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检索: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学术资讯>>正文
重磅|开放共享,促进利用——“中华古籍资源库”再添新资源!
2022-09-13 21:21     (阅读: )

在国家图书馆建馆113周年之际,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在前期已发布古籍资源10万部(件)的基础上,继续发布一批古籍资源,方便读者阅览和利用古籍资源。

 

本次在“中华古籍资源库”共发布古籍数字资源462部2046册14.8万叶,包括国家图书馆馆藏普通古籍数字资源334部1510册11.6万余叶、云南省图书馆馆藏特色古籍数字资源128部536册3.2万余叶。

 

 

 

“中华古籍资源库”

 

一、国家图书馆馆藏普通古籍数字资源简介

 

本次发布国家图书馆普通古籍资源均为传统小学类古籍,包括明刻本23部,清刻本263部,清抄本25部,清末石印本20部,稿本1部,民国刻本2部,是了解中国古代语言文字字形、字音、字义的重要学术资料。这批古籍数字资源的建设和发布,是助力“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方便学者研究利用古代文字类书籍,让社会公众接触和了解古文字、传承古文字的重要举措。

 

此次发布古籍中版刻最早者为明成化间刻《新编并音连声韵学集成》,是明初学者章黼根据《洪武正韵》加工改造而成的一部音韵学著作,对研究明初音系、词汇系统都有一定的文献价值,但在清代并不受重视,未有翻刻过,存世较为稀少。此书还有明万历六年(1578)维扬资政左室刻本,也很稀见,亦在此次发布资源中。其次年代较早者为几部《新编篇韵贯珠集》,分别是明弘治十一年(1498)刻本、明正德十一年(1516)释觉恒刻本、明正德十年(1515)刻嘉靖三十八年(1559)释本赞递修本。此书为明真空大师所辑,将诗词格律所用韵字编为歌诀,便于记忆。《新编并音连声韵学集成》和《新编篇韵贯珠集》内容虽平平无奇,但版本较为稀见,故收录入第一、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新编并音连声韵学集成十三卷

(明)章黼撰

明成化十三年(1481)刻本

 

 

新编篇韵贯珠集八卷

(明)释真空辑

明弘治十一年(1498)刻本

 

为适应近代学术和书籍的发展,国家图书馆普通古籍分类未采用传统四部分类法,而使用“刘国钧分类法”,分十五大类,此次发布的334部普通古籍属于文字学门(索书号用“字”表示,如《说文解字》是“字131.1/254”),主要分《说文》类、音韵类、清末新学类,具体情况如下:

 

(一)《说文》类。清代考据学发达,形成了所谓“乾嘉学派”,对传世重要典籍进行了深入的整理、校勘、注疏、辑佚等加工工作,为后人阅读这些典籍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考据学之所以发达,是因为清代学者极其重视文字、音韵之学,考据学的开山祖师顾炎武、朴学大师“戴段二王”都曾说过“读书必先识字”、“识字必先审音”之类的话,识字就要研读《说文解字》,审音就要研究音韵学。此次发布的334部古籍,大部分为清代学者“识字”、“审音”须读的基础书籍。以最重要的大徐本《说文解字》为例,现在最通行的版本是中华书局缩印清同治十二年(1873)番禺陈昌治刻本,即所谓的“一篆一行本”,而此次发布大徐本《说文》不同版本多达十余个,如: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大兴朱筠椒华吟舫刻本、清嘉庆十二年(1807)长白额勒布藤花榭刻本、清同治十年(1871)四川合州刻本、清同治十二年(1873)番禺陈昌治刻本、清同治十三年(1874)东吴浦氏刻本、清光绪五年(1879)刻本、清光绪七年(1881)淮南书局刻本、清光绪九年(1883)山西书局刻本、清光绪十一年(1885)蕉心室刻本、清光绪十一年(1885)上海同文书局石印本,这些版本都曾在清代学术史上发挥过不同的作用。

 

 

说文解字十五卷

(汉)许慎撰

清同治十二年(1873)番禺陈昌治刻本

 

 

说文解字十五卷

(汉)许慎撰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大兴朱筠椒华吟舫刻本

 

