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语》:大传统视野的新认识
作者:叶舒宪、萧兵
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20年8月
本书以《论语》为研究对象,围绕“学”与“习”、“觉”与“效”、“仁”与“智”、“礼”与“体”等对立统一的核心概念,从文学人类学、哲学人类学等跨学科、跨文化理论的角度,利用多重证据与研究方法,有力阐释了《论语》中的一些文化性疑难,诸如《论语》与口传文化传统的关系、儒家神话、“仁”的爱感文化、“中庸”的再认识、“礼”的概念等。
叶舒宪,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神话学会会长,上海交通大学首批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出版《文学与人类学》《中国神话哲学》《诗经的文化阐释》等著作30余部。
萧兵,当代新文化人类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出版《楚辞研究》《中国文化的人类学破译》等系列著作20余种。二人独著或合著作品曾多次荣获中国图书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及省部级奖项。
2.文明的边疆:从远古到近世
作者:张国刚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12月
定价:69
《文明的边疆:从远古到近世》是一部丝路文明新解。书中从大范围、长时段、历史纵深的角度考察欧亚各民族在丝绸之路上的文明交往,将这段长达三千年的历史划分为四个宏大的篇章:从史前丝路到凿空之举,远古的东方与西方首次相遇;汉唐时期诸神入华,四大文明体系在西域边地汇流,开始形成多元贸易和文化交流网络;宋明之际,香药东来、瓷器西去,华夏物产经由海上丝路到达中亚,远迄欧洲;至晚明盛清,传教士东来,拉开了中国与欧洲从想象异邦走向东西之辩的文明互鉴的帷幕。至此,丝绸之路终将亚非欧三大洲,亦即近代以前的文明世界紧密联系起来。
张国刚,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曾为联邦德国洪堡学者,在欧洲留学和执教多年。主要研究中国古代史与中西文化关系史。曾获教育部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一等奖、中华优秀图书奖、第十届中国好书奖、第十五届文津图书奖等。近年来的著作有《唐代家庭与社会》《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中西文化关系通史》《胡天汉月映西洋:丝路沧桑三千年》《资治通鉴启示录》《治术:周秦汉唐经世之道》《大唐气象:制度、家庭与社会新论》等。
3.从胡地到戎墟
作者: 王炳文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安史之乱与河北胡化问题研究
出版年: 2020-12-29
页数: 285
定价: 69.00元
安史之乱是唐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解析这一事件的维度主要有二,一个是政治史维度,一个是民族史维度,二者又有所交集。本书试图打通这两个维度,进行深度的讨论。著者细致地揭示了安史之乱前河北地区胡化问题,注意到安史之乱前幽营地区胡人的多元互动,把安史之乱之后的河北胡化,分成北部的幽营与南部的恒魏两个不同阶段,阐释其中意涵的差异。对于安史之乱的主角安禄山、借兵回纥,以及叛乱平定之际作为唐军统帅的仆固怀恩之叛,本书作了更为深入的梳理,尤其注意多种势力之间的角逐,呈现了更加繁复的历史风貌。
王炳文,1986年生,甘肃庆阳人,兰州大学历史学学士、清华大学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后。现为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助理教授,研究方向为唐代政治史与中古民族史。在《中国史研究》、《光明日报》、《中华文史论丛》、《史学月刊》、《唐研究》、(台北)《新史学》等杂志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一项。
4.中国礼学在古代朝鲜的播迁
作者:彭林 著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11月
定价: 78.00
本书主要介绍中国礼学在古代朝鲜(1910年以前)的流传、本地化过程,分上、中、下三编。上编对朝鲜三国时代、高丽时代、朝鲜时代、中国乾嘉时期中国礼学在古代朝鲜的播迁情况进行了整理;中编介绍了古代朝鲜在国家制度、社会教化层面吸收中国礼学思想进行的建设;下编则关注于古代朝鲜著名的礼学家对中国礼学的探讨研究。全书基本覆盖了礼学思想涉及的主要层面,对于理解古代中国和古代朝鲜的文化借鉴、吸收具有指导性参考价值。
彭林,男,1949年10月生,江苏无锡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经学研究中心主任。常年从事中国古代史、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儒家经典的教学与研究。
5.吐鲁番出土墓志汇考
作者:张铭心 编著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11月
定价:68.00
本书收录吐鲁番出土的高昌墓志,起自东晋十六国,止于唐末。全书分“高昌郡·高昌国时期墓砖”“唐西州时期墓砖”“附属资料”三部分,每部分按照墓志纪年先后为序排列。墓志先列录文,后附考释与参考文献的出处,并著录人名、墓志纪年、砖质、书写形式、尺寸、出土年代、出土地及收藏地。其中“附属资料”特别收录与高昌或唐西州有关而非吐鲁番出土之墓志十余件。另附“索引”,有铭文内容的人名、地名、官名官号、墓葬编号等项索引,极便检索。
