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检索: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图书出版>>正文
新史学荐书212 | 常建华《日常生活的历史学: 中国社会史研究三探》
2021-08-01 10:17     (阅读: )

《日常生活的历史学: 中国社会史研究三探》

(常建华 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关于本书

本书是作者近年中国社会史研究的最新成果,旨在探讨如何从生活的视野认识社会。第一部分,主要进行学术评述,总结了 2007—2016 年中国社会史研究理论与实践上取得的进展,对于如何开展日常生活史研究,从多角度加以探索。第二部分,论述明清时期的日常生活,其中关于明代的研究主要使用族规家训,讨论宗族制度对于族人生活的影响,折射出社会发生的变化关于清代的研究则利用笔记与刑科题本呈现城市生活、乡村生活。


关于作者

 常建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社会史学会会长。研究方向为中国社会史、明清史。独著《宗族志》《社会生活的历史学》《明代宗族研究》《朝鲜族谱研究》《清代的国家与社会研究》《乾隆事典》《观念、史料与视野》《宋以后宗族的形成及地域比较》《新时期中国社会史学》《清朝大历史》《中国古代女性婚姻家庭》《中国古代岁时节日》等书,主编《宋以后的宗族形态与社会变迁》《中国社会史经典精读》《中国日常生活史读本》《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分省辑刊》《中国城市社会史名篇精读》《中国乡村社会史名篇精读》《中国日常生活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等书,合编《日常生活视野下的中国宗族》《中国历史上的日常生活与地方社会》等书。

目录

社会史研究的最新发展趋势(代序言)

