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检索: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图书出版>>正文
书单 | 2021年历史学新书(31)
2021-09-28 10:00     (阅读: )

 

 

史学研究公众号已有15万订阅者,2021年继续设立新书单栏目,推介本年度高质量的史学研究著作。另外公众号也常年推介新出版的高质量学术论文,期待各位学人的推荐与支持。word版论文一般收到后,经过简单的技术性审核、编排在一周内推送。已经授权其他公众号发布且标注了原创的论文无法推介。本期书单为2021年第31期新书单。

 

1

有为言之

 

定价:76

作者:程浩 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副标题:先秦“书”类文献的源与流

出版时间:2021年09月

 

本书所探讨的“书”是君臣在行政过程中发表的言论所形成的一类文献,它的体裁以记言为主,内容也大多是“政事之纪”。  “书”在先秦时期的流传处于以“类”相存的形态,篇目与文本并不固定。我们现在看到的《尚书》与《逸周书》是由先秦时期的某一种“书”类文献的选编本流传到汉代后整理编定的,因而它们并不能囊括先秦所有的“书”,其中的一些篇目也很难归入“书”的范畴。传世《尚书》、《逸周书》大约是由儒家选编本流传而来,至于清华简中的“书”则很可能受到了墨家传“书”的影响。“书”的选编本不仅在篇目上有所差异,其文本也在不断演变。这其中既有文献流传过程中简册散乱造成的自然演变,也有后人出于避讳、押韵以及趋近思想而作的主观改易。随着东周时期的官学下移,单篇流行的“书”类文献逐渐被民间学者搜集、选编为传道或教学用的选编本。而由于地域、家派以及偶然因素的影响,各种选编本对篇目的拣选也不尽相同。结合清华简中的“书”类文献提供的信息以及古书中的相关记载,可以大致还原“书”由史官对记言档案的不断整理、加工并经过流传过程中的不断增广历时成篇的过程。

程浩,1989年出生于山东巨野,历史学博士,现为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出土文献与先秦历史文化的研究。在《历史研究》、《中国语文》、《文物》《、文献》、《古文字研究》、《出土文献》、《简帛研究》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研究成果先后获第七届全国“史学新秀”奖一等奖、第二届李学勤裘锡圭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青年奖一等奖等奖项。

 

2

魏晋南北朝货币研究

 

作者:朱安祥 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21年09月

定价: 78.00元

 

本书选取货币铸造与发行、货币政策、货币流通与货币思想等四个中观层面作为研究视角,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货币问题展开多角度、全方位的综合考察。在深入剖析某一时期,甚至某一种货币的历史渊源、形态特点、流通规律等具体问题的同时,又尝试将其与背后的历史环境相结合,进而深入揭示魏晋南北朝长达近四个世纪的货币发展历程及其演变规律,终呈现出一个较为完整的、立体的货币发展史。

朱安祥,历史学博士,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国家文物局鉴定专家,中国钱币学会货币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项,省部级与教育厅规划课题多项,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

 

3

战国秦汉西南民族地理的格局与观念研究

 

作者: 孙俊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21-8

页数: 530

定价: 168.00元

 

本书以战国秦汉西南民族地理的格局与观念为研究对象,旨在详细梳理和研究族群演进格局、“华夷之辨”思想对族群空间建构影响的基础上,揭示民族地理观建构路径,阐明民族地理观与大一统多民族国家空间建构的关联。基于汉文史籍、汉译彝文史籍、考古、碑刻、环境考古等资料的梳理,文献分析、形象学、环境史、概念史等方法的使用,研究揭示:(1)战国秦汉西南族群演进具有区域性与族群性双重特征,且西南族群演进的“区域性多元一体”与中华民族演进的“整体性多元一体”已形成协同演进格局;(2)民族地理观与族群空间是大一统多民族国家空间建构的“一体两面”,多重格局民族地理观的建构过程同时是结构化、秩序化并表现有“差序格局”特征的族群政治地理空间建构过程;(3)民族地理观的建构是现实的族群演进格局,经典的“五方之民”族群认知模式,大一统多民族国家空间建构的需求共同作用的产物,反映着全国与区域间族群协同演进和大一统多民族国家空间建构态势。要之,本书尝试阐明民族地理观应是历史民族地理重要研究内容,初步建构了战国秦汉西南民族地理观的研究路径,强调了民族地理观在大一统多民族国家空间建构中的意义。

