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为反思区域社会研究现有理论与方法,探究区域形成的动力与机制,讨论跨区域流动对区域社会的影响,推动不同区域社会研究学者群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将于2019年8月24-25日举办以“明清区域社会研究的省思”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

研讨会议程
时间:2019年8月24-25日
地点:复旦大学邯郸校区光华西主楼2001会议室
2019年8月24日(周六)
08:45 - 09:05 开幕式
主持人:樊树志(复旦大学历史学系)
开幕致辞:黄洋(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主任)
合影:全体代表
09:05-10:20 第一场
明清时代的政治与宗教
主持人:森正夫(名古屋大学)
评议人:陈宝良(西南大学)
樊树志(复旦大学):“肃杀之后,必有阳春”——“太平宰辅”申时行
范金民(南京大学):乾隆帝首次南巡地方备办迎驾事务实录——黄卬《乾隆南巡秘记》解读
周荣(武汉大学):历史之碎片心性之一体——明清佛教碑刻与佛教社会史研究方法论的反思
10:40-11:55 第二场
区域社会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主持人:范金民(南京大学)
评议人:贺喜(香港中文大学)
森正夫(名古屋大学):对地域社会论的反思
刘志伟(中山大学):区域研究视野的思考——基于“闽粤·海洋”研习营考察方案
张伟然(复旦大学):从历史地理角度做区域研究的学术支点
13:30-14:45 第三场
区域社会的比较研究
主持人:刘志伟(中山大学)
评议人:黄敬斌(复旦大学)
科大卫(David Faure)、贺喜(香港中文大学):在山西与华南之间:关于区域社会的思考
赵世瑜(北京大学):历史过程的“折叠”与“拉伸”——社的存续、变身及其在中国史研究中的意义
胡铁球(浙江师范大学):明清各地仓斗的形成机制
15:05-16:20 第四场
区域社会(一):江南
主持人:仲伟民(清华大学)
评议人:黄志繁(南昌大学)
李伯重(北京大学):“壶里乾坤大”:江南史研究长盛不衰的原因初探
陈江(华东师范大学):江南文化与文化江南——江南文化史研究的若干问题
张海英(复旦大学):明清政府对地方管理的多样性——以明清江南市镇中的“同知”与“通判”为视角
16:30 -17:45 第五场
区域社会(二):江南和华北
主持人:李伯重(北京大学)
评议人:饶伟新(厦门大学)
陈宝良(西南大学):明清以来的绍兴及其地域文化——兼及江南区域视野下之吴越比较
黄敬斌(复旦大学):清代秀水葛氏的族谱编纂与宗族构建——上海图书馆藏稿本《稚川族谱》研究
仲伟民、王正华(清华大学):作为区域的“华北”渊源及流变辨析
2019年8月25日(周日)
08:45-10:00 第六场
区域社会(三):东南
主持人:张海英(复旦大学)
评议人:连瑞枝(台湾交通大学)
杜正贞(浙江大学):明清时期东南山区的界址争讼
李仁渊(中央研究院):畬民之间:清代东南山区的族群界限与国家治理
巫能昌(复旦大学):从神谱来看中国东南民间道教法师仪式传统的形成——基于当代闽西道坛灵应堂的考察
10:20-12:00 第七场
区域社会(四):西南
主持人:赵世瑜(北京大学)
评议人:杜正贞(浙江大学)
连瑞枝(台湾交通大学):边疆与帝国之间:明朝统治下的“西南”区域及其人群
温春来(中山大学):矿业、移民与商业:清前期云南东川府社会变迁
唐晓涛(广西民族大学):从狼兵到新桂系:桂东南地方社会转型中的军事力量演变研究
麦思杰(暨南大学):仓储、会馆与市场机制的变迁——以康雍乾时期西江米粮贸易为中心
13:30-14:45 第八场
区域社会(五):江西
主持人:科大卫(香港中文大学)
评议人:温春来(中山大学)
黄志繁、张洪亮(南昌大学):科举、商业与文化:宋明以来地方家族的转型
饶伟新(厦门大学):同舟共济:清代漕运组织与军户家族——以江西赣州卫帮“谢陈廖船”为例
李平亮(江西师范大学):文化建构与社会实践:宋明以来许真君信仰的发展与演变
15:05-15:55 第九场
跨区域的纽带与机制
主持人:张伟然(复旦大学)
评议人:李仁渊(中央研究院)
刘永华(复旦大学):明代役法与一个跨地域网络的兴衰
段志强(复旦大学):南龙升格史:堪舆视野中的南方山川大势
16:05-17:30 圆桌讨论
主持人:刘永华(复旦大学)
引言人:李伯重 刘志伟 赵世瑜 范金民 陈江
主办单位:复旦大学历史学系
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复旦明清研究》2019年8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