辦理部分史料移交事宜,且因經費遭不當黨產委員會凍結,加上人力實為不足,自201985日起,實體史料調閱無限期暫停,只開放查閱數位檔。

中國國民黨自19305月,便在南京設立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其創設的主要工作目標在於徵集、典藏民國革命史料以及文物。

1937年年7月,蘆溝橋事變爆發,為顧及史料及文物的安全,史料文物隨政府遷往重慶,待抗戰勝利後再運回南京。1948年冬,將重要史料及文物經廣州灣運抵台灣,先暫存台中,後定於南投草屯荔園。19723月,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組織全面調整,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改稱黨史委員會,賡續原屬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的業務。19794月,北遷陽明山上曾為故蔣中正總統晚年使用的中興賓館,單位全銜不變,但外界一般以「陽明書屋」稱之。19989月,因中央黨部大樓啟用,各單位合署辦公,黨史委員會遷移下山,搬至中央黨部大樓七樓。2000年,組織再造,黨史委員會與文化工作委員會合併,改稱文化傳播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縮編為黨史館改隸其下。2006年,中央黨部大樓售予長榮集團旗下的張榮發基金會,但黨史資料仍暫放張榮發基金會大樓六樓,直到2012年年中,方搬遷至今日中國國民黨黨部八德大樓的四樓,持續進行史料典藏、徵集、整理、展覽、閱覽服務及學術交流工作,目前所管資料逾300萬件以上。

一般檔案

一般史料分為兩個部份,一是人物檔案,包括本黨總理孫中山先生、總裁蔣中正先生、蔣故主席經國先生的專檔,此外尚有先烈先進檔案,內含個人著述、手稿、傳記、照片、衣物、金石等。一是中國國民黨自總理孫先生建黨以來各時期檔案,依黨的發展過程分為興中會、同盟會、國民黨、中華革命黨、中國國民黨五個時期,其中以中國國民黨時期最長,又能粗分為五個段落-191910月至192312月,19241月至19377月,19377月至19465月,19465月至197611月,以及197611月迄今五部分。每一時期或段落之下,再依史料性質分機構及史實兩類,機構按組織、宣傳、訓練、國民政府與行政院、軍事、經濟、財政、內政、外交、社會、僑務、交通、水利、邊疆、文教、立法、司法、考試、監察、地方行政等分類,史實則依革命建國過程中各個重大事件分類。

此外,尚有另一批報紙、期刊資料,也被置放於一般史料範圍內。黨史館藏1949年之前報紙、期刊、公報達四千餘種,部分並為海內孤本,至為珍貴。其中1949年以前之報紙收藏計一千四百餘種,目前寄存於國史館台灣文獻館,如需閱覽,可透過國史館網頁的申請單,經填寫後取得本館同意,前往國史館台灣文獻館閱讀。期刊共計二千餘種,中央各時期黨務公報及中央各單位與省市政府刊印之公報,共三百七十餘種,仍存放於黨史館,可供參閱。

中央政治臨時會議速紀錄

中央政治會議速記錄為中央政治會議各次臨時會議的速記錄,目前電子檔案的目錄僅有第15次臨時會議紀錄至第37次臨時會議紀錄的資料,共有23筆,涵蓋時間自19301月至19356月。

中央政治會議為中央執行委員會特設的政治指導機關,其決議對黨務影響巨大。速記錄詳細記載各參加成員的發言,能自此清楚地察見各成員對政策的看法、意見與態度的差異,對於國民黨內部各派意見、政策決策過程,以及紛爭能有進一步的討論。這在軍政時期,以至於訓政時期,中國國民黨統治國民政府的情況能有進一步的了解與認識。

中央執行委員會政治會議議事錄

中央政治會議速記錄為中央政治會議各次會議的速記錄,時間起自中央政治會議成立的19247月,止於193510月,共有481次會議紀錄檔案。

中央政治會議為中央執行委員會特設的政治指導機關,其決議對黨務影響巨大。速記錄詳細記載各參加成員的發言,能自此清楚地察見各成員對政策的看法、意見與態度的差異,對於國民黨內部各派意見、政策決策過程,以及紛爭能有進一步的討論。這在軍政時期,以至於訓政時期,中國國民黨統治國民政府的情況能有進一步的了解與認識。

中行廬經世資料

張群資料

五部檔案

本館所藏五部檔案指的為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改組之後,中央黨部各屬單位所產生的檔案,其中以工人、農民、青年、婦女、商民五部的原始檔案為主,另外還有1927年中央特別委員會時期的黨務文件,時間涵蓋1924年到1927年間,共有16,439件,正式名稱為「中央特別委員會農民等五部檔檔案」,又稱「中央前五部檔」,簡稱「五部檔」。

