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分析:当代中国史研究的方法论
2018年5月25日9时30分,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昌大学谷霁光人文高等研究院2018年第1期驻访教授——曹树基,在南昌大学人文楼A255进行了题为《细节分析:当代中国史研究的方法论》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南昌大学谷霁光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黄志繁教授主持。
本次讲座中,曹树基教授表示对于历史学的研究来说,分析材料的方法十分重要,并由此引出本次讲座的主题——《细节分析:当代中国史研究的方法论——以土地改革研究为例》。然后,曹教授向在场师生们介绍了自己近十载一直从事当代中国史的研究,也一直致力于县级档案的搜集、整理与研究,终于摸索出一套可称为“细节分析”的档案阅读方法,即一个看似平常的字词,或一个有点反常识的概念,都有可能导出一个不为人所知的事件与制度,从而修正既有的论述,或挑战流行的理论。
讲座中,曹教授强调将地方档案与高层文件结合,强调更多地搜集并研究“过程文件”而不是“结果文件”,故更强调“调解文件”与“司法文件”作为“过程文件”的重要性。紧接着,曹教授用“细节分析”的档案阅读方法带领大家研读了土地改革的相关资料,所读资料不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以下简称《土改法》)以及其他各种中共高层文件,更有地方档案馆所藏有关运动展开过程的各种文件,以及相关司法文件与调解文件。曹教授以《土改法》第12条规定为例,抓住其中的细节,对其中包涵的几个重要概念:原耕农民、田面权、田面权价格、租入、抽动等进行了详细分析。曹教授指出,《土改法》第12条的一系列概念之间,充满了张力——既包含中共高层对传统地权结构的认识,也包含中共高层对革命理想的追求,其间政策制定者故意忽略隐藏的“佃富农”阶层以凸显了反封建的主题。
在讲座的最后,曹教授对“细节分析”的档案阅读方法进行了简要总结。从资料中发现“反常识”、“反逻辑”之处就是“细节分析”的重要方法;“数据分析”是“细节突破”的重要方法;将中央文件与地方档案结合起来阅读,更多地关注“过程文件”而非“结果文件”,更多地关注“调解文件”与“司法文件”。指出“细节分析”不是史料碎片,而是“史料之眼”。
在场师生们深受启发。在提问环节中,曹教授与在场的师生们就土改的相关概念和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杨芳芳 供稿)
主讲简介:
基本情况:
曹树基,1956年生,江西鄱阳县人。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创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任香港科技大学社会学部田家炳访问学者(2008-2009年)及台湾中央研究院访问学者(2000年、2004年)。曾任台湾东吴大学历史系、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和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历史系客座教授。现为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和中国社会史学会常务理事。
研究领域:
(1)中国移民史与中国人口史;(2)环境史与疾病史;(3)社会经济史;(4)中国近现代史。
代表作品:
《中国移民史》第五卷、第六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鼠疫:战争与和平--1320-1960年中国的环境与社会变迁》,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版
《大饥荒:1959-1961年的中国人口》,香港国际时代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版
《石仓契约》,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YZ6vIPabHkvri9ii9nPx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