孙俊(1985-),男,云南泸西人,博士,云南师范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云南省“万人计划”入选者。主要从事西南历史民族地理研究,侧重探讨中国古代民族地理理论对西南族群演进、族群身份建构、王朝国家空间建构与国家认同的影响。近年来在《地理学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等CSSCI、SSCI期刊发表历史地理学方面的论文近30篇,出版专著、史料汇编共3部。相关成果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2项,中国历史研究院学术出版资助1项,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各1项,重要报刊转载、介绍5篇。

 

4

天山廊道军镇遗存与唐代西域边防

 

作者: 张安福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年: 2021-8

页数: 648

定价: 168.00

 

本书以地理环境为切入点,以军镇烽戍遗存调查整理为线索,对不同局势下,整个天山廊道军防体系在唐朝经略西域的进程中所发挥的具体战略作用进行了探讨。对道路交通,尤其是天山内部廊道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唐朝诸多保障吐鲁番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安全的战争,都是借助于天山内、外部廊道,与周边游牧部落等的合作进行的。全书以此为出发点,对天山廊道的交通进行了全方位的整理和研究。

 张安福,山东临沂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环塔里木历史文化资源调查与研究》首席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5

忽必烈潜邸幕僚形成研究

 

作者: 杜改俊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 2021-9

页数: 256

定价: 78.00元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之后代,在元代是与成吉思汗相并列的一位帝王;在中国的历代帝王中,忽必烈又常被排在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之列。他的伟大成就取得重要原因之一是他在潜邸时期组织了一个强大的幕僚班子。潜邸时的幕僚对忽必烈地位的取得、元前期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有很大影响。本书考证了90多位潜邸时的幕僚成员。其中有元代大理学家许衡,文学家郝经,金代状元李俊民、王鹗,畏吾儿人 “廉孟子”……他们一个个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赓续为大元帝国的建立发展做出了不凡贡献,本书从蒙汉双方文化特点出发,探寻了他们进入王府为幕僚的具体途径及原因,对这些幕僚成员的贡献给予客观的总结评价。

杜改俊,山西吕梁人,文学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学、中国戏曲文学、民族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在《文学遗产》《文艺研究》《民族文学》《红楼梦学刊》等刊物发表文章50余篇,出版专著、编著10余部,主持参与校级、省部级及国家课题多项。为博士、硕士研究生与本科生开设《中国戏曲研究》《元曲选》《中国古代文学史》等十余门课程。2000年至2011年在山西省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工作期间曾任中文系主任,文学院副院长、院长等职务。

 

6

道统、治统与科技

 

作者:刘溪 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

时间:2021年09月

定价: 78.00元

 

在中国历代帝王中,康熙帝拥有“皇帝科学家”的美誉。他对科技、尤其是西方科技的深入掌握和充分利用,在中国帝王中可谓前无古  人、后无来者,使之成为明末清初“西学东渐”中身份地位最为特殊的关键人物,对清初科技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康熙帝为何如此崇尚西方科技?这是一个虽然已有诸多研究成果、然而至今未得确解的问题。本书认为,在康熙帝身上一直存在着一个矛盾,即他一方面对西方科技苦心钻研、大加利用,另一方面又将宋明理学奉为圭臬,终生服膺。很显然,这些研究并没有将西方科技纳入到康熙帝的信仰体系与知识体系当中进行考量,即没有意识到:在康熙帝那里,科学与儒家理学、西方科技与儒家“道统”并不矛盾;恰恰相反,西方科技正是他维护道统、巩固皇权的一种有效工具。