19241月,中國國民黨舉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中通過〈中國國民黨黨章〉,以全國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會中選出中央執行委員,組織中央執行委員會,執行黨務,為全國代表大會閉會期間的最高權力機關。中央執行委員會以總理為主席,對委員會的議決有最終決定權。依照〈中國國民黨黨章〉規定,中央執行委員會分設各部,執行黨的通常或是非常黨務,同時互選常務委員三人,組織秘書處,執行日常黨務。據此,第一次全體會議決議中央執行委員會應設置:秘書處、組織部、宣傳部、工人部、農民部、青年部、婦女部、調查部、軍事部,除調查與軍事兩部暫緩成立之外,其他各機構皆於會議結束之後組織完成。19242月,又依據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三次會議通過增設海外部。同年6月,第37次會議中又通過增設連絡部與實業部,實業部隨後改稱為商民部,各基本組織遂告成立,這是在蘇聯顧問指導下,聯俄容共的具體成果。

一萬六千餘捲資料中,工人部的資料最多,達6,394件,其次為農民部,有2,569件,依照數量多寡,依序是青年部的2,210件,婦女部的2,084件,商民部的2,021件。其他還有涉及秘書處、跨部會、民眾訓練委員會的資料。依照史料的性質,可大致分為組織、會議、財務、紀律、糾紛、計畫、報表、文書以及人事等九大項,組織包括籌備經過、組織章程、會址選定、人事更迭、黨費收取等,共4,265件。會議資料包括會議通知、會議紀錄、會議提案等,共743件。財務包括經費籌措、經費核撥、收支報告、預算編列等,共1,282件。紀律包括取締非法組織、懲戒失職黨員等,共122件。糾紛包括處理各項糾紛的資料,共3,774件。計畫為各項計畫的資料,包括工作草案、計畫大綱,共345件。報表包括例行工作報告、突發狀況的調查報告,以及各種名錄、統計表,共2,098件。文書包括各種宣言、書告、通告、通電、通訊等,共817件。人事包括撫卹、嘉勉、推介等,共2,993件。

五部檔為研究19241927年間,中國國民黨自改組到北伐前期,在農業、工業、商業、婦女以及青年政策等各方面實際運作的重要參考資料,尤其主導當時工農運動、婦女運動者多為以個人身分加入中國國民黨的共黨成員,對於共黨成立初期的活動,亦頗具參考價值。

吳稚暉檔案

吳稚暉,名敬恆,字稚暉,以字行,江蘇武進人,清末舉人,中央研究院院士,著名的書法家,曾任教於南洋公學。民國之後,致力於文化運動,為蔣經國先生視為老師,是國民黨內積極反共的代表人物之一,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制憲國民大會代表,也是第一屆國大代表。吳稚暉亦為民國四大書法家之一,長於篆書。

本館所藏吳稚暉先生文物史料,共有12,000餘件,主要有書函、字畫、用品等不同的文物及史料,內容豐富,能作為研究中國近代知識分子的重要素材。

政治檔案

政治檔案為中國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檔案,簡稱中政會檔案。該組織於19247月成立,由孫中山先生擔任委員會主席,本為諮詢機關。孫中山先生逝世之後,改由胡漢民擔任主席。

1926年,中國國民黨二屆一中全會通過《中央執行委員會政治委員會組織條例》,將政治委員會隸屬中央執行委員會,作為中央執行委員會特設的政治指導機關,改推國民政府主席汪精衛為主席。後因中山艦事件爆發,汪精衛去職,由譚延闓接任。192676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臨時全體會議決定,政治委員會與常務委員會每星期合開會議一次,此會定名為「中央政治會議」,又名政治會。713日,中央常務委員會推舉蔣中正、汪精衛、胡漢民等21人為新組成的中央政治會議委員,由蔣中正任主席。19279月,中央特別委員會成立,政治會議取消,直到192822日,中國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通過《政治委員會改組案》,恢復成立。同年37日,蔣中正被推舉為中政會主席。