第一章 新世纪的中国社会史研究

第一节 开放与多元:中国社会史理论探讨与学科建设

一、历史人类学与区域社会史

二、日常生活史与文化史

三、民间文献与社会史史料

四、社会史学科建设

第二节 综合·家族·群体:社会史的断代与社会结构研究

一、断代性研究

二、婚姻家庭、家族宗族

三、社会分类与结构

第三节 城乡·信仰·习尚:社会空间与社会生活研究

一、城市、乡村与社区

二、民间信仰与宗教生活

三、礼俗与社会习尚

四、人口与社会保障

第四节 生态·医疗·区域:社会史的跨学科与整体研究

一、生态环境、水利社会

二、法制社会史

三、着眼于区域整体的社会史

结语

第二章 日常生活史研究的视野

第一节 中国社会生活史上生活的意义

一、中国社会生活史研究的兴起

二、建立以人为中心的历史学

三、生活史研究带来的新视角

第二节 日常生活史与社会文化史

一、西方新文化史中的日常生活

二、中国文化史与社会史的对接

三、中国社会史与历史人类学

四、结语:日常生活史应当成为中国社会文化史研究的基础

第三节 历史人类学应从日常生活史出发

一、历史人类学主张以日常生活史为基础

二、西方具有日常生活史特色的历史人类学研究

三、中国历史人类学实践中的日常生活史

四、结语

第四节 国外与台湾日常生活史研究的启示

一、欧美日常生活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二、国外和台湾中国日常生活史的研究

三、国外和台湾学者日常生活史研究的启示

第五节 徽州文书的日常生活史价值

一、引入日常生活的概念全面认识徽州文书

二、以往利用徽州文书的生活史研究

三、徽州文书日常生活史研究的未来性

第三章 明代宗族与日常生活变迁

第一节 元明时期义门郑氏及其规范的社会影响

一、义门楷模

二、族规典范

三、社会影响

四、结论

第二节 儒家文明与社会现实:明代霍韬《家训》的历史定位

一、霍韬《家训》制订的过程与基本内容

二、霍韬《家训》保家的核心思想

三、霍韬《家训》的思想来源与现实应对

四、结语

第三节 “日常生活”看晚明风俗变迁——以山西洪洞县为例

一、风俗变迁下的生活史

二、家族应对风俗变化折射的生活史

三、晚明洪洞日常生活的属性

四、余论

第四节 明代日常生活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一、明代生活史研究的历程

二、明代日常生活史研究的主要领域

三、明代日常生活史研究的前瞻

第四章 清代城市生活与笔记的价值

第一节 盛清扬州的城市生活——以《扬州画舫录》为中心

一、清前期的扬州城市空间

二、园林与城市生活

三、食衣住行

四、画舫与游乐

五、戏曲欣赏

六、文人雅集与文物鉴赏

七、结

第二节 盛清吴中社会生活的图景——清人笔记龚炜《巢林笔谈》的社会史资料价值

一、吴中社会

二、吴中风尚

三、灾疫下的吴中

四、结语:笔记的社会史资料价值

第三节 盛清吴中士人生活的写照——清人笔记龚炜《巢林笔谈》的生活史资料价值

一、政治态度

二、绝意科举

三、文化生活。

四、家族关系

五、结语:笔记的生活史料价值

第五章 清代乡村生活与刑科题本的价值

第一节 河南

一、资料说明与人口、婚姻、家庭分析

二、农商生计与日常生活诸侧面

三、生产生活中的借贷与雇佣

四、结语

第二节 山西

一、资料说明与人口、婚姻、家庭分析

二、从骂人看生活特性

三、移民外省谋生

四、店铺生计与日常生活

五、结语

第三节 江西

一、生命:人口、婚姻、家庭与宗族

二、生计:农、工、商与多种经营

三、生态:生活山水间

四、结语

第四节 江苏

一、人口、婚姻与家庭分析

二、多样性的生计

三、借贷、租赁、典卖土地与雇佣

四、结语

第五节 清朝刑科题本与新史学

一、经济社会史研究的成绩

二、社会史转向

三、生活史以及多元研究的探索

四、结语

后记

社会史研究的最新发展趋势(代序)

近年来,海内外的社会史研究在取得进展的同时,寻求着某种突破。有如下研究趋势值得我们关注。

一、社会史与全球史

如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阻挡,对全球化历史溯源,我们看到15世纪以后由于海上交通的空前发展,地球上东西方及各大陆之间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密切交往,逐步打破了世界各民族、国家和地区间的闭塞或半隔绝状态,世界渐渐连成一个整体。

全球化带给人们对于历史认识的新思考。德国社会史学家于尔根·科卡提出,至今最后一次的,现在最高涨的热潮是历史科学向跨民族的世界历史或全球史的开放。什么是“我们的历史”,这一观念由此改变了。民族维度并没有消失,跨民族的维度在我们的经历与期望中,在我们的自我理解中与行为空间中的分量加重了。他认为,首先,我们在社会史研究中也应该加深对空间的思考、将界限作为研究专题,把民族国家之间的划界当作史实问题来研究,而不是简单地预定为史实。其次,比较研究,即系统地寻找相同与相异之处,是历史学者超越民族史的最佳途径。最后,关于“西方与其他”的专题。于尔根·科卡强调对全球史研究的开放,能够给社会史研究带来新的机遇:它能迫使社会史学者,用对外部因素、广泛的交织、跨民族冲突与共生关系的关注,来补充他们在社会内部动力范畴内作出的习惯解释。

美国学者彭慕兰探讨了全球史(世界史)与社会史的关系,他提出可以把社会史分成日常生活史(劳动、饮食、育儿、恋爱、退职、残疾等)、大规模社会组织史(如国家社会关系、阶级构成、种族关系)、社会运动史(或认为推动社会变化的历史)三个部分,“世界史应当从具有浓厚社会史成分的不断发展的研究计划中、从宏大的社会史思维中吸收很多东西”。综合社会史研究成果建立与世界史的联系,对于彭慕兰提出的理论至关重要。

就中国史而言,明代社会的重大变迁出现在16世纪也不是偶然的,恰恰与中外贸易开展,中国商品大量出口,海外白银大量流入息息相关。明朝不断尝试赋役征收折银,从宪宗成化时代开始到神宗万历实行一条鞭法制度化,明朝赋役征收折银化的过程与风俗变化的阶段符合。资料与研究表明,成化时期是明朝社会风尚趋变的时期,中经正德嘉靖之际的变化提速,至万历时期风尚奢华蔚为大观。白银货币化对社会经济结构变迁影响重大,将社会各阶层卷入市场之中,使得新的经济成分增长,社会各阶层的商业性行为显著。明代社会风俗的明显变化与日常生活中白银的流通和使用有关,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海外白银大量流入所造成的。然而白银在明清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使用程度与作用究竟怎样,看来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赵世瑜教授对华北区域社会史研究有新的设想。他认为,无论是在世界史还是在东亚史上,16世纪都是一个重要的时代。正是在这时,明朝深为“北虏南倭”问题所困扰。学界以往对明代“北虏”问题的解释框架,基本上局限于传统的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冲突史及明蒙关系史。在与其相提并论的“南倭”问题得到新的解释并被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海洋贸易史框架后,对“北虏”问题的认识变化依然不大。事实上,在长城沿线发生的、以明朝和蒙古为主角的一系列事件,同样是全球史时代变化的组成部分。这使我们认识到,“内陆史视角”的观察与思考应成为传统的“海洋史视角”的重要补充。