刘溪,女,山东大学哲学博士,现任教于山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哲学与科学、科技与社会。

 

7

梁启超:东亚文明史的转换

 

作者: 狭间直树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东亚文明史的转换

出版年: 2021

定价: 64.00元

 

《梁启超:东亚文明史的转变》一书,是日本著名中国近代史学者狭间直树教授关于梁启超的系统研究之作。《梁启超:东亚文明史的转换》叙述了梁启超戊戌政变后流亡日本期间的思想变化与活动实践,从创办《清议报》到主笔《新民丛报》,从鼓吹立宪到志在“新民”。全书有着十分清晰的时间线,对梁启超各时期的文章所反映的思想做到了恰如其分的还原,并将其置于近代东亚文明的转变这一框架下进行分析,揭示了梁启超这一时期思想的变化以及他的办报活动对近代中国的巨大影响,彰显了梁启超在东亚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狭间直树, 1937年生于日本兵库县,日本京都大学名誉教授,日本孙文纪念馆名誉馆 长。治学范围广泛,尤其擅长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及国民党革命时期政治思想、民众运动史的研究。著有《日本早期的亚洲主义》《五四运动研究序说》《中国社会主义的黎明》等书。自1978年以来长年主持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中国近代史共同研究班,编有《梁启超·明治日本·西方》等书。

 

8

横滨中华街

 

作者: 韩清安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副标题: 一个华人社区的兴起

出版年: 2021-9

页数: 284

定价: 72.00

 

《横滨中华街(1894-1972):一个华人社区的兴起》是第一本关于中国移民在日本的历史的英文专著。它关注的是日本港口城市横滨的人口从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到1972年及以后中日关系正常化期间的转变。韩清安讲述了一个看似矛盾的故事,即在战争与和平时期,中国移民如何在一个单一民族国家中找到一个持久的位置。这一研究对中日身份认同的建构和中国移民定居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它利用当地报纸、中日两国政府的记录、回忆录,以及直接从横滨居民口中采集的信息,在中日关系的背景下,讲述了一个常见的中华民族建设的故事。但它以现有作品为基础,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向非精英阶层的横滨华人,这些人庇护了革命活动人士,并成为他们宣传的民族主义的听众。作者还强调了这些中国人的民族身份和地方身份之间的矛盾,他们自称为横滨人(hamakko),但没有声称自己是日本人,也没有否认自己是中国人。他们在横滨丰富多样的国际化历史中所扮演的历史角色,可以让我们洞察未来更具包容性的日本文化。

[美]韩清安(Eric C.Han),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市,美籍华裔历史学家,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系博士,现任威廉玛丽学院历史系副教授。研究领域为日本近代史、移民史。目前正在研究泛亚洲主义与日本战前民主制度。

 

9

北京的人力车夫

 

作者: (美) 史谦德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1920年代的市民与政治

原作名: Rickshaw Beijing: City People and Politics in the 1920s

译者: 袁剑 / 周书垚 / 周育民

出版年: 2021-10

页数: 392

定价: 88.00

 

1920年代,革命、战争和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了混乱。与这场巨变相关的许多重大事件都发生在城市中。被铁路、电报、共有的城市心态捆绑在一起的广州、上海、北京等城市,形成了一个竞技场,市民们对当时的一些大问题争论不休——寻求社会和谐与国内和平、保卫人民和国家主权、追寻一个独特的现代中国社会。人们卷入了这些冲突,因为他们知道,军阀的来来往往、抗议者的游行、知识界的言论、工厂的开闭都有可能改变他们的生活。  史谦德检视了1920年代的北京居民如何应对由流动的士兵和政客,以及思想、资本、技术的剧烈运动所造成的变化,剖析了北京这座历史悠久的都城。通过考察人力车夫、警察、工人、僧人等群体的政治经历,史谦德揭示出时代的力量是如何被普通人深刻感受的。这幅二十世纪初期中国城市社会的群像,强调了经过群众运动、集体政治以及混合了戏剧、示威活动、报纸和茶馆社交的城市文化训练后的普通市民日益成长的政治成熟度。令人惊讶的是,在吸收新的生活、工作和政治参与方式的过程中,旧社会中的很多东西都被保留了。一切似乎都变了,但一切似乎又都没变。经过动荡的年代,北京在地方和大众政治的基础上架起了一座桥梁,将行会和士绅精英的传统世界与社团主义和干部的现代世界连在了一起。

