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锡瑞(Joseph W. Esherick)
译者:石岩
校: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编辑部
出版社: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09
页数:452页
ISBN : 978-988-237-224-5
本书简介
延安是中国的「革命圣地」,也是曾经的中共陕甘宁边区首府所在地。1935年至1947年,中共中央在这里推行的一系列政策和实践确立了整个毛泽东时代的坐标系,令陕北成为中国革命的「摇篮」。陕甘革命圣地的建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美国著名史家周锡瑞以三十余年心血倾力研究,对其间历史的必然走向与时势转换的偶然因缘提出深刻的洞察。他广泛搜集同时代的文献、亲历者的回忆录和口述访谈等资料,并多次前往历史现场实地考察,从不同角度观察清代以来这一地区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力量的此消彼长;对关键人物在历史关口的大小抉择给予客观之认识与同情之理解;并「以扎实的研究和强有力的叙事」,解析革命圣地之所以能够出现的种种机缘、意外与偶然,和共产革命如何在「一系列因缘际会的长期过程」中生长起来。
作者简介
周锡瑞(Joseph W. Esherick),1942 年生,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荣休教授,毕生致力于中国近代史、革命史等领域的研究,其代表作《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曾获美国历史学会费正清奖和亚洲研究学会列文森奖,另有《叶:百年动荡中的一个中国家庭》、《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等多部影响深远的著作行世。
推荐语
周锡瑞是一位实事求是的杰出史学者,他的《意外的圣地》为「历史的偶然性」(contingency)提供了一个精彩的诠释。
─金耀基(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社会学荣休讲座教授)
周锡瑞研究辛亥革命和义和团运动后,又以地方社会经济史的角度观察和分析1940年以前陕北地区的革命史,而且把视野推到清初的李自成起义和清中叶的回民起义,认为陕北共产革命迥非单纯内部结构的必然产物,而是不同层次内外因的复杂互动,而且充满历史偶然性。要不是毛泽东在1936年偶然看到关于陕北共党力量的报道而决定前往会师,陕北革命可能胎死腹中,陕北也决不可能成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革命的总指挥部,更不可能成为今天红色中国的革命圣地。周锡瑞的地方研究清楚揭示,宏观和短时段中国革命史的研究,存有简单化历史和历史必然性的陷阱。其流畅的历史叙事,建立在扎实的史料基础上,更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
─陈永发(中研院院士)
周锡瑞教授是美国知名的中国现代史家。自1960年代至今,他的学术生涯和研究兴趣,一直都环绕着中国革命史。从寻找20世纪初两湖地区革命的渊源,到探析清末民初山东及华北的义和团与农民革命, 再到本书所聚焦的20世纪西北地方的共产革命,从不同的层面对中国社会革命做了深入的分析。本书集中研究的是西北陕甘宁边区,包括后来成为「圣地」的延安。作者运用了大量的中央和地方档案,也走访多个县和村,本书可以说是档案研究及田野考察结合的成果。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许多中国史家认为共产主义在中国兴起有其必然性,是历史发展的规律;而以贫瘠农民为背景的西北正正是共产主义的温床,孕育延安圣地。本书作者持不同看法,认为历史发展中有很多偶然性,造成意料之外的结果。作者没有提及的另一个意外,是共产中国崛起于最贫穷的地区,百年之后竟把中国建成世界强雄,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体。这也是许多史家的意料之外吧!
─梁元生(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前院长、历史系研究教授)
在中国有很多「革命圣地」,但没有一个地方像延安那样,既是失败的苏维埃革命的救命之所,也是中共通向1949年胜利之路的起始之地。许多年来,人们高度重视中共是如何从延安出发走到北京的,却很少人关注过一个问题:为甚么当年所有苏区都已不复存在,陕北却还残存着这样一块恰好可供中共中央落脚的苏区?周锡瑞教授的大作很好地解答了这个问题。
─杨奎松(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周锡瑞教授此著以扎实的材料和强有力的叙事,呈现了中国革命史中的偶然性─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确是「意外的圣地」。其历史源流、特质与运作方式,及形塑了今日中国的种种遗产,在周锡瑞笔下均有精彩纷呈的剖析。
─齐慕实Timothy Cheek(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研究院金庸讲座教授)
延安并不是毛泽东「长征」的目的地。红军彷徨四方之后,历尽艰辛走到陕北,得到了延安这座小城。稍微冷静地思考一下就会理解,陕北地瘠民穷,容纳众多红军士兵难处极多,不可能是中共中央最后的栖身之所。那么,延安后来为何成为了革命圣地?长期被掩埋的陕北革命家的心声,越过三十年时光,经周锡瑞教授的介绍,终于复苏。
─石川祯浩(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教授)
目录
中文版序
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近现代史研究资讯2021年9月1日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zKbixK-gJLfxYSV_19Q3X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