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检索: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学术资讯>>正文
讲座纪要 | 近畿五百里:清代畿辅地区的旗地与庄头
2020-11-29 15:27     (阅读: )

2020年11月20日晚,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定宜庄、邱源媛两位老师受邀来到深圳大学人文学院,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名为“近畿五百里:清代畿辅地区的旗地与庄头”的讲座。

蔡伟杰老师介绍前来的嘉宾

讲座开始,定老师先解释了“近畿”这一概念。“畿”就是京城,1644年满清入关后,将北京城分为内、外两城,形成了“内九、外七、皇城四”的城市布局。为安置八旗兵,清廷在以北京为中心辐射出的近五百里的地域范围内实行圈地,并设立了一套与中原传统农村地区相异质的制度架构。这些被圈占的土地按照所属对象可分为皇庄、王庄、官庄、旗地几种。其中皇庄归皇室私有,属内务府管理,王庄既不属于内务府管辖也不入国家册籍,且很难找到相关的土地籍册。而旗地为八旗官员所有,不许买卖但允许典押,其买卖直到清同治后才有所放松。

蔡伟杰老师介绍《近畿五百里》

而且,清军还将大量在东北耕作的兵丁、奴仆等带到关内,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分人群逐渐成为介于旗人与民人之间的边缘人群,以往的研究对他们的生活方式与族群认同等方面存在诸多空白与误区。譬如旗地的饮食问题:清军拥20万八旗军入关后,有10万八旗兵驻防北京,另10万在西安和江宁驻防,后来又在杭州增设驻军以便于粮食运输,产自浙江一带的饷米将通过大运河运往北京及附近地区,主要供应八旗旗地的饮食。因此,旗地的居民的饮食结构实际上以米为主,而非尽如满人的饮食传统。

讲座现场

接下来,定老师结合自己在北京顺义和河北鹰手营子的研究经历,向大家说明清代活跃于京畿,后因政治变动而湮没在历史洪流中的庄园旗人群体,并告诉我们可以“从制度史进入田野”,最好能将中央和地方档案、民间文献、口述访谈等多重证据结合起来。在缺乏家谱等资料的情况下,可通过询问行辈用字的口诀予以解决。此外,从物质文化史的角度切入,比如在鹰手营子,除了户口册,打鹰的工具、熬鹰的方法等都是值得发掘的方面。

邱源媛老师补充发言

作为补充,邱老师还介绍了自己对户口册问题的研究。户口册与家谱是两个不同的人口登记系统,户口册需要每三年对庄丁人口进行一次登记,属相、生辰等信息都记录在册,因此早期的户口册反映出的信息较为准确。清代官方对庄园人群的管理原则是“在档者为旗,不在档者为民”,档案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人们以个人身份加入八旗,因此一个家庭可能同时存在“旗人”和“民人”,这两种身份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且往往朝最有利的那种身份转变。在研究中,邱老师重点关注户口册问题对基层社会以及政府方针政策的影响。此外,2007年冬,邱老师开始了对北京顺义下坡屯村的调查,发现当地存在严重的因城市发展而导致原有的传统被连根拔起的状况,使得相关人、事、物的找寻变得相当困难,这也是研究进行中难以避开的挑战。最后,定老师还结合自己的口述经历,分享了自己的一些思考,讲座至此圆满结束。

 与会的同学

会后留影

原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深大历史研习社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JXwpW-xZ-VfENeXej5pVoQ

上一条:第四届“徽州文书与中国史研究”学术研讨会议程
下一条:第四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国学成果奖名单(附颁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