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人:万海荞(南开大学中国近现代史2017级博士生)
主持人:吴佩林教授
日 期:2020年6月3日(星期三)晚上19:00
地 点:各自家中
网络媒体:钉钉
阿里钉钉下载网址:
https://page.dingtalk.com/wow/dingtalk/act/download?spm=a213l2.13146415.7065056597.9.7f1518e6oKAUWd
阅读书目:
刘伟:《清季州县改制与地方社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
王先明:《乡路漫漫 20世纪之中国乡村(1901-194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
王先明:《绅董与晚清基层社会治理机制的历史变动》,《中国社会科学》2019年第6期

(一)刘伟:《清季州县改制与地方社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
作者简介:
刘伟,1948年生,祖籍河北沧州。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清末民初的政治与社会。出版专著《晚清督抚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与制度变迁》等;合著和参与撰写《清季外官制改革研究》《辛亥革命的百年记忆与诠释》(第一卷)、《中国近代史上的官绅商学》等,发表论文40余篇。
内容简介:
清季新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州县制度变革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涉及的面很宽,其中不仅包括19世纪后半期以来州县制度的嬗变轨迹,还有新制度的建构。长期以来,清季州县制度变革普遍不被看好,常常语焉不详,或认为州县改革只停留在纸面上,继而产生改革只有直隶等少数地方推行的误识。本书作者厚积薄发,广泛搜寻官方报告、地方志、报刊资料、时人记述,对清季州县政治、经济、司法、教育诸层面的改革进行了重新考察,试图从“人事”和新旧制度的纠葛中来把握其变革的趋势和特征,呈现此项改革丰富而复杂的历史面貌。

(二)王先明:《乡路漫漫 20世纪之中国乡村(1901-194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
内容简介:
本书侧重于制度变迁与乡村社会结构性变迁的相关性研究。既着眼于历史变迁的纵向展开,力求从整体上把握20世纪前期制度性变迁所引致的乡村社会演变的基本轨迹和发展脉络,又着力于区域角度的横向展开,以揭示不同社会、文化要素在乡村变迁中的作用与意义。同时在相对比较的意义上力求透过社会、经济、文化的地域差异揭示隐含其后的共趋性和普遍性特征,并通过区域演进的不平衡性呈现整体历史进程的同质性意义。
(三)王先明:《绅董与晚清基层社会治理机制的历史变动》,《中国社会科学》2019年第6期
摘要:
道光咸丰之际,中国社会中逐步出现了一个以绅董为主体的地方社会治理权属体系。这一具有历史趋向性的变动,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例不用绅”的惯制,建构了绅董自主、官为督察的地方社会治理模式,导致传统的“官役制”逐步被弱化。这一“隐性制度”在各地规制上尽管各有不同,但“地方事尽归绅董”的历史走向却大体一致。更为重要的是,绅董治理地方社会的权属范围十分广泛,完全溢出了“官役体制”所属内容。随着清末新政实施,绅董对于地方治理权属超越了“旧政”规范,并在地方自治制度的构建中,开启了地方治理体制的近代转型。
作者简介:
王先明,山西屯留县人,博士,南开大学杰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社会史、乡村史教学与研究。曾获教育部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国家人事部、国家教委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全国“百名优秀青年教师奖”、国家人事部、原国家教委“全国优秀教师奖”。并多次获省部级教学、科研奖励。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重点基地项目,现为国家重大招标课题首席专家。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世界历史》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学术著作多部。
欢迎扫描二维码,加入我们的“钉钉”远程读书会。
主题:孔府,儒学,地方档案,区域史。非诚勿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