张铭心,1964年生,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学学院教授。曾就职于故宫博物院,后留学日本,获大阪大学文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吐鲁番学、出土文献学(以石刻学为主)、书画篆刻史。
6.清代乾隆朝归化城土默特刑案研究
作者: 张万军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 2020-10
页数: 292
定价: 98.00
归化城土默特包括土默特左旗和土默特右旗,在今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之间。本书主要以清代乾隆朝归化城土默特地区刑案档案当中的七十多个刑案为研究对象,以实证研究为基础,并通过统计分析等多学科研究方法,实证分析大量的具体刑案来演绎出相关论点,试图从多角度、多层次来还原清代归化城土默特地区的刑事司法实践。本书分析了文本中的法律与实践的具体差异,展现该时期政治、经济、社会、法制的实际状况。本研究依据内蒙古土左旗档案馆所藏清代乾隆朝归化城土默特刑事司法档案,对清代边疆地区基层刑事司法实践进行实证分析,试图通过“深度描写”的方法,分析清代乾隆朝刑案中当事人和司法官吏诉讼角色的互动,阐明其中的利益纠葛,力图真实再现清代边疆基层司法实践中的法律场景。
张万军,汉族,1974年9月出生,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人,2003年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获法学硕士学位,2017年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为内蒙古科技大学文法学院法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西南政法大学西南民族法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内蒙古社科规划项目2项,出版专著2部,在《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贵州社会科学》、《中国刑事法杂志》等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7.清代内外洋划分及其管辖权研究
作者:王宏斌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12月
定价: 198
18世纪初期,清代国家机关将近海水域划分为内洋、外洋。内洋,是文官衙门与外海水师的共同管辖区;外洋,是水师官员的重点管辖区。清代的“内洋”“外洋”与当时西方国家的“内海”“领海”概念既有相同点又有一些区别。就“领海”与“外洋”划分的相同点来说,二者都是介于内海与公海之间的一条沿海岸或岛岸延伸的海域地带,二者都是以海岸或岛岸为标志向其他国家宣示本国海域的主权范围。为了确保对于内洋、外洋的行政、军事、治安管辖,清代国家机关建立了外海水师,并制定了水师巡洋会哨制度。就职能来说,清代水师是军警合一的机构,既是海上*的武装力量,又是海上执法的*机构。在现代看来,清代关于内洋、外洋的制度建设仍具有一定合理内核。
王宏斌,河南洛阳人,历史学博士。现为河北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年,被评为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2010年,被评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长期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兼任中国史学会理事,先后主持完成4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在禁毒史研究领域,著有《禁毒史鉴》(1997年),《鸦片:日本对华毒品侵略政策五十年》(2005年);在清代边海防史研究领域,著有《清代前期海防:思想与制度》(2002年),《晚清海防:思想与制度研究》(2005年),《晚清海防地理学发展史》(2012年),《晚清边防:思想政策与制度》(2017年);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世界历史》《光明日报》等期(报)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8.龙旗下的长安
作者: [美]弗朗西斯·亨利·尼科尔斯
出版社: 陕西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一位美国记者眼中的晚清中华帝国
出版年: 2020-11
定价: 69.80元
19世纪末20世纪初,陕西关中一带遭遇了一场持续数年的大旱灾,长安城四周数百里以内几乎人烟断绝。美国《基督教先驱报》为此筹集了一批善款赈灾,1902年,美国学者弗朗西斯·亨利·尼科尔斯受《基督教先驱报》委托,前来考察赈灾款项的发放情况。尼科尔斯从天津入境,经北京、保定、太原、灵石、介休,渡过黄河进入潼关,再入长安城。尼科尔斯在长安居住了两个月,游览各地、拜访各界名人,并将此行的见闻记录下来,*终成书《龙旗下的长安》。本书以一个美国记者的视角,以百年前长安城的见闻为切入点,真实记录了正处于时代变革时期的中国社会细节,涉及官员、平民、士兵、商人等社会各个阶层。
