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
2019-09-28 13:07:10
从山东博物馆到孔子博物馆,还不到一个月。对馆长郭思克来说,这段时间更如飞逝,调研,办座谈会取经,辗转各地交流谈合作,“日程已经排到了10月底。”9月27日,刚从海南回来的郭思克邀约了山东各大媒体齐聚孔子博物馆,希望通过媒体的宣传,让孔子走得更远,也让更多的人走进孔子。
全球征集孔子文物
只要在曲阜,每天早上上班前或者下班后,郭思克经常会在博物馆附近转一转。
博物馆地处新区,环境清幽,往北是孔庙,往东是曲阜东站,往南是高速公路,交通便利。博物馆由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设计,建筑仿汉式,规划和建筑设计理念都非常讲究,最早是按照北斗七星来设计,现在只做了一个,还差六星。从大门口拾级而上,流水淙淙,台阶之上的孔子博物馆气势恢宏。
虽不到一个月,对未来,郭思克已有通盘谋划。
孔子博物馆是“三孔”文化遗产的延伸,馆藏丰富,拥有各类馆藏文物70万件,闻名于世的藏品包括明代以来的30万件孔府私家文书档案、宋代以来4万多册古籍图书、8000多件明清衣冠服饰以及大量的与祭祀孔子有关的礼乐器等,承载着孔子故里悠久的历史,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
孔子博物馆的藏品主要来源于孔府旧藏,但仅仅这些,还远远不够。
“开馆之际,孔垂长先生向孔子博物馆捐赠了一批物品,产生了很好的带动和示范效应。孔子博物馆计划从多个方面开展藏品征集工作,除面向全球公开征集与孔子及儒家思想有关的文物资料之外,也积极申请国家文物局在相关文物指定收藏或拨交方面给予支持,把孔子博物馆建设成为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的收藏中心。”郭思克说。
对孔府档案的研究也是重中之重。“我们有丰富的文物,但是目前孔子博物馆的研究水平现在看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我们也在跟科研机构和大学有一些合作,比如说曲阜师范大学、中国国家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等等,共同整理馆藏的档案文献。下一步我们的主要精力也会放在这个方面。”
让孔子文物走向世界
孔子是山东的,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博物馆的一个职能是文化传播和对外交流。其实,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郭思克就一直在做各种形式和内容的孔子文化展,比如图片展、画像展等等。“对孔子文化的展示,除了在博物馆之外,下一步要往国外推,让孔子文物走向世界。”
除了走出去,郭思克也计划从2020年开始,不断引进海外的相关展览,尤其是关于文化和文明方面的展览。
“2020年我们想做一个亚洲文明展,目前已经联系了八个国家,正在积极筹备,计划在明年暑期之前完成;另外还想策划一个展暂命名为‘日出东方’,想通过这个展告诉大家,为什么孔子会出生在山东这片土地上,因为我们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另外,明年还会再做一个书法保护的项目。”
孔子博物馆更重要的一个方向是积极争取实现中央和地方共建。“首批8家中央地方共建的国家级博物馆,非常遗憾没有山东的博物馆,我们争取成为山东第一家。中央和地方共建后,在资金方面就会有中央的支持,这对一个博物馆来说非常重要,因为我们所有的免费开放和临时展览,主要靠的就是财政支持。过去我每年要做20个展,花小钱办了很多事,但是其他省馆做展览就非常烧钱,我们烧不起。如果要实现省部共建的话,在财务资金上就更充裕一些。对博物馆的事业发展,对展览的制作来说都非常有益。”郭思克说。
整合孔子“资源”
让郭思克有些“失落”的是,山东博物馆2018年接待游客5000批次,每天大巴就有几十辆,每天馆内熙熙攘攘,经常会看到举着小旗子的旅行团,但是现在孔子博物馆没有,“非常不适应,尤其是曲阜是旅游城市,但到博物馆来的游客就少了点。”
27日上午,孔子文化节的旅游资源推介会,孔子博物馆安排了专人进行推介,“希望能有所改善”。
来到曲阜后,郭思克的一个疑惑是,为什么不能整合目前所有的孔子“资源”,打包往外推呢?“为了让孔子文化走出去,从国家层面来说,这几年做了很多工作,曲阜有三孔,有孔子学院,有研究中心,资源很多,平台很多,我在想如何把大家连起来?博物馆是个综合平台,可以整合研究、研学、旅游各种资源,我们愿意发挥这个作用,把在曲阜、在山东跟孔子相关的所有资源整合起来,打包往往外推。这是我们将来要做下一步要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事。”
“希望更多喜欢博物馆,喜欢孔子文化,喜欢历史的观众能够来到孔子博物馆。”郭思克说。
馆长说
关于研学、文创、文物修复与合作
记者:研学会和三孔有进一步合作吗?