由上可见,我们在继承传统学术遗产的同时,结合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强化世界史意识,对于明清社会变迁应当有更深入的研究。

二、物质文化与日常生活的路径

台湾学术界有效开展了对于日常生活史与物质文化的探讨。台湾学者“重视生活情景背后的文化心态,设法从这一问题在时间中的发展看出文化性格的常与变,并且设法与该社会的整体结构取得联系”。“中央研究院”“明清的社会与生活”主题计划所举办的“中国日常生活的论述与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的分组题目可见研究趣味,包括:“明清士大夫的工作与娱乐安排”“日常生活的档案:类书大全、细小的问题”“文字与事物”“城市空间、国家、城市生活的旋律”。吴智和教授带领的明史研究小组探讨明代社会生活,文化生活、民间生活也是台湾生活史研究中使用的概念。

台湾日常生活史研究的代表作是胡晓真、王鸿泰编的《日常生活的论述与实践》(台湾允晨文化出版社,2011年)。本书以生活为主题,包含“天子至庶民”“生活与规范”“生活与知识”“生活与文化”四个子题,代表四个不同层次或面向的生活史探索。消费生活取得的进展引人注目,巫仁恕教授的《品味奢华:晚明的消费社会与士大夫》(“中央研究院”、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提出晚明时期已经形成“消费社会”。消费社会是奠基在都市化的基础上的,巫仁恕的最新著作《优游坊厢:明清江南城市的休闲消费与空间变迁》(“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3年),以明代中叶至清中叶江南城市居民的休闲消费活动作为研究核心,尝试将“空间”的观念带入消费研究的领域,并且由城市空间出发,探讨明清城市内休闲消费活动如何改变了空间结构,进而分析现象背后所反映的社会关系与权力纠结。

物质文化与日常生活二者有一定的共生性,基于社会史与文化史的结合,其突破点概括起来就是从生活史推究背后的形成逻辑,并思考它的社会文化意义。如王鸿泰先生谈到物质文化消费与大众文化特别是生活关系的研究方法:“从细节上去看,具体地观察各种不同的‘物’,到底在什么范围内流传?经历过什么样的流通过程?如何进入个人的生活领域?对个人生活产生什么影响?再考察有哪些人?什么样的人?参与这个物的世界?同时,推论人与物的互动,可能构成什么样的社会文化与人际网络?”日常生活史研究需要认识“物”,借鉴多学科知识与方法非常有必要。

中国大陆值得注意的著作有宋立中《闲雅与浮华:明清江南日常生活与消费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周榆华《晚明文人以文治生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等。宋书所论明清江南居民节日、鲜花、时尚消费文化的表现形式与影响意义,以及游船、旅馆、娱乐服务业的经营形态,给人印象深刻;周书出自文学研究者之手,论述的对象主要指从事虚文的“词章家”一类,或者说在经济上,不靠制度保障而以文作为谋生工具、自求生路的人,揭示出诗文如何谋生,令我们看到了文人的日常生活。

日常生活中体现的诸色人等是活生生的,借助物质消费才可以进入日常的生活状态,物质文化与日常生活的探讨为社会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路径。

三、历史人类学的研究取向

历史人类学与日常生活史不可分离。历史人类学研究民俗习惯的历史变迁,以揭示人的行为反映的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而社会文化根植于生活。日常生活史是历史人类学的重要出发点,历史人类学不是一种独特的研究对象,而是强调一种研究视角与方法。欧美学术界诸多重要流派在一定程度上强调立足于日常生活的历史人类学研究。2002年德国学者汉斯·梅迪克撰写的“历史人类学”词条指出:“对于‘历史人类学’的独特形象而言,一个重要的出发点是日常生活史与体验史。……‘历史人类学’的出发点认为,历史的生活方式与社会关系不能被理解为完美无缺的,而应该被理解为‘文化文本’与‘文化建构’。在理解‘历史人类学’时,人们必须在历史进程中研究历史的物质性。”这是具有浓烈新文化史色彩的论述。