弗朗西斯·亨利·尼科尔斯 美国记者,探险家、美国国家地理学会会员。1869年10月31日出生于纽约。1895年受聘担任纽约《基督教先驱报》记者,1901年受《基督教先驱报》派遣赴中国西安调查干旱及饥荒灾情。回到纽约后,将此行所见所闻记录成书出版,成为西方世界了解中国西北内陆状况的重要文献。1904年12月29日,尼科尔斯在考察途中病逝于西藏江孜,时年35岁。
9.清廷制宪与明治日本
作者:崔学森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12月
定价: 118
清廷制宪作为世界制宪大潮的一环,深受明治日本的影响,可谓“言必称日本”。其制宪进程因辛亥革命戛然而止,遭到挫折。本书以清政府的视角,紧扣清廷制宪与明治日本的关系,详细梳理中国首次制宪的全程,总结其经验,评判其得失。
崔学森,辽宁义县人,史学博士,大连外国语大学日本语学院副教授,曾留学日本九州大学等院校;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外关系史,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出版译著多部。
10.“铁帽子王”善耆与时代变局
作者:周福振 庞博 著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01月
定价:46
爱新觉罗·善耆(1866—1922)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近代大变革的时代,也是清王朝内忧外患日渐加重的时代,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奋起抗争以振兴中华的时代。作为清朝*后一代肃亲王,善耆积极参与清王朝的诸多改革,为政恭谨,建树颇多。本书以善耆的一生为考察对象,重点论述了其在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中的政绩,例如整顿警察、管理书报、积极禁烟、控制鼠疫、鼓吹立宪、推动京师和地方自治等,及其为了推动改革,不惜秘密联络康梁改良派和利用革命党人的情况。善耆的诸多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虽然最终未能挽救清王朝的统治,却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
周福振,生于1979年,山东省青州市人,现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曲阜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研究生毕业,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博士生导师为龚书铎先生。博士毕业后,就职于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担任教研部副主任等职。曾挂职太原大学校长助理、共青团新干县直属机关委员会书记,曾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担任编辑。现主要从事中共党内法规和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研究。
庞博,生于1991年,河北省唐山市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毕业,获学士学位。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政治史、文化史研究。2016年8月至今,就职于故宫博物院文创事业部。曾在《河北经济大学学报》《北京文化发展报告》等刊物上发表数篇论文。
10.风雨横渡
作者: 西蒙·沙玛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理想国
副标题: 英国、奴隶和美国革命
译者: 李鹏程
出版年: 2020-12
页数: 544
定价: 115.00 元
1772年初夏的一个早晨,伦敦城内外几乎所有的人都聚集在威斯敏斯特厅,静静等待王座法院大法官做出一个决定人类未来的判决:黑人奴隶是否应该获得自由?判决的消息犹如一阵旋风刮过大洋,在北美十三个殖民地的无数黑人间点燃了一场希望之火。他们挣脱奴役的锁链,从此奋身于追求自由的斗争中。 在本书中,西蒙·沙玛以激情澎湃、超群绝伦的叙事艺术,讲述了美国独立战争前后,众多不知名的废奴主义者与黑人为解放奴隶而斗争的故事。他们认为,自由是属于全人类的权利,不因肤色有别。废奴者们在法庭上为遭人绑架的黑人慷慨陈词,带领他们穿越枪林弹雨的北美战场,横渡风暴肆虐的大西洋,最终重返非洲故乡,在野蛮荒芜的塞拉利昂开创新的国度。蓄奴者的阻挠、革命者的虚伪、英国政府的干扰,甚至黑人同胞见利忘义的背叛行径,种种艰难险阻,都无法泯灭他们追求和捍卫自由的决心与勇气。
西蒙·沙玛(Simon Schama),英国作家、历史学家,曾先后任教于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和哈佛大学,现为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及艺术史教授,在艺术史、荷兰史和法国史方面尤有建树。著有《爱国者和解放者》《风景与记忆》《伦勃朗的眼睛》《犹太人的故事》等,作品曾荣获沃尔夫森奖、W. H. 史密斯文学奖和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沙玛还在BBC电视系列纪录片《英国史》《艺术的力量》《文明》中担任撰稿人和主持。
12.阿拉伯菲利克斯:1761—1767年丹麦远征
作者:[丹麦]托基尔·汉森著;李双译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12月
定价:99
