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检索: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图书出版>>正文
法史季荟 | 法律史新书十种(2023年夏季)
2023-08-29 16:27     (阅读: )

暑气蒸腾的夏日,心情也被滚滚热浪搅得烦闷。好在七月流火,连绵不绝的阴雨驱散了燥热难耐的酷暑。气温宜人,不妨就势钻进书斋,伴雨声,沐书香。现精选2023年4-6月出版且可网购的法律史相关新书十种,予以推荐。


1. [日]寺田浩明 著 王亚新 监译 《清代传统法秩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4月

 

 本书为日本著名法制史学者寺田浩明多年来研究中国法制史的集大成之作。作者从中国传统社会实际出发,借鉴西方近代法理论,总结了19世纪末以来中国法制史、社会史研究中各种论点,着眼于其中的法秩序,如诉讼、听讼、断罪等环节,考察了传统中国法的诸多面向,特别是清代中国的家族法、土地法、裁判制度与刑罚制度,总结了传统中国的契约与诉讼社会的特点。书中言必有据,理论深刻,将法史考察与法理分析巧妙融为一体,深入浅出地利用清代法律文献对各议题进行精辟的阐发,无疑是一本近年法制史研究的代表性著作。

 

2. [日]中山龙一;浅野有纪;松岛裕一;近藤圭介 著 王昭武 译 《法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年4月

 

 本书是以近代之后世界各国思想家、法学家为中心,对从古希腊到全球化时代的思想家、法学家进行全景式评介、通俗化解说的法思想通史。在内容上,本书以西洋法思想史为主,兼及东亚的法律文化与伊斯兰法,力图接近所谓“全球历史”这种法思想史的未来姿态。在结构上,摒弃同类著作中常见的对思想家、法学家进行目录式堆砌的模式,以法思想产生的时间为基本行文顺序,同时展现思想家、法学家所处时代的社会状况及其对前时代的问题和思想的继承关系两条主线,聚焦两条主线的交点,并明示超越时代的研究与问题意识的连续性或者相关性,对近3000年来的法思想的产生、传承和时代影响作了清晰、详尽的梳理。全书以思想家法学家的著作原文作为写作依据,同时充分参考吸收欧洲与日本既有的研究文献,学术视野宏大,理念先进,论述简明精当,深入浅出。

 

3. [法]让-路易·阿尔佩兰 著 朱明哲 译 《法国私法史:从大革命到当代》,商务印书馆2023年4月

 

本书以《法国民法典》的编纂、解释、修订为主线,讨论了法国私法在两个世纪内社会、经济、政治变迁中的发展历程。既是大革命的遗产,又是君权和父权思想的典型代表的《法国民法典》如“忒修斯之舟”,仅有一半条文仍保持1804年的原貌,却以惊人的同一性和延续性应对这两百年后完全不同的风俗人心和社会交往。这种稳定性和适应性背后,恰恰是法国私法理念从专制集权到自由个人主义,再到社会化的巨大转变。本书所讲述的历史,并不是一座供人景仰的纪念碑,而是一部活生生的《人间喜剧》,它生动再现了立法、判例、学说等法律渊源共同作用的过程,以及不同的人群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反复博弈的戏剧冲突。


4. [德]海因茨·默恩豪普特; [德] 迪特·格林 著 雷勇 译 《宪法古今概念史》,商务印书馆2023年4月

 

本书由马普法律史及法律理论研究所著名研究员海因茨•默恩豪普特(Heinz Mohnhaupt) 和世界知名宪法学家、前德国联邦宪法法院法官迪特•格林(Dieter Grimm)合著,已被翻译为多国文字。本书在丰富史料基础上考证“宪法”一词从古希腊到当代在不同时代用法的概念演变史,其中详细地阐述了从希腊词“Politeia”到拉丁词“Constitutio”, 从“Lex fundamentalis”到英、法文“Constitution”以及德文“Verfassung”和“Grundgesetz”的语义转变,然后历史地剖析“Konstitution”从启蒙时代到当代的意义转化,十分清晰地论述了作为基本法的宪法如何从启蒙法权观念发展成为实证宪法法律规范。该书对宪法学和政治学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献参考意义。该书对于我们梳理宪法古今概念变迁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宪法学和政治学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献参考价值。 

 

5. [德]爱德华•甘斯 著 黄钰洲 译 《自然法与普遍法历史》,商务印书馆2023年04月

 