訓政時期開始之後,二屆中常會第179次會議修正通過〈中央執行委員會政治會議暫行條例〉,以政治會議為全國實行訓政之最高指導機關,對中央直行委員會負責。193112月,中國國民黨四屆一中全會決定,中政會改主席制為常委制,推舉蔣中正、汪精衛、胡漢民三人為常務委員。193512月,五屆一中全會通過,政治會議恢復為政治委員會,將常委制恢復為主席制,並推舉汪精衛與蔣中正分任正副主席,以此作為政治之最高指導機關,對中央執行委員會負責。1937820日,五屆中常會為應抗戰軍興,通過設立國防最高委員會。同年11月,中國國民黨中常委議決政治委員會停止開會,其職權交國防最高會議代行。自此起,政治委員會職權由國防最高委員會代行。抗戰勝利後,19474月,政治委員會恢復成立,並於同月28日舉行第一次會議。政府遷台後,19508月,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成立,組織重整,不再有政治委員會之設置。

中央政治委員會檔案,包括1927年至1949年,中央政治委員或政治會議各類檔案,依性質分為外交、內政、國防、黨務、總務、國務、軍事、政治、工作報告、五院暨地方自治、雜類等11門。外交門共83號、88卷;內政門共37號、40卷;國防門共4號、4卷;黨務門共91號、104卷;總務門共71號、100卷;國務門共60號、64卷;軍事門共42號、44卷;政治門176號、190卷;工作報告共14號、14卷;特種會議共10號、19卷;五院暨地方自治共139號、147卷;雜類共6號、6卷。每號即為一案,共有4,200餘件,各卷內容豐富,對於戰前及戰後相關問題之研究,提供了充分的資料。

特種檔案

本館所藏特種檔案,主要為中國國民黨中央秘書處及地方、海外黨務檔案,另有部份政府機構黨務活動檔案,共33類,時間跨越19281949年,為北伐結束到中國國民黨退守台灣之前,最重要的黨務核心資料之一。

33類的內容,包括東北黨務幹部會議卷(12宗、15)、中央訓練團卷(2宗、3)、中央及各省黨務工作計劃(62宗、115)、教育部特種檔案(37宗、37)、財政部特種檔案(96宗、103)、外交部特6種檔案(33宗、41)、中央及地方黨政工作報告與黨務概況(119宗、155)、青年黨有關資料(5宗、5)、海外黨務(11宗、11)、有關各地奸偽卷(44宗、54)、戰時中外關係(4宗、7)、有關越南各種檔案(38宗、47)、馬來亞各種檔案(7宗、7)、中印關係資料(24宗、43)、有關緬甸泰國檔案(18宗、18)、泰國資料(23宗、35)、韓國資料(30宗、38)、臺灣資料(7宗、16)、琉球及新嘉坡資料(5宗、6)、菲律賓資料(5宗、5)、南洋僑務(4宗、6)、港澳工作卷(4宗、8)、糧食部特種檔案(1宗、3)、憲政會檔案(5宗、8)、三民主義青年團資料(25宗、36)、黨團統一卷(14宗、35)、國民大會資料(17宗、25)、總裁官邸會報暨批回各種簽呈(63)、青年部訓練工作計劃(9宗、9)、中央與地方黨部黨務概況(27宗、39)、中央秘書處檔案(524宗、526)、國民參政會資料(50宗、83)、各種法令規章卷(24宗、24)等類。

內容包括黨務訓練、敵後工作、僑外活動、青年訓練、民代推舉與黨中央資料,由於時間涵蓋對日抗戰以及戡亂戰爭,對於中國國民黨如何在內憂外侮情況下,推展國際交流、推動敵後工作、爭取國際支援、進行民主選舉、持續推展黨務等相關討論,具有研究價值。

國防檔案

國防最高委員會是中國抗戰時期及戰後初期黨政軍統御的最高機構,為因應戰時所需所成立的最高決定機關,該組織為黨組織,目前該批資料藏於本館。其前身為1937814日成立的國防最高會議,該會議設置正副主席,由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任主席,得有不經一般程序,發布命令便宜行事的權力。該會議於19391月,經〈為實行中央黨政軍統一指揮之機構,擬請設置國防最高委員會,並修正國防最高會議組織條例案〉中通過,轉而成立國防最高委員會,於193927日正式成立,目的在於建立戰時體制,統一黨政軍的指揮,加強三方聯繫與溝通。該委員會於1947423日結束,前後共存在八年又二個月,檔案共有4,333號,5,401冊。

國防最高委員會檔案共分為五門,第一門為國防最高委員會本身業務檔案;第二門為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相關檔案;第三門為國民參政會、中國國民黨中全會、全會的報告、提案、決議案,法案規程、人事任免,與中央設計局、黨政工作考核委員會、憲政實施協進會、國防重工業委員會等國防最高委員會附屬機構檔案等;第四門為與國防有關的各類案卷;第五門為國防最高委員會奉令研擬外交方面相關事務的建議、意見、報告書等。內容包括國防最高委員會本身業務檔案,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相關檔案,國民參政會,中國國民黨全會等機構的報告、提案、決議案,有關戰時軍事與國防方面建議、意見、報告等多項資料。