1761年冬天的一个清晨,六个人乘船离开了哥本哈根。一个植物学家,一个语言学家,一个天文学家,一个医生,一个艺术家,还有为他们提供服务的侍仆,组成了从一开始就不喜欢更不彼此信任的小团体。他们属于那个既是启蒙也伴随殖民的时代,属于这期间涌现的大批远征考察队中的一支,且是第一次涉足鲜为当时欧洲人所知的“角落”,但他们与大英帝国和法国无关,而萌发于一块弹丸之地——丹麦。这支远征队的目的地是也门,即阿拉伯菲利克斯——传闻中的“阿拉伯福地”,也是《圣经》中的圣地。 因着性情、专业、阶级、民族等差异,探险队在种种纷争中一路前行,抵达了土耳其和埃及,之后便消失在严酷的沙漠中。距出发将近7年之后,*的幸存者历经险阻回到丹麦,却发现这场远征早已被故国抛诸脑后,他们在远征途中寄回的学术成果也已几乎无人问津。这些成果都颇具首创性,本可更快推动学术发展,但彼时彼地,新的政治格局、新的经济与文化气象正在形成……
托基尔·汉森(Thorkild Hansen,1927—1989),丹麦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生于奥尔德普,在哥本哈根大学学习文学两年,后于1947年移居巴黎。从1953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开始,之后连续出版二十多本著作。其代表作有“丹麦奴隶贸易三部曲”:《奴隶海岸》(Coast of Slaves)、《奴隶的船舶》(Ships of Slaves)、《奴隶岛》(Islands of Slaves),其中第三部获得北欧理事会文学奖。此外,还著有《延斯·蒙克》(The Way to Hudson Bay:The Life and Times of Jens Munk),该书荣获“金桂冠”奖,以及《汉姆生的诉讼》(Processen mod Hamsun)等。1989年,他在加勒比海的一艘游轮上去世。
13.英帝国的崩溃与缅甸模式
作者:姜帆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12月
副标题: 二战后英国对缅甸的非殖民化决策考察
定价: 108.00元
缅甸独立是二战后英国非殖民化决策的特例,被英国视作“缅甸模式”。本书以二战后英国对缅甸的非殖民化决策轨迹为主线,以缅甸政局演化为辅线,综合利用英、美、缅各国政府解密档案及报刊资料,系统考察英国对缅政策从探索、徘徊、过渡、突破到成型的转变动因,分析英国政府内部的意见分歧和整合过程,透视促成英帝国崩溃、转型的内外因素和“缅甸模式”对英联邦体制的影响,并借此深化对二战后东南亚政治版图变迁和新生民族国家发展道路的理解。
姜帆,女,山东临沂人,历史学博士,现为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东南亚国际关系史、华侨华人史、中共党史。先后主持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广东省社科规划项目,出版1部专著《缅甸粤籍华侨华人史》,在《历史研究》《东南亚研究》《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澳门理工学报》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14.近世前期江戸出版文化史
作者: 速水 香織
出版社: 文学通信
出版年: 2020-2
页数: 456
近世前期の江戸大衆文化を醸成した書肆たちと、そこから生み出された文化を探る。 三都(京・大坂・江戸)の出版界が互いに結びつきはじめる1670年代から、三都に本屋仲間が結成されて後、より組織的な活動が確立してゆく1750年代までの、江戸を中心とした出版文化の具体的な姿は、個々の書肆に関する資料が極めて乏しく、捉えきれていなかった。 そこで本書は、近世前期の江戸において大規模な出版活動を展開した書肆を複数選定し、その出版物を調查して年表化を行い、個々の出版活動の具体像を構築し直し、そこから地域としての特性や活動傾向を推測、書肆活動の文化史的な意義を明確にする。また商品として世に送り出された浮世草子を中心とする作品群と出版文化との係わりについても検討し、読者に受け容れられることを前提とした作品解釈をも試み、江戸前期の出版文化を立体的に提示した。付表として、近世前期に活動した「万屋清兵衛出版年表」を備える。 はじめて明らかになる、近世前期の江戸出版文化。
速水 香織 (ハヤミ カオリ) , 1974年三重県生まれ。 2007年、皇學館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博士後期課程国文学専攻修了。博士(文学)。 中京大学非常勤講師、同朋大学非常勤講師、皇學館大学文学部助手を経て、現在、信州大学学術研究院人文科学系日本文学分野准教授。専門は日本近世文学、出版文化史研究。
15.民族国家间的和平与战争
作者: [法]雷蒙·阿隆(Raymond Aron)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原作名: Paix et guerre entre les nations
译者: 王甦 / 周玉婷
出版年: 2020-12
定价: 198.00
我的目标,是充分理解政治组织化的共同体之间的关系所隐含的逻辑。围绕理解而进行的全部努力以一个问题而告终,这一问题将决定人类的未来。
雷蒙·阿隆(Raymond Aron,1905-1983),男,法国重要思想家,1924年-1928年,阿隆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Ecole Normale Superieure)攻读哲学。1930年,在德国科隆大学教书和学习,1931-1933年间进入柏林大学学习,同时在法语系从事教学。主要研究方向:德国哲学、社会学。著有《知识分子的鸦片》《社会学主要思潮》《国际和平与战争》《找不到的革命》《回忆录——政治沉思五十年》《阶级斗争--工业社会新讲》《论自由》《德国当代社会学家》《社会学思想的主要流派》。
