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检索: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专题研究>>档案文书>>正文
中国抢救性保护珍贵民间文书“锦屏文书”
2019-06-21 14:45     (阅读: )


 


工作人员在锦屏文书特藏馆内对锦屏文书进行裱糊。

新华社记者欧东衢摄

展开一叠破旧泛黄的纸页,用刷具蘸取调制好的胶水,小心翼翼地在塑料薄膜上推开、刷平……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县锦屏文书特藏馆内,工作人员杨巧平正在认真地裱糊一张珍贵的“锦屏文书”。

“这些文书是清水江流域混农林生产、木材贸易的重要记载,如果再不抢救就流失了。”杨巧平说,她和同事们通过裱糊、破损修复、数字化扫描等多道工序,对“锦屏文书”进行抢救性整理。

王宗勋(右)在锦屏文书特藏馆内指导工作人员对锦屏文书进行修复。新华社记者欧东衢摄

明清以来,以锦屏县为中心的清水江中下游地区的巨型木材被运往北京建造宫殿,史称“苗木”或“皇木”,当地人工造林颇具规模,并带动繁荣的木材贸易,形成木商文化,也由此产生以纸质林业契约为主体的“锦屏文书”。

这一在从事混农林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反映当时社会发展及历史变迁的珍贵文史档案,包括山林、田地、房屋、宅基地、水塘等不动产权属买卖转移、农林生产经营、财产分割、纠纷调解、乡规民约及乡土风俗等记录。

作为中国现今保存完整、系统、集中的历史文献和珍贵民间文书之一,“锦屏文书”承载着当地居民对绿水青山的世代守护,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这是分家分户收集上来的文书,一盒多的有几百份,少的有几十份。”杨巧平指着硕大的档案盒说,她们在夏秋时节集中进行裱糊、修复,在人工控制的稳定、干燥环境中进行保存,尽力避免民间保存的文书因为烟熏、虫蛀等原因损坏消亡。

工作人员在锦屏文书特藏馆内对锦屏文书进行整理。

新华社发 杨晓海摄

“生态、法治、诚信、和谐是‘锦屏文书’的关键词,其中,大量记载如何造林、管林,这样的经验是当地居民生态智慧的结晶。”锦屏文书特藏馆馆长王宗勋说,被视作民间习惯法的“锦屏文书”是当地居民自我管理的工具,具有极高的权威性。

“每一份文书都能完整展现二三百年前一个家庭的全部。”王宗勋说,“锦屏文书”具有很强的归户性、活态性,折射家庭发展变迁和农村社会变化。现如今,农户面临林地纠纷时,仍会第一时间到特藏馆查阅文书记载作为依据。

“锦屏文书”于2010年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从今年31日起,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文书保护条例》正式施行,“锦屏文书”正式获得地方性法规保护,这一珍贵的民间文书正在得到系统性地抢救与保护。

工作人员在锦屏文书特藏馆内对锦屏文书进行修复。

新华社记者欧东衢摄

目前,特藏馆从各渠道征收的“锦屏文书”超过6万件,其中,4万多件已完成修复和数字化整理,对文书进行系统出版的工作也在筹备之中。

“锦屏契约非常珍贵。像这样大量、系统地反映一个地方的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契约在中国少有,在世界上也不多见。”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教授科大卫说。

“‘锦屏文书’的修复与整理工作,既是对传统文化的抢救和传承,也是对乡村振兴的有益贡献。”王宗勋说,下一个目标是申请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记忆名录”,使“锦屏文书”发挥更大的文献遗产价值。

文章来源:新华社新媒体

作者:新华社记者张伊伊、李平

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写本文献学微刊》2019620

上一条: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下一条:冯学伟:《契约文书的地域性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