明代赵宧光《说文长笺》一百卷已开清代学者先声,是书以宋李焘《说文解字五音韵谱》为本,打破五百四十部次序,以四声排列,字下注释称“长语”,所附论辩称“笺文”,故名长笺。书前有钱谦益、曹学佺序。是书《四库总目》入存目,《康熙字典》屡称引之,虽不无小疵,然下启有清一代说文学之勃兴,不为无功。寒山赵氏小宛堂刻《玉台新咏》名重艺林,此次发布的小宛堂本《说文长笺》,不仅是研究明代《说文》学的重要资料,也是明末版刻史的标本之一。

 

 

说文长笺一百卷

(明)赵宧光撰

明崇祯四年(1631) 寒山赵均小宛堂刻本

 

清代学者竞相注解《说文》,影响较大的有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钱坫《说文解字斠诠》、严可均《说文校议》、王筠《说文解字句读》等,均在此次发布之列。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直到现在都是研究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的必读书。此次发布的《说文解字注》版本,除此书最早版本清嘉庆二十年(1815)金坛段玉裁经韵楼刻本外,还有清同治六年至十一年(1867-1872)钱塘吴宗麟苏州保息局刻本、清光绪十四年(1888)上海蜚英馆石印本等十一个不同版本,为全面研究此书版本、流传及影响提供了重要资料。版本年代虽晚,文献价值却不低,比如经校勘发现,蜚英馆本比段玉裁经韵楼本错字减少许多,为后出转精的精校本。对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进行纠谬补正之书,如徐承庆《说文解字注匡谬》、王绍兰《说文段注订补》、钮树玉《段氏说文注订》、马寿龄《说文段注撰要》等,均在此次发布之列,比较完备。

 

 

说文解字注十五卷

(清)段玉裁撰

清嘉庆二十年(1815)金坛段玉裁经训楼刻本

 

(二)音韵学类。包括宋元明清各时代重要古籍,如宋司马光《切韵指掌图》,元吴棫《韵补》、熊忠《古今韵会举要》,明杨慎《古音略例》《转注古音略》《古音丛目》等。自宋代吴棫开创古音学先河以来,至明代有杨慎延其波而扬其流,继之者即是著有《毛诗古音考》和《屈宋古音义》的陈第,成就最高。陈第的古音学著作以《毛诗古音考》最为世人关注,《屈宋古音义》则少有问津。陈第谓此书为《毛诗古音考》的羽翼之作,实则此书除使用韵文求古音之外,还大量采用以古读、谐声、声训、异文、古注等求古音的方法,可以说二书是互为补充的关系。本书共三卷,卷首有古音目录,列出三百余字的古音,卷一节录古音目录三百余字所在原文,卷二、卷三取屈原、宋玉所作《楚辞》共三十八篇,音义皆注,每篇并附有解题。全书既体现出陈第求真求实之学风,又展示了他对文意的独到见解,是古音学史和楚辞研究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典籍。本次发布清代音韵学著述近百部,难得一见的古籍亦不少,如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古豳杨作栋抄本《拙庵韵悟》,清赵绍箕撰。赵绍箕,字宁拙,号拙庵,清初易水人(今河北易县),其著述惟是书以抄本留存于世。据序称是书成书于康熙十三年(1674),后由杨作栋抄录,即此本,为目前仅见者。1932年,赵荫棠首次发文《清初审音家赵绍箕及其贡献》,介绍是书在音韵学史上的价值。赵氏在书中以呼分韵,以介音性质分呼,为现代四呼之先声。且首次明确提出儿化韵,反映南北语音之不同,指出口语入声的消失,故本书对研究早期北方口语语音具有十分重要的资料和理论价值。

 

 

屈宋古音义三卷

(明)陈第撰

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 刻本

 

 

拙庵韵悟

(清)赵绍箕撰

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古豳杨作栋抄本

 

(三)清末新学类。受西方学术的冲击和内忧外患的国势刺激,清末兴起汉字简化、拉丁化以及白话文运动,开风气者是著名学者劳乃宣。劳乃宣(1843—1921),字季瑄,号玉初、韧叟,浙江桐乡人。同治十年(1871)进士,光绪二十八年至二十九年(1902-1903)任浙江大学堂(浙江大学前身)总理(校长),宣统三年(1911)任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总监督(校长),著有《等韵一得》、《简字全谱》、《简字丛录》、《增订合声简字谱》、《京音简字述略》、《简字谱录》等,影响很大。此外相关著述还有王炳耀《拼音字谱》、蔡锡勇《传音快字》、赵融《便字四种》、田廷俊《拼音代字诀》、黄虚白《汉文音龢简易识字法》、卢戆章《北京切音教科书》等,均在此次数字资源发布之列,是汉字学术史研究的重要资料。