會議紀錄

本館所藏會議紀錄,為本黨所有重要會議紀錄之總和,目前已經對外開放的有第一屆至第十屆之中常會會議紀錄、臨時常務會議會議紀錄,以及部分屆次的速記錄,時間起自1923年,終於1969年。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是中國國民黨的最高權力機關,通稱「中央黨部」。中國國民黨改組織後,採行蘇聯的代表制和委員制,以全國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以各級執行委員會為執行機關。全國代表大會閉會期間由中央執行委員組織的中央執行委員會代行職權,中央執行委員會全體會議閉會期間,執行職權之機關是由中央常務委員組成的中央常務委員會,為黨的最高決策機關。

中常會自19261月創立後,歷經幾次變革。廣州國民政府時期,中常會負責指導黨務工作,制定各級黨部組織法規、指導各地黨部建立及處理黨部糾紛及財務等問題等等,算是制度與運作建立的草創期。武漢國民政府時期,中常會權力被大幅抬升,擁有指揮黨政軍的大權。南京國民政府時期,一改武漢國民政府時期的作法,恢復中常會掌理黨務工作的職責。軍政時期結束,邁入以黨領政的訓政時期,中常會的地位以《訓政綱領》確立其法律地位,由其代國民行使政權,此外,中常會也是國民黨黨務的決策核心。抗戰時期,雖然中常會仍為黨務核心,但隨著總裁一職的設立,結構上中常會對總裁負責。

本批資料便是中國國民黨黨務核心資料之一,為觀察中國國民黨在各時期運作與角色的重要史料。

漢口檔案

本館所藏漢口檔案指的1924年至1927年間,中央第一、二屆執行委員檔案及中央特別委員會之各類檔案,共17,975件,因資料內容跨至寧漢分裂,故簡稱「漢口檔」。

19241月,中國國民黨舉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中通過〈中國國民黨黨章〉,以全國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會中選出中央執行委員,組織中央執行委員會,執行黨務,為全國代表大會閉會期間的最高權力機關。中央執行委員會以總理為主席,對委員會的議決有最終決定權。19247月,總理以黨政軍務必須分開辦理,成立政治委員會,並於同月11日召開第一次會議。總理辭世之後,政治委員會召開第14次會議,決定改組中華民國陸海空軍大元帥大本營,成立國民政府(廣州)。該次會議亦對委員會的地位與權限作出決議,由政治委員會指導國民革命,關於政治之方針,由政治委員會決定,以政府名義執行。

第二屆中央執行委員於19261月選出,依據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修正通過的〈中國國民黨總章〉,中央執行委員會增設中央常務委員會,由中央執行委員會互選常務委員九人組織,在中央執行委員會閉會期間執行職務,對中央執行委員會負責。該次會議中,亦以修正的總章,增列「中央執行委員會遇必要時,得設立特種委員會」一條,給予政治委員會合法地位,後於二屆一中全會通過政治委員會組織條例,確定該委員會為中央執行委員會特設之政治指導機關。19265月,二屆二中全會召開,會中通過〈整理黨務案〉,同年7月,又通過〈改善中央執行委員會各部間辦事關係案〉,決議加選後補常務委員,俾利於常務委員缺席時,依序遞補。19271月,中央進駐南昌,取消秘書長制恢復秘書處制。同年3月,二屆三中全會在武漢召開,修正中央執行委員會組織,通過〈修正政治委員會及分會組織條例〉、〈中央執行委員會軍事委員會組織大綱〉,將原隸屬於國民政府的軍事委員會移撥中央執行委員會,然此決議因寧漢分裂的緣故,僅於武漢國民政府控制地區執行。19279月,寧漢合作,這批資料的下限,也大致至此。

漢口檔案依照地區配合項目分類,地區分中、普、粵、廣、桂、鄂、漢、蘇、京、滬、皖、閩、浙、贛、湘、川、康、滇、黔、豫、陝、晉、魯、燕、平、津、甘、遼、哈、吉、熱、察、綏、蒙、黑、軍、路、國、海、亞、歐、美、非、澳、個等,項目分總、組、會、財、紀、糾、計、表、文、政、雜等類,現全調整為「漢」字開頭的編碼。