史谦德(David Strand),美国狄金森学院查尔斯·A.德纳(Charles A. Dana)政治学教授。1979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著有《北京的人力车夫:1920年代的市民与政治》《未竟的共和:近代中国的言行表率》等。

 

10

1927:生死转折

 

作者:金冲及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09月

定价: 42.00元

 

1927年,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面临着一次生死大考……革命的成败仰仗军事、经济、政治与社会因素的动态组合,从合作到破裂,各方势力如何抉择?中共如何绝地求生?党史专家金冲及九旬回望风雨如磐的大革命年代。

金冲及,男,1930年出生,上海人。著名的中国近代史和中共党史研究专家。原中国史学会会长。  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历任复旦大学团委书记、教务部副主任、教学科学部副主任,文化部政策研究室研究人员,文物出版社副总编辑,中央文献研究室常务副主任、研究员。第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

 

11

古代日本皇亲制度研究

 

作者: 章林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21-9

定价: 98.00元

 

本书主要对日本从飞鸟时代王权的成熟至平安时代古代天皇制的终结这段历史时期的皇亲制度作系统的研究。一方面,在纵向上全面分析不同时期皇亲与古代天皇制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古代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在横向上系统考察与皇亲相关的皇位继承制度、叙位制度、任官制度、封禄制度、婚姻制度、赐姓制度以及斋王制度,并探讨这些制度与古代天皇制之间的关系。在考察古代日本皇亲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本书也尽可能地关注古代中日两国皇亲制度的异同。

章林,北京联合大学。

 

12

被抹去的历史

 

作者: [哥伦比亚] 玛丽萨·拉索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巴拿马运河无人诉说的故事

原作名: Erased: The Untold Story of the Panama Canal

译者: 扈喜林

出版年: 2021-10-15

页数: 328

定价: 78.00元

 

巴拿马运河一直被视为美国在20世纪的辉煌成就:凭借在政治、经济和技术上的现代性,美国征服并改造了恶劣的自然环境,成为西方“先进文明”治理的“落后地区”的标杆项目。然而这一文明与技术的成果更像是修辞上的胜利:在“西方文明论”盛行的年代,美国为了确立占领巴拿马运河的合法性,成功地将拉美这个民主政治先驱之地描绘成不开化的野蛮大陆,抹去巴拿马文化和政治上的现代性,将这个先进富饶的商贸王国塑造成贫穷落后的蛮荒之地,将殖民、破坏和侵占美化成“文明”的救赎。  历史学家玛丽萨·拉索根据大量未经披露的原始档案资料和私人回忆,还原了一个被美国商业和政治野心抹去的世界,描述了运河区真实的日常生活图景,并记录了美国在管理上的诸多失败之后,如何强制迁移城镇和居民,改换运河区景观,将破碎、失败与背井离乡的绝望留给了巴拿马。  巴拿马运河不仅是工程与技术的炼金术,更是美国展现自己神力的试验场;它揭示了西方中心主义如何将世界分裂、建构成发达文明的“西方”和落后蛮荒的“非西方”,而这一虚构的观念又如何统治了现代世界。

玛丽萨·拉索 (Marixa Lasso):哥伦比亚国立大学历史教授。哈佛大学哈钦斯非洲和非洲裔美国人研究中心研究员。

 

13

美利坚的民族

 

作者: [美]科林·伍达德(Colin Woodard)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副标题: 一部北美地区文化史

原作名: American Nations: A History of the Eleven Rival Regional Cultures of North America

译者: 邓德东

出版年: 2021-9

定价: 79.00元

 