 

 

简字全谱

劳乃宣撰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 刻本

 

 

北京切音教科书首集

(清)卢戆章辑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 点石斋刻本

 

二、云南省图书馆馆藏特色古籍数字资源简介

 

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还得到云南省图书馆的大力支持,此次在“中华古籍资源库”中发布第二批云南省图书馆馆藏特色古籍数字资源128部536册3.2万余叶。该批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学术和版本资料价值,其中《绣像红楼梦》为乾隆五十七年(1792)萃文书屋排印的木活字本,即“程乙本”。此本扉页、程伟元序、高鹗序、小泉兰墅引言、二十四幅绣像、一百二十回文字、书末“萃文书屋藏版”俱全,是程乙本中难得一见信息完整、品相完好的珍品。《滇南矿厂图略》为道光云南刻本,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对清代云南金属矿产分布、矿冶技术及管理制度等进行了详细介绍,保存了大量矿产资料,对于研究中国古代传统采矿冶炼技术水平以及矿业发展史具有重要价值。《云薖淡墨》为明末云南丽江土司木增所作类书,其记载的奇闻异事、动植物、医药、舆地等内容丰富,在云南和江浙等地流传颇广。是书不仅是明末云南刻版图书的代表,更反映了木增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领悟和运用,成为边疆与内地以及各民族间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典型历史例证。

 

 

红楼梦一百二十回

(清)曹霑撰  (清)高鹗增订

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萃文书屋活字印本(程乙本)

 

 

滇南矿厂图略二卷

(清)吴其濬纂 (清)徐金生绘辑

清道光云南刻本

 

 

云薖淡墨六卷

(明)木增撰

明崇祯刻本

 

除以上珍品外,本次发布的云南图书馆古籍善本以清代云南人的文学著作为主,如云南府昆明人钱沣所著《南园诗存》《南园文存》,云南府晋宁刘大绅所著《寄庵诗抄》《寄庵文钞》、云南府宜良严廷中所著《拈花一笑录》《红蕉吟馆诗存》《红蕉吟馆诗余》《红蕉吟馆未刻诗》《怀人小草》,广西府弥勒(今红河州弥勒)师范所著《朝天集》《金华山樵诗前集》《抱瓮轩诗文汇稿》《吴船卧余录》《孤鸣集》《春帆集》《鹧鸪吟》《泛舟集》《二余堂文稿》《吾亦爱吾庐寐语》,临安府嶍峨(今玉溪峨山)周于礼所著《北行小草》,永昌府(今云南保山)袁文典所著《袁陶村先生文钞》,大理府剑川赵联元所著《拙修庵读书脞记》等。这批古籍文献全面反映了清代云南地方文学发展水平,是清代云南文化的精粹。

 

 

 

朝天集二卷

(清)师范撰

清嘉庆望江二余堂刻本

 

三、访问方式

 

以上资源分别发布在中华古籍资源库“数字古籍”、“云南图书馆古籍”子库,读者无需登录注册,即可在线阅览10万部(件)古籍全文高清影像。“中华古籍资源库”网址:

http://read.nlc.cn/thematDataSearch/toGujiIndex

 

古籍保护的目的是传承和利用,国家图书馆作为国内古籍文献收藏量最大的单位,为满足广大读者古籍资源阅览需求,从2000年起就有计划地将珍贵特色馆藏进行数字化,并陆续建成“数字方志”“碑帖菁华”等专题库面向社会公众发布。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之后,不断通过自建、征集、海外合作等多种方式整合汇聚资源,建设了“中华古籍资源库”。目前“中华古籍资源库”在线发布古籍资源超过10万部(件),已成为全国古籍资源类型和品种最多、体量最大的综合性资源共享发布平台。

 

下一步,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将继续坚决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家图书馆八位老专家回信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守“传承文明、服务社会”初心,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古籍工作的决策部署,持续不断地推进古籍数字化和资源开放共享,便捷服务社会大众,促进古籍有效利用,深入挖掘古籍的深厚内涵和时代价值,真正“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 2022年9月10日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EyrQKXR1b3C9O3ShKVvpDQ

上一条:学术研讨|华北区域研究的新探索:施坚雅模式的整体反思 华北区域研究的实践
下一条: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和青年项目立项名单(中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