郭思克:目前没有,以后必须得有。我想做一些不一样的研学,侧重学术性的、层次更高的研学。孔子博物馆还没有自己特色的项目,我们首先要建立一个品牌。但目前我们是个零。
记者:您对孔子这个大IP还有其他的文化延伸的想法吗?比方说文创。
郭思克:在没有“文创”这个概念之前,就有很多人在做孔子,但是感觉太局限。现在我们在和一家公司合作,要求所有的东西必须是原创,都要带着基于孔子和孔子博物馆馆藏文物的元素。以前在省博的时候,我们有一个小公司做文创,2016年之前做得非常红火,之后就不做了,为什么?因为在做的过程中发现很多问题都缺少政策的支持。文创产品的开发非常难。目前我们计划是采用授权的方式,再就是跟企业合作。不过到目前为止,所有博物馆做文创没有一个赚钱的,包括故宫。故宫号称十几个亿,实际上它每年的直接收益就几千万,如果加上投入的人力财力和各种投资,肯定赔钱。
对我们来说,现在达基本达成一个共识,做文创产品不能为了赚钱。文创产品就是博物馆展览的延伸,观众来了,买一个产品,是为了把博物馆的文化带回去。他回家以后,看到一个产品,可能会想起某一个文物来,甚至想起某一个博物馆,这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孔子已经概念化了,怎么做都不为过,只要它是正能量的,就一定有市场。
记者:在文物修复方面有什么想法?
郭思克:比较麻烦的是档案的保护和修复。现在我们做了一些数字化的保护,但还有散或残的大概有几万件,修复是当务之急。对丝织物的保护也是我们一个重要的课题,孔子博物馆有服饰8000多件,时代跨越明代至中华民国近四百年,种类繁多,工艺手法复杂。由于服饰面料本身的特点,使其保存非常困难。目前我们在与中国丝绸博物馆合作,对馆藏的丝织物和服饰进行保护修复。第三是木制家具。实际上孔府的明代和清代木质家具很多,大家现在很多都看不到,在孔府。因为房子里都很潮湿,这让保护非常难,具体该如何保护,这也是下一步我们要考虑的。
记者:一直有“西有敦煌文书,东有孔府档案”之说,但现在敦煌文书成为显学,流派很多,而对孔府档案的研究却相对落寞。在具体的研究上有什么计划?
郭思克:从全国范围来说,对家谱档案研究的人很少,或者说可能没有。上世纪90年代初的时候,我曾经接触过一批澳大利亚的学者,他们是专门研究家族家谱的,但是大家知道那个时代之前,中国是不允许有家谱的,直到这几年才又多起来。所以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是有缺失的。我们正在做的是编目工作,但是对于文献的内容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研究,这也是我着急的地方。我想一边培养我们自己的人,一边跟专家合作,不仅仅是把这些档案出版了就结束了,还要加强对它的研究和分类,我觉得没有这个基础的话,书出来有会有很多毛病。
记者:博物馆计划如何与其他博物馆合作?
郭思克:孔子博物馆刚成立,比较新,与其他博物馆的合作还需要明确方向和计划。博物馆和博物馆之间的交流合作是最重要的,靠自己的藏品和学术研究力量,很难办好一个展览。孔子不只是对我们孔子博物馆,对全世界来说都非常重要。我们要想做高端一点,就需要各地博物馆的支持。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记者 寇建伟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编辑 许倩
文章来源于“山东商报·速豹新闻” 2019-09-28 13:07:10
原文链接为http://fenxiang.tmtsp.com/562f0ef427f38e8c0f000386-5d8eec72710ca15c038b456b.html?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