自由意味着什么?公共生活中宗教所扮演的角色是什么?成为一个美利坚人代表着什么?  为何美国人对这些极其基本的问题见解截然不同?历史学家、获奖记者科林·伍达德认为,原因在于北美大陆的居民其实是由十一个民族构成的,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几个世纪之前;北美大陆被拥有不同宗教信仰、政治理念和人种特征的人殖民,他们创造出的区域文化自一开始就相互抵牾。从南方腹地到远西地区,从新英格兰到新尼德兰,每个民族坚持自己的独特理想直至今日,其结果可反映在美利坚合众国的建立中。  从美国独立战争到南北战争,再到最近的总统大选中地图所呈现的“红-蓝”之别,伍达德为美国的多重身份提供了富有革命性和启发性的观点,展现了其多重身份之间的冲突如何打造了美国的过去,并将如何影响美国的未来。

科林·伍达德(Colin Woodard),美国作家、历史学家、获奖记者,曾从50多个国家和六大洲发回新闻报道,目前担任《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和《高等教育纪事报》的通讯记者。伍达德创作了《龙虾海岸》(The Lobster Coast)、《海盗共和国》(The Republic ofPirates)、《海洋尽头》(Ocean’s End),他的作品曾发表在《经济学人》《史密森杂志》《旧金山》《纪事报》《华盛顿邮报》《新闻周刊》《每日野兽》等数十种出版物上。现居缅因州波特兰市。

 

14

纳粹与书

 

作者: [瑞典]安德斯·莱德尔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副标题: 追寻被掠夺的历史记忆

原作名: The Book Thieves: The Nazi Looting of Europe's Libraries and the Race to Return a Literary Inheritance

译者: 朱慧颖

出版年: 2021-8

页数: 328

定价: 66.00

 

在纳粹党执政的十余年间,为了从思想上战胜并毁灭“帝国敌人”,建构德意志帝国的正当性与不败神话,一场组织缜密的偷书计划席卷了全欧洲——从大西洋岸到黑海边,自阿姆斯特丹、巴黎、罗马、塞萨洛尼基到维尔纽斯,所有文化、出版重镇被洗劫一空。  半个世纪后,记者、非虚构作家安德斯·莱德尔穿行欧洲大陆,追踪这段鲜为人知的文化掠夺与歼灭行动,结合回归行动者的证词与历史文献,尝试为我们揭露“二战”中这桩悬而未决的罪行,还原那些被抹去、被窃取、被湮没和被篡改的历史记忆。

安德斯·莱德尔,1982年生于瑞典延雪平省,记者、编辑和非虚构作家。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文化掠夺为主题,出版《掠夺者》《纳粹与书》,广受赞誉,已被译成21种语言。

 

15

在病毒中生存

 

作者: [美国] 苗德岁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副标题: 一种进化论的解释

出版年: 2021-10

页数: 175

定价: 39.00元

 

病毒自古以来使人类备受侵扰,但事实上,我们就生活在病毒舞动的海洋中,它们像蜜蜂一样在不同生命体之间穿梭,拖着基因片段,嫁接着DNA,传递着遗传物质……病毒对于生命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在中古英语里,“病毒”一词的含义一方面是具有毁灭性的毒素,另一方面又是创造生命 的物质。而现代科学研究发现,这一古义竟然千真万确。著名古生物学家、科普作家苗德岁以科学严谨、妙趣横生的语言为我们呈现病毒毁灭与创生的双重性质,讲述人类历史上数次“破解”疫情的惊心动魄的故事,揭示了病毒与人类“相爱相杀”协同进化的奥秘。

苗德岁,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理学硕士,美国怀俄明大学地质学、动物学博士,芝加哥大学博士后。堪萨斯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暨生物多样性研究所荣休教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客座研究员。1986年获北美古脊椎动物学会罗美尔奖,是亚洲首位获得该项殊荣的古生物学家。

 

16

身份政治

 

