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检索: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学术资讯>>正文
讲座预告 | “事件 · 口述 · 记忆”工作坊第二场:周海燕、李里峰开讲
2020-08-04 15:25     (阅读: )

由南京大学学衡研究院、南京大学当代中国研究院主办,南京大学出版社协办的唤起的空间——“事件·口述·记忆”线上工作坊第二场即将于明天下午14:30拉开帷幕,敬请关注。


时间
2020年8月3日(周一) 14: 30—17:00

地点
bilibili直播22414927

主持
周晓虹(南京大学当代中国研究院)

主题三
史料、社会建构与行动:口述史的三重理论向度
主讲:周海燕(南京大学当代中国研究院)
主题四
个体如何记忆?——建构论之反思
主讲:李里峰(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与谈:袁光锋(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事件 · 口述 · 记忆”工作坊第二场简介




主题三


史料、社会建构与行动:口述史的三重理论向度

口述史兴起之后始终面临着信度与效度的巨大争议:以记忆为基础的口述是否值得信任?口述史究竟是对历史的回忆,还是今天建构的后见之明?存在强烈情感色彩和主观性的口述史料能够被当作“历史事实”来使用吗?个体经验对理解历史、理解社会的价值究竟如何衡量与评估?上述争议实际上是从三个不同的理论向度讨论口述史,即作为史料的口述史、作为社会建构的口述史和作为社会行动的口述史。在作为史料的向度上,口述史可以让无声者发声,印证、补充传统史料,并对有所偏向的史料形成抗衡乃至反动;在作为社会建构的向度上,口述史考察文本、叙事与话语实践的建构过程,洞察某些叙事类型和主题以及相关阐释的来龙去脉,理解作为文本的个体叙事“与其他社会力量是以怎样的方式发生交互作用”;在作为行动的向度上,口述史尝试理解“讲述自己的故事”的过程中,行动者如何通过故事分享、情感共鸣和认同形塑相互连接,在行动中“重组社会”。

主讲人简介周海燕,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暨当代中国研究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大众媒体与集体记忆研究、新闻理论与新闻业务等,著有《记忆的政治》《十处乡村、百年中国》等书,在《开放时代》《探索与争鸣》《南京社会科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





主题四


个体如何记忆?——建构论之反思


由于集体记忆/社会记忆研究的兴起和“建构论”话语霸权的形成,个体记忆的自主性乃至可能性成了一个需要论辩的问题。记忆的真正主体只能是个人,集体记忆则是一个隐喻的概念,须以个体记忆为载体方能存在和传承。集体记忆抹杀了记忆鲜活、质感、多元的本真特质,需要个体记忆来进行平衡。借助个体记忆及其负载的情感和意义,普通人可以对集体记忆、公共记忆进行“微抵制”,获得“微自由”。

主讲人简介李里峰,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暨学衡研究院教授。著有《中国政治的历史向度》《土地改革与华北乡村权力变迁:一项政治史的考察》《革命政党与乡村社会: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形态研究》等书,译有《历史学》《红雨》(合译)《政治哲学与幸福根基》《唤醒中国》(合译)等书,在《中共党史研究》《史学月刊》《历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当代中国研究院”

上一条:会议预告∣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近代中国审判与社会变迁研究” 开题报告会暨学术座谈会
下一条:讲座预告|分裂社会中的国家权力:来自晚清中国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