16.自足的世俗社会
作者: [美国]菲尔·朱克曼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原作名: Society without God: What the Least Religious Nations Can Tell Us about Contentment
译者: 杨靖
出版年: 2021-1-1
页数: 282
定价: 58.00
本书以丹麦和瑞典社会为主要研究对象。作者基于一年多的实地居住考察,深度访谈了近一百五十位不同年龄层次和教育背景的对象,得出一个核心观点:宗教观念淡薄的世俗社会不仅可能存在,而且完全可以做到温文尔雅、令人愉悦,给人们带来自足、幸福的生活。朱克曼认为,社会的高度发达与宗教并无关联,宗教的影响可以为社会带来医疗和教育的发展,但是同样有可能带来混乱、紧张和暴力。
菲尔·朱克曼,美国匹泽学院社会学教授、社会学系副主任,美国“世俗研究项目”创始主任。已出版著作多部,包括《何谓有道德》(2019)、《不信宗教的人》(2016)、《过世俗的生活》(2014)、《不再信仰》(2012)、《自足的世俗社会》(2008)等,编有《牛津世俗主义手册》(2016)、《W.E.B.杜波依斯社会理论》(2004)等。
17.Plum Shadows and Plank Bridge
作者: Xiang Mao / Huai Yu
出版社: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副标题: Two Memoirs About Courtesans
译者: Wai-yee Li
出版年: 2020-1-21
页数: 480
定价: USD 60.00
Amid the turmoil of the Ming-Qing dynastic transition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 some intellectuals sought refuge in romantic memories from what they perceived as cataclysmic events. This volume presents two memoirs by famous men of letters, Reminiscences of the Plum Shadows Convent by Mao Xiang (1611–93) and Miscellaneous Records of Plank Bridge by Yu Huai (1616–96), that recall times spent with courtesans. They evoke the courtesan world in the final decades of the Ming dynasty and the aftermath of its collapse. Mao Xiang chronicles his relationship with the courtesan Dong Bai, who became his concubine two years before the Ming dynasty fell. His mournful remembrance of their life together, written shortly after her early death, includes harrowing descriptions of their wartime sufferings as well as idyllic depictions of romantic bliss. Yu Huai offers a group portrait of Nanjing courtesans, mixing personal memories with reported anecdotes. Writing fifty years after the fall of the Ming, he expresses a deep nostalgia for courtesan culture that bears the toll of individual loss and national calamity. Together, they shed light on the sensibilities of late Ming intellectuals: their recollections of refined pleasures and ruminations on the vagaries of memory coexist with political engagement and a belief in bearing witness.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extensive annotations, Plum Shadows and Plank Bridge is a valuable source for the literature of remembrance, the representation of women, and the social role of intellectuals during a tumultuous period in Chinese history.
Wai-yee Li is professor of Chinese literature at Harvard University. Her publications include Women and National Trauma in Late Imperial Chinese Literature (2014) and The Columbia Anthology of Yuan Drama (Columbia, 2014).
文章来源于 微信公众号 史学研究 2020年12月22日