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校园,最令人向往的,是课堂。
一直以来,历史学系的课堂深受大家的关注与喜爱,高居全校通识课程数量之首。在北大史学的课堂上,同学们将学会“以据立论”的历史思维。个体的思考汇入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传统与现代、本土与海外、时间与空间的概念都将在课堂上被打破与重构。
疫情的阴霾还没有完全散去。在这里,我们想通过“向往的课堂”这一栏目形式,把我们所了解的北大历史课堂分专题,介绍给校内外所有对北大历史课堂感兴趣的你。
这里有授课老师对课程内容的安排、相关阅读书目的推荐、有授课老师的讲课现场实录、还有选课学生的优秀习作与反馈。希望我们点滴的分享,能够带给你无尽的畅思,启发你对历史更深入的思考。
“向往的课堂”本期推出的是由韩策老师讲授的《中国近代文献研读》的课程大纲。
中国近代文献研读
主讲教师:韩策
上课地点:一教210
上课时间:周四3、4节
本课程为历史学系本科生选修课,以中国近代若干重要文献为对象,通过讲授、研读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旨在帮助同学了解近代文献的目录、种类及各自性质,训练同学辨识利用清宫档案、日记手稿和书札手迹的初步能力,引导同学从研读文献中发现问题,进而撰写学术札记和小论文,为进一步的学术研究打基础。
教学计划
第一讲 中国近代文献的种类及各自性质(2学时):
介绍中国近代文献的大致目录和基本分类,简述各类文献的史料性质。
第二讲 档案官书研读(4学时):
介绍北京、台北两地清宫档案的大致情况,选择朱批奏折、录副奏折、题本、电报档、随手档、清实录、清史稿等进行研读。
第三讲 日记手稿的辨识和利用(4学时):
介绍晚清民国已刊未刊日记目录,简述日记的文献特征,选择若干重要日记手稿练习辨识和利用。
第四讲 书札手迹的辨识和利用(4学时):
介绍晚清民国已刊未刊书信目录,简述书信的文献特征,选择不同人物的重要书札手迹练习辨识和利用。
第五讲 年谱选读(2学时):
简介近代人物年谱书目,选择年谱片段进行研读。
第六讲 回忆录选读(2学时):
简介近代人物回忆录书目,选择个别回忆录进行研读。
第七讲 人物录选读(2学时):
选取清代科举录、缙绅录文献和民国职员录、同学录文献,进行研读。
第八讲 诗文集选读(2学时):
简介晚清民国诗文集目录,选取诗文集篇章进行研读。
第九讲 碑传选读(2学时):
介绍碑传集的情况,选取碑传文进行研读。
第十讲 笔记选读(2学时):
简介晚清民国笔记书目,选取少量篇章进行研读。
第十一讲 报刊选读(4学时):
介绍报刊的馆藏和数据库利用,选取报刊篇章进行研读。
第十二讲 英文文献选读(4学时):
选取少量英文著作、档案、报刊进行研读。
根据选课人数,每人承担一到两种文献的重要阅读,到时引导讨论发言。
阅读书目
中国近代文献选辑;
中国海关密档:赫德、金登干函电汇编,陈霞飞主编,中华书局,1990。
梁启超年谱长编,丁文江、赵丰田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清史史料学,冯尔康,沈阳出版社,2004
清史稿·选举志·职官志,赵尔巽等,中华书局,1977
胡适来往书信选,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民国史组编,中华书局,1979
越缦堂日记,李慈铭,广陵书社,2004。
近世人物志,金梁,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
庚子事变清宫档案汇编,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张佩纶家藏信札,上海图书馆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概述,陈恭禄,中华书局,1982。
傅斯年遗札,王汎森、潘光哲、吴政上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字林西报。
教师简介
韩策,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助理教授,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近期主要研究晚清政治史,科举史和中国近代法律史。曾出版专著《科举改制与最后的进士》(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荣获第八届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青年奖和第九届社科文献十大好书奖。合作整理《汪荣宝日记》(中华书局,2013)、《凌霄一士随笔》(中华书局,2018)。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清华大学学报》、《读书》等期刊发表文章十余篇。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网址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gICjvEDL3mIRNnjd-Png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