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检索: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学术资讯>>正文
讲座纪要 | 刘永华:十九世纪徽州的乡民生计与社会关系
2021-12-26 11:32     (阅读: )

2021年12月23日(周四)下午,复旦大学历史系刘永华教授做客“清华历史讲堂”,为历史系的师生们做了题为《十九世纪徽州的乡民生计与社会关系》的讲座。讲座由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仲伟民教授主持,清华大学历史系阿风教授、王东杰教授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刘文楠副研究员与谈。讲座吸引了校内众多师生的参加,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张小军教授、历史系侯旭东教授、倪玉平教授、孙正军副教授、曹寅副教授等多位老师来到现场。

 

(刘永华教授)

刘永华教授以十九世纪在明清社会经济史与近现代史知识分工中的位置为切入点,阐释了该历史时段的研究现状。元明之际、明代中叶、明清之际以及十九世纪是明清史研究的几个关键时间节点。十九世纪介于明清史与近代史之间,目前明清史的重点研究时段并不在此,而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作为开端,十九世纪前四十年与后六十年的关联多被忽视。与此同时,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在史料、数据等类型、属性方面的差异,也影响了学界对十九世纪乡村经济和乡民生计的认识。回顾经济史和社会史、明清区域史等领域中西方的学术脉络,学界对十九世纪乡村经济局势既有悲观的看法,也存在积极的评价。同样,对社会结构的变迁与否也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因此,对十九世纪乡村社会经济的史实重建是研究的基础。

 

刘永华教授以徽州婺源县程家的排日账为例,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详细展示了他的研究过程。刘永华教授的研究运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整合微观与宏观层面的视野,探讨了徽州乡民生计模式、生活水平以及社会关系与生计间的关联等三个方面的内容。排日账是一种以往学界关注较少的文本类型,程家排日账是一个程姓农户三代人对自身日常生活实践的真实记录。刘永华教授利用排日账中的质性与定量材料,通过编制数据库,以统计、定位、计算及比较等诸多方法呈现了簿中的人、地、事的历时性变动,据此分析人际关系、行动空间以及生计模式和生活水平的变化。

 

程家生活在徽州婺源沱川的上湾村,刘永华教授分享了自己的田野考察经验,为我们呈现了程家的生活环境以及生存状况。程家的个案呈现了以国际茶市、徽州茶叶输出与茶农生计之间的联系。他们参与的经济活动包括粮食种植、蔬菜种植、燃料采集、茶叶生产、食盐买卖等十项大类,大体可分为农田耕作、茶叶生产和商品买卖三类来解决生计,其中的茶叶生产主要提供了现金收入。从不同时段中家庭规模、绝对劳动量以及茶叶收入间的关系可以看出程家对国际市场变动的反应。六十年间程家活动空间的变动,是其自身调整生计策略的结果,表现在从依赖长距离的货物和土产的贩卖转向在附近村庄山场中的粮食和茶叶种植,与此同时,与远方的市镇和乡村的联系逐渐弱化。围绕着生计变化,刘永华教授关注了程家的最低消费篮子以及社会关系的变动。大米、肉类与棉布等三类消费项目的构成显示出程家生活水平的变化,太平天国前后是主要的变化节点。租佃和雇佣两方面构成了社会关系的结构性变化,而人际关系上的变化呈现出因家庭传承而造成的周期性变动。讲座最后,刘永华教授就程家个案本身的定位问题向我们做了学理上的思考。

 

(从左至右为王东杰教授、刘文楠副研究员、阿风教授)

与谈环节中,阿风教授、刘文楠副研究员及王东杰教授就徽州区域的田野调查和文本史料的关系、研究对象的整体性与历史书写的关系、定量分析中的分类范畴、区域中的个体与国家、全球等分析规模的不同层级的事件关联以及传统时期“账”的观念与理解等话题进行了点评和分析。与谈环节结束后,张小军教授就历史学和人类学在田野和文本上的结合以及学术研究中词汇概念的使用等提出了一些建议。仲伟民教授则解释了徽州茶叶的运输路线问题。

 

(张小军教授)

近三个小时的讲座中,刘永华教授在学术史回顾、民间文书的方法利用以及研究视野的开拓等方面向我们展示了不同过程和环节中学术研究的诸多面向,使在座师生深受启发。

文章来源于 微信公众号 水木历史 20211225

 

 

上一条:66种史学相关C刊(包括集刊)历年发文排名前50关键词
下一条:讲座回顾 | 邱捷:皇权如何下县——以《杜凤治日记》为中心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