作者: [美] 弗朗西斯·福山

出版社: 理想国|中译出版社

出品方: 理想国

副标题: 对尊严与认同的渴求

原作名: Identity: The Demand for Dignity and the Politics of Resentment

译者: 刘芳

出版年: 2021-10

页数: 244

定价: 68.00元

 

在本书中,福山沿着三十年前《历史的终结?》一文开启的思考路径,围绕当今的身份政治为政治秩序带来的威胁,阐述了何为身份,以及我们该如何应对它导致的政治撕裂。作者从观念史和政治史两个维度展开论述,溯源苏格拉底灵魂三要素的希腊哲学传统,历数卢梭、斯密、赫尔德、黑格尔等思想家有关尊严的观念,漫谈民族主义、宗教和西方左右翼的消长兴衰,纵论阿拉伯之春、反移民浪潮和民粹主义兴起等当代政治议题,比较身份政治表现于世界各地的异同。他提出,身份不是当代政治催生的新鲜事物,它扎根于人类灵魂中的激情、对尊严的渴求与个体独有的生活体验,随着经济现代化与社会的快速变革而兴起,取代旧的社群形式,成为人们赖以争取承认的方式;它不是恒定之物,也并非必定导致社会的分裂。

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日裔美籍学者,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现任美国斯坦福大学弗里曼斯伯格里国际问题研究所奥利弗·诺梅里尼高级研究员,此前曾任教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尼兹高等国际研究院、乔治·梅森大学公共政策学院,曾任美国国务院政策企划局副局长、兰德公司研究员。著有《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信任》《政治秩序的起源》等。曾三次入选《外交政策》“全球百大思想家”。

17

THE POETRY DEMON

 

作者: Jason Protass

出版社: The University of Hawaiʻi Press

副标题: SONG-DYNASTY MONKS ON VERSE AND THE WAY

出版年: 2021-7

页数: 352

定价: USD 68

 

Chinese Buddhist monks of the Song dynasty (960–1279) called the irresistible urge to compose poetry “the poetry demon.” In this ambitious study, Jason Protass seeks to bridge the fields of Buddhist studies and Chinese literature to examine the place of poetry in the lives of Song monks. Although much has been written about verses in the gong’an (Jpn. kōan) tradition, very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large corpora—roughly 30,000 extant poems—composed by these monastics. Protass addresses the oversight by using strategies associated with religious studies, literary studies, and sociology. He weaves together poetry with a wide range of monastic sources and in doing so argues against positing a “literary Chan” movement that wrote poetry as a path to awakening; he instead presents an understanding of monks’ poetry grounded in the Song discourse of monks themselves.  The work begins by examining how monks fashioned new genres, created their own books, and fueled a monastic audience for monks’ poetry. It traces the evolution of gāthā from hymns found in Buddhist scripture to an independent genre for poems associated with Chan masters as living buddhas. While Song monastic culture produced a prodigious amount of verse, at the same time it promoted prohibitions against monks’ participation in poetry as a worldly or Confucian art: This constructive tension was an animating force. The Poetry Demon highlights this and other intersections of Buddhist doctrine with literary sociality and charts productive pathways through numerous materials, including collections of Chan “recorded sayings,” monastic rulebooks, “eminent monk” and “flame record” hagiographies, manuscripts of poetry, Buddhist encyclopedia, primers, and sūtra commentary.  Two chapter-length case studies illustrate how Song monks participated in two of the most prominent and conservative modes of poetry of the time, those of parting and mourning. Protass reveals how monks used Chan humor with reference to emptiness to transform acts of separation into Buddhist teachings. In another chapter, monks in mourning expressed their grief and dharma through poetry. The Poetry Demon impressively uncovers new and creative ways to study Chinese Buddhist monks’ poetry while contributing to the broader study of Chinese religion and literature.

Jason Protass is assistant professor of religious studies at Brown University.

 

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 史学研究 2021年9月27日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3pDBQm97yu6Tzo2-ZG6llg

 

上一条:新书 | 子藏·儒家部·论语卷(全一百八十二册)
下一条:书讯 | 蒋宝麟《清末学堂与近代中国教育财政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