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检索: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图书出版>>正文
书讯 | 朱浒:《取法乎上:历史研究的问题感》出版
2021-12-11 17:37     (阅读: )

作者: 朱浒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21-10
定价: 85元

本书简介

表面平淡无奇、以往也没有受到太多注意的题目,也有可能在“高大上”的问题脉络之中找到一个不容忽视的位置,从而达到“取法乎上”的效果。本书由知名历史学者朱浒教授所著,剖析自身二十余篇论文的得失,向读者们进一步解读如何理解学术规范,提高治学水平。

“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在历史学成果不断涌现、历史研究内容日益细化的今天,历史研习者常会发出无题可做的感叹。但本书作者朱浒教授以其二十余年的治学经验告诉我们,历史研究仍大有可为,在研究历史时应始终坚持“取法乎上”,注重问题深度,拓宽题目的辐射面,而非一味求新。而要达致“取法乎上”的境界,在历史研究中培养和保持“问题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朱浒教授对“问题感”的解释是:始终以追问的感觉和思路来统率整个研究过程,在评估研究题目时,将之置于具体的问题脉络中来认识其研究价值,而非仅从宏观背景出发研究来判断其研究意义;在展开研究论述时,始终以提问和解答问题的论证逻辑来统领史实和史料,而非简单叙述事件的发生过程。本书选取了灾荒史、经济史和学科史三个方向的论文,其中无论是晚清义赈,还是近代经济史,抑或学术史的梳理、学科史的反思,都并非崭新之题,但读来却能令人广受启发,有耳目一新之感,就是得益于研究过程中的“问题感”。

以《江南人在华北——从晚清义赈的兴起看地方史路径的空间局限》一文为例,“义赈在中国救荒机制的传统序列中找不到合适的位置”是问题的源头,但作者此文用意却不止在于义赈的历史定位,而是要以此为引,反思地方史路径的空间局限,为地方史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对史料的分析,看到“丁戊奇荒”期间兴起的江南义赈虽然具备长时期、远距离、大规模等特点,且手段完备、组织严密,但就其发起群体和调用资源而言,此次义赈仍属江南传统地方精英的自发行动。而其数量可观的募捐成果,也并非来源于通常所认为的“民族—国家”意识,而是根源于江南社会的地方性认同,即通过“福报”观念的宣传,使华北地区与江南地区产生联系,从而激发江南百姓的捐赈热情。此次义赈过程中显示出的种种“福报”,又进一步强化了江南民众的地方认同感。在此基础上,作者对地方史路径的空间观提出反思,指出在地方史研究中应当“优先重视不同地方空间的互动关系及其作用,充分挖掘出自下而上的‘跨地方性逻辑’”,以“在地方史研究和整体性认知之间真正找到一条较为可靠的平衡途径”。

除了对具体问题的研究外,作者还选取了自己不同时期、针对不同领域所作的各类研究综述和学科史研究,以阐述在历史研究过程中如何贯彻“问题感”,对把握问题脉络、判断和利用以往的学术成果极富启发意义。在对学术史的梳理中,作者特别注意对时代背景和研究范式的把握,注重分析各类研究成果的核心思路和逻辑脉络,藉此挖掘新的问题和研究思路,并尽量规避以往研究成果中存在的局限性。此外,作者还对自己早期的学术综述《二十世纪清代灾荒史研究述评》进行了反思,指出本文只是对研究成果的简单分类和概括,在认识问题脉络上却存在着严重的不足。而直到今天,许多论文在进行学术史回顾时,还常常会出现这类问题。

借用朱浒教授自己的总结来说,虽然本书是一部论文集,但它并非是一些碎片化研究的堆积;虽然本书中的绝大部分论文都属于实证研究,但它们都贯彻了方法论层面的关怀;虽然这些论文从未附上时兴议题的骥尾,但它们从不缺乏求新求变的努力;虽然这些论文涉及的研究门类有限,但它们可以形成对话的范围并不狭隘。以此作为启发,在论文写作中坚持“问题感”,坚持“取法乎上”,最终能够达成的效果,大约也不会止于“得乎其中”吧?(文\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陈焯玥)

 

作者简介

朱浒,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历史学院常务副院长,清史研究所所长。兼任《清史研究》《河北学刊》《历史评论》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近代中国灾荒史、社会经济史、晚清史,代表作为《地方性流动及其超越:晚清义赈与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洋务与赈务:盛宣怀的晚清四十年》,另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目录

一、灾害史研究的路数

二十世纪清代灾荒史研究述评

食为民天——清代备荒仓储的政策演变与结构转换

李文海先生与中国近代灾荒史研究

中国灾害史研究的历程、取向与走向

二、从灾害史看地方性

整体性话语与地方性实践——中国红十字会起源的双重历史脉络

江南人在华北——从晚清义赈的兴起看地方史路径的空间局限

跨地方的地方性实践——江南善会善堂向华北的移植

“丁戊奇荒”对江南的冲击及地方社会之反应——兼论光绪二年江南士绅苏北赈灾行动的性质

三、经济与社会的交融

甲午战争以前清政府的铁路政策

晚清义赈与中国近代彩票的起源

从赈捐报效到义赈基金——轮船招商局十万两赈灾款项的来龙去脉及其意义

经元善——从旧式商人到新兴绅商的新陈代谢之路

四、经济史范式的反思

如何超越内发与外缘之争?——中国近代工业化起步进程的实践逻辑探析

《中国国债史》是一部经济史著作吗?——中国经济史学科发端问题再考察

二十世纪以来清代经济史研究的范式演变及其前景

五、美国中国史的系谱

盛世中的幽灵——评读《叫魂》

“范式危机”凸显的认识误区——对柯文式“中国中心观”的实践性反思

美国中国史研究的“后东方学”幽灵

六、清史研究的学术史

论晚清史研究的“深翻”

新修《清史》、清史工程与清史研究所

时代变革与清史研究的成长契机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近现代史研究资讯明清史研究 

网址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08wrdyfed3Mww4a4jCI9hw

https://mp.weixin.qq.com/s/LdCoLO7s3eYiH7LGDNrrvg

 

 

 

上一条:[新书速递] 杜建录主编:《西夏学论集》(2011-2020)
下一条:蔡万进、邬文玲主编:《简帛学理论与实践》(第一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