本书由德国当代著名法学学者约翰•布劳恩耗时三十年根据19世纪德国著名法学家爱德华•甘斯现存所有“自然法与普遍法历史”讲座学生笔记整理而成。原书一经出版便被评价为是当今德国古典哲学研究领域的“巨大收获”(吕迪格•布伯纳语),是“所有从事黑格尔及其弟子研究之人的幸事”(米夏埃尔•帕夫利克语)。本书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黑格尔,也将带领我们认识爱德华•甘斯这位不应被遗忘的法学家,同时填补黑格尔与马克思之间一处重要的研究空白。


6. 张中秋 著 《中国传统法理法哲学论》,法律出版社2023年4月

 

本书是作者探索中国传统法理法哲学的论著。作者从法史中抽绎法理,用法理来解读法史,提出中国传统法理的核心是动态的合理正义观。动态的合理正义观是中国传统法的公平正义观,其内涵为道德、仁义、情理以及这三者的贯通,其原则是等者同等、不等者不等、等与不等辩证变动的有机统一,其目的是惩诫、弼教与成人,其意义是使人在本质和精神上达到像天地、自然那样永久的存在。这实际上是对世界有序性与创生性这一对立统一辩证关系的法律概括与表达,其哲学是贯通天、地、人、法的阴阳—道德文化原理。这是中国人固有的生命世界观和法律价值观,亦是中国传统法理法哲学的正当性和意义所在。

 

7. [美]苏成捷 著 谢美裕 尤陈俊 译 《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5月

 

本书是一部法律史领域研究性犯罪问题的经典之作。书中运用了唐代以来的大量法律史文献,聚焦清代社会中寡妇、娼优、雇工、乞丐等底层人物,用比较史的眼光对性行为管制、寡妇守贞、“光棍例”、“卖娼”等问题进行分析,还原真实案例,展现了微观视角下的平民婚姻,以及女性短缺、妇女歧视等现象。作者将性别史、法律史和社会史等不同研究进路熔为一炉,将性犯罪与法律问题进行宏观考察,探讨了清代对性行为和性观念的规制与引导。书中案例生动鲜活,人物形象立体丰满,语言流畅,展示了一个复杂且富于动态变化的中华帝国晚期社会。

 

8. 龙大轩 著 《重新认识中华法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3年5月

 

 本书综合百余年来的研究成果对中华法系进行重新认识,认为中华法系是一套涵盖古代中国法律之制度、思想和文化的知识体系,历经夏、商、西周的“礼•刑”时代,春秋战国、秦的“法•律”时代,汉到清朝的“礼法”时代,至清末“西学东渐”方始解体;曾经对日本、朝鲜、安南等国的法制进程产生深远影响。这一体系以“仁”为文化基因,将仁所统率的诸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人伦道德,以及“仁民爱物”“民胞物与”的自然道德,有机融入法律的各种因子之中,形成法律与道德协同发力的运行机制,引领法制建设始终朝着天理、国法、人情相统一的理想目标且歌且行。挖掘中华法系的经验智慧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重要举措,必能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提供充分的文化自信。

 

9. 朱腾 著 《六合为家:简牍所见秦县治理研究》,中西书局2023年5月

 

 贾谊之 《过秦论》云,“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西为宫”。那么,战国秦何以达成如此伟业?本书以秦县治理为核心论域,以简牍文献为研究之驱动力,尝试对此问题稍作解答。本书认为,秦的县制固然是一种地方行政制度,但更应被视为一种以官僚群体和法律为内在支柱、以官文书流转为表象的国家动员机制。由之,秦君得以高强度地凝聚各种人力、物力资源以践行其宏伟争霸蓝图,此正可谓 “战国”之政治、军事含义的集中体现。

 

10. [美]蓝德彰 著 吴艳红、姜永琳 编校 《“活法”:宋元明法律文化研究》,法律出版社2023年6月

 

 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具体而细密地分析了宋、元、明时期的法律制度与文化。法律有限,人之情理无限,制度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元代,成文法典缺失,这一时期的汉族士大夫采取了怎样的应对措施?政治和法律之间是怎样的关系?作者从具体个案入手,对这些问题予以了深入探讨。作者以“活法”描述中国古代的司法特点。“活法”并非随意的司法,而是将各种调整的措施程序化,是规范化、制度性的“活法”这一观点具有相当的启发性。

 

文章来源:【法律史评论】公众号

已是首条
下一条:推荐阅读文献:清代山东《孔府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