历史人类学也与地域社会史有不解之缘。明清社会史立足于地域与田野实践的历史人类学研究,已经处理到日常生活、地域社会与历史人类学的关系。陈春声教授谈到“走向历史现场”问题时,结合自己在韩江流域的梅州和潮州地区的研究实践,阐明历史人类学了解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强调在历史现场中“了解传统社会生活中种种复杂的关系”;在提倡“眼光向下”、强调重视普通人日常生活经验的时候,要把握百姓的“历史记忆”表达的常常是他们对现实生活的历史背景的解释;在“国家”与“民间”的长期互动中形成的国家的或精英的“话语”背后,百姓日常活动所反映出来的空间观念和地域认同意识,是在实际历史过程中不断变化的。

历史人类学研究需要借助民间文献,而理解民间文献离不开对于民众日常生活的认识。郑振满教授指出民间文献与民众日常生活的关系,他说:“每一种民间文献可能都和特定的人群和特定的生活方式有关。如果不把民间文献放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不了解各种民间文献的作者和使用范围,也不能真正理解民间文献的历史意义。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做田野,就需要历史人类学了。”就是说,历史人类学通过田野调查与解读民间文献理解“人群”和“生活方式”。

可见,历史人类学重视地域、从生活出发的研究取向,是社会史研究十分需要的。

综上所述,我以为社会史研究的趋势,或许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首先是社会空间的扩展,强调研究中把握好社会与村落、城市、区域乃至全球的关系;其次重视社会史与新文化史联袂,将感觉、日常生活、社会与文化的建构等纳入视野;最后强调跨学科的视野,这些年历史人类学、艺术社会史、医疗社会史、法制社会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社会史展示出美好的学术前途。

原刊《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后记

这是继《社会生活的历史学》《观念、史料与视野》之后,我的第三部有关中国社会史研究的文集,故书名《日常生活的历史学》以“中国社会史研究三探”为副标题。

本书内容为近八九年来陆续写成,旨在探讨如何从生活的视野认识社会。全书五章实际上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前两章为第一部分,主要进行学术评述,总结了2007—2016年中国社会史研究理论与实践上取得的进展,对于如何开展日常生活史研究,从多角度加以探索。后三章为第二大部分,论述明清时期的日常生活,其中关于明代的研究主要使用族规家训,讨论宗族制度对于族人生活的影响,折射出社会发生的变化;关于清代的研究则利用笔记与刑科题本呈现城市生活、乡村生活。

本书的部分内容直接产生于有关讨论日常生活的学术研讨会,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自己探讨日常生活史的过程。《盛清吴中士人生活的写照——清人笔记龚炜〈巢林笔谈〉的生活史资料价值》曾提交2008年11月14—17日在珠海举行的第12届中国社会史学会年会暨“政治变动与日常生活”国际学术研讨会,正是由于思考江南人龚炜在清初的政治态度、人生际遇,感觉到个人生命历程、生活态度与时代的关联,于是思考政治史、社会史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中国社会生活史上生活的意义》一文曾提交2010年7月1—5日在韩国大邱市由庆北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主办的“从历史看东亚的物质文明和日常生活”国际学术研讨会,该文本来是会议主办方的命题作文,但促使我思考“生活的意义”,更加坚定了社会史研究应从社会生活向日常生活转变的想法。自翌年起,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连续五年举办了以日常生活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

《从“日常生活”看晚明风俗变迁——以山西洪洞县为例》系2012年5月24—27日参加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昆士兰大学举办的“明清以来日常生活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的论文,从会议上感受到日常生活史研究的学术影响正在进一步扩大。

事实上,我研究社会史、生活史,受到恩师冯尔康教授的深刻影响。冯老师强调社会史主要由社会结构与生活构成,不断开发社会史资料,特别重视族谱、刑科题本的开发利用。尤其是冯老师对刑科题本的利用,从重视经济史向社会史、生活史转变,以揭示基层社会与民众生活状况,促成了我对于日常生活史的研究探索。今天我以本书向读者汇报近期的研究成果,由衷感谢老师的学术指引。

同时,我也由衷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谭徐锋先生促成了本书的出版。

常建华

2017年9月10日教师节于津门

原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史学1902 2021年7月31日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9hZr1pO4TChac5ZisgiJqw

上一条:新书 | 周琳《商旅安否: 清代重庆的商业制度》
下一条:书讯∣吴四伍《清代捐纳与国家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