該批檔案內容豐富,大多為中央執行委員會與中央及地方各黨務機關往來的公文書,能與五部檔資料相互搭配,為研究中國國民黨自改組至清黨前後最重要的一批資料。

監察檔案

監察檔案為中國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會(簡稱:中監會)檔案。監察委員會為中國國民黨最高監察機關,於1924130日選出第一屆委員5人,候補委員5人。同年210日,舉行第三次會議,推定常務委員一人,常川駐會,設置秘書一人,幹事與錄事若干。第二屆中央監察委員除了增設常務委員會外,其餘與第一屆相同。第三屆則無任何變化。

第四屆中央監察委員會於19311123日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閉會後,因委員分散各地,致使第一次全體會議無法召開,遂依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決議,由在京監察委員於同年1218日召開談話會,推舉臨時監察委員,組織臨時監察委員會。1934126日,舉行第一次全體會議,選出常務委員五人,並通過組織法。第五屆中央監察委員會除了秘書處之外,為應工作需要,於1938927日經常務委員會第16次會議通過設置審核委員會,負責財務審核。後又於194074日,經第七次全體會議決議組織中央黨務工作考核委員會,負責中央各部會及各級地方、特別黨部工作之考核。

第六屆中央監察委員會於1945530日舉行第一次全體會議,經總裁核定常務委員七人,組織常務委員會,隨即於同年626日舉行第一次會議,通過〈中央監察委員會組織條例〉,設置秘書處、黨務考核委員會、政治考核委員會、財務稽核委員會等單位,辦理各項業務。1946316日,第二次全體會議修正組織條例,增加常務委員至12人。19479月,黨團合併之後,常務委員名額再增加到1519人。1952年雙十節,第七屆全國大表大會在台北舉行,會中通過〈中國國民黨黨章〉,合併中央執行委員會與中央監察委員會為中央委員會。中央監察委員會自此告終。

本黨監察檔案共有2,047筆,時間涵蓋19301950年,為研究中國國民黨考核、監察系統的重要史料。

蔣中正總裁批簽檔案

本館所藏總裁批簽,時間起自1950年中央改造委員會成立,終於1975年過世之前,為蔣中正總裁所經手,批示秘書長或其他單位所呈之黨務簽呈。這批經蔣總裁決定的公文,由秘書處負責保管,然因蔣中正批示批簽時,不盡然都在黨部,因此有部分屬於黨務的批簽,也散落在國史館所藏蔣中正總統檔案裡。

該批簽共有93冊另17卷,內含軍事、情報、黨務、政務、人事、第三勢力等多樣化的素材。能藉此了解蔣中正所屬幕僚將怎樣的訊息傳達向上,以及蔣中正對於這類訊息的裁示、指示,與僚屬推動與執行的相關內容。

195710月,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中通過設立副總裁,由蔣中正提名陳誠擔任,因此該批資料中亦有一部分為副總裁批簽,共有6冊,時間起自1958年,終於1963年。

該批資料於1980年間,由秘書處移交黨史會典藏,經過史料數位化之後,線已經能透過系統全面公開。

環龍路檔案

本館所藏環龍路檔案,包括1914年至1925年間中華革命黨及中國國民黨的資料,以黨本部所在上海環龍路44號命名,內容大部分為總理孫中山先生與黨員同志間,或黨員同志之間往來函電,以及黨本部相關文件,共14,135件,統一以「環」字編目,其中就有毛澤東先生的親筆信和中國共産黨創黨人物陳獨秀、李大釗的手跡。

中華革命黨於191910月改組為中國國民黨,以此與民國元年成立的國民黨作出區隔,此一名稱延續至今,迄未更改。中國國民黨以「鞏固共和、實行三民主義」為宗旨,設立總理一人,下設總務、黨務、財政三部,各部設置主任幹事一人。總務部主管庶務、接洽海外總支部、支部、分部等。黨務部主管黨員入黨、保管黨員資料及圖冊,調查黨員履歷,招待來賓等。財政部管理本黨度支,接收總支部、支部、分部捐款。1920年黨部組織擴大,增設宣傳部,從事書報編纂、譯述、演講與教育事項。

該批資料為研究中華革命黨及中國國民黨上海時期的重要史料,能作為本黨探索中國出路以及本黨力覓發展策略的研究素材。

敵方廣播新聞紀要

大溪檔案黨務類

狄膺史料

利用手冊

文章来源:近现代史研究资讯

上一条:伏俊琏:通过写本学,解码中国早期文献
下一条:邱源媛:清代旗人官修家谱档案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